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微出血部位和负荷与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黎普刚 郑双双 +4 位作者 吕雪霞 钟根龙 项琳 汤亚男 蓝丽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发生部位和负荷对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风险及获益的影响。方法选择伴CMB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4例,根据CMB发生部位分为单纯脑叶组39例,深部/幕下组62例,混合部位组113例,随访各组新发脑梗死、脑出血情况,并比较各组...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发生部位和负荷对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风险及获益的影响。方法选择伴CMB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4例,根据CMB发生部位分为单纯脑叶组39例,深部/幕下组62例,混合部位组113例,随访各组新发脑梗死、脑出血情况,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CMB的变化。结果深部/幕下组既往脑梗死、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单纯脑叶组和混合部位组(P<0.05)。混合部位组基线CMB数高于单纯脑叶组和深部/幕下组[(8.69±2.75)个vs(6.65±2.47)个、(6.58±3.17)个,P<0.05]。单纯脑叶组脑出血比例明显高于深部/幕下组和混合部位组(12.8%vs 3.2%、2.7%,P<0.05),且发生脑出血患者中4例基线CMB数>5个。深部/幕下组再发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单纯脑叶组和混合部位组(24.2%vs 7.7%、9.7%,P<0.05)。3组治疗1年后仅部分患者复查头颅MRI,其中单纯脑叶组28例,深部/幕下组40例,混合部位组56例。单纯脑叶组CMB进展比例明显高于深部/幕下组和混合部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vs 12.5%、10.7%,P<0.05),且病灶以脑叶为主。结论抗血小板治疗风险与CMB部位和负荷相关,单纯脑叶CMB抗血小板治疗的脑出血风险增加,治疗后CMB更易进展。深部/幕下CMB患者脑梗死复发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阿司匹林
下载PDF
乌灵胶囊联合腹针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双双 钟根龙 +3 位作者 黎普刚 王法明 张婷 毛平安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21期106-109,共4页
目的研究乌灵胶囊联合腹针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并探讨脑卒中后疲劳炎症因子变化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9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住院的90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为基础... 目的研究乌灵胶囊联合腹针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并探讨脑卒中后疲劳炎症因子变化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9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住院的90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为基础治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灵胶囊联合腹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的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E)评分变化,并监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两组FSS评分及血清IL-6、IL-1β、TNF-α浓度均下降,SSQOL-E评分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IL-6、IL-1β、TNF-α浓度变化与FSS评分均呈正相关,与SSQOL-E评分呈负相关。经治疗后,治疗组的F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SQOL-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灵胶囊联合腹针治疗能够改善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程度,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乌灵胶囊 腹针治疗 康复训练 血清致炎因子
下载PDF
以多发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临床与影像特点 被引量:1
3
作者 汤亚男 张胜武 +4 位作者 肖佳佳 钟根龙 项琳 邱伟文 黎普刚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年第5期532-533,540,共3页
目的探讨以多发性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的病例,18例以多发性急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血D-二聚体、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总结... 目的探讨以多发性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的病例,18例以多发性急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血D-二聚体、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平均57~85岁,平均(73.22±1.99)岁;肺癌4例,胃癌2例,肝癌2例,恶性淋巴瘤2例,泌尿系肿瘤2例,贲门癌2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软组织肉瘤1例,子宫内膜癌1例,甲状腺肿瘤1例;D-二聚体为2 352~4 247μg/L,平均(2 519.72±467.59)μg/L;头颅MRI表现为多个动脉支配区的多发性脑梗死,其中同时累及双侧半球7例,累及一侧半球5例,累及双侧半球+后循环6例。结论多发性急性脑梗死是Trousseau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头颅MRI表现为累及幕上(或幕下)一侧或两侧多支动脉支配区的多发性急性脑梗死,伴有血D-二聚体显著升高;对不明原因的多发性脑梗死伴随血D-二聚体显著升高者,应重视恶性肿瘤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USSEAU综合征 临床 影像特点
下载PDF
高压氧同步舱内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郑双双 滕进忠 +2 位作者 曾小平 夏昆 黎普刚 《中国康复》 2023年第9期520-524,共5页
