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升清降浊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 被引量:3
1
作者 黄薰莹 赵百孝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2804-2806,共3页
阿尔茨海默病属于中医健忘病和痴呆病的范畴,其发病病机与人体中气升清降浊功能的正常与否密切相关。从古至今,中医临床使用健运中焦脾胃、恢复气机升降的中药方剂及针灸疗法,对很多疾病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尽管许多医家从肾为髓之海... 阿尔茨海默病属于中医健忘病和痴呆病的范畴,其发病病机与人体中气升清降浊功能的正常与否密切相关。从古至今,中医临床使用健运中焦脾胃、恢复气机升降的中药方剂及针灸疗法,对很多疾病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尽管许多医家从肾为髓之海出发认为肾精亏虚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病因,但从后天充养先天的思路出发,恢复后天之本——中焦脾胃气机的升降功能,以去浊纳新,保持气血精髓的化源不绝,或可为临床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一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健忘 痴呆 升清降浊 中气
下载PDF
艾灸对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肝脏病理及脂质代谢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于梦芸 哈略 +2 位作者 黄薰莹 赵百孝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1419-1423,共5页
目的:观察艾灸对载脂蛋白基因敲除(Apo E^(-/-))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小鼠肝脏病理及血脂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48只8周龄Apo E^(-/-)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n=16)、艾灸组(n=16)、西药组(n=16),16只同龄C57BL/6小鼠... 目的:观察艾灸对载脂蛋白基因敲除(Apo E^(-/-))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小鼠肝脏病理及血脂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48只8周龄Apo E^(-/-)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n=16)、艾灸组(n=16)、西药组(n=16),16只同龄C57BL/6小鼠作为正常对照,固定器固定正常组、模型组小鼠及艾灸组,并对艾灸组小鼠关元穴(RN4)进行艾灸,西药组采用辛伐他汀悬液灌胃(2.8 mg/kg),各组小鼠每天干预20 min,连续干预12周,每周干预6 d,于12周末检测小鼠血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以油红"O"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变化。结果:各组小鼠血清TC含量呈正常组<西药组<艾灸组<模型组的趋势,艾灸组及西药组血清TG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西药组、艾灸组小鼠血清LDL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P<0.05),各组小鼠血清HDL含量呈正常组>西药组、艾灸组>模型组的趋势,西药组和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油红染色可见艾灸组和西药组较模型组肝细胞肿胀程度明显减轻,少量炎细胞浸润及少量红染脂肪滴。结论:艾灸可以降低Apo E^(-/-)小鼠血清TC、TG、LDL含量,升高HDL含量,并对AS过程中的肝脏病理有显著的良性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脂代谢的途径,改善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代谢
下载PDF
中医治失眠有妙招
3
作者 黄薰莹 《家庭中医药》 2016年第3期20-22,共3页
西医对失眠的研究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失眠症已逐渐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美国一项调查显示,1/3的美国成年人每周都有睡眠困难的体验。而2008年北京一项关于5 926人的调查显示,有60%... 西医对失眠的研究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失眠症已逐渐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美国一项调查显示,1/3的美国成年人每周都有睡眠困难的体验。而2008年北京一项关于5 926人的调查显示,有60%的精神障碍患者具有失眠症状,即使这个调查无法完全说明现在我国的失眠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状 精神障碍患者 睡眠困难 身心状态 生活质量 原发性失眠 痰热内扰证 气血阴阳 肝郁化火 胆俞穴
