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花毛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被引量:34
1
作者 牛雪梅 黎胜红 +3 位作者 纳智 梅双喜 赵勤实 孙汉董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 研究疏花毛萼香茶菜 Isodon eriocalyx var. laxiflor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疏花毛萼香茶菜叶经70 %丙酮提取 ,采用硅胶或 MCI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波谱分析 (包括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及质谱 )或直接与标准品对照进行结构鉴定... 目的 研究疏花毛萼香茶菜 Isodon eriocalyx var. laxiflor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疏花毛萼香茶菜叶经70 %丙酮提取 ,采用硅胶或 MCI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波谱分析 (包括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及质谱 )或直接与标准品对照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疏花毛萼香茶菜中分离得到 15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布卢姆醇 A( ) ,2 -醛基 - 5 -羟甲基呋喃 ( ) ,3,4-二羟基苯酰乙醇 ( ) ,咖啡酸 ( ) ,咖啡酸乙烯酯 ( ) ,对 -羟基苯甲酸 ( ) ,间 -羟基苯甲酸 ( ) ,对 -甲基苯甲酸 ( ) ;3,4-二甲氧基苯酚 ( ) ,迷迭香酸 ( ) ,迷迭香酸甲酯 ( ) ,滨蓟素 ( ) ,8-羟基滨蓟素 ( ) ,乌苏酸 ( )和 2α-羟基乌苏酸 ( )。结论 化合物 ~ , , 和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花毛萼香茶菜 化学成分 研究 布卢姆醇A
下载PDF
贵州冬凌草中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 被引量:9
2
作者 韩全斌 赵勤实 +2 位作者 黎胜红 彭丽艳 孙汉董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077-1082,共6页
从贵州产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Hemsl.)Hara]中分离得到12个6,7-断裂-7,20-内酯-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有7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贵州冬凌草乙素~辛素(guidongnins B~H,1~7),以及卢氏冬凌草甲... 从贵州产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Hemsl.)Hara]中分离得到12个6,7-断裂-7,20-内酯-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有7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贵州冬凌草乙素~辛素(guidongnins B~H,1~7),以及卢氏冬凌草甲素(8)、卢氏冬凌草乙素(9)、贵州冬凌草素(10)、狭叶香茶菜素(angustifolin,11)和6-表狭叶香茶菜素(6-epiangustifolin,12)等5个已知化合物.另外,将作者原命名的贵州冬凌草素(guidongnin,10)更名为贵州冬凌草甲素(guidognin A,10),并利用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技术修订了卢氏冬凌草乙素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冬凌草 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 冬凌草素 狭叶香茶菜素 6-表狭叶香茶菜素 卢氏冬凌草乙素 植物药
下载PDF
神黄豆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波 黄振元 +3 位作者 武拉斌 李雯 姜北 黎胜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7-439,共3页
对神黄豆Cassia agnes Brenan茎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表阿夫儿茶精(1)、12,13-dihydromicromeric acid(2)、白桦脂醇(3)、8(17... 对神黄豆Cassia agnes Brenan茎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表阿夫儿茶精(1)、12,13-dihydromicromeric acid(2)、白桦脂醇(3)、8(17),12E,14-labdatrien-19-ol(4)、β-谷甾醇(5)、胡萝卜苷(6)、二十四烷酰单甘油酯(7)、sitoindoside I(8)、9Z,12Z-octadecadienoic acid(9)和间苯三酚(10)。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神黄豆中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黄豆 化学成分 结构分析
下载PDF
绿茎还阳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华娟 骆世洪 +1 位作者 黎胜红 华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1-763,831,共4页
采用柱层析和重结晶从药用植物绿茎还阳参(Crepis lignea)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3β-acetoxyurs-13(18)-ene(1),lupeol acetate(2),4-hydroxy-3-methoxycinnamaldehyde(3),(Z... 采用柱层析和重结晶从药用植物绿茎还阳参(Crepis lignea)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3β-acetoxyurs-13(18)-ene(1),lupeol acetate(2),4-hydroxy-3-methoxycinnamaldehyde(3),(Z)-2-ethylidene-3-methylsuccinic acid(4),olean-12-ene-11α-methoxy-3β-acetate(5),α-amyrin acetate(6)和lupeol-9(11)en-3β-acetate(7)。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绿茎还阳参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还阳参属 绿茎还阳参 三萜
下载PDF
腺花香茶菜中的对映-贝壳杉烯类二萜化合物(英文)
5
作者 项伟 韩全斌 +2 位作者 黎胜红 纳智 孙汉董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11期1383-1386,共4页
