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芬太尼单次给药在模拟高原环境中的药代动力学改变
1
作者 任玉坤 王卓 +6 位作者 肖旭东 龙宗泓 李钰 王秋月 李洪 廖加兴 张蓉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2-737,共6页
目的探索模拟高原环境中大鼠芬太尼单次给药后药代动力学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体质量为(250±20)g的健康雌性SD大鼠(6~8周龄)分为模拟高原环境急性暴露组(A组)、慢性暴露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 目的探索模拟高原环境中大鼠芬太尼单次给药后药代动力学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体质量为(250±20)g的健康雌性SD大鼠(6~8周龄)分为模拟高原环境急性暴露组(A组)、慢性暴露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2只。急性暴露组和慢性暴露组在低压舱中模拟5000 m海拔高度分别饲养3 d和30 d,对照组在舱外(海拔300 m)饲养。每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通过股静脉单次给予芬太尼,在给药前及给药后1、2、4、8、15、30、60、120、180 min经股动脉采集血液,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芬太尼血药浓度,使用WinNonlin 8.2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特征参数;剩余6只大鼠通过超声检测门静脉的内径、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并取肝组织进行CYP3A1蛋白含量检测。结果急性暴露组和慢性暴露组大鼠在60、120、180 min 3个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2,P<0.001,P=0.001)。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暴露组清除率(clearance rate,CL)增加54.06%(P=0.021),平均驻留时间(MRT_(last))缩短24.21%(P=0.033);慢性暴露组CL增加50.10%(P=0.04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t)、AUC_(0-∞))、MRT_(last)分别降低18.92%(P=0.039)、27.54%(P=0.018)、33.61%(P=0.004)。慢性暴露组门静脉内径和血流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0.87%(P=0.006)、42.50%(P=0.006)。急性暴露组CYP3A1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升高28.74%(P=0.048)。结论模拟高原环境中大鼠芬太尼单次给药后清除速率较平原环境显著加快,该现象可能与模拟高原环境中大鼠肝脏血流量增加以及肝脏CYP3A1蛋白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高海拔 药代动力学 肝血流 CYP3A1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谵妄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左都坤 吴卓熙 +4 位作者 龙宗泓 李阳 李加欣 刘燕 李洪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53-758,共6页
目的基于极限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心脏手术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风险的预测模型,评价其与传统Logistic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的预测效果,为早期识别、早期干预... 目的基于极限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心脏手术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风险的预测模型,评价其与传统Logistic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的预测效果,为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治疗POD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筛选2022年3~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历系统内因心脏病择期行全麻下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684例。根据术后3天的随访结果将其分为谵妄组(n=38)和非谵妄组(n=646),将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479例)和测试集(205例)。使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与POD相关的重要变量。LR和XGBoost用于构建预测模型。计算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AUC)以及最佳阈值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心脏手术患者术后3天谵妄发生率为5.56%。与非谵妄组相比,谵妄组患者的年龄越大(P<0.05)、糖尿病史比例越高(P<0.05),且术前收缩压、术后睡眠评分更低(P<0.05),其余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纳入年龄、术前外周血氧饱和度、术前局部脑氧饱和度、术前收缩压、术后睡眠评分共5个变量进行建模。LR及XGBoost模型的AUC依次为0.732(95%CI:0.430~1.000)、0.659(95%CI:0.559~0.759),其中LR的AUC更高,预测性能更好,但其灵敏度为50%,低于XGBoost(67%),特异度为100%,高于XGBoost(98.5%)。结论基于XGBoost这种集成学习算法建立的心脏手术术后谵妄预测模型的效能并不优于传统的LR模型,LR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心脏手术后谵妄的发生,为POD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但XGBoost对术后谵妄的诊断更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术后谵妄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术中血压管理对心血管高风险患者行腹腔镜胃肠肿瘤手术苏醒后拔管时间的影响
