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动抽吸取栓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1
作者 刘根 陈钜涛 +3 位作者 伍振富 叶杰明 赖穗翩 黎冠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0期41-44,共4页
目的观察手动抽吸取栓术(MAT)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动脉闭塞首次采用MAT技术治疗的患者27例,其中行MAT的患者共19例,作为MAT组;行MAT联合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共8例,作为MAT+支架组。记录两... 目的观察手动抽吸取栓术(MAT)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动脉闭塞首次采用MAT技术治疗的患者27例,其中行MAT的患者共19例,作为MAT组;行MAT联合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共8例,作为MAT+支架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静脉溶栓、取栓部位、穿刺至再通时间、血管再通标准(mTICI)分级、血栓逃逸、脑出血、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7 d NIHSS评分、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2分、死亡情况。结果27例患者首次进行MAT,男性16例(59.3%),女性(40.7%);年龄(67.2±11.5)岁;静脉溶栓有9例(33.3%);取栓部位为颈内动脉有5例(18.5%),大脑中动脉有18例(66.7%),基底动脉有3例(11.1%),大脑后动脉有1例(3.7%);穿刺至再通时间为65(48,90)min。有26例(96.3%)患者实现血管再通。mTICI分级为2b级有12例(44.4%),3级有14例(51.9%);血栓逃逸有5例(18.5%);症状性脑出血有2例(7.4%),无症状脑出血有1例(3.7%);术前NIHSS评分为(13.9±3.8)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为(8.4±6.6)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低于术前(P<0.05);90 d mRS评分≤2分有14例(51.9%);死亡3例(11.1%),其中2例是取栓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导致,1例是因为肺动脉栓塞导致的。结论MAT在急性脑动脉闭塞中治疗是可行、安全及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动抽吸取栓术 急性脑动脉闭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99)Tc^m-HL91SPECT/CT显像检测高血压脑出血乏氧组织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黎冠东 黄斌豪 +5 位作者 李冰华 黄焕章 钟建新 唐开雄 陈学中 赖穗翩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53-155,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乏氧组织显像剂99Tcm-4,9-二氮-2,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HL91)SPECT/CT脑显像检测高血压脑出血出血灶周围乏氧组织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和6例正常人均进行99Tcm-HL91SPECT脑显像,所有研究对象同... 目的探讨乏氧组织显像剂99Tcm-4,9-二氮-2,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HL91)SPECT/CT脑显像检测高血压脑出血出血灶周围乏氧组织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和6例正常人均进行99Tcm-HL91SPECT脑显像,所有研究对象同时进行同机CT扫描。结果22例患者中18例阳性,阳性率为77.78%。4例阴性者分别是3例出血量<15ml的小量脑出血和1例出血量为23.5ml,起病43d行乏氧检查者。对照组6例均为阴性。乏氧区位于出血区周围,少量出现在血肿内,乏氧体积大小与出血量有正相关关系。结论99Tcm-HL91SPECT显像可较好地显示高血压脑出血病病灶周围的乏氧组织,乏氧体积与出血量有密切关系,可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乏氧 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HL91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黎冠东 李冰华 +3 位作者 黄俊杰 黄焕章 陈瑞陶 周丹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3期2530-2531,共2页
关键词 安替比林/类似物和衍生物 安替比林/治疗应用 脑出血/药物疗法
下载PDF
脑血肿穿刺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黎冠东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3-74,共2页
目的 研究脑出血的治疗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采取脑血肿穿刺术,治疗58例脑实质出血患者,并与对照组50例单纯内科保守疗法比较。结果 治疗组生存率及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前者P<0.01,后者P<0.05>... 目的 研究脑出血的治疗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采取脑血肿穿刺术,治疗58例脑实质出血患者,并与对照组50例单纯内科保守疗法比较。结果 治疗组生存率及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前者P<0.01,后者P<0.05>,其中临床分期Ⅲ~Ⅳa期患者,治疗组总显效率明显高子对照组(P<0.01)。结论 本疗法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对临床分期为Ⅲ、Ⅳa期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血肿穿刺术 疗效 治疗
下载PDF
^(99)Tc^m-HL9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像检测高血压脑出血缺氧组织的可行性(英文)
5
作者 黎冠东 黄斌豪 +4 位作者 陈学中 李冰华 黄焕章 甄作武 罗强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8期179-181,185,共4页
背景:脑出血血肿周围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是目前研究热点,没有得到证实。采用99Tcm标记的缺氧显像剂4,9-二氮-2,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HL91)检测血肿周围可逆性损伤组织来反映半暗带是否可行,有待证实。目的:探讨99Tcm-HL91S... 背景:脑出血血肿周围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是目前研究热点,没有得到证实。采用99Tcm标记的缺氧显像剂4,9-二氮-2,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HL91)检测血肿周围可逆性损伤组织来反映半暗带是否可行,有待证实。目的:探讨99Tcm-HL91SPECT/CT脑显像在检测高血压脑出血出血灶周围缺氧组织中的应用价值。设计:对照分析。单位: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2004-03/2005-03在江门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脑出血患者22例,所有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后诊断为高血压,均为前循环供血区出血,出血量10~63mL,有3例行微创抽吸血肿术,1例行开颅清创术,其余行保守治疗;起病至检查的时间12h~1.5年,其中5例超过1个月。