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黄皮炎膏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黎晓鹃 李克明 林洪英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17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三黄皮炎膏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术后均采用BG-6直线加速器照射治疗,其照射部位、剂量及疗程相同;... 目的探讨三黄皮炎膏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术后均采用BG-6直线加速器照射治疗,其照射部位、剂量及疗程相同;在放疗开始,治疗组、对照组分别用三黄皮炎膏、比亚芬软膏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用至放疗结束。治疗期间对两组皮肤反应进行评估,记录皮肤反应发生的时间、症状、症状持续时间及发生皮炎时的照射剂量。结果两组皮肤反应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各照射剂量的皮肤损伤分级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三黄皮炎膏可有效地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皮炎 乳腺肿瘤 三黄皮炎膏 中药 放射治疗
下载PDF
降逆巴布贴穴位外敷在化疗延迟性呕吐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黎晓鹃 栾祖鹏 +1 位作者 张化芝 李克明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48期60-62,共3页
目的观察降逆巴布贴穴位外敷在化疗延迟性呕吐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及乳腺癌术后辅助或姑息性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两组均静注盐酸格拉司琼3 mg、地塞米松10 mg;观察组化疗第1~5天另用降... 目的观察降逆巴布贴穴位外敷在化疗延迟性呕吐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及乳腺癌术后辅助或姑息性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两组均静注盐酸格拉司琼3 mg、地塞米松10 mg;观察组化疗第1~5天另用降逆巴布贴神阙、双侧足三里及内关穴位贴敷,24 h更换贴剂1次。结果化疗后第2~5天,根据RECIST标准对呕吐的客观缓解率进行评价,观察组完全缓解(CR)48例,部分缓解(PR)10例,轻度缓解(MR)20例,无效(F)2例,CR率为72.72%,有效控制(OR)率为87.87%;对照组分别为32、10、20、2例及50.00%、65.63%;两组CR率、OR率比较,P均<0.05。观察组出现头痛8例、眩晕4例、腹胀2例、便秘6例,对照组分别为8、4、8、16例,均未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及锥体外系反应。两组腹胀、便秘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降逆巴布贴穴位贴敷可有效防治化疗所致的延迟性呕吐,并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布贴 穴位贴敷 延迟性呕吐 化学疗法
下载PDF
ITP患者外周血DC亚群和CD80、CD86表达变化及其与地塞米松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黎晓鹃 李晓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52-1756,共5页
目的:分析ITP患者外周血DC亚群和CD80、CD86表达变化及其与地塞米松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80例肝素抗凝ITP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标本,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DC亚群的具体分布情... 目的:分析ITP患者外周血DC亚群和CD80、CD86表达变化及其与地塞米松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80例肝素抗凝ITP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标本,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DC亚群的具体分布情况,并通过ELISA检测CD80、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ITP患者的DC亚群DC2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5),治疗后ITP患者的DC亚群DC2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ITP患者的DC1、DC2上的CD8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5),DC2上的CD8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5);治疗前ITP患者的IL-2、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5),地塞米松治疗后显著下降(P <0. 05);治疗前ITP患者的IL-4、IL-10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0. 05),地塞米松治疗后均显著上升(P <0. 05)。结论:ITP患者的发病与外周血DC亚群数量及功能紊乱和IL-2、IL-4、IL-10、IFN-γ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其与地塞米松治疗效果的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细胞因子 树突状细胞亚群 地塞米松
下载PDF
试述案例教学法在血液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黎晓鹃 李晓双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9期15-16,共2页
目的研究在血液科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某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在血液科实习的本科医学生66名;按照抽签的形式将66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学生33名,对照组医学生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 目的研究在血液科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某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在血液科实习的本科医学生66名;按照抽签的形式将66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学生33名,对照组医学生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观察组医学生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的期末成绩的优秀率,及学生好评率。结果观察组33名医学生的期末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学生的好评率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对比传统教学法优势明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期末成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血液科 临床教学
下载PDF
癌性疼痛患者应用扶正培本法对改善疼痛效果的临床观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黎晓鹃 亓忠华 +1 位作者 路春晓 何龙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20期44-47,共4页
