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权变的论证--以《春秋》祭仲废立事件为研究案例 被引量:6
1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8-149,共12页
祭仲废立事件是《春秋》的著名公案。它跟中国许多权变个案不同的是,历代很多儒者都不同意《公羊传》以废君为行权的意见,多所攻诘。鉴于这个案例的高度争议性,所以有必要援引康德伦理学的说法,剖析祭仲行权在行动上的真实意义。透过图... 祭仲废立事件是《春秋》的著名公案。它跟中国许多权变个案不同的是,历代很多儒者都不同意《公羊传》以废君为行权的意见,多所攻诘。鉴于这个案例的高度争议性,所以有必要援引康德伦理学的说法,剖析祭仲行权在行动上的真实意义。透过图尔明的推理模式,以及经学史背景的简单梳理,人们可以发现:今本《公羊传》有关"君死国亡"的论断,作为"普遍性前提"的内在限制,既解释了《左传》在叙述上何以压倒《公羊传》,也解释了从汉至清不同儒者对祭仲的经传记载何以呈现不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仲 《公羊传》 《左传》 权变 经权观 伦理学
下载PDF
儒家的权利观念?──疑难与反思 被引量:6
2
作者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84,共8页
今人常以权利的语言来思考政治问题,其实这并非不证自明的天经地义,尤其在涉及儒学政治哲学的问题上,更要格外谨慎。此文挑选陈乔见、白彤东二先生的作品,作为讨论案例。他们进路不同,理念有别,同样预设权利观念是儒家古已有之的思想内... 今人常以权利的语言来思考政治问题,其实这并非不证自明的天经地义,尤其在涉及儒学政治哲学的问题上,更要格外谨慎。此文挑选陈乔见、白彤东二先生的作品,作为讨论案例。他们进路不同,理念有别,同样预设权利观念是儒家古已有之的思想内容。但是,陈先生以为人应得什么,或做什么是对的,必然预设着权利的存在;这无论在文献解读上,抑或历史背景上,都是有问题的。至于白先生,为了确证先秦儒家的动物权利,不知不觉间混淆了"同情心"、"人对动物的义务"、"动物权观念"三者,其实这些都不是三位一体的共生关系。本文并非否定儒家学说,也不是抹煞权利的政治意义,而是质疑先秦儒学是否已有权利或权利的对应物,认为若要辩护这一见解,还需要更细致和更令人信服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权利 政治哲学 动物权
下载PDF
让国的争议——以《春秋》季札叙事为研究案例 被引量:3
3
作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5-119,共5页
春秋末叶,专诸受阖庐之托刺杀吴王僚。这一变故的源头,可从季札让位说起。尽管三传对季札让国的美德并无异辞,但自唐宋以降,像胡安国等人却总是怪责季札的各种不足,因而引发宋元明清许多儒者的争议。本文透过季札让国一事为研究主线,阐... 春秋末叶,专诸受阖庐之托刺杀吴王僚。这一变故的源头,可从季札让位说起。尽管三传对季札让国的美德并无异辞,但自唐宋以降,像胡安国等人却总是怪责季札的各种不足,因而引发宋元明清许多儒者的争议。本文透过季札让国一事为研究主线,阐述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对《春秋》经传的不同理解,从而澄清一些政治伦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儒学 《春秋》
下载PDF
父命抑或王父命?──从聩辄争国事件看儒家政治伦理的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129,共10页
聩辄争国事件是《春秋》的著名公案。从政治伦理看,《公》《穀》许辄拒父的意见,是"王父命"高于"父命"的考虑,绝非导人不孝或毁弃纲常的无理主张。汉代儒者普遍接受二传的诠释。随着政治文化的变化,孝道伦理的相对... 聩辄争国事件是《春秋》的著名公案。从政治伦理看,《公》《穀》许辄拒父的意见,是"王父命"高于"父命"的考虑,绝非导人不孝或毁弃纲常的无理主张。汉代儒者普遍接受二传的诠释。随着政治文化的变化,孝道伦理的相对地位得到提升。中古以后,崇辄抑聩的意见被全盘推翻,讨论的焦点已由如何传承卫灵公的"王父命"转移到父子天伦不应毁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聩辄争国事件 王父命 父命 《春秋》 儒家政治伦理
下载PDF
贤与得众——《穀梁传》“卫人立晋”释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8年第3期1-14,共14页
因为根深柢固的历史原因,"贤"往往被视为才德兼备之人,任用和晋升他们是所有领导的重要工作。然而《穀梁传》对"贤"的涵义和指涉,有别于此。传中对"贤"有各种用法,其中一种条件是强调"得众"的... 因为根深柢固的历史原因,"贤"往往被视为才德兼备之人,任用和晋升他们是所有领导的重要工作。然而《穀梁传》对"贤"的涵义和指涉,有别于此。传中对"贤"有各种用法,其中一种条件是强调"得众"的能力。卫宣公是"恶",但却被称之为"贤",仅因他得到"众"的拥护。在诠释"卫人立晋"的经文上,《穀梁传》阐述一种独特的"贤"的观点,值得仔细考究和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穀梁传》 经学
下载PDF
重审“经史之分”——检视皮锡瑞对《春秋》和《左传》的定性
6