3
作者 陈群 龙宗泓 +5 位作者 白福海 杨贵英 彭滔滔 任玉坤 王卓 李洪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6-461,共6页
目的探讨术中血压管理对心血管高风险患者行腹腔镜胃肠肿瘤手术苏醒后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从我院病历系统中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1月进行腹腔镜胃肠肿瘤手术且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共计198例,根据术中血压管理情况,分为常规血压组(术... 目的探讨术中血压管理对心血管高风险患者行腹腔镜胃肠肿瘤手术苏醒后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从我院病历系统中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1月进行腹腔镜胃肠肿瘤手术且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共计198例,根据术中血压管理情况,分为常规血压组(术中平均动脉压≥65 mmHg)和强化血压组(术中平均动脉压≥80 mmHg),记录2组病例术后拔管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睡眠、恶心呕吐、声嘶、疼痛等情况。作为敏感性分析,分别使用多元线性回归、逆概率处理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IPTW)和重叠加权法(overlap weighting)平衡混杂因素影响后,分析不同血压水平的主要观察指标的差异,将标准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作为组间均衡性的评价指标,倾向性匹配后做线性回归,判断术中血压管理与术后拔管时间的关系。结果强化血压组术后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常规血压组[(42.56±25.88)vs(79.15±39.45)min,P<0.001]。结论术中强化血压管理策略能缩短心血管高风险患者行腹腔镜胃肠肿瘤手术苏醒后拔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血压 心血管高风险 腹腔镜 胃肠肿瘤手术 拔管时间
下载PDF
抗人LOC33952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龙宗泓 李洪 +1 位作者 陈凤 易维京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93-1697,1701,共6页
目的制备特异性抗人LOC339524的单克隆抗体(m Ab)并进行应用。方法将LOC339524蛋白的非糖基化抗原序列的编码基因进行三段重复表达,合成的基因克隆到质粒p ET28a上。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LOC339524重组蛋白,以此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 目的制备特异性抗人LOC339524的单克隆抗体(m Ab)并进行应用。方法将LOC339524蛋白的非糖基化抗原序列的编码基因进行三段重复表达,合成的基因克隆到质粒p ET28a上。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LOC339524重组蛋白,以此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m Ab。ELISA测定抗体特异性及效价。Western blot法鉴定LOC339524重组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人心肌组织和H9C2细胞中LOC339524蛋白的表达,采用制备的抗体检测不同心脏病患者血清LOC339524水平。结果筛选出2株能稳定分泌抗人LOC339524蛋白m Ab的杂交瘤细胞株,5-D3和4-F8。其中5-D3效价高于4-F8,达2×106。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证明5-D3能特异性识别人和大鼠LOC339524蛋白,应用制备的抗体可成功检测不同心脏病患者血清LOC339524的水平。结论成功制备了特异性好、效价高的抗人LOC339524蛋白m 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339524 三段重复表达抗原序列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缝隙连接蛋白pannexin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功锐 包晓航 +4 位作者 毛庆祥 龙宗泓 景胜 黄静 杨天德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96-1598,1602,共4页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蛋白pannexin1(PX1)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上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50只,分为对照组(WT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n=10)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NI组,n=30)。SNI组20只大鼠于术后3、5...