目的:观察扶正培本法对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的改善作用,总结扶正培本法对患者卡氏评分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符合条件的患者102例,根据患者就诊顺序的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利用传统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观察扶正培本法对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的改善作用,总结扶正培本法对患者卡氏评分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符合条件的患者102例,根据患者就诊顺序的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利用传统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扶正培本法,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卡氏评分值、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NK细胞等指标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1%(4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9%(28/51),P<0.05.实验组治疗不良反应5.88%(3/51),对照组不良反应为19.61%(10/51),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为(11.2±4.3)分,高于对照组为(13.5±4.6)分,P<0.05.两组生活质量指标、VAS评分、WBC、血小板(Platelet,PLT)、HG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CD3、CD4、CD4/CD8、NK细胞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培本法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培本法 癌性疼痛 卡氏评分 生活质量 视觉模拟评分法
下载PDF
理中丸在内科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黎晓鹃 李超 李颖 《中国新医药》 2003年第10期84-84,共1页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创制的方剂。
关键词 理中丸 内科治疗 《伤寒论》 张仲景 方剂 创制
下载PDF
扶正培本法配合热疗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黎晓鹃 付苗苗 +1 位作者 路春晓 亓忠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22期162-164,共3页
目的观察扶正培本法配合热疗治疗对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改善效果,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观察。方法选择医院符合条件的患者138例,根据患者就诊顺序的单双号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各69例,研究组在对比组基础上加用扶正培本法配合热疗治... 目的观察扶正培本法配合热疗治疗对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改善效果,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观察。方法选择医院符合条件的患者138例,根据患者就诊顺序的单双号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各69例,研究组在对比组基础上加用扶正培本法配合热疗治疗,对比组则利用传统止痛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疼痛评分等指标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不良反应8.69%,对比组治疗不良反应18.84%,两组免疫指标CD4^+/CD8^+、生活质量指标、VAS评分、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是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且无法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疾病类型,肿瘤患者出现癌性疼痛的几率较高,疼痛位置广泛,持续时间长,对患者生活影响大,临床多采取西医治疗方法对患者开展止痛治疗,但治疗效果较差,本文对所选肿瘤患者开展扶正培本法配合热疗治疗,患者的疼痛感得到有效消除,且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培本法 热疗治疗 肿瘤 肿瘤患者 生活质量 康复效果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 被引量:1
8
作者 黎晓鹃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21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例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笔者医院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统计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 目的探讨分析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例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笔者医院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统计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医院感染46例,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94例,感染率和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分别为23.0%与47.0%,感染部位主要发生在上呼吸道、肺部以及口腔,多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且感染主要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白细胞计数、合并症、以及免疫抑制剂、激素或抗菌剂的使用存在相关性,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医院感染受众多因素影响,需对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上呼吸道 革兰氏阳性菌 预防
下载PDF
PD-1、FOXP3和CSF-1R蛋白表达对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9
作者 黎晓鹃 何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72-1377,共6页
目的:研究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叉头转录因子3(FOXP3)和程序性死亡1(PD-1)蛋白表达对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记录本院收治的54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和治疗方案。采集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 目的:研究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叉头转录因子3(FOXP3)和程序性死亡1(PD-1)蛋白表达对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记录本院收治的54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和治疗方案。采集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微环境相关的预后因子CSF-1R、FOXP3及PD-1蛋白表达,同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病毒及其小编码的mRNA(EBER);探讨CSF-1R、FOXP3及PD-1 3种蛋白表达与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影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54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CSF-1R^+22例(40. 74%),FOXP3高表达28例(51. 85%),PD-1^+9例(16. 67%)。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EBER和FOXP3蛋白表达是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因素(均P <0. 05);临床分期(Ann Arbor分期)、IPI评分、EBER、CSF-1R和FOXP3蛋白表达是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均P <0. 05)。多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发现,EBER状态是霍奇金淋巴瘤患者PFS、OS的影响因素(P <0. 05); FOXP3蛋白表达是患者PFS的影响因素(P <0. 05); Ann Arbor分期、CSF-1R蛋白表达均是患者OS的影响因素(均P <0. 05)。结论:CSF-1R、FOXP3与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有密切联系,可为该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 叉头转录因子3 程序性死亡1 霍奇金淋巴瘤