作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8-124,共7页
晚清学者皮锡瑞《经学通论》在当前经学中影响力极大,书中宣称《春秋》是孔子所作的经,不是史。他严厉批判杜预,反对杜预以《左传》解读《春秋》的做法。按照"经史之分"的规定,《左传》被视为纯粹的史书,不宜用作诠释《春秋... 晚清学者皮锡瑞《经学通论》在当前经学中影响力极大,书中宣称《春秋》是孔子所作的经,不是史。他严厉批判杜预,反对杜预以《左传》解读《春秋》的做法。按照"经史之分"的规定,《左传》被视为纯粹的史书,不宜用作诠释《春秋》。以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认为《春秋》和《左传》应该予以分拆,了不相干。然而,皮氏这一批评意见充满各种谬误,既误解杜预原来的本意,他所主张的"经史之分"也实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锡瑞 《春秋》 《左传》 经史之分
下载PDF
“孔子出而有经之名”驳议--皮锡瑞《经学历史》的论证问题
7
作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0-128,167,共10页
皮锡瑞不仅主张孔子作六经,还认为“经之名”出自孔子。然而,他在《经学历史》中提出的五项证据都是不能成立的。在此之前,龚自珍《六经正名》已提出了两项皮锡瑞没有面对的反证。要证成“经之名”源于孔子,比证成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更加... 皮锡瑞不仅主张孔子作六经,还认为“经之名”出自孔子。然而,他在《经学历史》中提出的五项证据都是不能成立的。在此之前,龚自珍《六经正名》已提出了两项皮锡瑞没有面对的反证。要证成“经之名”源于孔子,比证成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更加困难。皮锡瑞为了证明“孔教”仍然有用,故此格外坚持“孔子之教”,遂把“经”之名也要追溯至孔子头上。这是多了举证责任,却又无法圆满地佐证其说。相比之下,龚自珍“天下有六经久矣”之说,比皮氏之说更高明,也更经得起推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六经 皮锡瑞 龚自珍
下载PDF
建构谱系的困难——以《穀梁传》的“传曰”为讨论中心
8
作者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都面对预想的现象、状况、发展规律无法从稀疏的数据中推导出来的困境。早期中国许多“书”(假如已成文的话)往往欠缺实物或者环境证据。《穀梁传》中,共有9例“传曰”。如何理解“传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都面对预想的现象、状况、发展规律无法从稀疏的数据中推导出来的困境。早期中国许多“书”(假如已成文的话)往往欠缺实物或者环境证据。《穀梁传》中,共有9例“传曰”。如何理解“传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按照字面意思来说,“传曰”仅意味着有一个文本被称为“传”,有别于《穀梁传》。读者不知道谁是它的作者,也不知道它是否已成文。然而,一些学者不接受这个有限的理解,努力通过“传曰”的诠释来建构《穀梁传》的学术谱系。钟文烝认为“传”是“七十子杂记之书”;在廖平的诠释中,“传”被追溯为子夏《大传》,由《公羊传》《穀梁传》学者阐述。这些论点存在谬误。只凭某些权威说法来推导演绎关系,不是合理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穀梁传》 《公羊传》 钟文烝 廖平
下载PDF
以《公》解《穀》之谬——近代经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片段
9
作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4-100,共7页
随着晚清经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学术标签被用来形容和归类过去某些历史文本。其中一者是所谓的"今文"和"古文",当时不少经师咸以为今古文之别,是把经籍有效地划分范围,而被归入某一类范围的东西往往被视为有较相似的... 随着晚清经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学术标签被用来形容和归类过去某些历史文本。其中一者是所谓的"今文"和"古文",当时不少经师咸以为今古文之别,是把经籍有效地划分范围,而被归入某一类范围的东西往往被视为有较相似的成分。《穀梁传》和《公羊传》明显被划归"今文"的范畴,因此它们在这一标签下也被当作具有某些相同属性的文本。一些经师在诠释《穀梁传》的文本时,往往倾向于采用《公羊传》的观点,而无视二传的差别。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以《公》解《穀》的做法不曾得到认真批判,而且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穀梁传》 《公羊传》 经学
下载PDF
门户是否必要?——《春秋》研究与中国哲学
10
作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3-138,共6页
