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髁突矢状骨折坚固内固定后骨折愈合进程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景捷 曲爱丽 +1 位作者 丁晓梅 黑玉娜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64-169,共6页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坚固内固定术后的骨折愈合进程,为治疗SFMC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3D-FEA)构建包...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坚固内固定术后的骨折愈合进程,为治疗SFMC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3D-FEA)构建包含双侧髁突的下颌骨模型;设右侧髁突为骨折侧,模拟以4孔微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治疗法,设计术后0、4、8、12周为SFMC骨折愈合进程中的观测点,测算髁突应力分布变化,骨折断端位移、微接骨板受力、应力遮挡状况。结果:正常髁突最大等效应力位于髁颈部,分布于髁颈中1/3的片状区域。术后0周,患侧髁突最大等效应力为正常值的23倍,位于近骨折线中下1/3的髁突残端和近骨折线的螺钉固定处的接骨板上,呈点状分布;髁突及接骨板的其余部分几乎不受应力作用。术后4-12周,患侧髁突的最大等效应力趋于平稳,但仍为正常值的6倍左右。位于近髁突残端的镙钉固位处与髁颈中外1/3处的点状区域,其余部分几乎不受应力作用。髁突总位移及总转角在骨折愈合进程中增加0.57-0.75 mm及0.01-0.09°。髁突残端术后0周的最大等效应力是术后4-12周的5-6倍。髁突游离端在骨折愈合进程中的最大等效应力、总位移及总转角值均无显著变化。接骨板术后0周最大等效应力为术后4-12周的7-9倍。结论:SFMC愈合进程中,髁突承载应力及应变改变、接骨板的应力遮挡可能与髁突吸收、改建有关。内固定4周内,接骨板、髁突残端承载的最大等效应力、髁突总位移与总转角明显增大,可弹性颌间牵引,以减少髁突总位移及总转角;流质饮食可减少髁突等效应力,利于骨折愈合。内固定4周后,下颌骨及髁突已能承载正常负荷,可行康复训练,以尽早恢复TMJ的正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矢状骨折 坚固内固定 三维有限元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经口腔前庭入路解剖眶下神经血管束复位固定完全性颧骨骨折 被引量:4
2
作者 丁晓梅 黑玉娜 +4 位作者 铁铃 徐佳 乔光伟 宋玉 景捷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总结经口腔前庭入路解剖眶下神经血管束复位固定闭合性完全性颧骨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将18例需手术复位固定的B型颧骨骨折患者纳入观测范围。全麻下经口腔内患侧前庭沟切口入路,暴露颧弓、眶下缘、颧颌缝处的骨折断端。分离保护眶... 目的总结经口腔前庭入路解剖眶下神经血管束复位固定闭合性完全性颧骨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将18例需手术复位固定的B型颧骨骨折患者纳入观测范围。全麻下经口腔内患侧前庭沟切口入路,暴露颧弓、眶下缘、颧颌缝处的骨折断端。分离保护眶下神经血管束、复位颧骨后,微型接骨板固定眶下缘、颧颌缝处骨折断端。评价切口愈合、局部不对称畸形改善程度,张口受限改善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患者中16例(89%)切口I期愈合,15例(83%)双侧颧突区软硬组织完全对称。术后4周16例(89%)张口度达III横指,比术前的7例(39%)明显改善(χ2=4.876,P=0.025)。10例(56%)解剖复位坚固内固定颧骨骨折的眶下缘和颧颌缝2处骨折断端,颧弓及眶外侧骨折断端只作解剖复位处理;5例(28%)在颧弓表面做长约1.5cm平行于颧弓的小切口,行眶下缘、颧颌缝及颧弓3处骨折断端坚固内固定;3例(16%)除眶下缘、颧颌缝、颧弓3处外,眶外侧缘骨断端以眉弓内长约1.5cm小切口入路坚固内固定。全组18例患者均未出现下睑外翻、面神经颧支损伤、鼻泪管损伤、眶周软组织水肿、眶周软组织萎缩、眼球塌陷、复视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口腔前庭沟入路,解剖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以复位固定大部分B型颧骨骨折。陈旧性或复杂性颧骨骨折可同时选用颧弓表面或眶外侧小切口,从而完善骨折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前庭 颧骨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髁突矢状骨折单板与平行双板坚固内固定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曲爱丽 丁晓梅 +2 位作者 黑玉娜 铁铃 景捷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7期755-758,I0003,共5页