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蛋白pannexin1(PX1)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上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50只,分为对照组(WT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n=10)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NI组,n=30)。SNI组20只大鼠于术后3、5、7、14d(n=5),WT、sham组于术后14d(n=5)取脊髓腰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X1表达变化,另20只大鼠于术后7d取脊髓腰段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脊髓背角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SNI组中10只于建模前进行鞘内置管,术后7d分别向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L(SNI+NS组)或甘珀酸(CBX)20μL(SNI+CBX组),再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SNI组脊髓背角内PX1表达增多,并随时间增强,明显高于WT、sham组(P<0.05);7d后SNI组脊髓背角内GFAP表达较WT、sham组明显增强(P<0.05);SNI+CBX组GFAP表达较SNI+NS组明显下调(P<0.05)。WT、sham组脊髓背角的PX1蛋白和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隙连接蛋白PX1可能参与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提示其在因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缝隙连接类 Pannexin1 星形胶质细胞 甘珀酸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LOC339524基因介导脂多糖诱导小鼠小胶质bv2细胞系炎症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唐相龙 龙宗泓 +3 位作者 段光友 周小英 陈慧芳 李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9-295,共7页
目的研究LOC339524基因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小胶质bv2细胞系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100 ng/mL LPS处理bv2细胞3、6、9、12 h用于摸索最佳炎症反应时间; 10、100、1 000、10 000 ng/mL LPS处理bv2细胞和100 ng... 目的研究LOC339524基因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小胶质bv2细胞系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100 ng/mL LPS处理bv2细胞3、6、9、12 h用于摸索最佳炎症反应时间; 10、100、1 000、10 000 ng/mL LPS处理bv2细胞和100 ng/mL LPS处理bv2细胞3、6、9、12 h用于研究LOC339524蛋白表达变化; si RNA沉默LOC339524和慢病毒转染构建过表达LOC339524的细胞株后加LPS处理用于检测炎症因子变化; qPCR检测TNF-α、IL-6和LOC339524 m RN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NF-α、IL-6和LOC339524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0 h相比,LPS处理不同时间均可使TNF-α、IL-6 m 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 <0. 05),12 h两者表达一致,选择12 h进行后续炎症反应研究;与0 ng/mL LPS处理组相比,不同浓度LPS均可诱导LOC339524蛋白的表达增加(P <0. 05),100 ng/mL LPS处理后呈时间依赖性增加(P <0. 05)。LPS处理12 h后,si RNA组较无关片段组,TNF-α和IL-6 m 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 <0. 05),反之,过表达组较正常组TNF-α和IL-6 m 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 <0. 05)。结论 LOC339524基因介导了脂多糖诱导bv2细胞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BV2细胞 LOC339524 TNF-α IL-6
下载PDF
关于提高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和实效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白福海 龙宗泓 +3 位作者 黄正娟 詹剑 任玉坤 李洪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17期168-171,共4页
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解决我国麻醉医生紧缺的重要举措,麻醉住培医生作为生命的守护者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各住培单位如何有效加强对麻醉医生的培养至关重要。麻醉住培基地应积极开展高质量线上教学,结合基于问题教学法(p... 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解决我国麻醉医生紧缺的重要举措,麻醉住培医生作为生命的守护者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各住培单位如何有效加强对麻醉医生的培养至关重要。麻醉住培基地应积极开展高质量线上教学,结合基于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的优势,激发学员的主动求知欲,通过导师制加强师生联系,增强麻醉住培学员的归属感,保证麻醉规范化培训的有序高效运行。针对高强度和高风险的工作压力,应积极开展住培学员的心理疏导,确保麻醉住培学员不会因工作压力和心理问题退出或暂停规范化培训,为我国麻醉专业人才梯队的建设贡献一份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规范化培训 线上教学 导师制 案例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教育
