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白局的改造 被引量:1
1
作者 黎心竹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1年第6期20-32,共13页
作为南京传统文艺,南京白局虽受大众喜爱,却从未引起官方重视,一度陷入失传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白局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这门一直游离于官方视野之外的民间“野调”开始受到国家力量的关注。政府对白局的挖掘事实上构成了日后改... 作为南京传统文艺,南京白局虽受大众喜爱,却从未引起官方重视,一度陷入失传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白局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这门一直游离于官方视野之外的民间“野调”开始受到国家力量的关注。政府对白局的挖掘事实上构成了日后改造白局的基础。通过改造旧艺人与培养新文艺工作者、改造旧曲目与创作新作品、设立白局工人剧团等举措,政府将南京白局纳入社会主义集体娱乐的轨道,推动了白局曲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使其从一门不受重视的民间“野调”逐渐成长为一门受到保护的地方传统艺术,并成就了南京白局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南京白局的改造历程表明,大众文艺政策下的民间文艺改造运动是民间文艺抢救性挖掘工作的延续,事实上造就了民间文艺的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艺政策 民间文艺改造 南京白局
下载PDF
1950年代中国民间文艺改造中的“人民性”探析——以昆曲《十五贯》编演为中心
2
作者 黎心竹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8,217,218,共13页
20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广泛开展民间文艺的改造与利用工作,其中以昆曲《十五贯》的改造最为轰动。作为民间艺术作品,早期昆曲《十五贯》的改造、上演并不顺利。在得到中央高层肯定后,昆曲《十五贯》才因其故事内容的“现实性”与艺术形... 20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广泛开展民间文艺的改造与利用工作,其中以昆曲《十五贯》的改造最为轰动。作为民间艺术作品,早期昆曲《十五贯》的改造、上演并不顺利。在得到中央高层肯定后,昆曲《十五贯》才因其故事内容的“现实性”与艺术形式的“民族性”而被视为文艺典范。昆曲《十五贯》的成功编演树立了一个兼具传统与现代意涵、典雅与大众特质的社会主义文艺榜样,“现实性”“民族性”与“人民性”的融通置换从侧面反映了古典艺术对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影响。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艺术,不再表征着士大夫精英与人民群众的审美区隔,而成为构筑人民群众新文化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十五贯》 人民性 民间文艺改造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蛋妇形象建构与流变研究
3
作者 黎心竹 《国家航海》 2024年第1期49-60,共12页
疍妇是疍民中的女性群体,她们以船为家,长期生活于华南海域,也是晚清岭南地区最早接触西人的人群之一。随着晚清报业的兴起,岭南地方士人关于疍妇的传统认知从地方史志进入近代中国的新式媒介,塑造了早期疍妇多有“麻风病”、多从事娼... 疍妇是疍民中的女性群体,她们以船为家,长期生活于华南海域,也是晚清岭南地区最早接触西人的人群之一。随着晚清报业的兴起,岭南地方士人关于疍妇的传统认知从地方史志进入近代中国的新式媒介,塑造了早期疍妇多有“麻风病”、多从事娼妓业的妇女形象。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伴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歌谣运动、社会调查的发展,疍妇的身体形象逐渐脱离“污秽”的形体隐喻,并被进一步表述为“健康美”,其形象也蜕变为极具先进性的劳动妇女。民族国家观念的引入与地方文化的现代转型重塑了疍妇的形象,疍妇也完成了从“贱民”到“国民”的形象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疍妇 妇女形象 国民 文化民族主义 社会调查
原文传递
从民间说唱到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以来南京白局的改造与发展 被引量:6
4
作者 黎心竹 陈蕴茜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0-156,共7页
作为南京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用南京话说唱秦淮风情,有着鲜明的南京特色。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白局就因其地方特质而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通过记谱整理、筛选艺人、培养学员等举措,地方政府不但规范了白局的艺术秩... 作为南京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用南京话说唱秦淮风情,有着鲜明的南京特色。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白局就因其地方特质而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通过记谱整理、筛选艺人、培养学员等举措,地方政府不但规范了白局的艺术秩序,完成了对其艺术制式的再造,还重构了白局的地方性,影响了此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叙事。在反复的言说中,关于白局的地方知识逐渐形成,白局也逐渐完成了从地方性文艺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艺 地方文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性 南京白局
原文传递
水域政区化:新中国水上民主改革的历史透视(1950~1955)年 被引量:9
5
作者 黎心竹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19年第6期46-55,157,共11页
新中国成立后,水上社会的民主改革与治理工作逐渐提上日程。1950年至1952年11月,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了第一次水上民主改革,新中国水上基层组织的雏形基本形成。1952年12月至1955年,全国普遍开展了第二次水上民主改革,其工作重心逐渐转向... 新中国成立后,水上社会的民主改革与治理工作逐渐提上日程。1950年至1952年11月,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了第一次水上民主改革,新中国水上基层组织的雏形基本形成。1952年12月至1955年,全国普遍开展了第二次水上民主改革,其工作重心逐渐转向水域政区化建设。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的目标贯穿于水上民主改革始终。水上民主改革根治了长期以来旧社会形成的水上社会诸多弊病,理顺了水上社会的各种关系,实现了水上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水域政区化建设保证了水上民主改革深入进行,推动了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水上社会逐步纳入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水上社会 水上行政区 水上民主改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