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巫山蓝家寨遗址家畜的动物骨骼
被引量:
7
1
作者
武仙竹
邹后曦
黄秒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3-366,共14页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马(Equus caballus)、黄牛(Bos taurus)、山羊(Capra hircus)、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狗(Canis familiaris)、猪(Sus domestica)6种家畜的骨骼。这是三峡地区唯一一个在先秦...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马(Equus caballus)、黄牛(Bos taurus)、山羊(Capra hircus)、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狗(Canis familiaris)、猪(Sus domestica)6种家畜的骨骼。这是三峡地区唯一一个在先秦时期六畜兼备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中的马、牛,是三峡地区同类家畜中时代最早的发现资料。三峡地区早期历史时期,人类肉食资源以野生动物为主,家畜动物骨骼发现材料较少。蓝家寨遗址出现种类较多的家畜动物种类,为全面分析和认识三峡地区经济形态发展过程、古居民行为模式和区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中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家畜马和黄牛,与该时期各种区域文化在三峡地区的碰撞、交流、融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
家畜
蓝家寨遗址
长江三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庆丰都三峡地区宋代油桐材料的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
5
2
作者
王运辅
武仙竹
+1 位作者
邹后曦
黄秒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59,共6页
油桐(Vernicia fordii)是起源于中国的油料树种;利用油桐种子提炼的桐油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中国古代工业及世界近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过巨大影响。油桐开发、利用从唐代以来已有较多文献资料介绍,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也一直把油桐...
油桐(Vernicia fordii)是起源于中国的油料树种;利用油桐种子提炼的桐油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中国古代工业及世界近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过巨大影响。油桐开发、利用从唐代以来已有较多文献资料介绍,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也一直把油桐种植史作为热点之一,但在考古发现中却一直未获得过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2013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在重庆市丰都县瓦啄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从一座宋代瓷窑火膛里发现了宋代油桐树实物材料,这是在中国国内首次发现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所发现的材料包括10枚油桐树种子和一些树干(木炭)标本。从种子形态观察,所发现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的栽培品种。木炭标本的切片观察结果,也证明该标本属于油桐树木材。该发现表明:文献中记录三峡地区广泛种植的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系列,三峡地区很可能是我国三年桐品种经济林发源地。木材消耗量巨大的瓷窑烧造生产中,把油桐树作为燃料利用,反映宋代三峡地区古居民对油桐树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油料资源(种子)、柴薪资源(树干)的经济林综合利用模式。该经济林经营模式对今天的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丰都
瓦啄嘴遗址
油桶
种子
木炭
原文传递
巫山蓝家寨遗址发现食虫目和翼手目动物
被引量:
8
3
作者
武仙竹
邹后曦
黄秒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1,共5页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 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 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定和研究反映出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水土保持良好,有繁茂的森林环境;当时遗址古居民食物资源丰富,但人类居室及室内卫生条件等比较落后;古遗址人类居住点的室内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并且有多种昆虫、食虫目动物等与人类伴栖。蓝家寨遗址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rtera)动物骨骼研究,为分析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古环境、古居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三峡地区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上述动物骨骼标本也是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后古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该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本观测数据,并且在鉴定标准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虫目
翼手目
骨骼
古环境
三峡地区
蓝家寨遗址
原文传递
题名
巫山蓝家寨遗址家畜的动物骨骼
被引量:
7
1
作者
武仙竹
邹后曦
黄秒斌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重庆市文物局
出处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3-366,共14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32)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30101)
文摘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马(Equus caballus)、黄牛(Bos taurus)、山羊(Capra hircus)、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狗(Canis familiaris)、猪(Sus domestica)6种家畜的骨骼。这是三峡地区唯一一个在先秦时期六畜兼备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中的马、牛,是三峡地区同类家畜中时代最早的发现资料。三峡地区早期历史时期,人类肉食资源以野生动物为主,家畜动物骨骼发现材料较少。蓝家寨遗址出现种类较多的家畜动物种类,为全面分析和认识三峡地区经济形态发展过程、古居民行为模式和区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中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家畜马和黄牛,与该时期各种区域文化在三峡地区的碰撞、交流、融合有关。
关键词
骨骼
家畜
蓝家寨遗址
长江三峡
Keywords
Bones
Domestic animal
Lanjiazhai site
The Three Gorges
分类号
K871.1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庆丰都三峡地区宋代油桐材料的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
5
2
作者
王运辅
武仙竹
邹后曦
黄秒斌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59,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No.10XKG007)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No.KZZD-EW-032)
文摘
油桐(Vernicia fordii)是起源于中国的油料树种;利用油桐种子提炼的桐油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中国古代工业及世界近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过巨大影响。油桐开发、利用从唐代以来已有较多文献资料介绍,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也一直把油桐种植史作为热点之一,但在考古发现中却一直未获得过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2013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在重庆市丰都县瓦啄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从一座宋代瓷窑火膛里发现了宋代油桐树实物材料,这是在中国国内首次发现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所发现的材料包括10枚油桐树种子和一些树干(木炭)标本。从种子形态观察,所发现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的栽培品种。木炭标本的切片观察结果,也证明该标本属于油桐树木材。该发现表明:文献中记录三峡地区广泛种植的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系列,三峡地区很可能是我国三年桐品种经济林发源地。木材消耗量巨大的瓷窑烧造生产中,把油桐树作为燃料利用,反映宋代三峡地区古居民对油桐树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油料资源(种子)、柴薪资源(树干)的经济林综合利用模式。该经济林经营模式对今天的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重庆丰都
瓦啄嘴遗址
油桶
种子
木炭
Keywords
Fengdu County of Chongqing
Wazhuozui Site
Vernicia fordii
seeds
carbon remains
分类号
Q949.753.5 [生物学—植物学]
K87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巫山蓝家寨遗址发现食虫目和翼手目动物
被引量:
8
3
作者
武仙竹
邹后曦
黄秒斌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1,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No.10XKG007)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No.KZZD-EW-032)
文摘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 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定和研究反映出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水土保持良好,有繁茂的森林环境;当时遗址古居民食物资源丰富,但人类居室及室内卫生条件等比较落后;古遗址人类居住点的室内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并且有多种昆虫、食虫目动物等与人类伴栖。蓝家寨遗址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rtera)动物骨骼研究,为分析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古环境、古居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三峡地区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上述动物骨骼标本也是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后古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该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本观测数据,并且在鉴定标准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食虫目
翼手目
骨骼
古环境
三峡地区
蓝家寨遗址
Keywords
Insectivora
Chiroptera
skeleton
the ancient environment
the Three Gorges area
Lanjiazhai Site
分类号
Q959 [生物学—动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巫山蓝家寨遗址家畜的动物骨骼
武仙竹
邹后曦
黄秒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重庆丰都三峡地区宋代油桐材料的发现与意义
王运辅
武仙竹
邹后曦
黄秒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5
原文传递
3
巫山蓝家寨遗址发现食虫目和翼手目动物
武仙竹
邹后曦
黄秒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8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