对照组6例均为忧郁症或焦虑症患者,经同机CT检查排除脑出血及急性脑梗死。方法:28例受试者均进行99Tcm-HL91SPECT脑显像,同时行同机CT扫描。主要观察指标:①以2个不同轴向断面连续2个层面在病灶一侧周围区域出现肉眼可辨的放射性浓集区为缺氧显像阳性。(下转第185页)②计算病灶中心点与对侧镜像部位的放射性计数比值(R),以R<0.8或>1.2视为异常。③计算缺氧体积及出血量,由CT机采用多田公式出血最大截面的长×宽×层数×1/2得出。以缺氧检查同机CT显示血肿量为同机血肿量,以患者本次发病所有CT检查中的最多积血量为最大血肿量,分析两者与缺氧体积的关系。结果:28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22例患者中18例缺氧显像阳性,阳性率为77.78%;对照组6例均为阴性。②缺氧区大多位于出血区周围,少量出现在血肿内。18例阳性者病灶周围组织缺氧区R值高于对照组基底核区(1.75±0.10,1.05±0.11,P<0.01)。③最大血肿量与缺氧体积呈正直线相关关系,出血量越大,缺氧体积越大,相关系数r=0.7517,P<0.01。(上接第181页)结论:根据SPECT缺氧成像的原理,可能代表缺血半暗带的缺氧脑组织可存在于脑出血血肿周围,缺氧阳性部分可能是半暗带重要的部分。99Tcm-HL91SPECT显像可较好地显示高血压脑出血病病灶周围的缺氧组织,缺氧体积与出血量有密切关系,可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缺氧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3
6
作者 黄焕章 陈瑞陶 +1 位作者 唐开雄 黎冠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3-133,共1页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奥扎格雷钠 药物治疗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失语症合并认知障碍的个案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陈颂玲 汪洁 +3 位作者 吴东宇 黎冠东 徐裕海 刘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60-1161,共2页
脑卒中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失语症是卒中患者常见的语言障碍,不但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影响卒中的全面康复。目前,失语症的治疗主要采用言语治疗。但是,有些患者除了有失语的表现外,还伴有记... 脑卒中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失语症是卒中患者常见的语言障碍,不但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影响卒中的全面康复。目前,失语症的治疗主要采用言语治疗。但是,有些患者除了有失语的表现外,还伴有记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语症 直流电刺激 认知障碍 个案 社会适应能力 言语治疗 脑卒中 语言障碍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参数与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丹凤 燕铁斌 +2 位作者 黎冠东 胡荣亮 梁启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12-81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康复疗效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7例,入院后均给以相同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康复疗效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7例,入院后均给以相同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3周后完成DTI检查,测量最大病灶侧及对侧相应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FA比值(r FA)、FA不对称性(FAasy)及健患侧FA差值。同时完成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估(FMA)。观察治疗前后患侧FA、健侧FA、r FA、FAasy及健患侧FA差值的变化值与FMA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康复治疗3周后,患侧FA、r FA、FAasy、健患侧FA差值及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侧FA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治疗前后患侧FA和r FA的变化值与FMA变化值呈线性正相关(r=0.579,P=0.015;r=0.560,P=0.020);FAasy和健患侧FA差值的变化值与FMA变化值呈线性负相关(r=-0.530,P=0.029;r=-0.557,P=0.020);健侧FA变化值与FMA变化值不相关(r=-0.300,P=0.242)。结论:DTI中各参数的改变与下肢运动损伤程度存在关联性,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和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脑卒中 早期 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2
9
作者 陈丹凤 燕铁斌 +2 位作者 黎冠东 李方明 梁启堂 《中国康复》 2013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脑可塑性机制。方法:将早期脑卒中患者18例随机分为FES组10例和对照组8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FES组加用基于人体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FES治疗仪治疗,...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脑可塑性机制。方法:将早期脑卒中患者18例随机分为FES组10例和对照组8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FES组加用基于人体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FES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给予无电流输出的安慰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并给予核磁共振弥散张力成像(DTI)检查。结果:治疗3周后,2组FMA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FES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DT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FES组病灶局部水肿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双侧纤维束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增粗;对照组病灶局部水肿较治疗前减少,患侧纤维束较治疗前增加不明显。结论:FES治疗能提高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平衡功能,同时促进脑功能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下肢 弥散张力成像
下载PDF
三种平衡评定量表在脑卒中早期患者中的应用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1
10