从事某一角色或专业的人具有初步认定的道德责任,以合乎情理的努力避免那些可能影响判断的因素。《春秋》研究需要以"严刻的理智态度"处理问题。中国哲学工作者在《春秋》研究上,具有一种初步判定的道德责任,以合乎情理的努... 从事某一角色或专业的人具有初步认定的道德责任,以合乎情理的努力避免那些可能影响判断的因素。《春秋》研究需要以"严刻的理智态度"处理问题。中国哲学工作者在《春秋》研究上,具有一种初步判定的道德责任,以合乎情理的努力避免那些可能导致《春秋》研究变差的事情。门户之见可能导致《春秋》研究不能保持"严刻的理智态度",不必要地产生偏差。因此,中国哲学工作者具有初步判定的责任,理智地对待各种证据和推论,不宜抱有门户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专业判断 门户
下载PDF
辨析“《春秋》为后王立法”——审视皮锡瑞《经学通论》的论证
11
作者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0年第2期71-88,198,共19页
随着晚清经学的发展,《春秋》常被视为救世的完美蓝图.在《经学通论》中,皮锡瑞宣示且拥护“《春秋》为后王立法”的构想,但证据欠缺.《春秋》和《公羊》皆不支持这一说法.因此,皮锡瑞努力找资料证明其说,以后儒有关孔子为汉制法的证言... 随着晚清经学的发展,《春秋》常被视为救世的完美蓝图.在《经学通论》中,皮锡瑞宣示且拥护“《春秋》为后王立法”的构想,但证据欠缺.《春秋》和《公羊》皆不支持这一说法.因此,皮锡瑞努力找资料证明其说,以后儒有关孔子为汉制法的证言为据,但此说仅能证成汉儒的想法,不足以确证“《春秋》为后王立法”之说.《经学通论》的论证在逻辑上绝非有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锡瑞 《春秋》 经学
下载PDF
慎言、深刻:面对自由主义——评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胳中的自由主义》
12
作者 《社会科学论坛》 2006年第7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自由主义 现代思想 中国 保守主义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政治学说 权威地位 近代欧洲
下载PDF
吴芳吉的儒学实践
13
作者 《人文论丛》 2006年第1期781-792,共12页
近代中国屡受西潮的冲撞,传统文化究竟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假如有价值的话,有没有可以证明的论据,或足以服人的见证?这是世变以来困扰着许多知识分子的问题,其中不只涉及思辨的理论层面,更涉及实践的行为层面。儒学最重道德实践,“... 近代中国屡受西潮的冲撞,传统文化究竟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假如有价值的话,有没有可以证明的论据,或足以服人的见证?这是世变以来困扰着许多知识分子的问题,其中不只涉及思辨的理论层面,更涉及实践的行为层面。儒学最重道德实践,“德行为吾人之所当行”,~①此乃异邦儒者亦能言之的常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撞 层面 儒学 论据 价值 异邦 世变
下载PDF
历史地研究政治理论:昆廷·斯金纳访谈 被引量:5
14
作者 拉亚·普劳考斯耐克 黄佩璇 《政治思想史》 2014年第1期167-182,共16页
斯金纳是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史家,在汉语学界已出版的译著颇多。本访问稿在2012年出版的《与当代政治理论家对话》一书中发表①,其中有些想法是斯金纳过去文稿没有记载的,我们将之中译发表,期待借此加深汉语学界对斯金纳和剑桥学派的认... 斯金纳是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史家,在汉语学界已出版的译著颇多。本访问稿在2012年出版的《与当代政治理论家对话》一书中发表①,其中有些想法是斯金纳过去文稿没有记载的,我们将之中译发表,期待借此加深汉语学界对斯金纳和剑桥学派的认识。访问稿本无注脚,我们在必要部分补充若干按语,借此方便汉语读者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理论家 斯金纳 史地研究 政治思想 剑桥学派 出版 语学
下载PDF
重談“《春秋》素王之義”——解讀皮錫瑞《經學通論》
15
作者 黎漢基 《中国经学》 2020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本文論析皮錫瑞"《春秋》素王"説之内涵:獨尊孔子的排他性、非人性與擬人性、非工具性與立法主體性。並指出,此説乃相對於"孔子素王"説而提出,意在規避康有爲"自王"的政治敏感性,同時又維持争取"素... 本文論析皮錫瑞"《春秋》素王"説之内涵:獨尊孔子的排他性、非人性與擬人性、非工具性與立法主體性。並指出,此説乃相對於"孔子素王"説而提出,意在規避康有爲"自王"的政治敏感性,同時又維持争取"素王"作爲立法者的核心主張。這是他自外於康、梁一派而又不甘放棄《公羊》作爲變法工具的選擇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錫瑞 《經學通論》 “《春秋》素王” “孔子素王”
下载PDF
孟子已明言“大义”和“微言”吗?——论皮锡瑞对《孟子》的错误解读 被引量:4
16
作者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7-85,共9页
