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曹禺戏剧艺术的意象及功能
1
作者 黄若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S1期82-85,共4页
曹禺的话剧 ,确立了中国话剧剧场艺术 ,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曹禺的话剧具有诗一般的抒情风格 ,这是因为作者成功运用了缤纷多彩的意象。我们可以从曹禺的四部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和《家》中看到这一鲜明的特... 曹禺的话剧 ,确立了中国话剧剧场艺术 ,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曹禺的话剧具有诗一般的抒情风格 ,这是因为作者成功运用了缤纷多彩的意象。我们可以从曹禺的四部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和《家》中看到这一鲜明的特点 ,从而了解意象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戏剧艺术 意象 雷雨 日出
下载PDF
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
2
作者 黄若萍 《福建教育研究(综合版)(B)》 2014年第2期31-32,共2页
小学语文教学,可依据学生天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动手,积极参与探究,在操作实践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究热情,自主获取知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实践能力
下载PDF
刘博智 梦的游走
3
作者 黄若萍 陈广源 +1 位作者 刘博智 FOTOE 《明日风尚》 2008年第2期100-103,共4页
香港钻石山坟场,刘博智手持先人坟墓的相片,带着从没来过的儿子前来祭祖寻根,但找了又找,问了又问,却始终找不到。他非常失望,最后只能和儿子在一个刘姓的群墓前鞠躬。刘博智从没见过祖上一辈,但知道他们为了寻梦,寓乡别井,去到外国,来... 香港钻石山坟场,刘博智手持先人坟墓的相片,带着从没来过的儿子前来祭祖寻根,但找了又找,问了又问,却始终找不到。他非常失望,最后只能和儿子在一个刘姓的群墓前鞠躬。刘博智从没见过祖上一辈,但知道他们为了寻梦,寓乡别井,去到外国,来到香港,为的只是更好的生活。或许这种流动的因子早已存在于他的身上,令他40年前,也离开香港,到外国去寻找他的摄影梦。40年后,他带着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十九岁儿子,回港申请香港身分证,他说这是另一个梦的开始。40年来,他追寻自己的梦,也记录着别人的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北美洲华人,至现今急速锐变的中国,镜头下展示的是不同地域华人的生存状态。现在,他四十年来的作品会在广州的广东美术馆展出,呈现近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流动的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美术馆 生存状态 寻梦 美国堪萨斯大学 当地华人 创作主题 餐馆老板 人的皮肤 自我反省 人过来
原文传递
王家卫×陈慧 饮食·男女
4
作者 黄若萍 三三 刘玉梅 《明日风尚》 2008年第2期28-29,共2页
云吞面、牛扒、哪怕是过期的罐头菠萝,王家卫都可以在电影里串成一个个男与女之间的悲喜故事。陈慧呢,她用金宝菜汤、走糖热柠水、芝麻糊、梅菜扣肉、话梅、维他奶、烧味饭、瓜子、麦提沙,还有奶油蛋糕等等……的味道,写下她的人情故事... 云吞面、牛扒、哪怕是过期的罐头菠萝,王家卫都可以在电影里串成一个个男与女之间的悲喜故事。陈慧呢,她用金宝菜汤、走糖热柠水、芝麻糊、梅菜扣肉、话梅、维他奶、烧味饭、瓜子、麦提沙,还有奶油蛋糕等等……的味道,写下她的人情故事。饮食、男女,原来就是不能分开的一回事。这天黄昏,我们把同样喜欢食物的两个创作人,拉在一起,漫谈饮食、男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卫 《花样年华》 梅菜扣肉 奶油蛋糕 男与女 陈慧 阿飞正传 饮食男女 金城武 张曼玉
原文传递
创新纪检监察工作 服务北部湾开放开发
5
作者 黄若萍 《今日南国》 2008年第16期39-41,共3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确立,对该区域的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工作方法,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确立以后形势的发展变化,迎接新的挑...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确立,对该区域的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工作方法,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确立以后形势的发展变化,迎接新的挑战,提高服务广两北部湾经济区大发展的能力,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检监察工作 北部湾 服务 开放 纪检监察机关 区域经济社会 思想大解放 经济区
原文传递
New Books
6
作者 梁俊勤 贾胜枫 +3 位作者 黄若萍 司徒振强 周耀恩 Daisy Jing 《明日风尚》 2012年第Z1期206-209,共4页
