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骋龙书法
1
作者 黄骋龙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9-169,共1页
关键词 罗衫
原文传递
论中国书法审美中的狂
2
作者 黄骋龙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52-157,共6页
狂是指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状态,以及这种情感状态下创造的艺术风格。狂草典型地体现了狂之表现状态与审美特征。书法审美的狂是艺术家摆脱了理性的羁绊,使个人的情感得以酣畅淋漓的宣泄之状态。狂态的艺术创作过程极为神速... 狂是指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状态,以及这种情感状态下创造的艺术风格。狂草典型地体现了狂之表现状态与审美特征。书法审美的狂是艺术家摆脱了理性的羁绊,使个人的情感得以酣畅淋漓的宣泄之状态。狂态的艺术创作过程极为神速,艺术语言神奇莫测,艺术形式怪奇,甚至可畏。狂之所以受到肯定,其根本原因在于狂是真与道的体现。颠狂是狂之基本形态,在此之上产生了一系列流变,形成狂逸、清狂、狂怪、疯狂等范畴群。由于审美标准的不同,历代批评家对狂褒贬不一,有的视其为病态,有的则大力肯定其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审美 狂草
下载PDF
书法美育浅论
3
作者 黄骋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0期237-238,共2页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连接"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桥梁,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主要材料具有涤荡性情的审美功能,以书法入美育不仅满足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格式,更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通过解析...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连接"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桥梁,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主要材料具有涤荡性情的审美功能,以书法入美育不仅满足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格式,更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通过解析美育与艺术的关系,将书法艺术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解读书法的审美功能,并分析了当今大学教育中书法教育的地位,为书法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艺术 书法 教育
下载PDF
草书阐释的一种理论模型
4
作者 黄骋龙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55-58,共4页
草书自潦草书写而来,后者源于日常书写,是书体演变的重要助力之一。潦草书写构成了草书的基础技术,但其本身不具备审美动机,因此仅当其同时符合书法审美规约时方能部分地属于书法艺术。本文通过艺术语言系统论解构草书的工具、材料、技... 草书自潦草书写而来,后者源于日常书写,是书体演变的重要助力之一。潦草书写构成了草书的基础技术,但其本身不具备审美动机,因此仅当其同时符合书法审美规约时方能部分地属于书法艺术。本文通过艺术语言系统论解构草书的工具、材料、技术以及功能,展示草书艺术的流变与草体形态变异的本质动力及内在联系,利用形式逻辑符号建立关于书法艺术语言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书 艺术语言 逻辑模型
下载PDF
古典美学视域下的书法趣味品评系统
5
作者 黄骋龙 《中国书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8-200,共3页
“趣”是古代中国书法审美批评的重要范畴,“奇怪”是书法趣味生成的本质性要素,是具有特异性与创造力的特殊美感。中国历代书法批评家共同建立了以“书趣”为基础要素、以“意趣”为书家审美风格分野、以“深趣”为批评语言之自觉、以... “趣”是古代中国书法审美批评的重要范畴,“奇怪”是书法趣味生成的本质性要素,是具有特异性与创造力的特殊美感。中国历代书法批评家共同建立了以“书趣”为基础要素、以“意趣”为书家审美风格分野、以“深趣”为批评语言之自觉、以“天趣”为审美境界的书法趣味品评系统,是古代书法批评的重要判断标准与审美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怪 形式批评 品评自觉 天趣 特异性
原文传递
黄宾虹书法临摹观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骋龙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87-191,共5页
黄宾虹的临摹观是古代书法临摹的精髓所在。黄宾虹认为临摹便是师古人,为书法创作的必经阶段。临摹需得法,要转益多师,辨其源流,选择真迹,以神似为上。黄宾虹认为临摹的本质是获得法度,讲求体系的完备性,需要长久临摹,不能求脱太早。师... 黄宾虹的临摹观是古代书法临摹的精髓所在。黄宾虹认为临摹便是师古人,为书法创作的必经阶段。临摹需得法,要转益多师,辨其源流,选择真迹,以神似为上。黄宾虹认为临摹的本质是获得法度,讲求体系的完备性,需要长久临摹,不能求脱太早。师古与师造化的实质便是临摹与创新,黄宾虹认为后者境界更高。黄宾虹坚持传承为先,宁迂勿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宾虹 临摹 师古 法度 师造化
原文传递
传统的当代诠释——中国书法走出去的前提 被引量:1
7
作者 黄骋龙 《书法赏评》 2015年第6期22-23,共2页
近百年来,中外文化的交流一直处于不对等状态。本着富国强民、寻求真理之目的,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接受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深入。如今,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声音还比较弱,中国的"话语权"还比较少。... 近百年来,中外文化的交流一直处于不对等状态。本着富国强民、寻求真理之目的,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接受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深入。如今,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声音还比较弱,中国的"话语权"还比较少。美术领域也是如此,我们教育体系以及审美标准都已西方化,且仍在西方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法 走出去 诠释 当代 传统 中外文化 民族文化 西方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