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鲁迅的启蒙人际困境书写
1
作者 黎保荣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鲁迅的启蒙人际困境书写表现为三大方面:作为启蒙者的鲁迅,人际认知与意象呈现是其理性维度,体现了鲁迅对“做人难”的深刻认知;而无物之阵与人情之伤是其心理根源,体现了鲁迅对因被憎、被爱和爱人而受伤的深刻体验;而鲁迅笔下的启蒙者... 鲁迅的启蒙人际困境书写表现为三大方面:作为启蒙者的鲁迅,人际认知与意象呈现是其理性维度,体现了鲁迅对“做人难”的深刻认知;而无物之阵与人情之伤是其心理根源,体现了鲁迅对因被憎、被爱和爱人而受伤的深刻体验;而鲁迅笔下的启蒙者的人际困境与独异之冷则是其人际认知与人际体验的审美观照,无论是行动者、思想者还是中庸者皆如此,更有甚者走向了自我孤立。正因启蒙者鲁迅将自己的人际困境体验转换为社会环境思索,将“做人难”转化为“改革难”,将外在交际内化为精神结构,故此不仅体验深刻,而且思想深刻。难能可贵的是,鲁迅即使面对启蒙的人际困境与社会困境,但依然反抗绝望,坚持韧性的战斗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人际困境 无物之阵 人情之伤 独异之冷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同性恋题材小说略论 被引量:2
2
作者 姜辉 黎保荣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4期65-67,共3页
本文从"欲望叙事"、"各自的反抗"和"宗教色彩"三大角度,阐述了现当代文学的五部同性恋题材小说的异同与涵义,并指出其他同性恋题材的小说的类型和写作原因。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小说 同性恋 反抗 宗教色彩
下载PDF
鲁迅《自由谈》稿费考证 被引量:1
3
作者 颜琳 黎保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3-85,共3页
关键词 《鲁迅研究月刊》 《自由谈》 稿费 考证 传记文学 稿酬 稿件 新闻
下载PDF
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黎保荣 曾宽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47-51,共5页
余华小说中罪恶、血腥、暴力等等成分为大多论者高度关注。然而,其小说中的兄弟间关系的表现方式与成因如何,它们又是如何随着余华小说创作不断发展成熟?它与余华的创作思维和人生观有何关系?一直被人忽略,故值得深入探究。
关键词 余华小说 兄弟关系 历程
下载PDF
汽车带不走的人生——浅析张爱玲小说中汽车意象的内涵 被引量:1
5
作者 黎保荣 李宝莹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49-51,共3页
张爱玲小说中塑造的"汽车"意象,是人物外在生存环境的暗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更细致地折射出传统与现代交错的爱情观,充斥着现代性的困惑。总之,张爱玲在一部小小的汽车里,蕴藉着时代的变迁和人心的变化,既美丽又凄怆,越... 张爱玲小说中塑造的"汽车"意象,是人物外在生存环境的暗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更细致地折射出传统与现代交错的爱情观,充斥着现代性的困惑。总之,张爱玲在一部小小的汽车里,蕴藉着时代的变迁和人心的变化,既美丽又凄怆,越现代则越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汽车意象 爱情观 传统 现代 人生
下载PDF
光背后的阴影——《寒夜》和《金锁记》中的“光”意象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黎保荣 梁德欣 《天中学刊》 2012年第5期67-70,共4页
巴金的《寒夜》和张爱玲的《金锁记》都出现了不少"光"的意象。在这两部作品中,光被营造成了抒情意象,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与体验,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这两部作品中,"光"意象背后是无光的家庭关系、人物悲剧的... 巴金的《寒夜》和张爱玲的《金锁记》都出现了不少"光"的意象。在这两部作品中,光被营造成了抒情意象,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与体验,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这两部作品中,"光"意象背后是无光的家庭关系、人物悲剧的命运、黑暗的环境以及人物灰色的心灵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夜》 《金锁记》 意象 比较
下载PDF
怀疑与拯救的张力——论鲁迅小说中的“孩子”形象 被引量:8
7
作者 黎保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8-92,共5页
鲁迅小说中的"孩子"形象传达出一种在怀疑中拯救的观念,在人性之丑陋、屈辱或卑微之外,发现孩子的优点,从精神、生活、民族三个层面喊出"救救孩子"重要性,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和时代、自身等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孩子形象 拯救
下载PDF
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黎保荣 《晋阳学刊》 CSSCI 2015年第3期22-36,共15页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注重与西方联系的"现代",而忽略与传统文化精神联系的"中国",甚至导致了"中国"的迷失。中国现代文学为什么不是西方现代文学,就在于它的根在"中国",在于汉语思维与...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注重与西方联系的"现代",而忽略与传统文化精神联系的"中国",甚至导致了"中国"的迷失。中国现代文学为什么不是西方现代文学,就在于它的根在"中国",在于汉语思维与西语思维的根本差异。鉴于此,从汉语思维角度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就显得极其重要。而从此角度梳理汉语以及汉语思维的独特性,厘清民族记忆的汉语表现、西方意识的汉语阐释,则理应成为一个急不容缓的重大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思维 中国现代文学 西方意识 传统文化精神
