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朝鲜中学教育考察报告(二)
- 1
-
-
作者
龙学孝
-
机构
中国中学教师赴朝考察团
华池县第一中学
-
出处
《甘肃教育》
1988年第7期7-8,共2页
-
文摘
三、将普通教育与基础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朝鲜认为,要使学生走向社会并能忠实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不仅要教给学生一般的基础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基础技术知识,使理论转化为能力。从我们参观的四所中学可以看出,他们的技术教育,既不是狭隘的职业教育,也不是单纯的培养技术人员,而是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一般基础知识教育。
-
关键词
中小学
应届毕业生
师范教育体系
考察报告
-
分类号
G639.31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之所以”不用在句子头上
- 2
-
-
作者
龙学孝
-
机构
华池一中
-
出处
《甘肃教育》
1988年第9期23-23,共1页
-
文摘
批改作文时,常常发现学生把"之所以"用在句子头上,例如:"之所以不及格,是因为学习没下功夫。"句子劈头来个"之所以",令人不知所云。教学中,我给学生作了纠正。但后来,我在阅览中终于发现,误用"之所以"的不仅仅是学生,书籍报刊中亦不乏其人。下面试列数例,略作分析:①之所以能出现这样的飞跃性的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元代社会为戏剧艺术的这种发展,准备了一批走进了下层社会的知识分子。
-
关键词
分句
复句
句子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朝鮮中学教育考察报吿(一)
- 3
-
-
作者
龙学孝
-
机构
中国中学教师赴朝考察团
华池县第一中学
-
出处
《甘肃教育》
1988年第5期13-14,共2页
-
文摘
中国中学教师代表团一行6人(其中辽宁、河北、宁夏,青海、甘肃各1人,驻朝大使馆1人),于去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访问考察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中学教育。这是国家教委第一次派中学教师代表团出国进行的考察学习。访问期间,代表团受到了朝鲜教委普教指导局、外事局的热情接待,受到了访问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访问中。
-
关键词
朝鲜劳动党
组织生活
教育考察
-
分类号
G639.31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模范县长李培福
- 4
-
-
作者
龙学孝
-
出处
《发展》
1994年第12期44-46,共3页
-
文摘
李培福(1912——1983),甘肃省华池县悦乐镇人。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庆北游击队总指挥、庆北办事处主席、曲子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华池县县长、陇东分区专员公署副专员、专员、中共甘肃工委委员、甘肃省军管会民政处长、甘肃省民政厅厅长、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甘肃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他还先后被选为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八大”、“十大”代表,中共甘肃省委委员,常务委员。 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李培福同志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立场坚定,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忘我工作,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高尚品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追忆过去,往事历历,1943年2月3日,《解放日报》刊登毛泽东同志给华池县县长李培福(即李丕福)题词——“面向群众”,还专文介绍了他的主要模范事迹。为了表达我们深切的怀念之情,本文谨对李培福同志在任华池县长期间的政绩作一追述,旨在缅怀已往,激励后来。
-
关键词
李培福
中共甘肃省委
革命生涯
《解放日报》
苏维埃政府
和平建设时期
工作部部长
革命热情
副主任
农民出身
-
分类号
K828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籍籍(藉藉)无名”乎?
- 5
-
-
作者
龙学孝
-
机构
甘肃华池一中
-
出处
《语文知识》
2000年第6期81-81,共1页
-
文摘
①中国文坛好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一位初出茅庐的新手要想生存挣点钞票,要想引人注目,首先得从性描写上下一番功夫,先混个臭名,也比籍籍无名强。(《女子文学》1997年第9期《美丽的性与丑陋的写家》)
-
关键词
“籍籍无名”
“藉藉无名”
语病分析
“寂寂无名”
词义
中学
语文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工作接近告磬”?