目的以生物力学角度对比单板与平行双板法治疗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两种坚固内固定方式,为治疗SFMC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建立包含双侧髁突的下颌骨的... 目的以生物力学角度对比单板与平行双板法治疗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两种坚固内固定方式,为治疗SFMC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建立包含双侧髁突的下颌骨的有限元模型。设右侧髁突为骨折侧,用厚0.1mm的薄层模拟骨折裂隙,建立单板、平行双板坚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接骨板固定方式固定后下颌骨整体的应力分布状况和骨折侧髁突表面的应力分布、骨折断端的位移、微型钛板的受力、应力遮挡的状况。结果 (1)右侧髁突的最大等效应力为97.176 MPa,最大总位移为0.342mm,最大总转角为0.031°。(2)单板固定方式中,钛板的髁突残端固定处受力达2297MPa;髁突总体位移为0.9123mm;髁突游离端下部最大应力达243MPa,最大位移与最大转角分别为0.8794mm与0.0375°。(3)平行双板固定方式中,髁突残端所受应力为525.475MPa;髁突产生总体位移为0.9022mm;髁突游离端最大等效应力4.425 MPa,最大总位移0.8827mm,最大总转角0.0199°,接骨板最大等效应力为530.324 MPa。结论 (1)单板法中,接骨板所产生的应力遮挡作用会导致髁突游离端明显移位,从而造成错位愈合,增加髁突改建程度。(2)平行双板法中,接骨板及髁突所承受的应力与正常髁突所承受的应力相似,接骨板的应力遮挡作用致髁突游离端移位程度也明显减小,减少术后错位愈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矢状骨折 坚固内固定 三维有限元 生物力学 应力
下载PDF
3种不同方式的双板法坚固内固定髁突矢状骨折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景捷 黑玉娜 +2 位作者 铁铃 李佳 田进花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0-525,共6页
目的:对3种双板法坚固内固定髁突矢状骨折(SFMC)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构建SFMC双直板(SS)、一直一L板(SL)、双L板(LL)坚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其生物力学因素。结果:SS固定的髁突残端最大等效应力(MES)、最大总位移(MTD)和最大... 目的:对3种双板法坚固内固定髁突矢状骨折(SFMC)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构建SFMC双直板(SS)、一直一L板(SL)、双L板(LL)坚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其生物力学因素。结果:SS固定的髁突残端最大等效应力(MES)、最大总位移(MTD)和最大总转角(MTC)分别为525.475 MPa、0.902 2 mm、0.260 1°;游离端为4.425 MPa、0.882 7 mm、0.019 9°。SL固定的髁突残端为1 135 MPa、0.936 7 mm、0.126 1°;游离端为2.656 MPa、0.887 1 mm、0.016 9°。LL固定的髁突残端为2 208 MPa、0.923 8 mm、0.172 2°;游离端为14.66 8 MPa、0.876 6 mm、0.018 1°。结论:双L板生物力学分布方式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矢状骨折(SFMC) 坚固内固定 三维有限元 生物力学 应力
下载PDF
四种正畸弓丝对牙齿移位作用的生物力学模拟及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黑玉娜 曲爱丽 +1 位作者 刘旦 景捷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12期1426-1429,1304,共5页
目的为研究正畸过程中不同的弓丝对牙齿移动的影响,采用短II类牵引,模拟四种弓丝对下颌牙列和下颌骨的生物力学行为,为临床正畸提供弓丝与牙齿位移之间的理论指导。方法采用反求工程与CAD软件构建包括下颌骨、牙列、MBT托槽及直丝弓模型... 目的为研究正畸过程中不同的弓丝对牙齿移动的影响,采用短II类牵引,模拟四种弓丝对下颌牙列和下颌骨的生物力学行为,为临床正畸提供弓丝与牙齿位移之间的理论指导。方法采用反求工程与CAD软件构建包括下颌骨、牙列、MBT托槽及直丝弓模型,通过改变弓丝的弹性模量、施加短II类牵引载荷,模拟牙列和下颌骨的力学行为。结果获得了短Ⅱ类牵引力作用下四种弓丝对牙列和下颌骨的有限元结果,结果表明:镍丝可引起牙列较大的位移,澳丝和不锈钢丝引起牙列的位移较小。下颌骨和牙列在加载处出现应力集中,其他部位受力均匀。结论在正畸中选用不同的弓丝且短Ⅱ类牵引,不会造成下颌骨骨吸收,但会引起下颌骨整体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T直弓丝 三维有限元 正畸 位移 应力
下载PDF
GM6001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粘附、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6
作者 徐佳 丁晓梅 +2 位作者 黑玉娜 铁铃 景捷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7期763-767,F0003,共6页
目的 研究GM6001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肺高转移性细胞(ade-noid cystic carcinoma-M,ACC-M)和肺低转移性细胞(Adenoid cystic carcinoma-2,ACC-2)的粘附、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处... 