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 被引量:2
1
作者 蒙秉顺 黄小龙 +5 位作者 谢波 王维熙 黄继池 张涛 冉景丞 张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4-675,共12页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的适宜栖息地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期深入了解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毛冠鹿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9993.1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1%,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东部;小麂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5470.9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5.6%,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南部;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884.7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2.0%,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东部;野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339.9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9%,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2)4种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均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3)毛冠鹿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植被类型的影响;中华鬣羚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小麂和野猪的分布主要受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和坡度的影响,两者的适宜栖息地特征也更为相似。总之,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物种自身特性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种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栖息地 MaxEnt模型 有蹄类动物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