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电图病例全程管理大数据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1
作者 黄颖 张顶敏 +1 位作者 黄释丹 李秋高韦连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9期0039-0042,共4页
利用大数据分析全程医疗管理复杂危重心电图病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相关科室轮转的50名规培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基于复杂危重心电图病例全程管理大数据分析的心电图教学模式)和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各25名。对... 利用大数据分析全程医疗管理复杂危重心电图病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相关科室轮转的50名规培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基于复杂危重心电图病例全程管理大数据分析的心电图教学模式)和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各25名。对比两组规培生出科综合考试成绩、自我评价效果以及教学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住培学员的出科综合考试成绩、自我评价效果以及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病例全程管理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心电图教学模式应用在住院医规范化培训中可提高规培生出科综合考试成绩与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全程管理 大数据分析 心电图病例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体位改变对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黄释丹 何涛 +3 位作者 李昭蓉 秦超 李烁 李秋高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3期1447-1450,共4页
目的探讨体位改变对急性前间壁和(或)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43例急性前间壁和(或)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均进行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及站位的心电图检查。比较仰卧位与其他体位的V1~V4导联Q波振幅和时限、ST... 目的探讨体位改变对急性前间壁和(或)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43例急性前间壁和(或)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均进行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及站位的心电图检查。比较仰卧位与其他体位的V1~V4导联Q波振幅和时限、ST段偏移幅值、T波振幅差异。结果与仰卧位比较,左侧卧位的V2、V3导联Q波振幅减小,坐位的V2导联Q波振幅减小,站位的V2导联Q波时限减小(均P<0.05);左侧卧位、右侧卧位的V2导联ST段偏移值降低,坐位的V2、V3导联ST偏移值降低(P<0.05);右侧卧位的V2导联T波振幅降低,坐位和站位的V3、V4导联T波振幅增高(均P<0.05)。结论体位改变对急性前间壁和(或)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前间壁 前壁 心电图 体位
下载PDF
心房下部逸搏心律伴完全性预激综合征一例
3
作者 黄释丹 潘如宝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50-152,共3页
预激程度的大小与自主神经张力、旁路内隐匿性传导、起搏点位置及旁路阻滞等因素有关。本例因起搏点来自心房下部或房室旁道,使预激波显著增大呈完全性预激综合征,在临床上相当少见,应注意与室性逸搏相鉴别。
关键词 心房 房室旁道 完全性预激综合征
下载PDF
体位变化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4
作者 黄释丹 何涛 《心电与循环》 2019年第2期85-87,92,共4页
目的探讨体位变化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41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及站位的心电图检查。测量Ⅱ、Ⅲ、a VF的Q波振幅和时间,ST段偏移幅值,T波振幅。结果左侧卧位ⅢQ波时间[4... 目的探讨体位变化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41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及站位的心电图检查。测量Ⅱ、Ⅲ、a VF的Q波振幅和时间,ST段偏移幅值,T波振幅。结果左侧卧位ⅢQ波时间[46.50(35.75~54.00)]ms较仰卧位ⅢQ波时间[50.50(44.00~73.25)]ms变窄,左侧卧位ⅡT波振幅[0.09(0.00~0.12)]mV较仰卧位ⅡT振幅[0.09(0.00~0.14)]mV降低;右侧卧位ⅢQ波[0.40(0.32~0.51)]mV较仰卧位ⅢQ波[0.48(0.38~0.69)]mV变浅,右侧卧位ⅢT振幅[-0.05(-0.10~0.11)]mV较仰卧位ⅢT振幅[-0.07(-0.16~0.09)]mV增高;坐位ⅢQ波[0.57(0.42~0.90)]mV位较仰卧位ⅢQ波[0.48(0.38~0.69)]mV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体位变化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电图
下载PDF
房室旁道合并房室结双径路的心电图分析一例
5
作者 韦连芬 覃梓庆 +2 位作者 周璐璐 黄释丹 黄颖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4年第5期389-390,共2页
患者男性,55岁。阵发性心悸10余年,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有左侧后间隔旁道,旁道阻断后,仍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由于病人耐受性差,故进行了慢径改良,之后反复刺激未能诱发室上速发作。回顾之前窦性心律和各种状态下发生室上... 患者男性,55岁。阵发性心悸10余年,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有左侧后间隔旁道,旁道阻断后,仍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由于病人耐受性差,故进行了慢径改良,之后反复刺激未能诱发室上速发作。回顾之前窦性心律和各种状态下发生室上速的常规12导心电图发现,有3种频率的室上速(190、175和133次/分),频率为175次/分的室上速伴功能性束支阻滞;3种频率的室上速发作时R-P′间期分别为100、120、100ms。频率为133次/分的室上速发作时,P′-R间期延长至320 ns,考虑为慢径传导,结合电生理检查及临床,考虑患者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隐匿性左侧后间隔旁道 房室结双径路 室上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 体表心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