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是什么?
1
作者 齐忠贤 《社会科学辑刊》 1983年第5期143-147,共5页
早在一九二四年,一位文学评论者就说过:“不过批评对于作者,另外还有一种工作,就是顺着作者的本意来批评他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看作者注意之所汇聚而尽力以求表现出来的东西,究竟表现出来没有。”①“顺着作者的本意来批评他的产品”,... 早在一九二四年,一位文学评论者就说过:“不过批评对于作者,另外还有一种工作,就是顺着作者的本意来批评他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看作者注意之所汇聚而尽力以求表现出来的东西,究竟表现出来没有。”①“顺着作者的本意来批评他的产品”,这确实是一个很精当的看法。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六十年来,评论者几乎都一致推崇它为不朽之作,但是对它的本意,也就是它的基本思想的认识却是很不相同的。鲁迅自己是十分注意人们对《阿Q正传》本意的认识的,他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九日《致沈西苓信》中表示不同意将《阿Q正传》编为电影,其主要的理由就是:“况且《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阿Q正传》的本意是作者创作本意的体现。因此,正确地理解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则是认识《阿Q正传》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人民 鲁迅创作 俄国 精神胜利法 统治阶级 封建主义 本意 地主阶级 基本思想 奴隶
下载PDF
茅盾思想发展问题散论
2
作者 齐忠贤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48-54,共7页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较早的党员,一位伟大的革命作家,他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茅盾的思想发展、革命活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的杰出的历史地位尚未得到人们...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较早的党员,一位伟大的革命作家,他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茅盾的思想发展、革命活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的杰出的历史地位尚未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本文试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对历史人物要作历史的、全面的、具体的分析的精神,就有关茅盾思想发展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论 革命作家 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革命史 文学理论 发展问题 现代文 历史人物 压迫阶级 革命活动
下载PDF
一个跋涉者的真实记录——评萧军短篇小说集《跋涉》
3
作者 齐忠贤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81-85,共5页
《跋涉》里的六篇作品,写于一九三二年五月至一九三三年八月。这一年多的时间,正是萧军生活道路上最艰难的时期,也是他思想开始闪光的时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占领了沈阳。具有强烈的反抗和爱国精神的萧军挺身而出。
关键词 短篇小说集 萧军 生活道路 早期作品 日本军队 阶级敌人 一九 萧红 精神枷锁 心理描写
下载PDF
茅盾关于描写小资产阶级的主张不容否定
4
作者 齐忠贤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74-80,共7页
在一九二八年开始的“革命文学”的论争中,茅盾先后发表了《欢迎〈太阳〉》(1928.1)、《从牯岭到东京》(1928.10)、《读〈倪焕之〉》(1929.5)、《关于“创作”》(1931.9)等文章。主要就“革命文学”论争所涉及的如何评价五四文学革命、... 在一九二八年开始的“革命文学”的论争中,茅盾先后发表了《欢迎〈太阳〉》(1928.1)、《从牯岭到东京》(1928.10)、《读〈倪焕之〉》(1929.5)、《关于“创作”》(1931.9)等文章。主要就“革命文学”论争所涉及的如何评价五四文学革命、评价鲁迅,如何看待创造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 从牯岭到东京 倪焕之 革命文艺 工农大众 民主主义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 智识阶级 蒋光慈
下载PDF
从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谈起——《阿 Q 正传》读书札记
5
作者 齐忠贤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34-38,共5页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思想 读书札记 创作思想 阶级属性 精神胜利法 《晨报副刊》 把阿 《狂人日记》 思想启蒙 病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