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BAR沟通交接模式在急诊病人转出交接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林燕 周燕 +1 位作者 龙翔玲 彭春光 《全科护理》 2015年第27期2708-2710,共3页
[目的]观察SBAR沟通交接模式在急诊病人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1月—2015年4月抽样选取200例由急诊科转入病房住院病人为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交接模式;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4年10月以口头交接为主要方式的急诊转出病人20... [目的]观察SBAR沟通交接模式在急诊病人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1月—2015年4月抽样选取200例由急诊科转入病房住院病人为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交接模式;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4年10月以口头交接为主要方式的急诊转出病人20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病人的转出交接时间、交接质量、两组急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病房护士对急诊护士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急诊病人转科交接时间缩短将近10min,两组病人在转科过程中问题发生率对照组为15%,观察组为4%,观察组病房医护人员对急诊科护士的满意度为94%,对照组为61%,观察组急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SBAR沟通交接模式不但可以为危重病人节约抢救时间,保证病人安全,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急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提高了病房护士对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R沟通交接模式 急诊 转出 交接 评判性思维能力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预防急诊监护室护士心电图操作伪差现象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龙翔玲 彭春光 吴林燕 《全科护理》 2017年第14期1760-1762,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急诊监护室(EICU)护士心电图操作技能及降低伪差现象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成立质量改进小组,分析影响EICU护士心电图操作技能及导致心电图操作伪差产生的原因,并设定改进目标,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急诊监护室(EICU)护士心电图操作技能及降低伪差现象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成立质量改进小组,分析影响EICU护士心电图操作技能及导致心电图操作伪差产生的原因,并设定改进目标,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比较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后EICU护士心电图识读合格率、心电图操作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而心电图操作伪差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生对心电图质量满意度评分及EICU对心电图操作知识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而EICU护士心电图操作时间较实施前明显缩短(P<0.05)。[结论]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改进EICU护士心电图操作规程能有效提高EICU护士心电图操作技能,预防心电图伪差的发生,避免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急诊监护室护士 心电图 操作技能 伪差
下载PDF
协同护理模式在急诊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林燕 龙翔玲 彭春光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25期166-168,共3页
目的观察协同护理模式(CCM)在急诊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240例带有管道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CCM进行干预。... 目的观察协同护理模式(CCM)在急诊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240例带有管道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CCM进行干预。经护理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对管道名称及使用注意事项知晓率、管道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试验组的管道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患者的满意度增幅最大,由对照组的75%增至试验组的91.7%;其次为管道名称及使用注意事项知晓率,由80%增至90%;非计划拔管率由16.7%降至5%;管道不良事件发生率由15%降至8.3%。结论 CCM在急诊科管道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提高了管道的护理质量,还体现了专业护士的自我价值,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护理模式 管道护理 急诊科
下载PDF
基于循证构建的护理干预模式在急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彭春光 龙翔玲 任招娣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第22期3466-346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构建的护理干预模式在急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1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创伤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创伤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构建的护理干预模式在急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1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创伤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创伤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基于循证构建的护理干预模式,持续观察至治疗结束。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体温变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急诊30 min、急诊1 h和急诊治疗后的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循证构建的护理干预模式开展有利于减轻急性创伤患者的疼痛程度,预防体温降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 循证护理 疼痛程度 体温 并发症
下载PDF
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培养团队精神的体会 被引量:1
5
作者 彭春光 周燕 +1 位作者 龙翔玲 吴林燕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128-129,共2页
急诊科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工作场地较分散、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紧缺,工作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分析团队精神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培养急诊护理人员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通过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护士的亲和力、协作能力,增... 急诊科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工作场地较分散、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紧缺,工作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分析团队精神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培养急诊护理人员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通过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护士的亲和力、协作能力,增强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士形象,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保障护理安全,提高医院的效率和竞争力,为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护理管理 团队精神 体会
下载PDF
认知行为干预对急诊消化道出血病人心理及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龙翔玲 周燕 +1 位作者 彭春光 吴林燕 《全科护理》 2018年第12期1463-1465,共3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急诊消化道出血病人心理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0例急诊消化道出血病人,将病人排序后按照双盲法抽签,将150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病人均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急诊消化道出血病人心理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0例急诊消化道出血病人,将病人排序后按照双盲法抽签,将150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病人均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采用自行设计的评价标准评价依从性,采用Myin-Germeys情绪问卷评价病人干预前后负面情绪及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情绪自评量表(SDS)对病人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观察组依从率为49.3%,对照组为4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率为97.3%,高于对照组的62.7%(P<0.05);干预前负面情绪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干预后两组评分均降低,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SAS和SD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病人依从性,改善病人的负面情绪,纠正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认知行为干预 急诊 心理 依从性
下载PDF
优化服务流程在急诊抢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彭春光 周燕 龙翔玲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年第9期81-82,共2页