目的 研究GM6001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肺高转移性细胞(ade-noid cystic carcinoma-M,ACC-M)和肺低转移性细胞(Adenoid cystic carcinoma-2,ACC-2)的粘附、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处于对数期生长的ACC-M和ACC-2细胞,应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GM6001(10、15、20、25 μmol·L-)对ACC-M和ACC-2细胞干预前后粘附能力的影响;应用Transwell小室通过平均穿膜细胞数观察不同浓度的GM6001对ACC-M和ACC-2细胞干预前后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GM6001在10~25μmol·L-的范围内可抑制ACC-M与ACC-2细胞的粘附能力,ACC-M细胞粘附实验的OD值从(0.226±0.196)降低至(0.065±0.010);ACC-2细胞的(0.265±0.026)降低至(0.122±0.007).GM6001浓度在0~25 μmo·lL-的范围内干预ACC-M与ACC-2细胞后侵袭至小室下的细胞数分别从(42.00±2.550)个降至(20.40±3.435)个、(40.20±3.033)个降至(22.00±2.550)个;迁移至小室下的细胞数分别从(62.20±3.768)个降至(17.60±3.847)个、(55.40±2.302)个降至(18.20±2.387)个,GM6001对ACC-M细胞粘附、侵袭及迁移的抑制能力强于对ACC-2细胞的抑制能力.结论 GM6001能降低ACC-M及ACC-2细胞的粘附、侵袭及迁移能力,其在SACC临床治疗中可能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粘附能力 侵袭能力 迁移能力
下载PDF
用Mimics软件测量及三维重建颞下颌关节盘
7
作者 黑玉娜 曲爱丽 +2 位作者 田进花 李佳 景捷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7期791-793,前插1,共4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及Mimics对颞下颌关节盘进行测量和三维重建。方法对8例正常颞下颌关节进行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MR扫描,扫描方位包括斜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断位,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 目的利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及Mimics对颞下颌关节盘进行测量和三维重建。方法对8例正常颞下颌关节进行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MR扫描,扫描方位包括斜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断位,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0.01软件,在Mimics10.01软件界面下测量颞下颌关节盘及三维重建。结果正常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前带最厚,后带次之,中带最薄,总体以"S"居多。结论利用MR及Mimics可以准确的测量颞下颌关节盘大小,为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盘 磁共振成像 三维重建
下载PDF
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髁突应力分布作用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8
作者 黑玉娜 曲爱丽 +2 位作者 丁晓梅 吴媛媛 景捷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513-516,480,共5页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矢状骨折(SFMC)愈合进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为SFMC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建立包含双侧颞颌关节(TMJ)的下颌骨有限元模型,设左侧为骨折侧,用0.1mm的薄层模拟骨折裂隙,建立髁突矢状骨折模型,计...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矢状骨折(SFMC)愈合进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为SFMC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建立包含双侧颞颌关节(TMJ)的下颌骨有限元模型,设左侧为骨折侧,用0.1mm的薄层模拟骨折裂隙,建立髁突矢状骨折模型,计算骨折不同愈合阶段下颌骨整体的应力分布状况和骨折侧髁突、关节盘表面应力分布、骨折断端位移的状况。结果翼外肌牵拉时,Ⅱ型骨折髁突游离端在骨折当天到自然愈合的第4周应力和位移都增大,各观测组均于第4~12周趋于平稳,髁突残端在自然愈合过程中的应力和位移较平稳;关节盘残端骨折当天到自然愈合的第4周应力减小,第4~12周趋于平稳,位移趋于平稳;关节盘游离端骨折当天到自然愈合的第4周应力和位移都增大,第4~12周趋于平稳。切断翼外肌后,Ⅱ型骨折髁突游离端在骨折当天到自然愈合的第4周应力和位移都增大,第4~12周趋于平稳,髁突残端在骨折当天到愈合第4周的应力和位移减小,第4~12周趋于平稳;关节盘残端骨折当天到自然愈合的第4周应力减小,第4~12周趋于平稳,位移趋于平稳;关节盘游离端骨折当天到自然愈合的第4周应力和位移都增大,第4~12周趋于平稳。结论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髁突应力和位移有影响,在髁突矢状骨折治疗时应保留翼外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外肌 髁突矢状骨折 三维有限元 应力分布 颞下颌关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