下载PDF
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在肩项部疼痛疾患中的应用案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敬文 刘珍珠 +6 位作者 张宁 李梦琳 刘金涛 王维广 黄薰莹 席崇程 翟双庆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3313-3316,共4页
肝与大肠相通为脏腑相通理论内容之一,以此为指导可对肩项部疼痛进行治疗,尤其适用于现代临床肩项部疼痛同时兼有熬夜习惯(伤及肝血)及大便不调者。现列举了3例以养肝血、通大肠腑为法治疗肩项部疼痛的典型案例,以期为现代临床治疗肩项... 肝与大肠相通为脏腑相通理论内容之一,以此为指导可对肩项部疼痛进行治疗,尤其适用于现代临床肩项部疼痛同时兼有熬夜习惯(伤及肝血)及大便不调者。现列举了3例以养肝血、通大肠腑为法治疗肩项部疼痛的典型案例,以期为现代临床治疗肩项部疼痛疾患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 脏腑相通 肝之俞在颈项 肩项部疼痛
下载PDF
从《黄帝内经》脾藏意及香入脾理论探讨痴呆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薰莹 刘珍珠 +2 位作者 王维广 席崇程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73-1078,共6页
《黄帝内经》中有"脾藏意"及"香入脾"理论。以"呆"为关键词,对历代相关的医案进行统计后发现,中医治疗痴呆以调理脾胃的方剂使用最多(29.72%),其次是开窍醒神方剂(21.62%);在使用的192味药物中,频次最高... 《黄帝内经》中有"脾藏意"及"香入脾"理论。以"呆"为关键词,对历代相关的医案进行统计后发现,中医治疗痴呆以调理脾胃的方剂使用最多(29.72%),其次是开窍醒神方剂(21.62%);在使用的192味药物中,频次最高的前10位依序为半夏、甘草、石菖蒲、茯苓、郁金、茯神、远志、当归、栀子、生地黄,其中石菖蒲、郁金、当归也属于古代本草记载的芳香药范畴。临床治疗痴呆一病,调理脾胃及善用芳香药或许是提升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也是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相互结合的一个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黄帝内经 脾藏意 香入脾 菖蒲郁金汤
原文传递
基于古代常见芳香药的药物特性探析《黄帝内经》香入脾理论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薰莹 刘珍珠 +1 位作者 王维广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5-490,共6页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香入脾"理论,认为芳香之气偏入脾,故芳香药对脾也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通过梳理古代本草书籍记载的常用芳香药种类,并统计其性味、归经及药物功效,进而探讨芳香药的药物特性及其与脾的特殊作用。芳香药...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香入脾"理论,认为芳香之气偏入脾,故芳香药对脾也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通过梳理古代本草书籍记载的常用芳香药种类,并统计其性味、归经及药物功效,进而探讨芳香药的药物特性及其与脾的特殊作用。芳香药大多为性温,味辛、苦之品,主要归脾经,次归肝经,在现代中药学的药效分类上,则以理气、活血化瘀、发散风寒之功效居多。可见芳香药确实偏于入脾,且其功效并不局限在化湿与开窍,再加上辛能行散、苦能燥湿、温则升阳,辛开苦降尤利于脾胃恢复升清降浊之生理功能,进而维持五脏六腑的气机循环。因此认为,临床应用芳香药所发挥的化湿、醒脾,甚至醒神、开窍等功效,其中必定离不开脾的中介作用,这也为《黄帝内经》香入脾理论提供了药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芳香药 香入脾
原文传递
从《黄帝内经》“心部于表”刍议心与表的关系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梦琳 席崇程 +8 位作者 刘珍珠 张宁 田栋 黄薰莹 刘金涛 陈敬文 王维广 陈子杰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9-273,共5页
