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淄博烧烤现象下生命周期评价在餐厨垃圾中的解析
1
作者 刘新科 张乔 +1 位作者 梁建晔 黎晓华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130-132,166,共4页
本文旨在探讨生命周期评价在淄博烧烤现象下餐厨垃圾中的应用前景,并提供科学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淄博烧烤现象的突发给城市管理以及生活垃圾处理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餐厨垃圾的解决问题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使用... 本文旨在探讨生命周期评价在淄博烧烤现象下餐厨垃圾中的应用前景,并提供科学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淄博烧烤现象的突发给城市管理以及生活垃圾处理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餐厨垃圾的解决问题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探讨生命周期评价在餐厨垃圾处理中的具体应用,旨在为淄博烧烤现象下餐厨垃圾的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淄博烧烤现象 餐厨垃圾 层次分析法 环境材料
下载PDF
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材料单晶制备技术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曦 黎晓华 +9 位作者 贺威 李煜 朱德亮 曹培江 柳文军 姚蕾 韩舜 曾玉祥 吕有明 刘新科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49-51,75,共4页
随着科技的发展,半导体材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氮化镓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具有宽禁带、介电系数小、高电子迁移率、高热导率和耐辐射的优点,广泛用于光电器件、微电子领域中。本文详细阐述了氮化镓一维纳米线、单晶衬底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半导体材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氮化镓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具有宽禁带、介电系数小、高电子迁移率、高热导率和耐辐射的优点,广泛用于光电器件、微电子领域中。本文详细阐述了氮化镓一维纳米线、单晶衬底的制备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如VLS法、HVPE法、氨热法等)、简述了在光电、射频、电子电力领域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镓 一维纳米线 单晶衬底 光电器件 微电子
下载PDF
保留腓肠神经的血管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黎晓华 李峻 +3 位作者 王平 刘迎曦 朱诚 周礼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437-1438,共2页
[目的]用保留腓肠神经、吻合小隐静脉的逆行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改善皮瓣术后足外侧皮肤感觉麻木及静脉回流障碍的缺陷.[方法]切取皮瓣时,近端不切断腓肠神经,沿神经外膜游离出腓肠神经,保护其伴行血管不受损.同时向皮瓣... [目的]用保留腓肠神经、吻合小隐静脉的逆行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改善皮瓣术后足外侧皮肤感觉麻木及静脉回流障碍的缺陷.[方法]切取皮瓣时,近端不切断腓肠神经,沿神经外膜游离出腓肠神经,保护其伴行血管不受损.同时向皮瓣近端切取小隐静脉适当长度,皮瓣翻转后,与小隐静脉或大隐静脉端侧或端端吻合.[结果]4例皮瓣成活.术后2例皮肤主客观感觉正常.1例皮肤的刺痛小范围轻微减退,1例外踝皮肤感觉消失,经6~16个月随访,皮肤主客观刺痛觉接近正常.[结论]保留腓肠神经、吻合小隐静脉的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可以改善皮瓣的静脉回流障碍及神经相应支配区的皮肤感觉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修复 血管筋膜蒂皮瓣 临床应用 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 足踝部皮肤缺损 吻合小隐静脉 皮肤感觉障碍
下载PDF
产瘫臂丛神经断伤及撕脱伤的术前评估及治疗 被引量:4
4
作者 黎晓华 韩庆武 +3 位作者 张咸中 宫云霞 单臣 关华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5期84-86,共3页
目的 回顾 2 1例产瘫的术前术后情况 ,探讨产瘫术前评估及治疗中的有关问题。方法 游离神经移植及多种神经移位术。结果 肩肘功能Mallet评分优良率为 76 % ;全臂丛损伤由于放弃了下干的修复 ,手功能恢复较差 ,肢体发育短小 ;膈神经... 目的 回顾 2 1例产瘫的术前术后情况 ,探讨产瘫术前评估及治疗中的有关问题。方法 游离神经移植及多种神经移位术。结果 肩肘功能Mallet评分优良率为 76 % ;全臂丛损伤由于放弃了下干的修复 ,手功能恢复较差 ,肢体发育短小 ;膈神经移位后肺功能代偿良好。结论 术前对患肢功能 ,伴随损伤、自然恢复进程、Itorner氏征 ,SNAP及SEP等进行综合评估 ,决定保守或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及方法 ;手术时机及方法影响术后效果 ;康复训练可以预防或减轻骨关节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性 臂丛神经 术前评估 神经修复 康复
下载PDF
基于当前国内新冠疫情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黎晓华 唐坚 +3 位作者 刘骏 黄晓勤 刘丽英 刘新科 《广东化工》 CAS 2020年第18期184-185,共2页
