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沂源上崖洞石制品的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黄蕴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记述了1981年在山东省沂源县上崖洞发现的石制品,并仿制了有关类型的石器,进行切割、刮和钻孔实验,然后用电镜和体视显微镜(OLYMPUSSZH—151)观察其使用微痕.通过实验标本和上崖洞的石器二者对比观察和分析... 本文记述了1981年在山东省沂源县上崖洞发现的石制品,并仿制了有关类型的石器,进行切割、刮和钻孔实验,然后用电镜和体视显微镜(OLYMPUSSZH—151)观察其使用微痕.通过实验标本和上崖洞的石器二者对比观察和分析,认为本文所记述的石器主要用于切割和钻孔.根据洞内地层堆积,可以确定上崖洞石制品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崖洞 旧石器时代 石制品
下载PDF
安徽宁国毛竹山发现的旧石器早期遗存 被引量:16
2
作者 房迎三 黄蕴平 +2 位作者 梁任又 陈勇 彭道起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5-124,T001,共11页
1997年在安徽宁国毛竹山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轮廓略呈半圆形 ,长 10m、宽 6m ,由 110 0多件砾石和石制品构成 ,中间部分是面积 4 7× 4m2 的空白区。遗存埋藏在网纹红土的底部 ,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 ,距今约 6 0万年。... 1997年在安徽宁国毛竹山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轮廓略呈半圆形 ,长 10m、宽 6m ,由 110 0多件砾石和石制品构成 ,中间部分是面积 4 7× 4m2 的空白区。遗存埋藏在网纹红土的底部 ,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 ,距今约 6 0万年。此类现象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尚属首次发现 ,可能属于储料场和石器制造场 ,也可能还有其他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环带 毛竹山 宁国 旧石器早期 安徽 遗址
下载PDF
山东沂源猿人化石 被引量:26
3
作者 吕遵谔 黄蕴平 +1 位作者 李平生 孟振亚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01-313,共13页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沂源县骑子鞍山出土的一件人类头盖骨残片和七枚牙齿化石。它们的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相似,在分类系统上应属直立人,与人类化石伴生的哺乳动物群的性质与周口店动物群相同,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
关键词 直立人 猿人化石 中更新世
下载PDF
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兽骨的鉴定与研究 被引量:49
4
作者 黄蕴平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15-536,552-557,共28页
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的朱开沟村(北纬39°6′,东经110°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发掘,除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外,还出土大量的动物骨骼。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全... 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的朱开沟村(北纬39°6′,东经110°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发掘,除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外,还出土大量的动物骨骼。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全部兽骨送交我们鉴定研究,本文即研究结果。由于田野工作十分严谨,每件骨骼都有编号和准确的层位记录,保证了资料的科学性。鉴定工作得到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田广金所长和郭素新同志的大力支持,特此志谢。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开沟 内蒙古 标本 死亡年龄 遗址 图版 萌出 文物考古 野生动物 鉴定