从昆明产腺花香茶菜(Isodon adenan thus(Diels)Kudo)的地上部分分离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1-3为新的对映-贝壳杉烯类二萜化合物,命名为腺花香茶菜素N、O和P;4个已知二萜为白叶香茶菜戊素(4)、无毛狭叶香茶菜素C(5)、腺... 从昆明产腺花香茶菜(Isodon adenan thus(Diels)Kudo)的地上部分分离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1-3为新的对映-贝壳杉烯类二萜化合物,命名为腺花香茶菜素N、O和P;4个已知二萜为白叶香茶菜戊素(4)、无毛狭叶香茶菜素C(5)、腺花香茶菜甲素(6)和白叶香茶菜乙素(7),同时得到一个高度不饱和脂肪酸9,16-二羰基-10,12,14-三烯-十八碳酸(8)。根据ROESY波谱,对化合物4的结构进行了修正。化合物1对K562细胞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0.45 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花香茶菜 唇形科 对映-贝壳杉烯类二萜化合物 腺花香茶菜素
下载PDF
鸡脚参中一个新木脂素(英文)
6
作者 项伟 黎胜红 +4 位作者 纳智 张宏杰 赵勤实 林中文 孙汉董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35-538,共4页
从鸡脚参 [Orthosiphonwulfenioides (Diels)Hand . Mazz .]根中提取分离了一个新的木脂素 ,命名为鸡脚参木脂素。其结构由NMR、MS等波谱分析确定。初步活性实验显示该化合物不具备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
关键词 中草药 鸡脚参 新木脂素
下载PDF
川赤芍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被引量:5
7
作者 李鲜 黎胜红 +2 位作者 普建新 黄胜雄 孙汉董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9-262,共4页
从川赤芍Paeonia anomala subsp·veitchii根皮的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2个化合物,其中包括一个新的24,30位降常春藤皂苷三萜衍生物,命名为paeonenolide H(1)。化合物2,4,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芍药科 川赤芍 三萜化合物
下载PDF
竹黄菌与竹红菌的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月桂 刘艳春 +2 位作者 郭凯 黎胜红 牛雪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06-1011,1022,共7页
为研究竹黄菌与竹红菌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的差异,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合常规色谱方法,分离鉴定了两种真菌的6个相同成分,分别为3个主要成分竹红菌甲素(1)、竹红菌乙素(2)和竹红菌丙素(3),以及3,6,8-三羟基-1-甲基口山... 为研究竹黄菌与竹红菌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的差异,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合常规色谱方法,分离鉴定了两种真菌的6个相同成分,分别为3个主要成分竹红菌甲素(1)、竹红菌乙素(2)和竹红菌丙素(3),以及3,6,8-三羟基-1-甲基口山酮(7)、3,8-二羟基-6-甲氧基-1-甲基口山酮(8)和过氧麦角甾醇(9)。另外,从竹黄菌中还分离得到11,11′-二去氧沃替西林(5)、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6β-三醇(10)和麦角甾-7,22E-二烯-2β,3α,9α-三醇(11),并首次从竹红菌中分离得到竹红菌丁素(4)、灰黄霉素(6)、化合物7和8。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5对三株肿瘤细胞NCI-H1975、HepG2和MCF-7有很强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有较强细胞毒活性,而化合物6活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黄菌 竹红菌 化学成分 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曾芳 黎胜红 +5 位作者 古锐 李瑛 胡一梅 田理 赵凌 余曙光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2年第3期265-268,共4页
2015年,我国开启了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中医专硕)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相结合的双规并行中医医师人才培养模式,成都中医药大学经过近5届的培养实践,显著提高了临床培训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升了学员的岗位胜... 2015年,我国开启了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中医专硕)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相结合的双规并行中医医师人才培养模式,成都中医药大学经过近5届的培养实践,显著提高了临床培训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升了学员的岗位胜任能力,但培训中也暴露出了包括中医特色淡化、科研能力弱化、基地水平参差不齐、导师学生互动不足、思政教育校院联动不够等现象。该文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为例,提出“六有五化”培养模式,锚定中医专硕“六有”卓越中医医师培养目标,推进住培基地同质化、导学互动制度化、课程设置模块化、科研训练常态化、思政育人体系化,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是培养卓越中医医师的有益改革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院校教育 “六有五化” 卓越中医师
下载PDF
火把花内生真菌Trichoderma atroviride B7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10
作者 李文渊 王莹 +3 位作者 匡策 郭凯 刘燕 黎胜红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3-966,共4页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火把花内生真菌Trichoderma atroviride B7固体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等方法将其分别鉴定为:atroviridanol(1)、3-oxo-3-...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火把花内生真菌Trichoderma atroviride B7固体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等方法将其分别鉴定为:atroviridanol(1)、3-oxo-3-[(2-phenylethyl)amino]-propanoic acid(2)、N-(2′-phenylethyl)-acetamide(3)、neoechinulin A(4)、echinulin(5)、gancidin W(6)、N-isobutyl-3-methylbutanamide(7)、5-acetamido-1-pentanol(8)和N-2-methylpropyl-2-methylbutenamide(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9首次从木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把花 内生真菌 Trichoderma atroviride atroviridanol 生物碱
原文传递
金沙藤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英文) 被引量:11
11