作者 陈丹凤 燕铁斌 +2 位作者 黎冠东 胡荣亮 梁启堂 《中国康复》 2018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三种常用平衡评定量表在脑卒中早期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48例脑卒中早期患者进行评定,包括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Brunel平衡量表(BBA),同时评定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 目的:探讨三种常用平衡评定量表在脑卒中早期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48例脑卒中早期患者进行评定,包括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Brunel平衡量表(BBA),同时评定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所有患者均评定4次,评定时间分别为入选时、入选1周后、2周后及3周后。各量表在不同时间点评分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Spearman统计法分析三种平衡量表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三者与MBI和FMA间的相关性。结果:各量表在不同时间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ASS、BBS和BBA之间呈高度相关性(r=0.742~0.962,均P<0.01);PASS、BBS和BBA与MBI和FMA之间均呈高度相关(r=0.503~0.938,均P<0.01)。结论:3个平衡量表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均能客观地反映脑卒中早期患者的平衡和功能结局。PASS更适合评定病情较重的脑卒中患者,特别是不具备站立能力的患者;BBS更适合具有站立、行走能力的患者;BBA虽然敏感性不如PASS和BBS,但因其评测省时方便,适宜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前进行快速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 平衡评定
下载PDF
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工具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5
11
作者 高娟碧 梁卫群 +4 位作者 胡荣亮 李清浓 陈丽萍 黎冠东 陈颂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5期86-88,共3页
目的评价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工具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对预防误吸、窒息的作用,提高患者进食乐趣,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150例脑卒中患者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科护士进行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即床边吞水测试和床边吞糊测试)的系... 目的评价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工具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对预防误吸、窒息的作用,提高患者进食乐趣,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150例脑卒中患者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科护士进行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即床边吞水测试和床边吞糊测试)的系统性研究,运用《吞咽进食护理单》、洼田饮水试验及评估标准和《进食功能评估标准》记录入院时和出院前测试结果;住院期间采取安全进食指导,记录发生误吸及窒息情况。结果入院时150例脑卒中患者通过床边吞水测试57例(38%);未通过床边吞水测试93例(62%),其中通过吞糊测试64例,需经鼻留置胃管鼻饲进食29例。出院前150例脑卒中患者通过床边吞水测试117例(78%),未通过床边吞水测试33例(22%),需经鼻留置胃管鼻饲进食18例。吞水测试通过患者在安全进食指导后误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吞糊测试通过患者在安全进食指导后误吸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水测试通过患者与吞水测试未通过患者对比,吞水测试未通过患者早期预后差,住院时间延长。结论及时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及早配合针对性安全进食指导,大大减少误吸、窒息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该操作程序简单、易掌握、易执行、耗时短,护士易接受,且实用性强,患者获得进食乐趣,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水测试 吞糊测试 脑卒中 吞咽困难 误吸 进食指导 康复护理
下载PDF
丁苯肽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致表达障碍性失语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冰华 黎冠东 杨忠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4期2196-2198,共3页
目的观察丁苯肽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所致表达障碍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江门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伴失语症的病人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及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接受脑梗死常... 目的观察丁苯肽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所致表达障碍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江门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伴失语症的病人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及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病人口服丁苯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12周对两组病人进行听理解积分、口语表达积分检测,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听理解及口语表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观察组听理解及口语表达能力较对照组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听理解及口语表达能力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观察组听理解治疗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口语表达治疗总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未出现院内死亡病例。结论丁苯肽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所致表达障碍性失语症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肽胶囊 表达障碍性失语症 听理解积分 口语表达积分
下载PDF