原文传递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揭示的动物多样性及环境变化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朱诚 马春梅 +6 位作者 李中轩 尹茜 孙智彬 黄蕴平 R.K.Flad 李兰 李玉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66-76,共11页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T0202探方出土近20万件动物骨骼,经对其中129165块骨骼标本归类分析发现,这些骨骼可归为哺乳类、鱼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这5大类,共有13目28科42属.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通过对出土骨骼统计分析和最小个...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T0202探方出土近20万件动物骨骼,经对其中129165块骨骼标本归类分析发现,这些骨骼可归为哺乳类、鱼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这5大类,共有13目28科42属.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通过对出土骨骼统计分析和最小个体数变化研究发现:(1)中坝地区在2370~200BC绝大部分时间均有分布的动物主要是栖息林间和草地的鹿、毛冠鹿、麂,先民饲养的猪和狗,啮齿类的兔和黑家鼠,表明本区在该阶段基本上存在着良好的森林和草地生态环境,先民饲养家畜从1750~1000BC就已开始,并一直延续了下来;(2)犀牛只在2000~1750,1000~700和700~500BC阶段出现,表明这几个阶段草地和湿地生态环境可能更好一些;(3)而猴和棕熊只在1750~1000BC以后出现,可能表明1750~200BC期间森林条件更为优越,有利于林栖动物生长;(4)水牛和牛以及水獭最小个体数出现在2370~1750BC可能暗示早期水域面积比后期更广;(5)中坝遗址在2000~1750和1000~500BC的地层中,均发现有犀牛骨骼,根据现生犀牛所处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分析,可初步推测在2000~1750和1000~500BC时中坝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可能比现今要高.1100~850BC虽然处于竺可桢先生提出的五千年来的第一个低温期,但大九湖泥炭地层揭示的该时期仍存在有大量桑属、榆、水青冈、栎、栗等孢粉,应表明至少在大九湖和中坝遗址地区气候仍然较为适宜;(6)中坝遗址在310~200BC出土了白唇鹿骨骼,根据现生白唇鹿所处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分析,可初步推测在310~200BC期间中坝地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比现今要低.前人对中坝遗址地层有机碳含量的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动物骨骼 动物多样性 气候生态环境变化 2370~200 BC
原文传递
江苏省泗洪县顺山集遗址哺乳动物牙釉质C,O稳定同位素记录的食性特征、生态环境和季节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田晓四 朱诚 +1 位作者 水涛 黄蕴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0期3062-3069,共8页
通过对江苏省泗洪县顺山集遗址里古代鹿、野猪和水牛以及现代水牛和家养猪等哺乳动物牙釉质C,O稳定同位素的分析,重建该地区哺乳动物食物结构和过去生态环境,探讨环境演变和季节变化.代表样本同位素平均值的大块牙釉质样本C,O稳定同位... 通过对江苏省泗洪县顺山集遗址里古代鹿、野猪和水牛以及现代水牛和家养猪等哺乳动物牙釉质C,O稳定同位素的分析,重建该地区哺乳动物食物结构和过去生态环境,探讨环境演变和季节变化.代表样本同位素平均值的大块牙釉质样本C,O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鹿完全以C3植物为食物且生存在相对开阔环境中,而野猪食物也以C3植物为主;鹿和野猪O稳定同位素存在差别,它们体内水源不同,表明它们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的不同生境里.现代家庭养殖猪的13C值比古代野猪大,说明古代野猪食物里C3植物成分含量比现代家庭养殖的猪多;虽然18O数据显示它们的O同位素差别不大,但它们的水分来源不同,说明古代野猪和现代当地家庭养殖猪在食物结构和水分来源方面存在差别.代表某一小段时间同位素值的微小牙釉质样本C,O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认为古代水牛的食物成分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而现代水牛食物季节变化不明显;该地区现代环境比古代环境郁闭度更小、更暖干,这些可能是砍伐森林和其他人类活动造成的;研究区古今生态环境的季节性变化都很明显且古今季节变化幅度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山集遗址 牙釉质 C稳定同位素 O稳定同位素 生态环境 季节变化
原文传递
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哺乳动物骨骼化石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田晓四 朱诚 +4 位作者 孙智彬 水涛 黄蕴平 FLAD RowanK 李玉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3310-3319,共10页
