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 1
-
-
作者
黄纬禄
韩宁(采访整理)
-
机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不详
-
出处
《航天工业管理》
2009年第11期1-2,共2页
-
文摘
得知钱学森同志去世的消息,我非常震惊和悲痛,觉得难以接受。这是我们国家的损失,更是我们航天系统的重大损失!
-
关键词
航天系统
钱学森
损失
-
分类号
K826.1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研制固体潜地火箭的回忆
- 2
-
-
作者
黄纬禄
-
机构
中国科学院
-
出处
《现代军事》
2006年第10期36-38,共3页
-
文摘
1970年4月22日,我从液体火箭控制系统研究所被调到固体火箭总体设计部当主任。从此,我从液体火箭走向固体火箭、从地地火箭走向潜地火箭、从控制系统走向火箭总体,开始了研制固体潜地火箭的事业。
-
关键词
运载火箭
研制
固体火箭
潜艇
海上试验
模型
总体部
液体火箭
结构强度
毛泽东
-
分类号
E297.5
[军事—军事理论]
-
-
题名中国固体运载火箭诞生记
- 3
-
-
作者
黄纬禄
-
出处
《国资报告》
2017年第8期110-112,109,共4页
-
文摘
毛泽东主席在○九工程(即导弹核潜艇工程,包括核潜艇和潜地火箭)立项时批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次飞行试验的成功正是对毛主席这一批示的圆满回报。从'液体'走向'固体'1970年4月22日,我从液体火箭控制系统研究所被调到固体火箭总体设计部,这次调动是我工作中一个重大转变,从此我从液体火箭走向固体火箭,从地地火箭走向潜地火箭,从控制系统走向了火箭总体。
-
关键词
液体火箭
固体火箭
核潜艇
爆炸螺栓
飞行试验
-
分类号
V475.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
-
-
题名孙子豆豆
- 4
-
-
作者
黄纬禄
-
出处
《新读写》
2009年第12期14-14,共1页
-
文摘
我的孙子出生在美国,小名叫豆豆。由于无暇给予他最好的启蒙教育,近2岁的豆豆除了喜欢模仿飞机起飞发出的声响和在惊讶、得意时像美国人一样“ho-ho”以外还不大会讲话。我们全家都有些担心了,就这样,我的儿子将豆豆远渡重洋送回北京,来到我的身边。
-
关键词
豆豆
孙子
启蒙教育
美国人
-
分类号
G610
[文化科学—学前教育学]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安得倚天挥长剑——“两弹—星”亲历者的讲述
- 5
-
-
作者
周光召
李佩
黄纬禄
杨嘉墀
孙家栋
-
出处
《民族文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4-19,共16页
-
文摘
40年前的10月16日,东方的一声巨响,震撼了世界,在中国西部戈壁大漠的上空,壮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人民骄傲地向世界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终于独立自主地掌握了核技术! 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意味着中国不仅树立了国防尖端科技的丰碑,更铸就了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基石。如果我们回望当年,感受到的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成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它们将原子弹的巨响作为各自的外交语言,整个世界处在核战争的威胁中。1950年,美国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麦克阿瑟扬言:要在鸭绿江边境形成一条核辐射带。毛泽东说,美国的原子弹吓不倒中国人民!但是,严峻的现实促使中国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子弹。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召开会议,作出发展原子弹的决策。大批科学家纷纷从国外回来报效祖国,不少人成为"两弹一星"事业的带头人。身经百战的元帅和将军承担了国防科研的重任。在中国西北的罗布泊,两弹的研制工作揭开了序幕。1959年6月,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596"成了第一颗原子弹工程的代号。陈毅元帅说:就是把裤子当了,我们也要做出原子弹!张爱萍将军激励干部和战士: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中国第一颗自己制造的导弹腾空而起,人们叫它"争气弹"。1963年,美国、苏联和英国宣布部分禁止核武器。中国政府严正声明,即使100年搞不出原子弹,中国也决不在苏联的核指挥棒下低头,也决不在美国的核讹诈前下跪。耸立在试验基地的核试验塔架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原子弹在一声巨响中,为中华民族揭开了新的篇章。著名华人记者赵浩生写道:"那菌状爆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花朵,那从报纸广播传出的新闻,是用彩笔写在万里云天上的万金家书。"
-
关键词
钱学森
原子弹爆炸
中国人民
科学家
两弹一星
苏联专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导弹
美国政府
-
分类号
I25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