下载PDF
鲁迅留学日本史料考问 被引量:5
9
作者 黎保荣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3-88,共6页
从鲁迅的同学亲朋的说法、鲁迅的自述、学者的相关研究、鲁迅留学当年的中国官费留日者名单以及相关实证材料、鲁迅的经济能力等方面考察,鲁迅应是官费留学日本。而且,鲁迅是第一个留学仙台医专的中国人,而非第一个留学仙台的中国人。... 从鲁迅的同学亲朋的说法、鲁迅的自述、学者的相关研究、鲁迅留学当年的中国官费留日者名单以及相关实证材料、鲁迅的经济能力等方面考察,鲁迅应是官费留学日本。而且,鲁迅是第一个留学仙台医专的中国人,而非第一个留学仙台的中国人。鲁迅的留学成绩有多种版本,从他的留学成绩可以看到他不甘被歧视的民族自尊心及在这种自尊心支配下的勤奋身影,以及弃医从文的转向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留学 日本 史料 思想影响
下载PDF
鲁迅仙台医专成绩单的几个版本辨正及其启发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黎保荣 《晋阳学刊》 CSSCI 2014年第2期23-28,共6页
鲁迅留学日本仙台医专的成绩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是却缺乏研究,止于道听途说,或者闲谈随笔。鉴于此,本文对鲁迅当时成绩单的4个版本进行还原和辨正,同时考究其启发意义:一方面是对理解鲁迅的意义,即探讨鲁迅日本留学时期的民族自尊、... 鲁迅留学日本仙台医专的成绩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是却缺乏研究,止于道听途说,或者闲谈随笔。鉴于此,本文对鲁迅当时成绩单的4个版本进行还原和辨正,同时考究其启发意义:一方面是对理解鲁迅的意义,即探讨鲁迅日本留学时期的民族自尊、民族歧视和弃医从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却是对学术研究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留学 成绩单 版本辨正 意义
下载PDF
鲁迅“异乡人”情结的成因、表现与转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黎保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0,共11页
日本学者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算是学界对鲁迅《故乡》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拓展开来,联系鲁迅对故乡与异乡的情感,就会发现鲁迅本人具有一种"他乡不熟悉,故乡又不能归去"(1)的异乡人情结或... 日本学者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算是学界对鲁迅《故乡》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拓展开来,联系鲁迅对故乡与异乡的情感,就会发现鲁迅本人具有一种"他乡不熟悉,故乡又不能归去"(1)的异乡人情结或双重异乡感,鲁迅的笔下也往往会出现两种异乡人的形象。只不过,无论是藤井省三的《鲁迅〈故乡〉阅读史》,还是张梦阳的《中国鲁迅学通史》以及知网等学术平台的科研成果,对于鲁迅异乡人情结的研究都较为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聚仁 《鲁迅〈故乡〉阅读史》
下载PDF
杨牧诗歌的地理学系统 被引量:2
12
作者 黎保荣 毛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0-82,共3页
作为新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杨牧先生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偏重社会政治抒情;另一类专注于边塞风情风物描绘;第三类是以三个大型系列十五行组诗<边魂>为代表的灵魂抒写.
关键词 《杨牧文集》 杨牧 诗歌 地理学系统 边塞诗 文学评论 当代文学
下载PDF
何为科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黎保荣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5-202,共8页
现代中国"科学"的西化内涵并不多,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科学"概念的特征。由于实用理性的文化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把西方科学作为自然观或世界观的内涵演变为人生观,体现出从"科学人生观"到"革命... 现代中国"科学"的西化内涵并不多,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科学"概念的特征。由于实用理性的文化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把西方科学作为自然观或世界观的内涵演变为人生观,体现出从"科学人生观"到"革命人生观"的演变。在此逻辑上,中国现代作家不仅写作科学问题文学,还提倡和履行"为人生"的而非"为科学"的实验主义文学观。亦因此,"科学"不只是异于西方的自然观而表现为人生观,还异于西方的宗教背景而表现为直接服务于国家、政治。故此,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存在着一种异于西方的"科学救国"的文学现象。简言之,从文学史和观念史的角度,从科学—实用身份、科学—实用思想、科学—实用形态来重审"科学",可见出其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演变折射了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精神的传承,虽与西方科学貌合神离,但也具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传统 人生观 实用理性 中国现代文学
下载PDF
从现实反抗到文学书写——论鲁迅与法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黎保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30,共7页