下载PDF
妇科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黎晓鹃 宋敏 +1 位作者 路春晓 路春晖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15期14-17,共4页
妇科恶性肿瘤治疗后复发与腹腔内残留微病灶关系密切,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将化疗药物与灌注液混合,将灌注液以恒定的温度循环灌注充盈腹腔并维持,从而起到预防、治疗肿瘤腹膜种植转移的作用。本文主要就HIPEC在妇科恶性肿瘤的研究进... 妇科恶性肿瘤治疗后复发与腹腔内残留微病灶关系密切,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将化疗药物与灌注液混合,将灌注液以恒定的温度循环灌注充盈腹腔并维持,从而起到预防、治疗肿瘤腹膜种植转移的作用。本文主要就HIPEC在妇科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腹腔热灌注化疗 中位生存期 总生存期 不良反应
下载PDF
RNA干扰Rac1基因表达对结直肠癌LoVo细胞骨架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世义 徐胜平 +3 位作者 李桂云 李晓东 栾祖鹏 黎晓鹃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6-490,共5页
目的:观察Rac1蛋白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LoVo细胞骨架、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5种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SW480,SW620,SW1116,HT29)中Rac1蛋白的表达;Rac1-shR-NA质粒转染LoVo细胞... 目的:观察Rac1蛋白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LoVo细胞骨架、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5种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SW480,SW620,SW1116,HT29)中Rac1蛋白的表达;Rac1-shR-NA质粒转染LoVo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LoVo细胞骨架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5种结直肠癌细胞株中均有Rac1蛋白的高表达。Rac1基因沉默后,LoVo细胞中交联状态的F-actin网明显减少且紊乱,G0/G1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加[(74.63±4.40)%vs(56.46±3.09)%,P<0.05],而S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2.87±1.77)%vs(29.66±1.92)%,P<0.05];Rac1-shRNA转染组LoVo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25.31±2.05)%vs(9.38±1.16)%,P<0.05]。结论:RNA沉默Rac1基因的表达影响了LoVo细胞骨架的形成和细胞周期,为以Rac1为靶点治疗结直肠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RNA干扰 Rac1基因 细胞骨架 细胞周期 凋亡
下载PDF
基于自拟健脾降逆汤进行穴位贴敷干预化疗延迟性呕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栾祖鹏 张化芝 +3 位作者 赵世义 黎晓鹃 张圣村 马敏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96-2197,共2页
目的观察基于自拟健脾降逆汤进行穴位贴敷防治化疗延迟性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为A组,64例,给予盐酸格拉司琼3mg、地塞米松10mg化疗前30min静脉滴注,观察1个化疗周期;观察组设为B组,共66例,连续观察2个... 目的观察基于自拟健脾降逆汤进行穴位贴敷防治化疗延迟性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为A组,64例,给予盐酸格拉司琼3mg、地塞米松10mg化疗前30min静脉滴注,观察1个化疗周期;观察组设为B组,共66例,连续观察2个化疗周期,第1个周期应用A组自拟健脾降逆汤制戍巴布贴穴位贴敷,24h更换贴弃11次,时间为化疗第1~5天,贴敷穴位共包括:神阙、双侧足三里以及内关,共5处,第2周期止吐方案与对照组相同。结果观察组用药后延迟性呕吐的完全缓解率为72.73%;对照组用药后延迟性呕吐的完全缓解率为46.88%。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第1周期化疗后延迟性呕吐的完全缓解率为72.73%;第2周期用药后完全缓解率为48.48%。两组对比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腹胀、便秘情况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2.5%、25%,停药后可自行缓解;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分别为3.03%、9.0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第2周期腹胀、便秘情况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5.15%、17.27%,较第1周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锥体外系反应。结论基于自拟健脾降逆汤制成的降逆巴布贴穴位贴敷能够提高化疗延迟性呕吐的缓解率,并能降低止吐药物的不艮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性呕吐 化疗 巴布贴
下载PDF
TP方案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肺腺癌骨转移的疗效分析
13
作者 张化芝 黎晓鹃 梁国华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4期549-550,共2页
目的:观察TP化疗方案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肺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把52例骨转移的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接受唑来膦酸联合TP方案化疗,对照组为单纯TP方案化疗。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率80.0%,对照组45.4%(x... 目的:观察TP化疗方案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肺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把52例骨转移的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接受唑来膦酸联合TP方案化疗,对照组为单纯TP方案化疗。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率80.0%,对照组45.4%(x^2=6.69,P<0.05);骨病灶控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53.3%,对照组为22.7%(x^2=4.93,P<0.05)。两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联合TP方案化疗对肺腺癌骨转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麟酸 肺腺癌 化疗 骨转移