目的:评估高压氧同步舱内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2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90例出现卒中后疲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A组治... 目的:评估高压氧同步舱内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2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90例出现卒中后疲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同步舱内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C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同步舱内经颅直流电假刺激治疗。评估3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多维疲劳量表(MFI-20)评分变化,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FSS及MFI-20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的FSS及MFI-20评分均较治疗前及A组下降(均P<0.05),且B组低于C组(P<0.05)。治疗后,3组血清CRP、IL-1β、IL-6、TNF-α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3组血清CR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的IL-1β、IL-6、TNF-α浓度均低于A组(均P<0.05),且B组低于C组(P<0.05)。B组治疗4周后血清IL-1β、TNF-α、IL-6浓度与FSS评分、MFI-20评分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高压氧同步舱内经颅直流电刺激能有效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血清炎性因子浓度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高压氧 经颅直流电刺激 血清炎性因子
下载PDF
颈动脉夹层12例临床观察
5
作者 汤亚男 黎普刚 +2 位作者 卢丽萍 高丽霞 张胜武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5年第6期491-492,共2页
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层内的退行病变或外伤引起内膜的撕裂,在血压的作用下导致血液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可发生于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
关键词 颈动脉夹层 影像学 抗凝治疗
下载PDF
ICVD患者介入治疗前应用多巴胺阶段性输注治疗的效果探讨
6
作者 项琳 陈苗妙 黎普刚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4期71-73,77,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介入治疗前应用多巴胺阶段性输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纳入于麻醉诱导开始时静脉持续输注多巴胺的110例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术...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介入治疗前应用多巴胺阶段性输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纳入于麻醉诱导开始时静脉持续输注多巴胺的110例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术中未使用多巴胺输注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同麻醉诱导药物和麻醉维持药物,补液速度相同。比较两组术中额外使用多巴胺及阿托品的次数。以所有患者停用麻药时间为起始点即0点,记录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1)、睁眼时间(T2)、气管拔除时间(T3)以及恢复定向力时间(T4)。结果观察组推注阿托品及多巴胺次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1)、睁眼时间(T2)、恢复定向力时间(T4)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气管拔除时间(T3)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VD患者介入治疗前应用多巴胺阶段性输注,可有效调控患者血压、心率,维持患者循环指标达目标水平,缩短患者苏醒所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多巴胺 麻醉 支架植入
下载PDF
内皮脂肪酶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杜红旗 沈霞 +7 位作者 牟英峰 董丽果 黎普刚 孙亚云 窦长信 侯玉超 拾晴 张尊胜 《海军医学杂志》 2013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徐州地区汉族人群内皮脂肪酶(endothelial lipase,LIPG)基因启动子rs9958947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18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另选20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中国徐州地区汉族人群内皮脂肪酶(endothelial lipase,LIPG)基因启动子rs9958947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18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另选20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2组LIPG启动子rs9958947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病例组中T等位基因频率(51.59%)和CT+TT基因型频率(78.31%)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3.56%和66.83%);2种基因频率组间比较分别为x^2=5.041,P=0.025和x2=6.431,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等位基因、男性、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徐州地区汉族人群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IPG基因启动子rs9958947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脂肪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腔隙性脑梗死
下载PDF
放射学孤立综合征的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黎普刚 郑双双 +3 位作者 徐凯 徐超 马海朋 董瑞国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78-882,共5页
目的 应用MR DTI技术研究放射学孤立综合征(RIS)患者在常规MRI上表现正常的脑白质(NAWM)是否存在异常.方法 收集RIS患者27例(RIS组),同时选取16名年龄和性别均与RIS组相匹配的常规头颅MR检查无明显异常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 目的 应用MR DTI技术研究放射学孤立综合征(RIS)患者在常规MRI上表现正常的脑白质(NAWM)是否存在异常.方法 收集RIS患者27例(RIS组),同时选取16名年龄和性别均与RIS组相匹配的常规头颅MR检查无明显异常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头颅常规MRI及DTI横断面扫描.测量受试者胼胝体膝部、体前部、体后部、压部以及额叶白质、枕叶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平均扩散系数(MD)值.2组之间不同区域的FA值、MD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研究者的2次测量值采用类内相关系数(ICC)分析.结果 同一研究者2次测量各参数基本一致,ICC值为0.934 ~0.989,显示2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RIS组胼胝体膝部、体前部、体后部的FA值分别为0.705±0.040、0.632±0.042、0.628±0.043,相比于正常对照组0.738±0.045、0.675±0.042、0.666±0.045,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26、4.487、-3.890,P值均<0.01);RIS组胼胝体压部、额叶和枕叶白质的FA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87、-0.683、-1.243,P值均>0.05).RIS组胼胝体膝部、体前部、体后部的MD值分别为(0.891±0.038)、(0.839±0.047)、(0.833±0.039)×10-3 mm2/s,相比于正常对照组(0.874±0.035)、(0.794±0.031)、(0.792±0.057)×10-3 mm2/s,均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01、5.836、5.146,P值均<0.01);胼胝体压部、额叶白质和枕叶白质的MD值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71、1.702、1.624,P值均>0.05).结论 应用DTI技术可检测到RIS患者的NAWM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胼胝体
