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在线学习空间的“三维六环”深度学习模式建构
1
作者 黎清万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年第10期26-29,共4页
本文聚焦“互联网+教育”提出的要求,基于在线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以线上学习资源的有效应用模式为切入点,阐述学什么、为何学、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学会了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六个教学核心问题,提出“三维六环”“教—学—评... 本文聚焦“互联网+教育”提出的要求,基于在线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以线上学习资源的有效应用模式为切入点,阐述学什么、为何学、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学会了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六个教学核心问题,提出“三维六环”“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模式,建构生本、协同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优化生态的应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 深度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 “三维六环”
下载PDF
信息科技名师工作室的“行知”路径
2
作者 黎清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第17期24-25,共2页
信息科技教师的日常工作包含三大领域,一是学科常规教学,二是教育技术赋能,三是科技拔尖学生培养。因此,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涵盖这三个方向。骨干教师在常规教学方面基本形成了个人教学特质,这既代表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成熟,同... 信息科技教师的日常工作包含三大领域,一是学科常规教学,二是教育技术赋能,三是科技拔尖学生培养。因此,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涵盖这三个方向。骨干教师在常规教学方面基本形成了个人教学特质,这既代表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成熟,同时也代表了教学瓶颈的成型,俗称“高原期”。其典型特征是: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深度不足;教学风格个性化但方法单一且创新不足;具备了较好的技术技能但对科技教育的理解不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资源和支持不成系统导致发展空间不足。由此看来,如何突破几个不足,实现第二次跨越式发展,是所有信息科技骨干教师都要直面的迫切问题。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意义亦在于此,其基本主旨包括两个方面:建构共同体,传承名师优秀教学理念;建构资源系统平台,拓展学科教师“新质”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教学 名师工作室 高原期 学科教师 骨干教师 技术技能 课堂教学 教学风格
下载PDF
科技劳动视角下智慧城市项目主题AI课程设计与实践
3
作者 黎清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第9期69-73,共5页
近年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那么,这两个领域是否有相互融合、创新教学的契合点?本文以项目式教学理念为依托,围绕新课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创新“做中学、学中创、评价引领”教学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城市项... 近年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那么,这两个领域是否有相互融合、创新教学的契合点?本文以项目式教学理念为依托,围绕新课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创新“做中学、学中创、评价引领”教学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城市项目主题下的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融合创新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科技劳动 融合创新 “学—创—评”一体化
下载PDF
STEM理念下机器人教学创新设计与探索
4
作者 黎清万 何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第1期81-84,共4页
实践证明,STEM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机器人教育是科技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要想突破传统的搭建技能和控制论知识,面向智能时代科技人才培养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是必经之道。本文阐述了STEM教育理念下... 实践证明,STEM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机器人教育是科技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要想突破传统的搭建技能和控制论知识,面向智能时代科技人才培养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是必经之道。本文阐述了STEM教育理念下的机器人教育融合创新设计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 机器人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
下载PDF
基于学科融合的人工智能品质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郑旭淳 黎清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第4期104-107,共4页
本文作者所在学科组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遵循“跨学科融合”“校本特色”“生活化视角”等原则,静心打磨“AI+学科融合”课程资源,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以项目活动为途径,以评价导向... 本文作者所在学科组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遵循“跨学科融合”“校本特色”“生活化视角”等原则,静心打磨“AI+学科融合”课程资源,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以项目活动为途径,以评价导向为手段,探索、实践和丰富“AI+学科融合”课程,基于学科融合对人工智能品质课堂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核心素养 学科融合 品质课堂 全面发展
下载PDF
AI视觉识别--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实践(PBL)设计 被引量:4
6
作者 黎清万 钟嘉宝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第4期16-20,共5页
项目设计依据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技术交叉科学,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生理学、心理学多个学科领域。在对综合科学类学科概念的掌握上,利用PBL(项目式学习)建构实际的应用场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项目设计依据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技术交叉科学,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生理学、心理学多个学科领域。在对综合科学类学科概念的掌握上,利用PBL(项目式学习)建构实际的应用场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相较于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法,PBL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因而,应用PBL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更符合中学生的学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 个性化表达 人工智能 计算机科学 交叉科学 PBL 视觉识别 学科概念
下载PDF
“微信码课”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黎清万 《教育信息技术》 2018年第1期134-136,共3页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课堂教学空间狭小仍然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面临的问题。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课的兴起,恰好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契机——“微信码课”。本文围绕“微信码课”优化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流程进行了思...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课堂教学空间狭小仍然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面临的问题。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课的兴起,恰好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契机——“微信码课”。本文围绕“微信码课”优化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流程进行了思考,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课前碎片化学习+课堂交流实践+课后随需延学”教学流程,实现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最终促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空间的拓展,提升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微课 二维码 移动学习 教学空间
下载PDF
随“导”渠成——谈导入环节在信息技术主题性教学实施中的应用
8
作者 黎清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第21期47-49,共3页
学生的学习始于内在的需求,即“心灵”,一节好的课始于导入,即“第一锤”,两者是否可以完美结合?是否可以利用导入环节,建构人文课堂主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内在动机,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主题性教学呢?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此进... 学生的学习始于内在的需求,即“心灵”,一节好的课始于导入,即“第一锤”,两者是否可以完美结合?是否可以利用导入环节,建构人文课堂主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内在动机,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主题性教学呢?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究与实践,分别阐述了导入在课堂中的作用、课堂导入设计注重的四个着眼点及导入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课堂导入 引发内需 课堂主线 文化课堂
下载PDF
计算思维培养进行时
9
作者 黎清万 马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第2期243-243,共1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把计算思维纳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计算思维的培养不再是未来时态,而是进行时态。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切实地让计算思维概念落实到教学层面,使之成为学科教学的生态重心,乃当...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把计算思维纳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计算思维的培养不再是未来时态,而是进行时态。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切实地让计算思维概念落实到教学层面,使之成为学科教学的生态重心,乃当务之急,亦是本文论述的中心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思维 高中信息技术 项目教学
下载PDF
“光”的教育:探寻师生持久性发展路径
10
作者 黎清万 《当代教育家》 2023年第11期58-59,共2页
每一个孩子眼里都有天然的光,纯净而微弱,就像萤火,在特定的时刻闪亮。而科技教师要创造特定的时刻,点亮孩子们的智慧之光,帮助孩子们学会持续闪耀!点亮萤火之光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信息时代到智能时代的变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 每一个孩子眼里都有天然的光,纯净而微弱,就像萤火,在特定的时刻闪亮。而科技教师要创造特定的时刻,点亮孩子们的智慧之光,帮助孩子们学会持续闪耀!点亮萤火之光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信息时代到智能时代的变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2023年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重视,正值学习黄金期的中小学生们也应当具备相应的智能社会品格、关键技术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发展路径 我们这代人 社会品格 中小学生 信息时代 持久性 正确的价值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