在新冠疫情蔓延与“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来代替传统的线下授课。线上教学的模式避免了人群的聚集,让教学资源更方便获取,但同时也面临着设备及网络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而《物理化学... 在新冠疫情蔓延与“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来代替传统的线下授课。线上教学的模式避免了人群的聚集,让教学资源更方便获取,但同时也面临着设备及网络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而《物理化学》这门课的内容大多较为抽象,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去思考和理解。所以在线上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构建起翻转课堂,注重课后的答疑与学生的课前预习,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展望未来,线上教学不会只是一时的应对手段,而会融入进来,使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出未来教育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育 新冠疫情 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
下载PDF
基于二维材料架构的先进电子和光电子器件 被引量:2
6
作者 黎晓华 林钰恒 刘新科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9期133-135,共3页
自二维材料石墨烯被首次报道以来,越来越多的新兴二维材料也相继被研究报道,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二维材料的研究也进一步扩宽。具有半金属性质零带隙的石墨烯材料、带隙可调的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以及其他一些结... 自二维材料石墨烯被首次报道以来,越来越多的新兴二维材料也相继被研究报道,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二维材料的研究也进一步扩宽。具有半金属性质零带隙的石墨烯材料、带隙可调的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以及其他一些结构类石墨烯的层状材料都被研究并应用于制备各类电子和光电子器件中。本文综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二维材料,包括它们的基本特性以及在电子和光电子器件领域中的应用,简述了其在场效应晶体管、光电探测器和气体传感器中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材料 石墨烯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 材料特性 应用
下载PDF
产瘫发生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7
作者 黎晓华 张咸中 +1 位作者 马洪顺 张亚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3052-3054,3057,共4页
目的探讨头位分娩过程中外力所致胎儿臂丛神经损伤的类型及机制,为临床预防及诊疗产瘫提供参考。方法用力学传感器、记录仪及自行设计的胎儿外固定支架等,按标本获得时间先后,将10例胎龄在7-足月新鲜胎儿标本分两组(左右侧随机)进行实... 目的探讨头位分娩过程中外力所致胎儿臂丛神经损伤的类型及机制,为临床预防及诊疗产瘫提供参考。方法用力学传感器、记录仪及自行设计的胎儿外固定支架等,按标本获得时间先后,将10例胎龄在7-足月新鲜胎儿标本分两组(左右侧随机)进行实验。第一组:双侧所施外力逐渐加至250N,一侧外力方向与胎儿纵轴延长线呈30度角,另一侧为80度角。第二组:双侧外力250N、方向80度角,一侧为逐渐加力,另一侧为瞬间外力。然后,解剖观察臂丛神经损伤情况。另1例足月标本,左侧施加80度外力逐渐加至420N后解剖及电镜观察双侧臂丛。结果第一组:外力30度侧未见臂丛损伤,80度侧有两例臂丛神经损伤。第二组:逐渐加力侧2例臂丛神经损伤;瞬间外力侧3例臂丛神经严重损伤。另1例受力侧肉眼下仅见臂丛丝状纤维处出血,电镜观察臂丛上干显示神经内在结构的改变。结论当外力与胎体纵轴延长线角度越大、速度越快时,越易导致臂丛损伤。胎儿臂丛损伤分为可见损伤及隐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瘫 臂丛神经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腕舟骨骨折误诊误治1例
8
作者 黎晓华 李明 关华立 《实用手外科杂志》 1999年第3期142-142,共1页
患者 男,20岁,警校学生。因左腕外伤术后2月,腕仍肿胀疼痛就诊。自诉一年前在踢足球时不慎跌倒致左腕挫伤,急诊于某医院拍腕关节正侧位片,当时未见异常,未予任何处置。其后左腕时有酸痛感。于伤后11个月,在练习拳击时左腕再次挫... 患者 男,20岁,警校学生。因左腕外伤术后2月,腕仍肿胀疼痛就诊。自诉一年前在踢足球时不慎跌倒致左腕挫伤,急诊于某医院拍腕关节正侧位片,当时未见异常,未予任何处置。其后左腕时有酸痛感。于伤后11个月,在练习拳击时左腕再次挫伤,局部肿胀,疼痛明显。立即到医院拍X片,诊断为“左腕舟骨陈旧性骨折,骨不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诊误治 腕舟骨骨折 疼痛 挫伤 医院 诊断 跌倒 练习 学生 处置
下载PDF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定义 被引量:21
9
作者 唐举玉 章伟文 +15 位作者 张世民 章一新 陈宏 唐茂林 汪华侨 徐达传 梅劲 王欣 张春 黎晓华 徐永清 王春梅 谢松林 廖华 刘小林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2,共2页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在秉承穿支皮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穿支皮瓣术式得到了不断发展,如为了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衍生了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为了避免皮瓣臃肿衍生了显微削薄穿支皮瓣,为了修复超长创面衍生了联体穿支皮瓣,为了吻合一组血管同时修复多个创面衍生了分叶穿支皮瓣,为了使合并深部骨骼或肌肉组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名词术语 四肢创面 临床应用 主干血管 外科领域 皮瓣供区 乳房重建