- 6
-
-
作者
龙学孝
-
出处
《语文月刊》
1998年第7期9-9,共1页
-
文摘
《散文》今年第三期《最后的话题》一文写道:"直到他谢世前,二十卷本的《徐迟文集》的编辑整理工作接近告磬。"句中的"告磬"显系"告罄"之误。可"工作接近告罄"的说法仍似有不妥,有辨正之必要。"磬(音pán),磬石。"罄"(音qìng),尽,空。
-
关键词
工作
整理工
接近
散文
辨正
编辑
徐迟
三期
文集
必要
-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新雨”还是“今雨”?
- 7
-
-
作者
龙学孝
-
出处
《语文月刊》
1997年第6期17-17,共1页
-
文摘
《光明日报》1996年8月27日第7版《陈荒煤的精神》一文这样写道:"现在,他则安心了,但把办公室搬到了病房……还会见故交新雨,谈工作、谈写作、谈人生、谈做人……"其中"故交"好解释,即"老朋友";"新雨"何谓?颇为费解。依上下文看,与"老朋友"相对的当是"新朋友"。那么,"新雨"就是"新朋友"吗?据《汉语大词典》,新雨:刚下过雨。亦指刚下的雨。韩愈《山石》诗:"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可见,"新雨"并无"新朋友"
-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上下文
办公室
写作
朋友
韩愈
病房
人生
支子
精神
-
分类号
G213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瓦是什么东西?”
- 8
-
-
作者
龙学孝
-
出处
《语文月刊》
1996年第6期10-10,共1页
-
文摘
《南方周末》1995年10月13日第3版《生男生女》一文中写道:"我们把生男孩叫做‘弄璋之喜’……而生女孩呢,则成为‘弄瓦之喜’,瓦是什么东西呢?瓦是窑里烧出来的、用来挡风遮雨的……"把"弄瓦"之"瓦"说成是"用来挡风遮雨的",显然错了。"弄瓦",语出《诗·小雅·斯干》。该诗有云:"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孔颖达疏:"瓦,纺塼,妇人所用。""纺塼"亦作"纺砖",即"纺锤"。
-
关键词
生男生女
南方周末
挡风
孔颖达
东西
纺锤
女子
小雅
妇人
现代汉语词典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垢病”的误用
- 9
-
-
作者
龙学孝
-
出处
《语文月刊》
1996年第10期17-17,共1页
-
文摘
"有男作家谑称某些女作家的作品是‘小女人文学’……并不完全是贬低。语俗碎,词庸缀,刻意轻软纤小,且小而无当,确实是一部分女作家的诟病。"(《文学报》1996年4月18日第3版(文学并不浪漫》)该段中"……是……诟病"讲不通,"诟病"一词误用。查辞书,"诟病"本义为"侮辱"。
-
关键词
女作家
误用
人文学
诟病
作品
学报
辞书
本义
侮辱
戏剧语言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了了”与“寥寥”
- 10
-
-
作者
龙学孝
-
出处
《语文月刊》
1996年第4期9-9,共1页
-
文摘
《中华读书报》1995年11月8日第3版《张冠李戴》一文写道:「目前,批评、反思、警策、拒绝之见、与称颂、溢美、认同、逢迎之辞相比,前者了了,后者多多。」根据文意可知,句中的「了了」显系「寥寥」之误。了了(音liao liao)有两个义项:一是「聪慧;通晓事理」。
-
关键词
警策
义项
批评
反思
认同
读书
文意
袁宏
后汉
拒绝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何来“椽木求鱼”
- 11
-
-
作者
龙学孝
-
出处
《语文月刊》
1996年第8期13-13,共1页
-
文摘
"‘咖啡’也罢,‘小女人’也罢,本来是小家碧玉的东西,用贵族般的纯文学标准尺度去衡量,未免有些椽木求鱼之味。"(《文学报·文学大众》1996年4月月初版《"小女人"其人其文》)
-
关键词
标准尺度
纯文学
咖啡
学报
贵族
初版
衡量
东西
比喻义
孟子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