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廊固凹陷沙河街组异常高孔带分布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彦梅 杨德相 +2 位作者 李熹微 陈智远 黎凌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49,共5页
为加深对廊固凹陷中深层沙河街组优质储层分布情况的了解,依据大量物性资料、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温度测试、黏土矿物X衍射以及其他相关的分析化验数据,分析了廊固凹陷沙河街组砂岩储层异常孔隙带分布和成因... 为加深对廊固凹陷中深层沙河街组优质储层分布情况的了解,依据大量物性资料、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温度测试、黏土矿物X衍射以及其他相关的分析化验数据,分析了廊固凹陷沙河街组砂岩储层异常孔隙带分布和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纵向上发育3个异常孔隙带,由浅至深依次为2 400~2 600、2 750~3 250、3 800~4 500 m。第Ⅰ、Ⅱ异常高孔带,凹陷内3个主要构造单元均有发育;第Ⅲ异常高孔带只在旧州—固安陡坡带和柳泉—曹家务洼槽带发育。研究认为,异常孔隙带的成因主要是烃类充注、大气淡水淋滤、有机酸溶蚀及超压对储层孔隙的保护作用。研究成果指出了廊固凹陷异常孔隙带分布情况及成因,对廊固凹陷中深层油气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沉积相 烃类充注 大气淡水 有机酸超压 廊固凹陷
下载PDF
元城油田Q64井区延10储层特征及评价
2
作者 陈彦梅 陈彦斌 +3 位作者 杜萌 井攀 黎凌川 百成钢 《山东工业技术》 2016年第18期75-75,共1页
我国许多油田都已进人了高含水期的开采阶段,进一步认识油气储层的特征对提高油田油气产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常规薄片分析和观察、压汞测试分析、大量物性资料,结合研究区沉积构造背景,对元城油田Q64井区延10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及... 我国许多油田都已进人了高含水期的开采阶段,进一步认识油气储层的特征对提高油田油气产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常规薄片分析和观察、压汞测试分析、大量物性资料,结合研究区沉积构造背景,对元城油田Q64井区延10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及分类。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区目的层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储层物性较差,多为低孔低渗储层。按照制定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研究区目的层以Ⅱ类储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城油田 Q64井区 储层特征
下载PDF
川西地区川主庙剖面泡砂岩中流体运移规律研究
3
作者 黎凌川 梁杰 +1 位作者 高耀 王小明 《自然科学》 2016年第4期420-427,共8页
流体的运移方向及规律是研究油气运移方式及路径的重要内容,只有对流体运移方向及规律建立起运移模型,从而更有效指导油气勘探。此次研究区为马林岩向斜北西翼的名山组泡砂岩层,岩性特征为砂岩层与泥岩层交替出现的互层,向斜翼部以砖红... 流体的运移方向及规律是研究油气运移方式及路径的重要内容,只有对流体运移方向及规律建立起运移模型,从而更有效指导油气勘探。此次研究区为马林岩向斜北西翼的名山组泡砂岩层,岩性特征为砂岩层与泥岩层交替出现的互层,向斜翼部以砖红色中–厚层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向斜核部的位置泥岩层以砖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和细砂岩。由于名山组泡砂岩孔隙流体在向斜内部的运移模式还没有不太清楚,通过对泥岩层裂缝充填物特征研究和元素分析,了解裂缝与流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流体运移痕迹研究,得出流体运移期次和运移规律,从而来建立流体在向斜泥岩层中的运移模型。研究表明,该区泥岩层中裂缝整体较发育,流体运移呈现出规律性:向斜翼部地层应力较小,裂缝发育较少,流体做顺层方向运移;向斜中部所受应力较大,裂缝分布呈蜘蛛网状,流体沿着蜘蛛网状通道运移;核部地层应力大且集中,裂缝发育呈十字状,流体沿十字状裂缝通道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山组 泡砂岩 裂缝 运移期次 流体运移
下载PDF
某区块火山岩岩性技术识别
4
作者 井攀 陈彦梅 +4 位作者 徐芳艮 百成钢 黄加力 黎凌川 张平 《辽宁化工》 CAS 2016年第8期1070-1071,1074,共3页
火山岩岩性识别是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展开火山岩储层研究的前提工作。本次将使用自然伽马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和电阻率测井及M—N值交会图对某区块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进行岩性识别。结果显示自然伽马测井、密度测井... 火山岩岩性识别是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展开火山岩储层研究的前提工作。本次将使用自然伽马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和电阻率测井及M—N值交会图对某区块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进行岩性识别。结果显示自然伽马测井、密度测井和M—N值交会图识别效果较好,中子测井识别效果一般,电阻率测井识别效果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岩性识别 测井曲线 M—N值交会图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地区长9成藏模式研究
5
作者 刘爱田 黎凌川 +1 位作者 客昆 郑婷 《辽宁化工》 CAS 2016年第1期92-95,共4页
通过鄂尔多斯南部彬长地区延长组的测井数据分析、岩性解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源对比分析等资料来研究该区长9的成藏模式。已有的油源对比结果显示,长9成藏来自于长7段张家滩页岩油气的倒灌运移成藏。为了确定该区成藏模式,在该区具... 通过鄂尔多斯南部彬长地区延长组的测井数据分析、岩性解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源对比分析等资料来研究该区长9的成藏模式。已有的油源对比结果显示,长9成藏来自于长7段张家滩页岩油气的倒灌运移成藏。为了确定该区成藏模式,在该区具有良好的断层运移通道的基础上,对石油的运移条件,动力来源,储集条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张家滩"油页岩生烃增压产生的过剩压力、与下伏储层源储压差是长7段石油向下伏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源内烃源岩生成的大量石油,在源储压差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层向下运移至有效圈闭内成藏,建立彬长地区长9"上生下储"式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储压差 倒灌 成藏模式 彬长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