“大义”和“微言”本无固定的内涵和指代对象,也没有公认的标准规定如何使用它们。皮锡瑞提出了一个有别于前人的说法,认为“大义”指“诛讨乱贼以戒后世”,而“微言”指“改立法制以致太平”。他的举证主要是《孟子》,但《孟子》两段... “大义”和“微言”本无固定的内涵和指代对象,也没有公认的标准规定如何使用它们。皮锡瑞提出了一个有别于前人的说法,认为“大义”指“诛讨乱贼以戒后世”,而“微言”指“改立法制以致太平”。他的举证主要是《孟子》,但《孟子》两段有关《春秋》的记载都不足以印证其说。这一观点不仅论证错误,而且偏袒《公羊》以贬抑异己,不是真正可以接受的学术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春秋》 《公羊传》 皮锡瑞 经典诠释
原文传递
复仇的限制——从《穀梁传》的政治观点看 被引量:2
17
作者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2,共6页
儒家对复仇的主张,不是仅有《公羊》一家之说,《穀梁》另有一套言之成理的复仇观。根据《穀梁》对《春秋》经文的解读意见,不仅复九世之仇的齐襄公不值得推崇,而且对背负父仇的鲁庄公该如何作为也不是简单的拥护或斥责。怨仇不是证成复... 儒家对复仇的主张,不是仅有《公羊》一家之说,《穀梁》另有一套言之成理的复仇观。根据《穀梁》对《春秋》经文的解读意见,不仅复九世之仇的齐襄公不值得推崇,而且对背负父仇的鲁庄公该如何作为也不是简单的拥护或斥责。怨仇不是证成复仇行为的充足理由。要判断复仇的是非,离不开现实情境的考察。说复仇是一项人权、善、美德或价值,都是不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毂梁传 复仇 儒学 政治哲学
原文传递
皮锡瑞《春秋》经传“借事明义之旨”辨非
18
作者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9,70,共8页
皮锡瑞以“借事明义”概括《春秋》大旨,是一项错误而又有待辨析的学术主张。承认“事”的次要性、工具性和可阙性,不意味必须接受“事”的可伪性。皮氏的举证不能证明孔子和《公羊》作者同样允许“事”的假托,论证欠缺说服力。此外,“... 皮锡瑞以“借事明义”概括《春秋》大旨,是一项错误而又有待辨析的学术主张。承认“事”的次要性、工具性和可阙性,不意味必须接受“事”的可伪性。皮氏的举证不能证明孔子和《公羊》作者同样允许“事”的假托,论证欠缺说服力。此外,“借事明义”的观点不见得符合经传的内容,掩盖了《公》《穀》二传也有强调史实的一面,因此不宜把它视作指导经传解读的有效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公羊传 皮锡瑞 经典诠释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广州药物规管政策变迁(1921—1936)
19
作者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11年第1期239-256,共18页
药品规管是现代各国治理的核心问题。随着广州市政厅在1921年成立,药品问题也被列入当地卫生部门的一个政策议程。为什么具有现代思维的规管者要强加规范原来没有规制传统的广州药品市场,又如何规范?本文以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从21世... 药品规管是现代各国治理的核心问题。随着广州市政厅在1921年成立,药品问题也被列入当地卫生部门的一个政策议程。为什么具有现代思维的规管者要强加规范原来没有规制传统的广州药品市场,又如何规范?本文以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从21世纪初回望国民政府的各种措施在多大程度上可算是"失去的选项"?并尝试追溯广州药品规管的政策过程,考察卫生部门试图建立官僚自主性的意志及其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药行业 药品规制 官僚自主性
原文传递
移民、疆界与公民身份——以戴维·米勒的观点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佩璇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6-157,8,共12页
从权利的角度界定公民身份,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从这一角度出发,公民拥有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成为他国公民的权利。然而,现代各国却不遗余力地控制疆界,各种移民限制不容外来者置喙。这种单方面的做法是否具备正当的理据?单纯诉诸权利,... 从权利的角度界定公民身份,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从这一角度出发,公民拥有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成为他国公民的权利。然而,现代各国却不遗余力地控制疆界,各种移民限制不容外来者置喙。这种单方面的做法是否具备正当的理据?单纯诉诸权利,能否辩护疆界控制的理据?能否解决移民与公民身份的问题?本文将主要围绕戴维·米勒的观点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疆界 公民身份 米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