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38 MAPK_(α/β)和ERK_(1/2)在心肌缺氧预处理信号传递中的不同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黄轶峰 龚开政 张振刚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4-458,共5页
建立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缺氧/复氧(A/R)损伤模型和缺氧预处理(APC)模型,以细胞存活率、细胞内超氧化物趋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作为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指标。采用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_(... 建立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缺氧/复氧(A/R)损伤模型和缺氧预处理(APC)模型,以细胞存活率、细胞内超氧化物趋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作为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指标。采用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_(1/2))抑制剂PD98059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_(α/β)(p38_(α/β))阻滞剂SB203580干预模型,并以胶内原位磷酸化法测定ERK_(1/2)和p38活性,借以探讨ERK_(1/2)和p38_(α/β)在缺氧预处理保护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APC组,于预处理的缺氧时相给予PD98059,可以完全消除APC的延迟保护作用;在A、R组的缺氧时相加入PD98059对细胞损伤无影响;(2)在APE组的预处理缺氧时相给予p38_(α/β)抑制剂SB203580并不能消除APC的保护作用,而在A/R组的持续缺氧时相给予SB203580则可显著减轻缺氧对细胞的损伤;(3)ERK_(1/2)和p38总活性测定表明,缺氧可激活ERK_(1/2)和p38,它们的活性在缺氧后4 h时达到高峰,而经过APC处理后,两者活性高峰提前于缺氧后3 h时出现,且峰值显著降低。上述结果提示,预处理过程中ERK_(1/2)的激活可能是缺氧预处理延迟保护机制中细胞信号传递的重要环节,预处理阶段p38_(α/β)的活化不参与APC诱导的延迟保护信号传递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学 心肌保护 缺氧 心肌缺血预处理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大鼠
下载PDF
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结局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张帆 黄轶峰 +1 位作者 屈雪平 刘玉茹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5期108-110,共3页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结局情况,并分析不良心血管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3月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28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统计其不良心血管结局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结局情况,并分析不良心血管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3月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28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统计其不良心血管结局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心血管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286例患者中不良心血管结局未发生204例(未发生组)、发生82例(发生组),发生率为28.67%,具体包括心肌梗死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冠心病6例、心力衰竭32例、心源性死亡3例;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体质量指数、吸烟、规律运动、2型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血压、血脂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吸烟、2型糖尿病病程≥10年、血糖控制未达标、血压异常、血脂异常是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结局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结局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包括吸烟、2型糖尿病病程≥10年、血糖控制未达标、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重点监测心血管疾病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不良心血管结局 社区慢性病管理 老年人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含量及其在危险分层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轶峰 李莉 +2 位作者 李瑞杰 任文林 宋丽芬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479-480,共2页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方法:按不同血压水平分组,对各组病人采用偶联比色法检测血清尿酸水平。结果:高血压2、3级组病人血清尿酸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 并随血压增高其血尿酸水平...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方法:按不同血压水平分组,对各组病人采用偶联比色法检测血清尿酸水平。结果:高血压2、3级组病人血清尿酸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 并随血压增高其血尿酸水平亦增高。结论:血尿酸水平可作为高血压危险分层的临床指标,用于高血压程度的判断和治疗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尿酸 危险性评估
下载PDF
PKC激活对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自由基损伤和钙超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龚开政 张振刚 +2 位作者 李向东 黄轶峰 吕申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C)保护机制中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自由基损伤和钙离子 (Ca2 +)代谢的影响。 [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 ,以心肌组织丙二醛 (MDA)含量、线粒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C)保护机制中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自由基损伤和钙离子 (Ca2 +)代谢的影响。 [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 ,以心肌组织丙二醛 (MDA)含量、线粒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性以及线粒体Ca2 +含量、细胞肌浆网钙泵 (Ca2 +-ATPase)活性作为反映心肌自由基代谢及Ca2 +代谢指标 ,观察IPC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及PKC的可能作用。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心肌单纯的缺血再灌注 (I/R)可造成心肌明显的自由基及Ca2 +代谢的异常 ,经过IPC可使再灌注心肌这种代谢异常明显减轻 ,表现为IPC组心肌组织MDA含量、线粒体Ca2 +含量显著低于单纯I/R组 (P均 <0 .0 1) ,线粒体中GSH-PX活性、肌浆网Ca2 +-ATPase活性明显高于I/R组 (P <0 .0 5 )。而在预处理过程中应用多粘菌素B抑制PKC的激活 ,则预处理的上述有益作用可被阻断。 [结论 ]PKC活化通过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损伤及Ca2 +超载而参与心肌缺血预处理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自由基 钙超载 蛋白激酶C 缺血预处理