下载PDF
胎儿臂丛神经上干粘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马洪顺 张忠君 黎晓华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4-278,共5页
研究了 30具新鲜胎儿尸体臂丛神经上干的拉伸力学性质和粘弹性力学性质 ,对臂丛神经上干进行单向拉伸实验 ,得出了破坏载荷、强度极限、最大应变。对臂丛神经上干进行应力松弛、蠕变实验 ,得出了应力松弛、蠕变实验数据和曲线。对实验... 研究了 30具新鲜胎儿尸体臂丛神经上干的拉伸力学性质和粘弹性力学性质 ,对臂丛神经上干进行单向拉伸实验 ,得出了破坏载荷、强度极限、最大应变。对臂丛神经上干进行应力松弛、蠕变实验 ,得出了应力松弛、蠕变实验数据和曲线。对实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出了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蠕变函数。以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得出回归系数 ,很好地拟合了实验曲线。实验结果表明 6~ 7月龄胎儿臂丛神经上干的破坏载荷、强度极限、最大应变小于 8月龄以上的胎儿。男女胎儿臂丛神经之间拉伸力学性质差异不显著 ,低月龄胎儿臂丛神经 72 0 0S应力松弛量大于高月龄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 上干 拉伸力学性质 应力松弛 蠕变
下载PDF
穿支皮瓣的当前争论与共识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世民 王欣 +13 位作者 唐茂林 章伟文 梅劲 杨大平 章一新 王春梅 陈宏 黎晓华 徐永清 张春 刘小林 汪华侨 徐达传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8-619,共2页
2013年9月26-27日,借宁波第三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国内的部分皮瓣外科专家,就我国目前对穿支皮瓣的概念争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穿支皮瓣的概念在当前主要存在两方面争论:一是是否携带深筋膜,二是是否携带上... 2013年9月26-27日,借宁波第三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国内的部分皮瓣外科专家,就我国目前对穿支皮瓣的概念争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穿支皮瓣的概念在当前主要存在两方面争论:一是是否携带深筋膜,二是是否携带上级源动脉。科学的概念与定义,是事物本质的浓缩反映,具有澄清混淆名称,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经过激烈的争论,与会专家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外科专家 高峰论坛 显微外科 学术交流 临床实践 深筋膜
下载PDF
手部高压注射伤的治疗特点 被引量:12
12
作者 章开衡 李峻 +5 位作者 侯明钟 黄燮青 黎晓华 蔡燕娴 沈尊理 张兆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72-573,i0002,共3页
[目的]探讨手部高压注射伤(high-pressure injection injuries of the hand,HPIIH)的发病机制,分析切开引流对其病程发展的影响。[方法]2001年11月~2005年11月,对5例手部高压注射伤作了切开引流、清创。[结果]3例伤口愈合良好,1... [目的]探讨手部高压注射伤(high-pressure injection injuries of the hand,HPIIH)的发病机制,分析切开引流对其病程发展的影响。[方法]2001年11月~2005年11月,对5例手部高压注射伤作了切开引流、清创。[结果]3例伤口愈合良好,1例指腹和甲床部分坏死,作了邻指皮瓣修复,1例手指末节坏死于远侧指间关节以远截指。[结论]手部高压注射伤因注入物不同,造成结果差异较大。首次切开引流的时间常决定病程发展与疗效。切开引流充分是治疗的及时措施,必要时需多次清创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伤 高压注射伤 清创
下载PDF
糖尿病足的治疗探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关华立 黎晓华 张振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并发症 糖尿病足 综合治疗
下载PDF
微波辅助化学气相渗透法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英文)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燮榕 邹继兆 +3 位作者 钱海霞 熊信柏 黎晓华 谢盛辉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2,共5页
以炭毡为预制体,甲烷为炭源前驱体,沉积温度为1000℃~1150℃的工艺条件下,从温度梯度,密度梯度和沉积动力学方面,研究了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的微波热解CVI工艺特点,分析了微波热解CVI工艺的沉积机理。结果表明:采用微波热解CVI工艺可制... 以炭毡为预制体,甲烷为炭源前驱体,沉积温度为1000℃~1150℃的工艺条件下,从温度梯度,密度梯度和沉积动力学方面,研究了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的微波热解CVI工艺特点,分析了微波热解CVI工艺的沉积机理。结果表明:采用微波热解CVI工艺可制备出体积密度为1.84g.cm-3的炭/炭复合材料,平均致密化速率达0.063g.cm-.3h-1。温度梯度的存在,使预制体实现了从内至外逐步沉积;微波的引入,增加了纤维表面的有效活性点,提高了表面反应速率;微波对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气相渗透 热解 扩散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炭纤维预制体的微波加热性能及其加热机理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邹继兆 曾燮榕 +3 位作者 熊信柏 黎晓华 唐汉玲 李龙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65-1168,共4页
