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经感传与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黎宝娇 李来兴 +8 位作者 陈捷 陈麟 张冬梅 徐维 高瑞琳 杨碧英 李文福 吴宝华 胡翔龙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54-158,共5页
采用针刺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患者536例,患眼992只。经1~3个疗程的治疗,868只患眼的视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占87.5%。其中131只患眼视力恢复正常(1.0以上),占13.21%。13只患眼的屈光度降低-0.75D 至-1.00D,... 采用针刺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患者536例,患眼992只。经1~3个疗程的治疗,868只患眼的视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占87.5%。其中131只患眼视力恢复正常(1.0以上),占13.21%。13只患眼的屈光度降低-0.75D 至-1.00D,近期疗效满意。随访二年效果也比较稳定。感传显著程度随针刺次数的累加而逐渐提高。感传愈显著,针刺的疗效也愈好,感传到达病所者,针刺疗效尤为卓著。年龄小的患者,感传上述病所(患眼)的例数多,针刺疗效也好。说明循经感传研究对于临床实践同样也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循经感传 气至病所
下载PDF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60例
2
作者 黎宝娇 《福建医药杂志》 CAS 1992年第3期65-65,共1页
我院1976年1月至1991年12月,应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6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39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13岁。左侧痛25例,右侧痛35例。病程最长30年,最短1个月。二、治疗方法取风池、外关、丘墟、... 我院1976年1月至1991年12月,应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6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39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13岁。左侧痛25例,右侧痛35例。病程最长30年,最短1个月。二、治疗方法取风池、外关、丘墟、大椎,配阳池、太冲、阳陵泉、太溪。针法,一般取患侧穴位,风池穴针尖应对准对侧眼窝。捻转泻法,针感达患侧偏头部为佳。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两次。虚寒者加艾条灸大椎、阳池、阳陵泉。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配合中药,按辨证施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池 风池 艾条灸 丘墟 捻转泻法 虚寒 对侧眼 侧偏 临床资料
下载PDF
以视网膜电反应为指标观察加压阻滞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吴宝华 胡翔龙 +5 位作者 杨碧英 许金森 李文福 黎宝娇 陈捷 陈麟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32-136,共5页
对30例无感传者和23例循经感传显著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或光明穴)可引起视网膜电图(ERG)增大或减小二种反应。但有感传者的 ERG 针刺效应大于无感传者。机械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可使 ERG 的针刺效应减弱或消失。压迫手三... 对30例无感传者和23例循经感传显著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或光明穴)可引起视网膜电图(ERG)增大或减小二种反应。但有感传者的 ERG 针刺效应大于无感传者。机械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可使 ERG 的针刺效应减弱或消失。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两侧旁开的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除了已知的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制之外,针刺效应的实现可能还有其他途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经络阻滞 针刺
下载PDF
以压迫阻滞针效定位的方法检测针刺时体表出现的经络轨迹 被引量:5
4
作者 吴宝华 胡翔龙 +3 位作者 许金森 杨碧英 李文福 黎宝娇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28-131,114,共5页
本文以视网膜电图(ERG)为指标:机械压迫为手段,观察针刺时体表出现的经络轨迹。针刺穴为合谷。压迫穴分别为温溜、手三里、曲池、臂臑和肩髃,并以压迫上述穴位的两侧旁开部位作为对照。观察对象为5例感传显著者和5例无感传者。结果表明... 本文以视网膜电图(ERG)为指标:机械压迫为手段,观察针刺时体表出现的经络轨迹。针刺穴为合谷。压迫穴分别为温溜、手三里、曲池、臂臑和肩髃,并以压迫上述穴位的两侧旁开部位作为对照。观察对象为5例感传显著者和5例无感传者。结果表明:当机械压迫施加在经线上,各平面的 ERG 振幅变化不明显,而压迫非经线时,则ERG 反应都明显大于压迫经线时,二者对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从而成功地检测出针刺合谷时体表出现的经络轨迹,其路线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经络轨迹的测定为经络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轨迹 循经感传 针刺
下载PDF
循经感传过程中外周激发动因存在的初步证明 被引量:8
5
作者 胡翔龙 吴宝华 +4 位作者 黄晓卿 许金森 杨碧英 龚苏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15-122,共8页