下载PDF
4种近红外脑氧仪模拟4500m高海拔环境的检测效果对比
8
作者 彭滔滔 任玉坤 +7 位作者 詹剑 杨觅 龙宗泓 左都坤 刘华为 段振馨 李钰 李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813-1820,共8页
目的评价INVOS 5100C(美敦力)、EGOS-600(爱琴)和MNIR-P100(名希)、BRS-1(中科博锐)等4种近红外脑氧仪在高海拔环境中的检测效果。方法2021年3月3日~2021年3月16日招募到陆军军医大学男性健康志愿者174名,年龄18~22岁、身高(172.8±... 目的评价INVOS 5100C(美敦力)、EGOS-600(爱琴)和MNIR-P100(名希)、BRS-1(中科博锐)等4种近红外脑氧仪在高海拔环境中的检测效果。方法2021年3月3日~2021年3月16日招募到陆军军医大学男性健康志愿者174名,年龄18~22岁、身高(172.8±5.1)cm、BMI(22.5±2.2)kg/m^(2),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6组,每组29人,分别在平原(海拔300 m)和模拟4500 m海拔高度时采用4种近红外脑氧仪随机依次测量受试者的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cSO_(2)),记录仪器的响应时间、受试者的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_(2)),对比4种仪器检测响应时间、rcSO_(2)检测值之间的差异和一致性、rcSO_(2)与SpO_(2)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4种脑氧仪在4500 m高原环境中检测成功率均为100%。INVOS 5100C、EGOS-600、MNIR-P100、BRS-1在平原响应时间分别为(2.13±0.34)s、(6.60±1.23)s、(2.87±0.48)s、(2.65±0.47)s,在高原响应时间分别为(2.22±0.41)、(6.83±1.25)、(2.86±0.49)、(2.67±0.49)s,其中EGOS-600的响应时间较其余3种仪器平均延长3 s以上(P<0.05)。MNIR-P100和BRS-1的响应时间与平原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INVOS 5100C和EGOS-600的响应时间与平原相比分别平均增加了约0.1 s和0.2 s(P<0.05)。②在平原(300 m)BRS-1和INVOS 5100C的rcSO_(2)测量值一致性较EGOS-600和MNIR-P100更好,在模拟4500 m海拔高度,EGOS-600和INVOS 5100C的rcSO_(2)测量值一致性较BRS-1和MNIR-P100更好。受试者从平原至模拟高原环境时,BRS-1与INVOS 5100C测量rcSO_(2)下降幅度一致性比EGOS-600和MNIR-P100更好。③当INVOS 5100C达到以rcSO_(2)测量值下降超过基础值的20%为脑缺氧干预指标时,EGOS-600、MNIR-P100、BRS-1分别有78%、94%、76%的受试者未达到;当INVOS 5100C达到rcSO_(2)为50%绝对阈值作为脑缺氧干预指标时,EGOS-600、MNIR-P100、BRS-1分别有52.9%、54.6%、54.3%的受试者未达到。④INVOS 5100C、EGOS-600、MNIR-P100、BRS-1测量rcSO_(2)与SpO_(2)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764(P<0.0001)、0.6417(P<0.0001)、0.7618(P<0.0001)、0.6525(P<0.0001)。结论INVOS 5100C与3种国产仪器测量rcSO_(2)一致性较好,3种国产仪器反映rcSO_(2)降低的特异性较好,但敏感性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脑氧饱和度 脑血氧仪
下载PDF
内侧前额叶皮质谷氨酸能神经元参与CD1小鼠攻击行为的机制研究
9
作者 李加欣 黄露 +5 位作者 龙宗泓 张敏 温惠中 熊鹰 李洪 白福海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1336-1343,共8页
目的研究CD1小鼠发动攻击行为的内在神经机制。方法通过驻地入侵实验筛选出具有攻击行为的CD1小鼠,攻击配对偏好进一步验证后使用c-Fos标记全脑激活的脑区,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实验分析攻击行为激活了哪种类型的神经元,最后使用光遗传学调... 目的研究CD1小鼠发动攻击行为的内在神经机制。方法通过驻地入侵实验筛选出具有攻击行为的CD1小鼠,攻击配对偏好进一步验证后使用c-Fos标记全脑激活的脑区,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实验分析攻击行为激活了哪种类型的神经元,最后使用光遗传学调控该类神经元的活性,观察其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通过c-Fos筛选,约82%的CD1小鼠表现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发生后主要激活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mPFC脑区c-Fos阳性神经元主要是谷氨酸能神经元;最后,我们通过光遗传激活mPFC脑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发现其能够抑制CD1小鼠的攻击行为;相反,光遗传抑制mPFC脑区谷氨酸能神经元,能够促进CD1小鼠的攻击行为。结论mPFC脑区谷氨酸能神经元是调控CD1小鼠发动攻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FC 谷氨酸能神经元 攻击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