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叶斑病病原菌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鈜琳 尹桥秀 +4 位作者 江仕龙 包兴涛 武娴 王德炉 陈卓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69-3277,共9页
为有效控制贵州省独山县茶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本文研究了该区域茶叶斑病的病原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该地区茶叶斑病组织中分离的代表性菌株GZDS2018BXT10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等形态与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为有效控制贵州省独山县茶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本文研究了该区域茶叶斑病的病原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该地区茶叶斑病组织中分离的代表性菌株GZDS2018BXT10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等形态与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一致。对ITS、RBP2、TUB、rDNA-LSU核酸或基因进行测序,采用PAUP软件及最大简约法构建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GZDS2018BXT10菌株与高粱附球菌模式菌株CBS179.80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自举支持率为100%。致病性试验表明,在室内和自然条件下,GZDS2018BXT10菌株可通过损伤方式导致茶树叶部产生病斑,符合柯赫氏法则。因此,确认该区域叶斑病病原为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菌株可在PDA、OA和MEA培养基上生长,GZDS2018BXT10菌株在O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最快,为(0.76±0.01) cm/d,显著高于MEA和PDA培养基(P<0.05),在PDA上最适生长温度为22℃,最适pH为6.0。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均可影响菌丝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高粱附球菌 鉴定 致病性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