通过研究微波功率、炭纤维预制体的密度和叠层层数对预制体微波加热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微波电场在预制体中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炭纤维预制体的微波加热模型,并对其损耗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2450±50)MHz的微波波段,炭纤维预制... 通过研究微波功率、炭纤维预制体的密度和叠层层数对预制体微波加热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微波电场在预制体中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炭纤维预制体的微波加热模型,并对其损耗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2450±50)MHz的微波波段,炭纤维预制体能吸收微波而加热,其损耗机制主要为偶极子极化、界面极化及电导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纤维 微波加热 温度梯度 预制体
下载PDF
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急诊修复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迎曦 周礼荣 +3 位作者 黎晓华 王伟 闵捷 侯明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4-145,i0004,共3页
[目的]评估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急诊修复效果。[方法]自2000年5月~2005年3月仔细清创后,按皮瓣损伤程度、逆行蒂部位及皮瓣缘出血等对手部逆行撕脱皮肤应用吻合静脉和修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原位回植,并且皮下充分引流急诊修复18例,... [目的]评估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急诊修复效果。[方法]自2000年5月~2005年3月仔细清创后,按皮瓣损伤程度、逆行蒂部位及皮瓣缘出血等对手部逆行撕脱皮肤应用吻合静脉和修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原位回植,并且皮下充分引流急诊修复18例,同时行骨折固定与肌腱修复,[结果]15例撕脱皮肤完全成活,3例术后小面积皮肤坏死,经换药愈合,手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上述方法急诊修复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能最大限度恢复受伤皮肤的活力与功能,是治疗该类刨伤的一种良好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损伤 皮肤撕脱伤 皮瓣 修复
下载PDF
人指及趾皮肤触觉小体的比较研究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惠东 黎晓华 +2 位作者 丁宝志 庄蕾 陈铿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3期416-419,共4页
目的:研究手指指腹、手掌、手背、前臂内侧、足趾趾腹各部位皮肤中触觉小体的分布和数量,探讨其在手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从临床和解剖室尸体收集各部位正常人皮肤标本共99例,分别做石蜡切片,以S-100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 目的:研究手指指腹、手掌、手背、前臂内侧、足趾趾腹各部位皮肤中触觉小体的分布和数量,探讨其在手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从临床和解剖室尸体收集各部位正常人皮肤标本共99例,分别做石蜡切片,以S-100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触觉小体形态与分布,计算机显微图像摄影与分析系统检测各标本触觉小体数量(以个/mm表示)。SPSS17.0统计分析各部位触觉小体数量及差异。结果:光镜下各部位触觉小体形态相似,均集中位于真皮乳头层内。手指指腹触觉小体数量为(0.43±0.30)个/mm,手掌为(0.20±0.15)个/mm,手背为(0.11±0.12)个/mm、前臂内侧为(0.03±0.06)个/mm、趾腹为(0.34±0.28)个/mm。手指指腹与足趾趾腹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手掌、手背、前臂内侧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足趾趾腹与手掌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手背、前臂内侧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掌、手背、前臂内侧三者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人手指指腹、手掌、手背、前臂内侧、足趾趾腹各部位皮肤中触觉小体形态与分布相近,手指指腹中触觉小体数量最丰富。手指指腹、手掌与足趾趾腹部位触觉小体数量最相近。对于手指、手掌部位的皮肤缺损,足趾是较手背、前臂内侧更为理想的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觉小体 皮肤缺损 皮肤感觉 手外伤
下载PDF
钛合金表面声电沉积/碱热处理法制备HA涂层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熊信柏 邹春莉 +2 位作者 曾燮榕 黎晓华 谢盛辉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2期742-744,共3页