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内微小增强病灶与血肿扩大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方明 郭毅 +3 位作者 钟建新 黎冠东 李冰华 孙圣刚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9-450,共2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内微小增强病灶与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对36例发病≤5h的脑出血患者进行CT扫描及增强;发病后1~2d复查;发病第1d及21d时应用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首次CT发现11例患者血肿内出现微小增强病...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内微小增强病灶与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对36例发病≤5h的脑出血患者进行CT扫描及增强;发病后1~2d复查;发病第1d及21d时应用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首次CT发现11例患者血肿内出现微小增强病灶;复查时发现10例患者血肿扩大,其中8例血肿内有微小增强病灶;血肿内出现微小增强病灶患者血肿扩大的发生率(8例,72.7%)明显高于血肿内无微小增强病灶者(2例,8%)(P<0.01);发病21d时EES评分显著低于无微小增强病灶者(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内微小增强病灶与血肿扩大的发生有关,其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也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内微小增强病灶
下载PDF
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偏瘫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荣亮 余健敏 +3 位作者 黎冠东 陈颂玲 赖丽萍 刘婷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18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6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疗法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减重支持系... 目的探讨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6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疗法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末使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步行速度、步长等指标进行步行功能评价,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进行运动功能评价,改良Barther指数(M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比较训练不同时间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程度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FAC评分、平均步行速度、平均步长及FMA分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MBI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8周后治疗组FAC评分、平均步行速度、平均步长及FMA分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MBI较对照组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后使用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可显著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支持系统训练 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相关性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赖穗翩 陈钜涛 +3 位作者 黎冠东 彭宇程 伍振富 叶杰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28期5-10,共6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IVUS检查,明确患者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与狭...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IVUS检查,明确患者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与狭窄程度。按照管腔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69%)及重度狭窄组(狭窄程度≥70%),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三组狭窄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越来越重(P<0.05),而外弹力膜横截面积越来越小(P<0.05)。重度狭窄组有更大的纤维组织面积(P>0.05),而轻度狭窄组钙化组织面积及坏死核心面积更大(P<0.05),并且三组狭窄斑块中纤维组织比例越来越高(P<0.05),而钙化组织比例及坏死核心比例却越来越小(P<0.05)。相关性分析示管腔狭窄程度与纤维组织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r=0.694,P=0.003),而与钙化组织及坏死核心比率呈负相关(r=-0.375,P=0.011;r=-0.348,P=0.015)。轻度狭窄组斑块以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TCFA)和钙化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CaTCFA)为主。结论: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能够为分析颈动脉斑块性质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在诊断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成像 颈动脉斑块性质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4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赖穗翩 黎冠东 +1 位作者 左克扬 梁宇闯 《海南医学》 CAS 2009年第S4期208-209,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结果CVST发病年龄多为20-45岁,常发生于围产期妇女,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以头痛、癫痫发作及肢体...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结果CVST发病年龄多为20-45岁,常发生于围产期妇女,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以头痛、癫痫发作及肢体瘫痪为主;多伴有脑脊液压力升高;核磁共振成像静脉造影(MRV)及螺旋CT静脉成像(CTV)均可发现静脉窦不同程度的静脉闭塞、回流障碍。如能及时确诊并干预,预后较好。结论对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以颅内高压为突出表现,而无明显中枢感染迹象的中青年患者,尤其是围产期或长期口服避孕药的育龄女性,应考虑CVST的可能。CTV和MRV的确诊率高,安全无创,检查方便、快捷,是目前诊断CVST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核磁共振成像静脉造影 螺旋CT静脉成像
下载PDF
司来吉兰与普拉克索分别辅助多巴丝肼片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2
17
作者 赖穗翩 陈钜涛 黎冠东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4期80-82,共3页
