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源CT不同成像技术对冠脉CTA的检查效率和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龚万沣 敖炜群 +3 位作者 贾玉柱 徐志华 王健 曹玉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9期20-23,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双源CT不同技术手段对冠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效率和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10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冠脉CTA患者107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A组(55例,采用小剂量测试技术)及B组(52例,采用造影剂自... 目的 探讨基于双源CT不同技术手段对冠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效率和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10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冠脉CTA患者107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A组(55例,采用小剂量测试技术)及B组(52例,采用造影剂自动追踪技术).记录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心率、辐射剂量及检查时间,测量两组患者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CNR)及CT值,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冠脉的图像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BMI、心率、容积CT剂量指数、有效剂量、冠脉不同节段CT、主动脉根部及冠脉各节段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右冠远段及回旋支远段CNR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检查时间显著短于A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造影剂自动追踪技术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检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技术 体层摄影技术 检查效率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特殊患者呼吸干预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方红 王萍 +6 位作者 樊红霞 梁鹏 蒋瑞静 龚万沣 王春艳 田雨 祝红线 《中国医学装备》 2016年第2期73-76,共4页
目的:探索呼吸完全不能配合的患者在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新方法,以期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方法:分析58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过程中呼吸不能配合的特殊临床资料,通过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呼吸训练,并配合捏鼻干预法,比较常规屏气法和捏鼻呼... 目的:探索呼吸完全不能配合的患者在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新方法,以期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方法:分析58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过程中呼吸不能配合的特殊临床资料,通过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呼吸训练,并配合捏鼻干预法,比较常规屏气法和捏鼻呼吸干预法基础心率和检查成功率。结果:常规屏气法患者平均基础心率为(77.10±5.56)次/min,捏鼻呼吸干预法患者平均基础心率为(64.04±4.50)次/min,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P<0.05);常规屏气法患者检查成功率为0;捏鼻呼吸干预法患者检查成功率为1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000,P<0.05)。结论:捏鼻呼吸干预法配合呼吸训练可提高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成功率,改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图像质量 呼吸干预 冠脉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T1 mapping定量技术评价左室不同区域心肌初始T1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明熙 张挽时 +8 位作者 张子衡 周振宇 解立志 孟利民 徐先荣 田建伟 龚万沣 祝红线 刘洁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6期33-38,6,共7页
目的探讨3.0T心脏磁共振(CMR)检查中基于改进的Look-Locker稳态自由进动饱和恢复序列(MLLSR)的T1 mapping定量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并评价左室不同区域心肌初始T1值以供参考。方法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心脏Cine电影、T2WI序列、... 目的探讨3.0T心脏磁共振(CMR)检查中基于改进的Look-Locker稳态自由进动饱和恢复序列(MLLSR)的T1 mapping定量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并评价左室不同区域心肌初始T1值以供参考。方法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心脏Cine电影、T2WI序列、T1 mapping序列扫描,测定感兴趣区初始T1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心肌17节段、不同冠状动脉供血区、年龄和性别下的差异性。结果健康志愿者17节段心肌初始T1值不全相等(P<0.01),心肌平均初始T1值和血池平均初始T1值如下:基底部,(717.6±100.6)ms,(1208.9±224.2)ms;中间部,(773.9±101.2)ms,(1281.2±251.7)ms;心尖部,(955.4±191.1)ms,(1829.6±584.8)ms。心尖部心肌和血池初始T1值高于基底部和中间部(P<0.01)。初始T1值在不同冠状动脉供血区间有统计学差异(F=47.862,P<0.01)。结论CMR MLLSR T1 mapping定量技术在心脏成像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其在评价左室不同区域心肌初始T1值间存在节段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T1 MAPPING 改进的Look—Locker稳态自由进动饱和恢复 健康志愿者
下载PDF
留置针在增强CT检查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5
4
作者 方红 樊红霞 +5 位作者 王萍 田雨 梁鹏 祝红线 龚万沣 王春艳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9期858-859,共2页
目的对留置针与非留置针在CT增强患者所需检查时间和门诊工作量进行量化比较,研究留置针在增强CT检查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100d(8Am^12N)门诊CT检查患者,其中A组50d为患者进入扫描间躺在检查床上后行静脉留置针穿刺,连接高压注射器... 目的对留置针与非留置针在CT增强患者所需检查时间和门诊工作量进行量化比较,研究留置针在增强CT检查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100d(8Am^12N)门诊CT检查患者,其中A组50d为患者进入扫描间躺在检查床上后行静脉留置针穿刺,连接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CT扫描;B组50d为患者在等待进入检查室之前提前行静脉穿刺埋好静脉留置针,进入扫描间躺在检查床上后,直接连接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CT扫描;分析对比两组增强CT检查患者占用检查室时间和增强CT检查人数。结果 A组与B组增强CT检查患者占用检查室时间分别为(13.50±2.70)min/人、(7.71±1.55)min/人,增强CT检查次数分别为(18.66±3.74)人/8Am^12N、(32.22±6.78)人/8Am^12N,组间数据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B组提前埋好静脉留置针的方法优于A组,可提高检查仪器的使用效率,提高检查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留置针 效率 时间
下载PDF