《环保一年不会死!——不用卫生纸的纽约客减碳生活日记》作者:Colin Beava出版:野人文化(台北)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地球环境高峰会议"。席间,来自加拿大的十二岁女孩珊文(Severn Suzuki)发表讲话。珊文只是... 《环保一年不会死!——不用卫生纸的纽约客减碳生活日记》作者:Colin Beava出版:野人文化(台北)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地球环境高峰会议"。席间,来自加拿大的十二岁女孩珊文(Severn Suzuki)发表讲话。珊文只是一个寻常小孩,却因着"孩子更应该去参加这会议"而自行筹钱远赴巴两参与会议虽然如此,这女孩的一席话,却让全场政客,以至整个成人世界,顷刻默然无语:"我没有任何政治立场,我长途跋涉近三千公里来到这个地方,为的是自己的未来,比起选举,比起股市,都更重要的未来……请在座每一位放下私心,用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来改变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然无语 高峰会议 政治立场 NEW BOOKS 成人世界 SUZUKI 普鲁斯特 贝文 吴虹飞
原文传递
New Books
7
作者 苏朗智 刘玉梅 +4 位作者 贾胜枫 曹疏影 黄若萍 谭志荣 梁俊勤 《明日风尚》 2011年第9期182-185,共4页
《吃掉社会走出厨房看世界》作者:冯一冲出版:三联书店冯一冲在他的新书《吃掉社会》序言中抱怨:市面上有关饮食的华文著作,鲜有分析饮食行为背后的社会意义;又,当中第十个章节"饮食指南?指北?"控诉饮食指南将食物看成"... 《吃掉社会走出厨房看世界》作者:冯一冲出版:三联书店冯一冲在他的新书《吃掉社会》序言中抱怨:市面上有关饮食的华文著作,鲜有分析饮食行为背后的社会意义;又,当中第十个章节"饮食指南?指北?"控诉饮食指南将食物看成"大众"和"非大众"的现象,然而,所谓"大众文化"(massculture),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学家却认为不但不是源自大众,而是强加于大众之上、为诱导大众按资本家预设的消费模式而活动的一套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书店 法兰克福学派 董启章 New BOOKS 消费模式 刘若英 植物学研究 饮食行为 广西师大
原文传递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
8
作者 贾胜枫 黄若萍 +2 位作者 曹疏影 陈晶 刘玉梅 《明日风尚》 2011年第6期163-163,共1页
作者:约翰·麦克纳尔蒂(孙仲旭译)出版:世纪文景对于中文读者来说,约翰·麦克纳尔蒂(John McNulty,1895—1956)是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在E·B·怀特的眼中,"约翰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无情考验"。
关键词 麦克纳 仲旭 文景 人物速写 灵感源泉 纪文 爱尔兰人
原文传递
《世间的名字》
9
作者 贾胜枫 黄若萍 +2 位作者 曹疏影 陈晶 刘玉梅 《明日风尚》 2011年第6期163-163,共1页
作者:唐诺出版:印刻(台北)唐诺总是满肚子掌故,在他这种泼水式的大散文面前,你最好有做海绵的准备。这一次,"不谈书,不写导读,还原为散文家自身"的他把二十个人间身份(除了"神"之外)结合起来做了一次阅兵,从"... 作者:唐诺出版:印刻(台北)唐诺总是满肚子掌故,在他这种泼水式的大散文面前,你最好有做海绵的准备。这一次,"不谈书,不写导读,还原为散文家自身"的他把二十个人间身份(除了"神"之外)结合起来做了一次阅兵,从"编辑"到"聋子",从"英雄"到"拉面师傅",把与身份相关的书目、政治话题、作家、典故、神话、坊间传闻、个人意见信手拈来,书写的脉络不是由点到线到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意见 陀思妥耶夫斯基 大法师 专业读者 烟害
原文传递
《伊姆斯创作,到真实之路》
10
作者 贾胜枫 黄若萍 +2 位作者 曹疏影 陈晶 刘玉梅 《明日风尚》 2011年第6期163-163,共1页
作者:伊姆斯·迪米崔欧斯出版:商周(台北)打开开头几页,你至少会认得一张椅子,可能是"伊姆斯躺椅"或者"伊姆斯玻璃纤维椅"。作者被誉为改变了"二十世纪坐的方式",又改变了坐下来时所看到的景象,又被... 作者:伊姆斯·迪米崔欧斯出版:商周(台北)打开开头几页,你至少会认得一张椅子,可能是"伊姆斯躺椅"或者"伊姆斯玻璃纤维椅"。作者被誉为改变了"二十世纪坐的方式",又改变了坐下来时所看到的景象,又被聘为著名计算机公司的科学顾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姆斯 计算机公司 商周 圈里 件重
原文传递
《尤利西斯自述》
11
作者 贾胜枫 黄若萍 +2 位作者 曹疏影 陈晶 刘玉梅 《明日风尚》 2011年第6期163-163,共1页
作者:James Joyce出版:重庆大学出版社(重庆)本书其实是Joyce的书信集。有别于小说的晦涩繁复,其信件恳切明朗。其中大部分是他写给弟弟、诉说内心苦闷与生活困厄的信,令人想到另一著名书信集:梵高写给弟弟的《致亲爱的提奥》。
关键词 尤利西斯 梵高 书信集 令人
原文传递
《自由之夏》
12
作者 贾胜枫 黄若萍 +2 位作者 曹疏影 陈晶 刘玉梅 《明日风尚》 2011年第6期163-163,共1页
作者:Doug McAdam出版:群学出版社(台北)"自由之夏"运动是美国社会运动的转折点,本书聚焦1964年6月到8月这短短三个月的"自由之夏",其间超过千人尝试一种激进的共同生活,遭遇无数外来或自身衍生的阻力,最后革命失败。
关键词 社会运动 群学 千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