长期以来,鲁迅与法律关系的研究未能充分展开。鲁迅在现实层面是如何对待法律的?这种对待法律的精神是否迁移到其文学作品里?或在其作品中得到呼应?这种对待法律的精神在历史河流中能否成为精神资源,为中外知识分子所直接借鉴?这些... 长期以来,鲁迅与法律关系的研究未能充分展开。鲁迅在现实层面是如何对待法律的?这种对待法律的精神是否迁移到其文学作品里?或在其作品中得到呼应?这种对待法律的精神在历史河流中能否成为精神资源,为中外知识分子所直接借鉴?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关系 鲁迅 文学书写 反抗 精神资源 文学作品 现实层面 知识分子
下载PDF
论周作人的诗歌理论
15
作者 姜辉 黎保荣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6-90,共5页
学术界关于《蕙的风》评论甚为熟悉,但对周作人在诗歌理论上的建树及影响,长期缺乏应有的关注。实际上,周作人在诗的"形式与借鉴融合"方面主张诗歌语言、形式的解放,关注诗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在重视"诗体大解放&qu... 学术界关于《蕙的风》评论甚为熟悉,但对周作人在诗歌理论上的建树及影响,长期缺乏应有的关注。实际上,周作人在诗的"形式与借鉴融合"方面主张诗歌语言、形式的解放,关注诗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在重视"诗体大解放"之余,更关注诗歌的建设,注重对中西文学传统的借鉴与新变,而在"诗之情"方面则关注诗歌的言情特质,诗情的层次和特点;在"诗的读解"方面,则详细考察诗歌的读解基础、原则和具体化问题。总之,周作人不仅对整体的诗歌理论进行了深刻思考,同时也对新诗的初创、建设和深入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诗歌理论 形式 诗情 读解
下载PDF
当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四种理路及其评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黎保荣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52-157,共6页
本文从方法论角度,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众多学术理路中提炼出重史料、重理论、重概念提炼与重体验感悟四种理路,在评价各种理路的优点及可行性的同时,指出它们各自的不足:“史料”的似真性,“理论”的过程性、预设性,“概念”的本质... 本文从方法论角度,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众多学术理路中提炼出重史料、重理论、重概念提炼与重体验感悟四种理路,在评价各种理路的优点及可行性的同时,指出它们各自的不足:“史料”的似真性,“理论”的过程性、预设性,“概念”的本质化、主观化以及“体验感悟”的欠缺严谨。文章旨在呼吁各理路的借鉴融合以及学术上的宽容开放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研究 理路 评价
下载PDF
论鲁迅与报刊关系及其启发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黎保荣 《晋阳学刊》 CSSCI 2009年第6期109-112,共4页
对于鲁迅与报刊的关系,学界较少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有必要从鲁迅一生主编参编的多种报刊、鲁迅在报刊发表作品的稿酬入手,深入探讨其对鲁迅思想文化启蒙与创作的影响,及其对文化传播的意义。
关键词 鲁迅 报刊 启蒙 稿酬制度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中“病”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2
18
作者 黎保荣 《晋阳学刊》 2004年第5期108-110,共3页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病” 文化阐释 超文本 生理特点 心理特点
下载PDF
论鲁迅杂文中的几种报刊符号类型及其启蒙含蕴 被引量:2
19
作者 黎保荣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53-57,共5页
鉴于学界对于鲁迅杂文与报刊的关系大多从外部着手,或注重鲁迅杂文从报刊取材,或注重报刊对鲁迅杂文风格的影响,而对鲁迅杂文中的报刊符号缺乏研究的状况,该文将鲁迅杂文中的报刊符号按"目的"归类,分为思想文化性、商业性和... 鉴于学界对于鲁迅杂文与报刊的关系大多从外部着手,或注重鲁迅杂文从报刊取材,或注重报刊对鲁迅杂文风格的影响,而对鲁迅杂文中的报刊符号缺乏研究的状况,该文将鲁迅杂文中的报刊符号按"目的"归类,分为思想文化性、商业性和政治性报刊符号,并且探讨鲁迅如何在杂文中把报刊(符号)内化为目的、精神与形式,批判文人的堕落,反抗权力,进行思想文化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杂文 报刊符号类型 启蒙含蕴 权力 精神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学启蒙思潮转向的心理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黎保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5-152,共8页
鉴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启蒙思潮转向的探讨,依旧盛行"社会变革影响论"、"继续革命论"、"世界思潮影响论"等外在影响研究,因此有必要从心理机制角度重审之。事实上,人文启蒙无效体验、苦闷之顶后的力量爆发,... 鉴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启蒙思潮转向的探讨,依旧盛行"社会变革影响论"、"继续革命论"、"世界思潮影响论"等外在影响研究,因此有必要从心理机制角度重审之。事实上,人文启蒙无效体验、苦闷之顶后的力量爆发,以及以政治启蒙来为人文启蒙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转向新的人文主义形态即革命人文主义,此三者乃启蒙思潮转向的心理动因与目的。唯因如此,从人文启蒙到政治启蒙,从弃医从文到弃文尚武的转变,才更符合心理规律与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人文启蒙 政治启蒙 转向 心理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