"心部于表"之说首见于《黄帝内经》,一方面指心气布达于体表,另一方面亦指心主宰皮毛肌腠等体表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支配人体视听言动等外在活动。心为阳脏,其气象火,有向外运动之趋势;心主血脉,滋养脏腑百骸及皮表;心藏神任物... "心部于表"之说首见于《黄帝内经》,一方面指心气布达于体表,另一方面亦指心主宰皮毛肌腠等体表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支配人体视听言动等外在活动。心为阳脏,其气象火,有向外运动之趋势;心主血脉,滋养脏腑百骸及皮表;心藏神任物,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与表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因此治疗皮肤病时,可予"泻心火""调心神""行心血"之法,治疗心系疾患时,亦可配合辛温解表之品以行散寒通阳之功。此外,《黄帝内经》亦有"肺主皮毛"理论以及后世引申之"太阳主表"理论,这3种主表理论在理论基础与认识角度等方面均有不同,各自有其适用范围,需细察详审以用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心为君主之官
原文传递
刍议《黄帝内经》之“一”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敬文 刘珍珠 +4 位作者 黄薰莹 李梦琳 刘金涛 张宁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98-903,共6页
“一”从古代哲学的角度包含有“道”及“本源”之意,是“道”这个规律的展现,既是触发的动力,又是寂静无我的,还同时是灵动保持觉察的。而《黄帝内经》所论之“一”则包含“神”与“道”在内,同时与“阴阳之要”有关,并且被用来形容平... “一”从古代哲学的角度包含有“道”及“本源”之意,是“道”这个规律的展现,既是触发的动力,又是寂静无我的,还同时是灵动保持觉察的。而《黄帝内经》所论之“一”则包含“神”与“道”在内,同时与“阴阳之要”有关,并且被用来形容平人的状态。在治疗方面,《黄帝内经》认为医者应该要朝“一”的境界努力,提出了“守一”的思想。浅层次的“一”可理解为医者对医理及实践等各方面完整的连接,掌握核心理论,使临床对所有疾病及治法皆离不开这个核心。深层次的“一”则要求医者要达到内心非常寂静,且对于周遭的各种变化了然于心,而又同时不受其影响干扰的“道”的状态。故,若没有对“一”及“道”有所体悟,学医时越多的知识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疑惑,所以吾人当以《黄帝内经》所要求之“一”为目标,切勿以拥有医学知识而自喜,要知若无“一”以贯之,则只会徒增困惑,反而迷惑于医学茫茫大海之中,进而也会影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脏腑配属模式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刘珍珠 陈子杰 +3 位作者 黄薰莹 张宁 李梦琳 翟双庆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1-474,共4页
《黄帝内经》中对于脏腑配属的关系存在多种不同学说,根据脏腑配属不同学说的特点,将其划分为脏腑配属的常规模式与特殊模式,五脏配五腑、五脏配六腑、六脏配六腑等为常规模式,常规模式是按照脏与腑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行划分。特殊模式是... 《黄帝内经》中对于脏腑配属的关系存在多种不同学说,根据脏腑配属不同学说的特点,将其划分为脏腑配属的常规模式与特殊模式,五脏配五腑、五脏配六腑、六脏配六腑等为常规模式,常规模式是按照脏与腑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行划分。特殊模式是结合四时阴阳按照脏腑功能特性进行配属。通过对脏腑常规模式与特殊模式的详细论述,为脏腑理论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六腑 脏腑配属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艾灸对氯吡格雷抵抗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心悦 黄薰莹 +3 位作者 哈略 惠鑫 王昊 赵百孝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抵抗冠心病患者在艾灸心俞、内关、膻中、中脘、足三里后的症状及睡眠质量改善状况。方法此项试验预计纳入患者100例,将全部在北京老年医院心内科完成,预实验纳入氯吡格雷抵抗及伴失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抵抗冠心病患者在艾灸心俞、内关、膻中、中脘、足三里后的症状及睡眠质量改善状况。方法此项试验预计纳入患者100例,将全部在北京老年医院心内科完成,预实验纳入氯吡格雷抵抗及伴失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在入组时自行填写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并记录其近1个月内引起身体不适的冠心病伴随症状。课题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每次治疗均按照"由背及腹,由上至下"的操作顺序,先取双侧心俞穴,后取内关穴、膻中穴、中脘穴及双侧足三里穴,依序施灸。治疗频率为隔日艾灸1次,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期间保持电话随访,并安排每位患者于第2周回院复诊1次,完成第2次的PSQI自我睡眠质量评估及冠心病伴随症状情况记录。观察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改善情况,并以冠心病伴随症状的改善程度作为次要指标。结果治疗2周、4周后,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他冠心病伴随症状皆有明显减轻。结论对于氯吡格雷抵抗的冠心病患者,艾灸其心俞、内关、膻中、中脘及足三里穴可以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减轻冠心病的不适症状,有益患者的预后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失眠 冠心病 氯吡格雷抵抗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原文传递