在丰富的AMS^14C测年数据基础上,对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哺乳动物鹿、猪、牛骨骼化石的骨胶原C,N同位素进行分析,恢复中坝遗址过去哺乳动物的食性特征、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骨骼保存较好,骨胶原流失对C,N... 在丰富的AMS^14C测年数据基础上,对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哺乳动物鹿、猪、牛骨骼化石的骨胶原C,N同位素进行分析,恢复中坝遗址过去哺乳动物的食性特征、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骨骼保存较好,骨胶原流失对C,N稳定同位素的成分没有影响.鹿骨胶原δ^13,δ^1N均值分别为–23.1‰和4.7‰,说明鹿生活在密闭的生境中,以树叶和灌木为食;牛骨胶原δ^13,δ^1N均值分别为–19.6‰和5.2‰,说明牛生活在开阔的生境中,以草本植物为食.C同位素分析显示鹿和牛都以C3植物为食物,表明鹿和牛生存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但t检验显示鹿骨胶原δ^13,δ^1N值比牛的都要小,这表明鹿和牛的生境不一样;牛和鹿的δ^13,δ^1N值还存在部分重叠,说明草食性的牛和鹿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食物竞争.猪骨胶原δ^13,δ^1N分别为–17.1‰和5.5‰,t检验显示猪骨胶原δ^13,δ^1N值比牛和鹿的都要大,表明猪的营养级比牛和鹿的要高.猪的δ^13值范围很大,说明当时已经有家养猪的贸易.t检验显示不同时期遗址地层草食性动物鹿骨胶原δ^13值之间不存在差异,鹿骨胶原δ^1N值之间也不存在差异.表明2200-4200aBP期间,中坝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这是中坝遗址地层比较完整的原因.在该地区能代表鹿、猪、牛δ^13值均值的最小样本数分别是8,73,16,而能代表鹿、猪、牛δ^1N均值的最小样本数分别是4,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骨胶原 Δ^13C δ^15N 古食物 古气候 古生态
原文传递
四川资阳鲤鱼桥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 被引量:9
8
作者 吕遵谔 黄蕴平 +1 位作者 范桂杰 胡昌钰 《考古学报》 1983年第3期331-345,405-408,共19页
一、前言为了在四川开展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并期望找到解决资阳人头骨化石时代问题的新线索,1973年夏天,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地理研究所和成都地质学院勘探教研室,以资阳县为中心,在资阳、资中、简阳、乐至、蓬溪、遂宁等县... 一、前言为了在四川开展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并期望找到解决资阳人头骨化石时代问题的新线索,1973年夏天,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地理研究所和成都地质学院勘探教研室,以资阳县为中心,在资阳、资中、简阳、乐至、蓬溪、遂宁等县进行考古调查。在调查期间,于沱江流域获得不少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旧石器时代晚期 发掘报告 哺乳动物化石 资阳 文化遗物 四川省 水青冈属 更新世晚期 打制石器
原文传递
村头遗址所见饲养动物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颖 黄蕴平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127,共7页
本文通过对村头遗址动物遗存的统计、分析,认定犬和猪两种驯化物种,从它们的占比例来看,说明在生业经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对家猪性质的判断采用了动物考古学的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猪类遗存具有典型的家猪特征;结合考古学... 本文通过对村头遗址动物遗存的统计、分析,认定犬和猪两种驯化物种,从它们的占比例来看,说明在生业经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对家猪性质的判断采用了动物考古学的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猪类遗存具有典型的家猪特征;结合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及植物考古的研究,推测其祖先可能是从长江流域或其他周边地区引入并在当地繁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头遗址 家养动物 动物考古学
原文传递
小孤山骨针的制作和使用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黄蕴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60-268,294-296,共12页
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了三件精美的骨针,有关同志已发表了报告。本文拟用显微镜观察骨针表面的加工痕迹,通过模拟实验,探讨小孤山先民制作骨针的工艺技术。并观察加工骨针后的石器使用微痕。辽宁省博物馆大力支持... 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了三件精美的骨针,有关同志已发表了报告。本文拟用显微镜观察骨针表面的加工痕迹,通过模拟实验,探讨小孤山先民制作骨针的工艺技术。并观察加工骨针后的石器使用微痕。辽宁省博物馆大力支持借给我们标本以供研究,我系吕文渊同志拍摄标本,在此一并致谢。一、骨针表面特征的观察观察使用的显微镜是"欧林巴斯休视显微镜"(型号:SZH-151),放大倍率7.5—384倍。观察时采用常用的显微镜斜照明灯和轴向投射照明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针 小孤山 旧石器时代晚期 显微镜观察 使用研究 图版 钻孔 磨光面 制作 锯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