原文传递
放射学孤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黎普刚 董瑞国 徐凯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4-576,共3页
放射学孤立综合征(radiologicallyisolatedsyndrome,ms)是2009年Okuda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国外研究发现它可能是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的早期表现,存在进展为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isolatedsyndrome,CIS)... 放射学孤立综合征(radiologicallyisolatedsyndrome,ms)是2009年Okuda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国外研究发现它可能是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的早期表现,存在进展为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isolatedsyndrome,CIS)或MS的风险。M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脱髓鞘疾病,是中青年人群中非外伤性致残的最常见原因,研究表明早期治疗CIS可延缓其进展为MS。因此,对RIS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RIS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归,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利于RIS的治疗,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孤立综合征 放射学 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症 中枢神经系统 早期治疗 Okuda 2009年
原文传递
放射学孤立综合征与经典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对比分析
10
作者 黎普刚 郑双双 +4 位作者 陈伟康 汤亚男 卢丽萍 董瑞国 马海朋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6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目的 比较放射学孤立综合征(RIS)与经典多发性硬化(CM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RIS的认识.方法 对35例RIS和32例CMS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神经电生理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IS和CMS患者性别构成... 目的 比较放射学孤立综合征(RIS)与经典多发性硬化(CM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RIS的认识.方法 对35例RIS和32例CMS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神经电生理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IS和CMS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S患者就诊症状以头痛(45.7%,16/35)、头晕(40.0%,14/35)、记忆力减退(20.0%,7/35)及精神症状(11.4%,4/35)为主,CMS患者以肢体无力(75.0%,24/32)、感觉异常(68.8%,22/32)和眼部症状(34.4%,11/32)为主.CMS患者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眼部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RIS患者[75.0%(24/32)比0、68.8%(22/32)比0、34.4%(11/32)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例RIS患者和21例CMS患者进行了脑脊液检查,两者白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S患者蛋白、IgG指数〉0.7发生率明显低于CMS患者[0.175(0.03~0.69)g/L比0.440(0.04~1.09)g/L、3/18比47.6%(1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RIS患者和22例CMS患者进行了神经电生理检查,RIS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率明显低于CMS患者[4/15比63.6%(14/22)、3/15比54.5%(1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上,RIS与CMS患者的病灶均主要分布于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及近皮质的脑白质,部分累及胼胝体和皮质;RIS患者的病灶位于脑干、小脑发生率明显低于CMS患者[5.7%(2/35)比34.4%(11/32)、2.9%(1/35)比25.0%(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与CMS相比,RIS病灶以斑片状和斑点状小病灶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RIS患者MRI增强示病灶强化和脊髓受累发生率明显低于CMS患者[2/17比45.0%(9/20)、1/14比43.5%(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S与CMS在临床表现、脑脊液、神经电生理及MRI检查方面均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 回顾性研究 放射学孤立综合征
原文传递
颈动脉蹼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黎普刚 郑双双 +3 位作者 钟根龙 项琳 满术千 汤亚男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9年第9期832-835,共4页