为了使钛合金(Ti-6Al-4V)具有生物活性,可在其表面施加生物活性羟基磷灰石(HA)涂层。对比了声电沉积法和碱热处理法实验结果,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能谱(EDS)、傅立叶红外透射光谱(FTIR)以及划痕测试等进行了分析... 为了使钛合金(Ti-6Al-4V)具有生物活性,可在其表面施加生物活性羟基磷灰石(HA)涂层。对比了声电沉积法和碱热处理法实验结果,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能谱(EDS)、傅立叶红外透射光谱(FTIR)以及划痕测试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接采用声电沉积法在钛合金表面制备的羟基磷灰石涂层,经热处理后存在龟裂剥落现象;通过碱热处理法,对钛合金基体表面进行预处理,然后,借助声电沉积法,在钛金属表面沉积了透钙磷石涂层,经热碱液处理转变成的羟基磷灰石涂层,涂层完整,未出现剥落。经进一步高温烧结处理,所制涂层仍呈片状形貌,其由部分含钠的羟基磷灰石组成,而且HA涂层破坏的临界载荷未烧结前的4.365 N提高至烧结后的8.175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 羟基磷灰石 涂层 声电沉积 碱热处理
下载PDF
人工桡骨头置换在桡骨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丁欢 黎晓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3151-3154,共4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人工桡骨头置换与桡骨头切除术治疗难以复位固定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和术后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ovid数据库1993-01/2003-12和维普数据库2000-01/2006-09期间与桡骨头骨折治疗相关的文... 目的:进一步了解人工桡骨头置换与桡骨头切除术治疗难以复位固定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和术后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ovid数据库1993-01/2003-12和维普数据库2000-01/2006-09期间与桡骨头骨折治疗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thehead of ther adius”,限定文章语种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相关杂志1988-01/2006-01期间的桡骨头骨折治疗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检索词为“桡骨头骨折”。资料选择:对文献摘要进行初审,纳入标准是与Ⅲ型、Ⅳ型桡骨头骨折手术治疗及人工桡骨头置换对比高度相关的文章,以临床研究类文章为主,同时参阅综述性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101篇关于桡骨头骨折分类治疗方面的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与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桡骨头骨折关系不大的文献71篇,共30篇文章纳入分析。资料综合:桡骨小头在稳定肘关节及上尺桡关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工桡骨头假体开始出现,人工桡骨头置换成为难以复位的桡骨头粉碎骨折合并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及前臂骨间膜损伤的良好选择,也是治疗因桡骨头骨折所致远期肘关节严重不稳、疼痛、功能障碍以及腕关节疼痛的好方法。结论: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Ⅲ型、Ⅳ型无法复位固定的桡骨头骨折有较好的疗效,术后大部分患者能够恢复肘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小头骨折 人工桡骨头 切除 置换术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在车祸伤四肢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丁宝志 黎晓华 +2 位作者 庄蕾 王惠东 陈铿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研究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在车祸外伤致四肢创面污染或感染修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16例车祸外伤后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严重污染或感染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上肢2例,下肢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h... 【目的】研究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在车祸外伤致四肢创面污染或感染修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16例车祸外伤后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严重污染或感染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上肢2例,下肢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h者7例,平均4.2h,6~12h者3例,平均7.8h;〉24h者6例,平均22.8d。创面面积15cm×4cm~80cm×20cm。所有病例均彻底清创后覆盖VSD6~10d,1~4次。7例皮瓣修复,6例植皮,3例皮肤脱套伤者予以皮肤修薄后原位回植。【结果】13例创面均无感染,肉芽生长良好,修复术后移植皮片及皮瓣一期愈合;3倒原位回植皮肤全部成活。【结论lvsD有非常良好的控制污染创面感染的作用,可促进肉芽生长,为深部组织修复重建及创面的修复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临床优良的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损伤 四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