目的:探讨优化服务流程在急诊抢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优化服务流程前与优化服务流程后的患者各80例划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急诊服务流程,实验组通过加强院前、院内急救的一体化建设,建立预检分诊系统,开通绿色通道... 目的:探讨优化服务流程在急诊抢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优化服务流程前与优化服务流程后的患者各80例划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急诊服务流程,实验组通过加强院前、院内急救的一体化建设,建立预检分诊系统,开通绿色通道,缩小功能区的服务半径,专科前移,建立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小组等措施优化服务流程,比较两组的就诊等待时间、急诊诊疗时间、满意度、抢救成功率。结果:优化服务流程后急诊抢救患者就诊等待时间和急诊全程诊疗时间缩短,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提高。结论:优化服务流程可缩短急诊患者就诊等待时间及急诊诊疗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抢救 优化服务流程 护理
下载PDF
改良润滑方法在急诊留置导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彭春光 龙翔玲 周燕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年第10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润滑方法在急诊留置导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留置导尿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的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实验组采用舒泰润滑剂。比较两组患者导尿后的主观感受和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在使用舒... 目的:探讨改良润滑方法在急诊留置导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留置导尿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的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实验组采用舒泰润滑剂。比较两组患者导尿后的主观感受和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在使用舒泰润滑剂后主观感受舒适度良好、痛苦小、患者满意度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舒泰润滑剂可以减轻急诊留置导尿患者因导尿带来的不适,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留置导尿 改良润滑方法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自制观察护理记录单在血液灌流护理安全中的应用
9
作者 龙翔玲 彭春光 +1 位作者 吴林燕 唐国瑛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23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自制的血液灌流护理观察记录单在急诊血液灌流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各类急性中毒进行血液灌流治疗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依据普通护理记录单进行病情观察及... 目的:探讨自制的血液灌流护理观察记录单在急诊血液灌流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各类急性中毒进行血液灌流治疗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依据普通护理记录单进行病情观察及记录;试验组依据自制的血液灌流护理观察记录单进行病情观察及记录,对血液灌流过程中常出现的管路气泡,走管、磨管,血液凝固,穿刺处渗血安全隐患的发现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发现安全隐患例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多( P<0.05)。结论:“血液灌流护理观察记录单”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保障了患者安全、护理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记录单 血液灌流 护理安全
下载PDF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胸部CT检查及血浆降钙素原水平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汤旭惠 陈文龙 +1 位作者 林小琪 龙翔玲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7年第17期2505-2507,251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者胸部CT检查及血浆PCT水平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4例急性PQ中毒患者根据中毒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28例)、中-重度组(34例)及暴发组(2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于中毒后第1 d、3 d、5 ...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者胸部CT检查及血浆PCT水平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4例急性PQ中毒患者根据中毒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28例)、中-重度组(34例)及暴发组(2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于中毒后第1 d、3 d、5 d、7 d及后期(第8 d^14 d)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常规胸部CT检查和血浆PCT水平检测。结果对照组胸部CT无异常影像表现,PQ中毒患者早期胸部CT影像表现明显异常。PQ中毒患者的血浆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组患者中毒后第3 d^7 d的血浆PCT水平明显高于第1 d和后期;中-重度组和暴发组患者血浆PCT水平均随中毒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且均显著高于轻度组。死亡组早期胸部CT表现总得分和血浆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Q中毒患者中,高PCT水平组早期胸部CT表现总得分明显高于低水平组和正常水平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Q中毒患者胸部CT影像检查和血浆PCT水平监测对评估中毒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中毒 计算机体层摄影 降钙素原 预后
原文传递
EICU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集束化干预效果 被引量:10
11
作者 龙翔玲 吴林燕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17年第3期360-361,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集束化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EICU收治的高血压所致脑出血患者294例,对其中继发肺部感染的56例进行病原菌和危险因素分析,根据结果制定集束化干预方案...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集束化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EICU收治的高血压所致脑出血患者294例,对其中继发肺部感染的56例进行病原菌和危险因素分析,根据结果制定集束化干预方案。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EICU收治的高血压所致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60例,分为研究组(集束化照护干预)和对照组(常规照护),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时间、气管置管时间、EICU入住时间以及死亡病例数。结果 56例继发肺部感染患者分泌物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72株,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年龄≥60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有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反复吸痰、住院时间≥15 d均为高血压所致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给予集束化干预的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时间、气管置管时间、EICU入住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照护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根据主要病原菌和危险因素制定的集束化干预方案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重症监护室 高血压 脑出血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集束化干预
原文传递
循证急诊护理模式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9
12
作者 龙翔玲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年第19期2668-2670,共3页
目的:探讨循证急诊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症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评估后选出200例急症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试验。试验前,使用数字发生器将所有受试者随... 目的:探讨循证急诊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症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评估后选出200例急症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试验。试验前,使用数字发生器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 n=100)和对照组( n=100),试验组给予循证急诊护理,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护理疗效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在EES 和Fuglmeyer 运动能力积分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性( P〉0.05);经过治疗和护理后,两组患者 EES 和Fuglmeyer 运动能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P〈0.05)。对比治疗后患者EES 和Fuglmeyer 运动能力积分,试验组患者EES得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能力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②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 P〈0.05)。③试验组患者关节强直率、肌肉萎缩率及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急诊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后遗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急诊护理 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