颈动脉蹼是指从颈动脉后壁突出,并延伸至动脉腔内的薄膜样片状物,病理基础是不典型内膜型肌纤维发育不良,是隐源性脑梗死的潜在病因,是一种少见且未被重视的脑梗死危险因素。现对2例颈动脉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 颈动脉蹼是指从颈动脉后壁突出,并延伸至动脉腔内的薄膜样片状物,病理基础是不典型内膜型肌纤维发育不良,是隐源性脑梗死的潜在病因,是一种少见且未被重视的脑梗死危险因素。现对2例颈动脉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颈动脉蹼的发病率、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及放射科医生对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肌纤维发育不良 颈动脉蹼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郑双双 黎普刚 +4 位作者 陈洁 钟根龙 王法明 毛平安 吕雪霞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最小随机化法将入选的80例卒中后疲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每日规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氢氯吡格雷片...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最小随机化法将入选的80例卒中后疲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每日规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根据病情个体化治疗,共治疗8周)和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TMS联合CBT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表(F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组患者疲劳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情绪状态、睡眠情况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SS、FMA、HAMD、HAMA、PSQ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的FSS、HAMD、HAMA和PSQI评分[(45.72±4.21)、(14.64±1.94)、(10.67±1.01)和(10.92±1.2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8.21±4.93)、(15.59±1.83)、(11.92±1.44)和(11.46±1.05)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的评分[(32.10±3.13)、(10.79±1.88)、(6.21±0.98)和(5.13±0.73)分]亦明显低于组内治疗4周时及同时间点对照组[(46.92±5.92)、(14.87±1.61)、(11.64±1.48)和(11.13±0.98)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时和治疗8周后的FMA评分[(57.13±3.83)和(62.03±3.60)分]明显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53.18±3.95)和(56.95±4.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8周后的HAMD、HAMA、PSQI与FSS评分均呈正相关,FMA与FS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rTMS联合CBT能有效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卒中后疲劳 认知行为疗法
原文传递
肢体缺血预处理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英标 官常荣 +7 位作者 汤亚男 高丽霞 张胜武 吕锦 李洁 陈伟康 黎普刚 卢丽萍 《中华全科医学》 2016年第12期2045-2048,共4页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LIPre C)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诊治,经临床和影像证实为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3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LIPre C)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诊治,经临床和影像证实为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3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Pre C组和对照组(CON组)各180例。入组前后2组均严格按照2010年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指南用药,控制危险因素。LIPre C组患者入组后接受LIPre C训练,治疗期为1年。使用3.0 T磁共振分析患者颅内缺血病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程度及认知功能。分析统计治疗期脑梗死的复发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 1 LIPre C组脑梗死复发率(4.4%,8例)低于CON组(10.6%,19例),P=0.044。2LIPer C组腔隙性脑梗死灶增加的发生率(13.3%,24例)低于CON组(23.9%,43例),P=0.014。3MRI分析显示LIPre C组复发脑梗死体积[(3.6±1.7)ml]小于CON组[(5.4±1.3)ml],P=0.004。4LIPre C组人均腔梗病灶增加计数(1.6±0.2)小于CON组(1.7±0.1),P=0.015。5LIPre C组神经缺失症状改善率(90.6%,163例)高于CON组(82.8%,149例),P=0.043。6LIPre C组认知功能改善率(88.6%,31例)亦明显高于CON组(64.9%,24例),P=0.026。结论 LIPre C能够降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减小复发脑梗死体积,减少新增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降低二次卒中严重程度,有效改善卒中患者肢体及认知功能,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缺血预处理 缺血性脑卒中 非心源性 二级预防
原文传递
高压氧综合治疗脑小血管病相关性头晕34例疗效观察
14
作者 黎普刚 郑双双 +4 位作者 操先红 滕进忠 苏晓燕 周乐兰 项琳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794-797,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综合治疗脑小血管病(CSVD)相关性头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南昌三三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CSVD相关性头晕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 目的探讨高压氧综合治疗脑小血管病(CSVD)相关性头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南昌三三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CSVD相关性头晕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4例。对照组予以改善头晕药物为主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头晕障碍量表(DH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的变化, 对HAMD、HAMA、PSQI评分与DHI评分的相关性采用非参数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 2组患者治疗2、4周DHI、HAMD、HAMA、PSQ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2周比较, 2组患者治疗4周上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2、4周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HAMD、HAMA、PSQI与DH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CSVD相关性头晕临床效果良好, CSVD-精神心理-头晕模式可能在CSVD相关性头晕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头晕 高压氧 白质高信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