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欧亚大陆的白银时代(1276~1359年):可公度性和多样性
被引量:
6
1
作者
黑田明伸
高聪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85,共7页
13世纪后期欧亚大陆的白银突然变得充裕,而到14世纪60年代又突然稀缺了。伦敦造币厂的银币年产量与孟加拉的银卢比的年发行量的变动如影随形,两者之间的这种联动是蒙古帝国将银的流通从市场底层转移到了欧亚大陆的长途贸易的结果,虽然...
13世纪后期欧亚大陆的白银突然变得充裕,而到14世纪60年代又突然稀缺了。伦敦造币厂的银币年产量与孟加拉的银卢比的年发行量的变动如影随形,两者之间的这种联动是蒙古帝国将银的流通从市场底层转移到了欧亚大陆的长途贸易的结果,虽然对此观点仍存争议。在第一个白银时代,货币流通分为多个层级,而白银则始终在高层级流动,以白银重量确定的记账单位在欧亚商路的西端决定着银币的价格,而在东端的元朝则与纸币保持着联系。在这个白银时代,蒙古帝国降低了商业壁垒,使白银在商路上流通,实现了欧亚大陆范围的货币的一体化,这是它与始于16世纪70年代的第二个白银时代的差别。第二个白银时代,开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体制,一些国家通过信用关系加强了国内市场的上下层级之间的联系,创造了多种货币并存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银时代
欧亚大陆
公度性
多样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货币史上的用银转变:切片、称重、入账的白银
被引量:
7
2
作者
黑田明伸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6,共10页
中国的银两是称重计量的,最初被作为丝绸(用于远距离贸易的支付)的辅助性手段。元代发行官钞,面额以铜钱单位标示,但按银重计价。明代赋役征银后,大量银条从日本及南美流入中国,用于交换丝绸、瓷器以及茶叶,民间买卖日常必需品的一般交...
中国的银两是称重计量的,最初被作为丝绸(用于远距离贸易的支付)的辅助性手段。元代发行官钞,面额以铜钱单位标示,但按银重计价。明代赋役征银后,大量银条从日本及南美流入中国,用于交换丝绸、瓷器以及茶叶,民间买卖日常必需品的一般交易也用白银结算。18世纪中叶,铜钱(乾隆通宝)供应量加大,并被用于本地货物买卖,银锭则用于远距离交易,与铜钱形成了互补性结构。不同于现代常识,铜钱与银锭不固定的关系以及本地商人过账时所用的称重虚银两单位,对本地经济起到了稳定作用,亦能对抗动荡的区际贸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两
绢帛
官钞
铜钱
原文传递
题名
欧亚大陆的白银时代(1276~1359年):可公度性和多样性
被引量:
6
1
作者
黑田明伸
高聪明
机构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中国钱币博物馆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85,共7页
文摘
13世纪后期欧亚大陆的白银突然变得充裕,而到14世纪60年代又突然稀缺了。伦敦造币厂的银币年产量与孟加拉的银卢比的年发行量的变动如影随形,两者之间的这种联动是蒙古帝国将银的流通从市场底层转移到了欧亚大陆的长途贸易的结果,虽然对此观点仍存争议。在第一个白银时代,货币流通分为多个层级,而白银则始终在高层级流动,以白银重量确定的记账单位在欧亚商路的西端决定着银币的价格,而在东端的元朝则与纸币保持着联系。在这个白银时代,蒙古帝国降低了商业壁垒,使白银在商路上流通,实现了欧亚大陆范围的货币的一体化,这是它与始于16世纪70年代的第二个白银时代的差别。第二个白银时代,开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体制,一些国家通过信用关系加强了国内市场的上下层级之间的联系,创造了多种货币并存的空间。
关键词
白银时代
欧亚大陆
公度性
多样性
分类号
F723 [经济管理—市场营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货币史上的用银转变:切片、称重、入账的白银
被引量:
7
2
作者
黑田明伸
机构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6,共10页
基金
日本学术振兴会科学研究基金“世界史における交換の多様性と貨幣の多元性についての国際共同研究”(编号:19H01510)资助的成果之一
汉学研究中心对项目“再议中国货币史——从货币之间的互补性来看”的支持
文摘
中国的银两是称重计量的,最初被作为丝绸(用于远距离贸易的支付)的辅助性手段。元代发行官钞,面额以铜钱单位标示,但按银重计价。明代赋役征银后,大量银条从日本及南美流入中国,用于交换丝绸、瓷器以及茶叶,民间买卖日常必需品的一般交易也用白银结算。18世纪中叶,铜钱(乾隆通宝)供应量加大,并被用于本地货物买卖,银锭则用于远距离交易,与铜钱形成了互补性结构。不同于现代常识,铜钱与银锭不固定的关系以及本地商人过账时所用的称重虚银两单位,对本地经济起到了稳定作用,亦能对抗动荡的区际贸易。
关键词
银两
绢帛
官钞
铜钱
Keywords
Silver by Weight
Silk
State Paper Money
Copper Coins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欧亚大陆的白银时代(1276~1359年):可公度性和多样性
黑田明伸
高聪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货币史上的用银转变:切片、称重、入账的白银
黑田明伸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