脏腑神志活动关系探赜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宁 刘金涛 +7 位作者 俊伟 黄薰莹 席崇程 田栋 王伟航 史延昊 陈子杰 翟双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41-1844,共4页
神志理论是中医用以解释神志活动中的各种病理、生理现象,指导神志病临床治疗的理论依据,其中有关于脏腑神志活动关系的内容学说众多,且不同学说之间立论依据不同而理论内涵又有相通之处,是中医神志理论研究的难点与重点。故文章将中医... 神志理论是中医用以解释神志活动中的各种病理、生理现象,指导神志病临床治疗的理论依据,其中有关于脏腑神志活动关系的内容学说众多,且不同学说之间立论依据不同而理论内涵又有相通之处,是中医神志理论研究的难点与重点。故文章将中医神志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并分别从脏腑主持和(或)调节神志活动与神志活动影响脏腑功能状态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期深化对中医神志理论的理解,为神志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志理论 脏腑 主神 调神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从中医神、魂、魄理论释梦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珍珠 黄薰莹 +4 位作者 张宁 李梦琳 刘金涛 王维广 翟双庆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54-256,290,共4页
从中医五脏藏神之神、魂、魄而论,梦的产生以心神敛藏为前提,魂魄不宁为主要原因,其中魂扰不安为梦形成的关键。在梦境形成的过程中,人体外部气候、时间变化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情志等因素均可对魂造成影响,其与魂在后天习得的日... 从中医五脏藏神之神、魂、魄而论,梦的产生以心神敛藏为前提,魂魄不宁为主要原因,其中魂扰不安为梦形成的关键。在梦境形成的过程中,人体外部气候、时间变化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情志等因素均可对魂造成影响,其与魂在后天习得的日常所见、所感,如思维、技能、记忆等相结合,从而产生相应之梦境。因神、魂、魄扰动程度不同,梦之轻重多寡表现亦不同。故从神、魂、魄治疗梦诸证,当着重从肝、从心论治,以敛魂、安神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神敛藏 魂魄不宁 敛魂 安神
下载PDF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理论论治肩项部疼痛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敬文 刘珍珠 +6 位作者 张宁 李梦琳 刘金涛 王维广 黄薰莹 席崇程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1-454,共4页
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出自脏腑相通理论,首见于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无论是从金木交合的五行气化理论去理解,还是从血能润肠、肠能导滞而助疏泄的形质层面去理解,又或是从六经开阖枢的同气相求关系去推导,都能证实肝与大肠之间的密切关系.... 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出自脏腑相通理论,首见于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无论是从金木交合的五行气化理论去理解,还是从血能润肠、肠能导滞而助疏泄的形质层面去理解,又或是从六经开阖枢的同气相求关系去推导,都能证实肝与大肠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肝与大肠分别透过脏腑对应肢体以及经络循行而与肩项部有所联系.现代社会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久视伤血),加上熬夜作息颠倒(肝血不藏),使得临床上许多肩项疼痛由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导致.肝血不足可使肝气郁结,还可使大肠失去濡润而便秘,通过养肝血以润肠、通大肠腑以疏肝,能使此类型的肩项疼痛得到很好的缓解,这与一般临床从寒凝、气滞、血瘀等方向论治有较大的区别.肝与大肠相通理论为肩项部疼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 脏腑相通 肝之俞在颈项 肩项部疼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