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老悲志中的省思——陶渊明《杂诗》前八首析论
1
作者 齐益寿 《中国韵文学刊》 2005年第3期1-10,共10页
陶渊明《杂诗》有十二首,前八首是内容复杂、充满矛盾的一组诗:既伤老之已至,又悲志之不遂;而在伤老与悲志的情怀中,又荡漾着强烈的恋昔情结。就在伤老与悲志的熬炼下,对于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存的意义,陶渊明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省思。他发... 陶渊明《杂诗》有十二首,前八首是内容复杂、充满矛盾的一组诗:既伤老之已至,又悲志之不遂;而在伤老与悲志的情怀中,又荡漾着强烈的恋昔情结。就在伤老与悲志的熬炼下,对于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存的意义,陶渊明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省思。他发现人生竟是一场无根之旅:起于“无根”,终于死亡!如此,生存的意义又在那里?自觉迟暮已甚的陶渊明,这时最大的愿望竟然是:“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当年超越四海的壮志、大济苍生的宏愿,已不再居重要的位置。去过一种平凡自在而欢乐温馨的生活,才是生存意义之所在。在伤老与悲志的交错中,也同时荡漾着强烈的恋昔情结。此一恋昔情结,既型塑了陶渊明的性情,也是其诗文中情感与思想的基础。有此恋昔情结,使《杂诗》前八首这一组诗,在伤老的苍凉中并不颓唐,在悲志的感慨中亦非消沉,反而激发出对生命的灵思慧悟,表现于清疏朴厚的诗句中,在意境风格上可谓别具一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伤老 悲志 杂诗 恋昔情结
下载PDF
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特色 被引量:13
2
作者 齐益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71,共12页
中华诗教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春秋至两汉是前一阶段,从魏晋至今是后一阶段。前一阶段是站在用诗的角度,以《诗三百》作为言志、悟理的媒介,产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和汉儒温柔敦厚的诗教。后一阶段是站在作诗、评诗... 中华诗教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春秋至两汉是前一阶段,从魏晋至今是后一阶段。前一阶段是站在用诗的角度,以《诗三百》作为言志、悟理的媒介,产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和汉儒温柔敦厚的诗教。后一阶段是站在作诗、评诗的角度,而以诗歌的创作、评赏以及诗歌审美理论的探索,也就是以文人诗的传统为诗教。叶嘉莹先生将一生奉献给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诗词的创作、评赏以及审美理论探索各方面,都取得惊人的成就,故其诗教的性质,似应属第二阶段,即文人诗传统的诗教才是。然而先生的诗教内涵并不以此为限,而是也斟酌吸收了前一阶段汉儒伦理教化的诗教,并且既凸显又深化孔子诗教中"兴"的作用,从孔子侧重于作人、悟理方面的"兴",深入到情意领域的兴发感动之力与美。因此先生的诗教特色,是从孔子的"兴观群怨"提炼出诗歌中兴发感动生生不已生命力量,作为其诗教的核心,并以诗歌的创作、评赏以及美学理论的探索为其诗教展演的舞台,可说是前后两阶段诗教的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诗教 兴观群怨 温柔敦厚
原文传递
词学与诗教:叶嘉莹先生诗词成就管窥
3
作者 齐益寿 《中文学术前沿》 2018年第2期59-75,共17页
叶嘉莹先生今年已92岁了,仍然在天津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授课,在指导研究生的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所以她常常自嘲'好为人师'。她的'好为人师',却是将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他人所... 叶嘉莹先生今年已92岁了,仍然在天津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授课,在指导研究生的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所以她常常自嘲'好为人师'。她的'好为人师',却是将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他人所难以企及。她自幼热爱中国古典诗词,不仅老而不衰,而且久而弥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创作 兴发感动 词学家 叶嘉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