作者 周艳林 赵旭 +5 位作者 华娟 闵建国 王力生 黎胜红 刘华钢 邹节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92-1396,共5页
目的:对金沙藤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层析等层析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TLC-生物自显影技术初步评价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 目的:对金沙藤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层析等层析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TLC-生物自显影技术初步评价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Ⅰ)、紫云英苷(Ⅱ)、异槲皮苷(Ⅲ)、山萘酚-7-O-α-鼠李糖苷(Ⅳ)、芦丁(Ⅴ)、山萘酚-3-O-β-芸香糖苷(Ⅵ)、6-O-咖啡酸葡萄糖酯(Ⅶ)、α-葡萄糖(Ⅷ)、5-羟甲基糠醛(Ⅸ)及银杏醇(Ⅹ),从TLC-生物自显影色谱图显示,化合物Ⅰ、Ⅲ、Ⅴ、Ⅶ均显示了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结论:化合物Ⅰ、Ⅲ、Ⅴ、Ⅷ、Ⅸ、Ⅹ为首次从金沙藤中分离得到,综合得率及抗氧化活性考虑,异槲皮苷(Ⅲ)可用作金沙藤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研究用化学对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藤 化学成分 分离 鉴定 抗氧化活性 TLC-DPPH
原文传递
新樟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敏杰 骆世洪 黎胜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1-797,共7页
目的研究新樟Neocinnamomum delavay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RP-18、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新樟茎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包括4个酚苷... 目的研究新樟Neocinnamomum delavay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RP-18、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新樟茎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包括4个酚苷、3个木脂素、6个倍半萜、3个黄酮以及1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O-紫丁香酰基-1-O-香草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O-乙酰基-1-O-(3,4,5-三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1,6-二-O-紫丁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3,4,5-三甲氧基苯基-6-O-紫丁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鹅掌揪树脂酚B二甲醚(5)、sesartemin(6)、(+)-9′-O-(E)-阿魏酰基-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醇(7)、oplodiol(8)、柳杉二醇(9)、4-表柳杉二醇(10)、7α,11-二羟基-10(14)-杜松烯(11)、(-)-2,9-丁香烷二醇(12)、菜豆酸(13)、儿茶素(14)、表儿茶素(15)、反式-二氢槲皮素(16)、(24S)-24-乙基胆甾-3β,5α,6β-三醇(17)。结论化合物1、2为新的酚苷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新樟苷A和新樟苷B,化合物3~17为首次从新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科 新樟 新樟苷A 新樟苷B 柳杉二醇 11-二羟基-10(14)-杜松烯 儿茶素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植物代谢领域的重要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俊聪 侯柄竹 +7 位作者 陈晓亚 唐克轩 黎胜红 尚轶 崔光红 段礼新 黄三文 漆小泉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13-1226,共14页
代谢物在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抵御各种逆境胁迫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基础代谢、青蒿素等植物活性天然产物的挖掘、植物代谢途径的解析及其生物学功能、植物活性成分的代谢工程及生物合成、代谢网络及其... 代谢物在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抵御各种逆境胁迫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基础代谢、青蒿素等植物活性天然产物的挖掘、植物代谢途径的解析及其生物学功能、植物活性成分的代谢工程及生物合成、代谢网络及其功能等植物代谢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植物代谢领域的迅速发展,提升了我国植物代谢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为取得更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代谢 青蒿素 植物天然产物 代谢途径 代谢工程 代谢网络 生物合成
原文传递
二倍半萜类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德森 陈月桂 +3 位作者 郭凯 凌伊 刘燕 黎胜红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1-942,共12页
二倍半萜是由五个异戊二烯单元构成、生物合成来源于香叶基法尼基焦磷酸酯的一类珍稀萜类天然产物,迄今仅报道了1 300余个,其分布广泛、结构新颖复杂、生物活性显著。近10年来,随着基因组挖掘和异源表达技术的发展,二倍半萜生物合成研... 二倍半萜是由五个异戊二烯单元构成、生物合成来源于香叶基法尼基焦磷酸酯的一类珍稀萜类天然产物,迄今仅报道了1 300余个,其分布广泛、结构新颖复杂、生物活性显著。近10年来,随着基因组挖掘和异源表达技术的发展,二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本文主要概述了二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包括香叶基法尼基焦磷酸酯合酶、二倍半萜合酶和氧化酶的生化功能和催化机制,以期为该类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生物活性与合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产物 二倍半萜 生物合成 香叶基法尼基焦磷酸酯合酶 二倍半萜合酶 氧化酶
原文传递
Two New Lignans from Taxus yunnanensis
15
作者 黎胜红 张宏杰 +3 位作者 姚娉 牛雪梅 项伟 孙汉董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7期926-930,共5页