目的比较司来吉兰与普拉克索分别辅助多巴丝肼片改善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50例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司来吉兰联合多巴丝肼片,25例)和观察组(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 目的比较司来吉兰与普拉克索分别辅助多巴丝肼片改善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50例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司来吉兰联合多巴丝肼片,25例)和观察组(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片,2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情况,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UPDRS和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UPDRS和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UPDRS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片比司来吉兰的UPDRS和HAMD评分改善更明显,效果更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来吉兰 普拉克索 多巴丝肼片 中晚期帕金森病
下载PDF
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对额叶执行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荣亮 余健敏 +2 位作者 黎冠东 李方明 陈颂玲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18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对额叶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2例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患者为试验组,2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两组均通过完成词汇流畅性试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图形流畅性试验(figure fluency test,F... 目的探讨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对额叶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2例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患者为试验组,2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两组均通过完成词汇流畅性试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图形流畅性试验(figure fluency test,FFT)来反映额叶执行功能。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成绩差异。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词汇流畅性试验、图形流畅性试验成绩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患者的正确数明显少于健康老人组(P<0.05)。结论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可导致额叶执行功能下降,是引起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功能 认知障碍 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 功能影响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方明 郭毅 +4 位作者 孙圣刚 黎冠东 钟建新 李冰华 陈克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13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及临床意义。方法33名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检查,获取相关数据,应用64层螺旋CT工作站相关的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分析,并与血...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及临床意义。方法33名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检查,获取相关数据,应用64层螺旋CT工作站相关的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分析,并与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6个颈动脉段纳入分析,25个血管段正常,41个有斑块。CTA对颈动脉斑块探测的敏感性为100%(34/34),特异性为82.9%(34/41);在区别钙化和非钙化斑块方面,CTA敏感性为100%(26/26),特异性为89.7%(26/29)。结论CTA能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征作出精确评价,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手段对易损性斑块的治疗作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斑块 64层CT 颈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血管支架成形术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娟碧 林萍盛 +4 位作者 陈丽萍 梁海霞 李方明 黎冠东 梁卫群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年第11期1517-1519,共3页
目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脑血管支架形成术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将100例脑血管支架形成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为期7天的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实施传统常规的护理,两组在干预... 目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脑血管支架形成术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将100例脑血管支架形成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为期7天的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实施传统常规的护理,两组在干预后分别进行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遵医准时复诊率、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观察指标的评价。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平均住院时间(6.67±0.12)d、平均住院费用(33606.42±1268.32)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遵医准时复诊率98%、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53.21±4.76)分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8%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通过实施7天的标准化护理项目,确保患者护理质量,促进脑血管支架成形术患者早期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脑血管支架成形术 质量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