对循经感传的机理,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动因激发”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总结既往工作的基础上,1987年我们又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枢统一论”的假说。强调在循经感传的形成过程中,“外周”和“中枢... 对循经感传的机理,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动因激发”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总结既往工作的基础上,1987年我们又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枢统一论”的假说。强调在循经感传的形成过程中,“外周”和“中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外周的实质过程。本文以电生理学方法,在感传过程中,直接从相应的感觉神经上记录到了与感传同步的传入神经放电,为外周激发动因的存在提供了初步的证明,对阐明循经感传的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传入神经放电
下载PDF
循经感传过程中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吴宝华 胡翔龙 +5 位作者 许金森 杨广印 李来兴 黎宝娇 陈捷 陈麟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1年第6期15-17,共3页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特点。观察对象为16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16名无感传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刺激穴位时,感传显著者体觉诱发电位地形...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特点。观察对象为16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16名无感传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刺激穴位时,感传显著者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反应分布特点与感传循行路线所经过的主要体区是一致的。提示由刺激下肢穴位引起的兴奋并未沿SI的各代表区扩布。用“中枢兴奋扩散”假说尚难解释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相反,观察的结果表明“外周动因激发”可能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至于产生上述体觉诱发电位特殊分布状态的机理尚在继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经络 皮层体觉诱发电位 脑诱发电位地形图
下载PDF
循经感传过程中体觉系统中枢部位机能活动特点的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宝华 许金森 +2 位作者 胡翔龙 杨碧英 黎宝娇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本文以短潜伏期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为指标,对感传过程中皮层体觉区机能活动的特点进行了观察。观察对象为10名循经感传显著者和16名无感传者。以矩形波脉冲刺激侠溪或合谷穴,从对侧头皮体觉区下肢、上肢和头面部三个投射点引导 SEP,... 本文以短潜伏期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为指标,对感传过程中皮层体觉区机能活动的特点进行了观察。观察对象为10名循经感传显著者和16名无感传者。以矩形波脉冲刺激侠溪或合谷穴,从对侧头皮体觉区下肢、上肢和头面部三个投射点引导 SEP,观察到针刺侠溪穴时无感传者 SEP C_2的振幅按下肢、上肢和面部三个投射点依次递减。针刺合谷时上肢投射点的 C_2振幅较下肢和面部者高,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感传显著者,无论是针刺侠溪穴还是合谷穴 SEP C_2的振幅在三个投射点基本相同。结果提示,针刺时循经感传显著者的 S_1区各投射点出现了比较广泛的兴奋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体觉系统 SEP
下载PDF
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碧英 李文福 +7 位作者 胡翔龙 吴宝华 黎宝娇 李来兴 陈捷 陈麟 张冬梅 徐维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59-162,共4页
循经感传现象与年龄的关系,各地的报导尚有分歧。近10年来,我们对536名在校青少年的循经感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青少年受试者的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与成年人基本相同。但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特别是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远比成年人高,... 循经感传现象与年龄的关系,各地的报导尚有分歧。近10年来,我们对536名在校青少年的循经感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青少年受试者的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与成年人基本相同。但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特别是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远比成年人高,结果稳定,可以重复。结果表明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与受试者年龄有密切的关系。虽然,目前还很难对此作出恰当的解释,但这一事实为进一步弄清影响循经感传“显现”的因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促进循经感传机理的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感传出现率 青少年
下载PDF
以肌电为指标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被引量:2
9
作者 郑友兰 李文福 +4 位作者 杨碧英 吴宝华 黎宝娇 黄若君 刘章贞 《福建中医药》 1991年第3期22-24,共3页
用表面电极记录面肌肌电,对50例周围性面瘫的针灸疗效进行观察。治疗前患侧面部肌电幅值明显小于健侧,差异非常显著(P<0.001),在功率谱的60—200Hz频段上没出现任何反应。治疗后患侧肌电幅值恢复到健侧的水平,60—200Hz频段上也出现... 用表面电极记录面肌肌电,对50例周围性面瘫的针灸疗效进行观察。治疗前患侧面部肌电幅值明显小于健侧,差异非常显著(P<0.001),在功率谱的60—200Hz频段上没出现任何反应。治疗后患侧肌电幅值恢复到健侧的水平,60—200Hz频段上也出现了肌电反应,其功率强度与健侧基本一致。以表面电极记录肌电的方法简便易行,能多部位同时引导,为确诊病变部位,程度、选穴和评定疗效提供了客观依据,亦助于针灸疗效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面瘫 电针疗法 肌电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