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产地与入侵地椰子织蛾遗传分化特征
1
作者 杨帆 李优佳 +6 位作者 SHAMEER K S 阎伟 吕宝乾 蒋方一丁 章雨璐 涂艳 齐可欣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83,共6页
椰子织蛾来源于印度和斯里兰卡,已成功入侵我国华南地区4个省,对我国棕榈植物及城市园林景观造成严重威胁.利用COⅠ、COⅡ和COⅢ3个基因片段对原产地(印度)和入侵地(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共12个地区的107份椰子织蛾样品的... 椰子织蛾来源于印度和斯里兰卡,已成功入侵我国华南地区4个省,对我国棕榈植物及城市园林景观造成严重威胁.利用COⅠ、COⅡ和COⅢ3个基因片段对原产地(印度)和入侵地(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共12个地区的107份椰子织蛾样品的遗传分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产地与入侵地种群的核苷酸组成存在34个变异位点,38%为嘌呤转换,62%为嘧啶转换;入侵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种群均为同一种基因型.系统发育树表明椰子织蛾存在两个遗传支系,即原产地支系与入侵地支系,遗传距离为1.3%,说明椰子织蛾种群已产生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织蛾 线粒体DNA 遗传分化 变异位点
下载PDF
椰心叶甲肠道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章雨璐 吕宝乾 +4 位作者 杨帆 涂艳 蒋方一丁 齐可欣 李紫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6-1070,共5页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是近年来危害棕榈科植物的主要入侵害虫之一,能够对多种棕榈科植物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通过对椰心叶甲肠道共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鉴定其相关功能,以探究肠道共生菌对椰心叶甲环境适应性的作用。...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是近年来危害棕榈科植物的主要入侵害虫之一,能够对多种棕榈科植物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通过对椰心叶甲肠道共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鉴定其相关功能,以探究肠道共生菌对椰心叶甲环境适应性的作用。对椰心叶甲幼虫肠道共生菌进行分离培养,提取DNA以通用引物扩增鉴定后,以透明圈染色实验对纤维素、木聚糖和果胶功能进行分析。椰心叶甲幼虫肠道中分离得到22株细菌和2株真菌,其中可培养细菌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属细菌具有降解纤维素和木聚糖的能力,而带化红球菌具有降解木聚糖的能力。椰心叶甲肠道中具有能够降解纤维素与木聚糖的微生物,并占据一定优势地位,因此椰心叶甲能够取食危害多种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棕榈科植物,而这一类肠道共生菌对于椰心叶甲入侵过程中的适应性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心叶甲 肠道微生物 多样性 功能分析
下载PDF
椰子织蛾幼虫肠道细菌的初步分离鉴定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涂艳 吕宝乾 +2 位作者 章雨璐 蒋方一丁 齐可欣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258-263,共6页
【目的】研究椰子织蛾幼虫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以揭示其消化利用寄主老叶的机制。【方法】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分离培养肠道细菌,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菌株,采用透明圈染色法对所得菌株进行功能性验证。【结果... 【目的】研究椰子织蛾幼虫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以揭示其消化利用寄主老叶的机制。【方法】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分离培养肠道细菌,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菌株,采用透明圈染色法对所得菌株进行功能性验证。【结果】基因序列检测对比鉴定得到9种可培养细菌菌株,主要属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以及放线菌门;功能性验证结果表明,伯克霍尔德氏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菌株具有纤维素降解酶,寒气玫瑰单胞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含木聚糖降解酶。【结论】椰子织蛾肠道中存在可培养的具有降解纤维素及木聚糖能力的细菌,这些细菌可能有助于椰子织蛾取食消化椰子等老叶,研究所获得的肠道微生物菌株也为后续研究该虫与环境的关系及相关菌株应用于农业、能源、环保价值的探索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织蛾 肠道细菌 分离培养 菌株鉴定 降解酶
下载PDF
副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引起小鼠大脑炎性反应的特征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齐可欣 易雪丽 +3 位作者 王鸣柳 王建平 孙晖 郑翰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1-357,共7页
目的研究副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引起小鼠大脑炎性反应的特征及其机制。方法副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NN1和BS26及高致病型猪链球菌P1/7感染C57BL/6小鼠后,观察其脑组织中的细菌载量,并提取脑组织RNA,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明确... 目的研究副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引起小鼠大脑炎性反应的特征及其机制。方法副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NN1和BS26及高致病型猪链球菌P1/7感染C57BL/6小鼠后,观察其脑组织中的细菌载量,并提取脑组织RNA,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明确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以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OD1/2)表达的时间动力学特征。副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NN1和BS26及猪链球菌P1/7分别与小鼠原代星型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细胞系BV2细胞相互作用后,分别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浓度以及IL-1β和NOD1/2 mRNA转录水平的时间动力学特征。结果副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感染小鼠后可在小鼠脑组织中持续存在超过48 h,并在感染早期引起小鼠脑组织中iNOS、IL-1β及NOD1/2受体转录水平的显著升高(P<0.05)。小胶质细胞可能在副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诱导脑组织产生NO和IL-1β中发挥重要作用。副猪链球菌通过NOD1/2受体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的能力显著强于小胶质细胞(P<0.05)。结论副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NN1和BS26在感染早期通过产生大量NO和IL-1β等炎性介质引起小鼠大脑炎性反应和损伤,NOD1/2受体参与了副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诱导的小鼠大脑炎性反应。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副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诱导的上述炎性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副猪链球菌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机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猪链球菌 大脑炎性反应 一氧化氮 白细胞介素-1Β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 星型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