下载PDF
临床路径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在血液病理论授课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黎晓鹃 王睿 闫婷 《中国校医》 2022年第6期460-462,共3页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在血液病理论授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7月于本院学习的临床医学生60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名。对照组应用理论授课教学法,实验组应用临床路径下的案例教学模式教...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在血液病理论授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7月于本院学习的临床医学生60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名。对照组应用理论授课教学法,实验组应用临床路径下的案例教学模式教学法。对比分析两组学生认知程度、教学效果及教学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学生对血液病认知的优良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70.00%,(χ^(2)=5.455,P=0.020);授课前,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9,P>0.05);授课 1 个月后,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为(91.57±6.48)分,高于对照组的(82.45±4.33)分;实验组教学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76.67%,(χ^(2)=3.606,P=0.023)。结论 临床路径下的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改善临床医学生对血液病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利于提升其学习成绩,提高临床医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临床路径 案例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原文传递
Rac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5
作者 黎晓鹃 徐丽丽 《社区医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Ras相关的C3肉毒底物1(ras-related C3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 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4月—2014年5月75例结直肠癌组织蜡块、58例结直肠腺瘤组织蜡块及46例正常结直肠组织蜡块,利用免疫... 目的探讨Ras相关的C3肉毒底物1(ras-related C3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 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4月—2014年5月75例结直肠癌组织蜡块、58例结直肠腺瘤组织蜡块及46例正常结直肠组织蜡块,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Rac 1蛋白表达情况,了解Rac 1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7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Rac 1蛋白染色阳性73例(97.3%),在58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中Rac 1蛋白染色阳性19例(32.8%),46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Rac l蛋白染色阳性2例(4.3%)。结直肠癌组织中Rac 1蛋白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及结直肠腺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c l蛋白阳性表达程度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及Duke分期、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350、0.281、0.314,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癌灶原发部位、性别及瘤体大小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ac 1蛋白在肠癌组织中表达最高,结直肠腺瘤中表达低,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不表达。Rac 1蛋白与结直肠癌组织分化程度、Duke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的部位及肿瘤的大小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C 1蛋白 大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结直肠腺瘤
原文传递
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8
16
作者 张化芝 郭晓烨 +2 位作者 李晓双 徐丽丽 黎晓鹃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探究其影响因素,为临床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并实施手术的35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术后感染率、病原菌分布,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探究其影响因素,为临床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并实施手术的35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术后感染率、病原菌分布,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后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350例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34例,感染率9.71%,其中轻度感染5例,中度感染18例,重度感染11例;34例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占65.63%,革兰阳性菌17株,占26.56%,真菌5株,占7.8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龄、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术后切口疼痛、手术时间长的患者更易发生医院感染(P<0.05),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龄、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切口疼痛明显是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术后肺部感染可能与高龄、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切口疼痛明显相关;针对感染常见病原菌,临床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加用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术后 肺部感染 病原学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