The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ethanolic extracts of the barks of Taxus yunnanensis (Taxaceae)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two new neo-lignans, named taxuyunins A (1) and B (2), a-long with the known diterpenolign... The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ethanolic extracts of the barks of Taxus yunnanensis (Taxaceae)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two new neo-lignans, named taxuyunins A (1) and B (2), a-long with the known diterpenolignan, brevitaxin (3).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and chemical evidences. Compound 1 is a neo-lignan xyloside while compound 2 belongs to the rare neo-lignan possessing a ramified C3 side ch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xus yunnanensis TAXACEAE neo-lignans tax-uyunin A taxuyunin B
原文传递
Defensive Sesquiterpenoids from Leaves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被引量:2
16
作者 石伟 骆世洪 黎胜红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331-1334,共4页
The invasive plant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has caused great economic loss in China, and is gravely threatening the nativ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The plant has been phytochemically investigated for the defen... The invasive plant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has caused great economic loss in China, and is gravely threatening the nativ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The plant has been phytochemically investigated for the defen- sive chemical substances in its leaves. Three active sesquiterpenoi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which include a new sesquiterpenoid (1), and two known sesquiterpenoids (2, 3).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by spectroscopic studies such as 1D- and 2D-NMR and MS analyses. Meanwhile, the antifeedant activities of these compounds against two generalist plant-feeding insects, Helicoverpa armigera and Spodoptera exigua, were carried out. Com- pound 1 showed significant antifeedant activity against S. exigua with ECs0 = 7.46 μg/cm^2, while compounds 2 and 3 were more active against H. armigera (EC50=2.57 and 3.04 μg/cm^2 respectivel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a de- fensive role of sesquiterpenoids in E. adenophorum against herbivo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patorium adenophorum LEAVES chemical defense SESQUITERPENOIDS antifeedant activity
原文传递
A Novel Asymmetric ent-Kauranoid Dimer from Isodon enanderianus 被引量:1
17
作者 纳智 黎胜红 +3 位作者 项伟 赵爱华 李朝明 孙汉董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9期884-886,共3页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the aerial parts of Isodon enanderianus afforded a novel asymmetric ent kauranoid dimer, enanderinanin J (1). The structure of the dimer was elucidated by means of spectroscopic m...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the aerial parts of Isodon enanderianus afforded a novel asymmetric ent kauranoid dimer, enanderinanin J (1). The structure of the dimer was elucidated by means of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cluding 2D NMR techniques). Enanderinanin J was a dimer of xerophilusin A and probably formed by cycload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don enanderianus LABIATAE ent kauranoid asymmetric dimer enanderinanin J
原文传递
植物会说话
18
作者 丹尼尔·查莫维茨(DanielChamovitz) 骆世洪(翻译) +1 位作者 刘燕(翻译) 黎胜红(翻译) 《环球科学》 2012年第6期76-79,共4页
五角菟丝子(Cusoute pentagona)是一种有些特殊的橙色蔓生植物,广泛分布于北美地区。它纤细的藤蔓能长到近1米高,花为白色、较小、有5片花瓣。菟丝子属植物一般被称为菟丝子,这种植物的最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没有叶子。因为不合叶... 五角菟丝子(Cusoute pentagona)是一种有些特殊的橙色蔓生植物,广泛分布于北美地区。它纤细的藤蔓能长到近1米高,花为白色、较小、有5片花瓣。菟丝子属植物一般被称为菟丝子,这种植物的最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没有叶子。因为不合叶绿藕植物利用叶绿素吸收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菟丝子植株不是绿色的。作为一种寄生植物,菟丝子需要从邻近的植物中获取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植物 说话 碳水化合物 北美地区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太阳能 叶绿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