下载PDF
血清脑钠肽水平变化在ST段不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瑞杰 彭夫松 +4 位作者 胡江乔 黄轶峰 卢全 任文林 李莉 《中国医药导刊》 2004年第6期407-408,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在ST段不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例ST段不抬高ACS患者,入院时分别测定血清BNP、肌钙蛋白I(TnI)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并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和左室射血分数(...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在ST段不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例ST段不抬高ACS患者,入院时分别测定血清BNP、肌钙蛋白I(TnI)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并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在ST段不抬高ACS患者中,BNP阳性(61.5%)多于阴性(38.5%)患者;并且与BNP阴性组患者比较,在BNP阳性组中,TnI和CRP的阳性例数均居高(P<0.01),BNP阳性患者中的LVD增大而LVEF降低(P<0.01)。结论:血清BNP浓度的升高,为ST段不抬高ACS患者危险性增加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P ST段不抬高 患者 血清 ACS 阳性 脑钠肽 增加 指标 目的
下载PDF
血清脑钠肽水平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关系
6
作者 彭夫松 李瑞杰 +3 位作者 王本荣 任文林 黄轶峰 胡江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3期7505-7505,共1页
为探讨血清脑钠肽水平与充血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关系。将313例呼吸困难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144例和其他患者169例。在入院或就诊24h内检测脑钠肽水平,同日行心脏超声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值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分析脑钠肽水平对住院时间和... 为探讨血清脑钠肽水平与充血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关系。将313例呼吸困难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144例和其他患者169例。在入院或就诊24h内检测脑钠肽水平,同日行心脏超声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值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分析脑钠肽水平对住院时间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患者心功能越差,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63,P<0.001),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呈正相关(r=0.81,P<0.01)。住院时间越长,住院时间和随访期间病死率越高(P<0.01)。结果说明血清脑钠肽水平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其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脑钠肽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预后 利尿钠激素
下载PDF
克氏针临时髓内固定联合锁定解剖钢板与重建钢板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27
7
作者 谢建新 路磊 +6 位作者 邵强 余建 王权 张晓辉 黄轶峰 潘科良 陈少易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克氏针临时髓内固定联合锁定解剖钢板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14年2月采用克氏针临时髓内固定联合锁定解剖钢板微创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52例(微创组),与同期采用重建钢板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60例(传统组... 目的探讨克氏针临时髓内固定联合锁定解剖钢板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14年2月采用克氏针临时髓内固定联合锁定解剖钢板微创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52例(微创组),与同期采用重建钢板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60例(传统组)进行比较,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患肩Neer评分。结果 112例粉碎性锁骨骨折均顺利完成内固定术。微创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45.0±7.5)min vs.(62.0±15.5)min,t=-7.208,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25.0±16.5)ml vs.(63.0±19.7)ml,t=-10.968,P=0.000],切口总长度明显短于传统组[(6.4±0.8)cm vs.(10.3±1.7)cm,t=-15.147,P=0.000],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1.9±0.5)分vs.(4.4±0.4)分,t=-29.378,P=0.000],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9.3±1.2)周vs.(11.4±1.3)周,t=-8.834,P=0.000],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0 vs.8.3%(5/60),Fisher精确检验,P=0.041]。112例随访12~48个月,平均14个月,2组术后3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克氏针临时髓内固定联合锁定解剖钢板微创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复位容易、固定可靠、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锁定钢板
下载PDF
两种方法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8
作者 谢建新 余建 +5 位作者 邵强 张晓辉 王权 黄轶峰 路磊 潘科良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A组)和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块(B组)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A组)和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块(B组)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踝关节负重状态下的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48例患者骨折端均解剖复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A组分别为(63.4±2.8)分、(84.5±4.3)分,B组分别为(62.9±3.1)分、(79.7±3.8)分;术后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12.6±3.2)周,B组为(12.8±3.3)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踝关节负重状态下的VAS评分:A组为(1.6±0.4)分,B组为(3.2±0.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4/21),其中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9.5%(2/21);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1%(13/27),其中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37.0%(10/27);并发症发生率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更符合生物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后外侧入路 内固定
下载PDF
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介导缺氧预处理期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活化的机制 被引量:11
9
作者 龚开政 张振刚 +3 位作者 黄轶峰 卜平 董丰 柳健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44-647,共4页
目的 探讨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 (mKATP)与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ERK1/2 )在缺氧预处理延迟保护机制中的相互关系。 方法 采用SD大鼠心肌细胞培养复制、缺氧 /复氧损伤模型及缺氧预处理模型 ,建立对照组、缺氧 /复氧组、缺氧预处... 目的 探讨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 (mKATP)与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ERK1/2 )在缺氧预处理延迟保护机制中的相互关系。 方法 采用SD大鼠心肌细胞培养复制、缺氧 /复氧损伤模型及缺氧预处理模型 ,建立对照组、缺氧 /复氧组、缺氧预处理组、二氮嗪组、5 羟基癸酸 +二氮嗪组、5 羟基癸酸 +缺氧预处理组、二氮嗪 +MGP组、缺氧预处理 +2 巯基丙酰基甘氨酸 (MGP)组、二氮嗪 +PD980 5 9组 ,以细胞存活率等作为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指标 ,并于预处理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及ERK1/2 的活性。 结果 缺氧预处理组及二氮嗪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81 9± 11 4 ) %、(13 6± 3 7)U/L ,(79 2± 12 4 ) %、(16 5± 4 6 )U/L〕均显著高于缺氧 /复氧组〔(4 2 2± 7 3) %、(8 8± 2 8)U/L〕 ,缺氧预处理组及二氮嗪组乳酸脱氢酶释放〔(10 1 9± 18 9)U/L、(97 5± 17 7)U/L〕均显著低于缺氧 /复氧组〔(2 5 0 5± 4 3 6 )U/L ,均为P <0 0 1〕。缺氧预处理及二氮嗪均可快速诱导细胞内大量的活性氧生成并激活ERK1/2 ,但这些作用均可被mKATP阻滞剂 5 羟基癸酸及氧自由基清除剂MGP所阻断。二氮嗪的细胞保护作用还可被ERK1/2 阻滞剂PD980 5 9所抵消。 结论 mKATP可通过诱导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预处理 二氮嗪 ERK1/2 缺氧/复氧损伤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细胞内 PD98059 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 活性氧 阻滞剂
原文传递
ROS-mediated ERK activation in delayed protection from anoxic preconditioning in neonatal rat cardiomyocytes 被引量:8
10
作者 龚开政 张振刚 +4 位作者 李爱华 黄轶峰 卜平 董丰 柳健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95-400,共6页
Background The activation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 gulated kinase1/2 (ERK 1/2 ) has been shown to be important signaling pathway in th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response. Recently, some studies suggest a k... Background The activation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 gulated kinase1/2 (ERK 1/2 ) has been shown to be important signaling pathway in th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response. Recently, some studies suggest a key role for the mitochondrial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 (mK ATP ) as both a trigger and an end effector of acute and delayed protection of IPC. Hence,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K ATP and ERK 1/2 in the delayed p rotection mechanism of anoxic preconditioning (APC). Methods An APC model was established using cultured neonatal rat cardiomyocytes. Pharmacological agents [diazoxide, 5-hydroxydecanoate (5-HD), 2-mercaptopro pionylglycine (MPG), and PD98059] were used to modulate mK ATP and ERK 1/2 activation. Cellular injury was evaluated by mea suring cellular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cell viability,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release. The generation of 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the activation of ERK 1/2 were determin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starting from the beginning of preconditioning with anoxia or diazoxide (an mK ATP open er). Results Cell viability and SOD activity in the APC [(81.9±11.4)%, (13.6 ± 3.7) U/L] and diazoxide [(79.2±12.4)%, (16.5±4.6) U/L]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anoxia/reoxygenation (A/R) [(42.2±7.3)%, (8.8±2. 8) U/L] group (all P<0.01). LDH activity in the APC group [(101.9±18.9) U/L] and diazoxide group [(97.5±17.7) U/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the A/R group [(250.5±43.6) U/L] (all P<0.01). Both APC and diazoxide simultaneously facilitated intracellular ROS generation and rapid ERK 1/2 activation. But the effects of APC and diazoxide were remarkedly attenuated by 5-HP (an mK ATP blocker) and by MPG (a free radical scavenger). In addition, the ERK 1/2 inhibitor PD98059 also abolished the cellular protective effects induced by diazoxide. Conclusion mK ATP may mediate ERK 1/2 activation during anoxia preconditioning by generating ROS, which then triggers the delayed protection of APC in rat cardiomyocy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K + channel mitoc hondria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