多个低b值DWI技术在心脏成像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明熙 张挽时 +5 位作者 张子衡 孟利民 龚万沣 刘洁 方红 王萍 《中国医疗设备》 2016年第3期42-47,共6页
目的初步研究多个低b值DWI技术在心脏检查中的成像技术和成像特点。方法对符合入组和排除条件的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30例健康志愿者行3.0T CMR Cine电影、T2WI和多b值DWI序列扫描,探讨此序列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统计分析心肌在各节段、不... 目的初步研究多个低b值DWI技术在心脏检查中的成像技术和成像特点。方法对符合入组和排除条件的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30例健康志愿者行3.0T CMR Cine电影、T2WI和多b值DWI序列扫描,探讨此序列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统计分析心肌在各节段、不同供血区、年龄和性别中有无差异,并讨论行DWI序列扫描时,选择何种b值能够更好地反映心肌血流灌注情况。结果当b=20、60 s/mm^2时,图像质量较好。健康志愿者各节段心肌ADC值不全相等(F=6.315,P<0.001)。左前降支供血区,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和左旋支供血区ADC值有差异(F=27.804,P<0.001),分别为(0.01186±0.00422)mm^2/s,(0.01032±0.00333)mm^2/s和(0.00902±0.00248)mm^2/s。从基底部到心尖部,心肌平均ADC值无差异。结论多个低b值DWI技术在CMR检查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健康志愿者各节段心肌ADC值存在节段性差异。当b=20,60 s/mm^2(<100 s/mm^2)时,图像质量较好,可能提示此DWI图像可更好地显示心肌血流灌注特点,为今后选择合理b值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健康志愿者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新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上)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明熙 张挽时 +4 位作者 张子衡 周振宇 孟利民 刘洁 龚万沣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1期63-67,共5页
本文介绍了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及T1、T2、T2*mapping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并讨论了这些新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多b值弥散加权技术 T1 mapping技术 T2 mapping技术 缺血性心脏病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新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下)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明熙 张挽时 +4 位作者 张子衡 周振宇 孟利民 刘洁 龚万沣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2期65-68,共4页
本文介绍了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及T1、T2、T2*mapping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并讨论了这些新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多b值弥散加权技术 T2 mapping技术 T2*mapping技术 缺血性心脏病
下载PDF
多回波快速自旋回波T_2 mapping定量技术评价心肌T_2值的价值
8
作者 刘明熙 张挽时 +5 位作者 张子衡 孟利民 徐先荣 田建伟 龚万沣 刘洁 《武警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1031-1035,1038,共6页
目的探讨多回波快速自旋回波序列(MEFSE)的T2mapping定量技术评价左室心肌T2值的价值。方法 30例健康志愿者,均行3.0T心脏磁共振(CMR)Cine电影、T2WI序列、MEFSE T2mapping序列扫描,依据描述性研究方法,探索MEFSE T2mapping序列临床应... 目的探讨多回波快速自旋回波序列(MEFSE)的T2mapping定量技术评价左室心肌T2值的价值。方法 30例健康志愿者,均行3.0T心脏磁共振(CMR)Cine电影、T2WI序列、MEFSE T2mapping序列扫描,依据描述性研究方法,探索MEFSE T2mapping序列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测定感兴趣区T2值,应用方差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心肌17节段和不同供血区下有无差异。应用Bland^Altman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此技术在不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健康志愿者17节段心肌T2值不全相等(P<0.01)。不同冠状动脉供血区T2值无统计学差异(F=1.656,P=0.192)。左室心肌平均T2值如下:基底部,(71.6±7.1)ms;中间部,(77.3±9.2)ms;心尖部,(83.0±8.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45,P<0.01)。根据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参数测量在观察者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95%一致性界限(-6.1,24.8)ms,相关系数r=0.809。结论 CMR MEFSE T2mapping定量技术在心脏成像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中国健康志愿者中心肌T2值存在节段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T2 MAPPING 健康志愿者
下载PDF
上肢不同姿势对透析患者上肢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龚万沣 杨光钊 +2 位作者 徐志华 屠高峰 贾玉柱 《浙江医学教育》 2020年第5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上肢不同姿势对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瘘CTA(CT angiography)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上肢动静脉瘘患者的CTA图像,41例患肢上举,28例患肢下垂置于身体一侧。测量主动脉根、锁骨下动脉、动静脉瘘的动脉流入... 目的:探讨上肢不同姿势对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瘘CTA(CT angiography)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上肢动静脉瘘患者的CTA图像,41例患肢上举,28例患肢下垂置于身体一侧。测量主动脉根、锁骨下动脉、动静脉瘘的动脉流入部、吻合口部、静脉流出部的CT值和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上肢动脉CT值无显著差异(P>0.05);上举组在动静脉瘘的动脉流入部、吻合口部、静脉流出部SNR和CNR显著优于下垂组(P<0.05),主动脉根部和锁骨下动脉无显著差异(P>0.05);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无显著差异(P>0.05);上举组的辐射剂量显著小于下垂组(P<0.05)。结论:采用患侧肢体上举的姿势进行上肢CTA检查,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动静脉瘘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减少肺动脉CT血管成像造影剂剂量及浓度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樊红霞 李相生 +6 位作者 毕永民 方红 宋云龙 王萍 龚万沣 张秀兰 张挽时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502-150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中降低对比剂剂量及浓度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可疑诊断肺栓塞需肺动脉CT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采用智能对比剂追踪法。个体化组30例,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中降低对比剂剂量及浓度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可疑诊断肺栓塞需肺动脉CT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采用智能对比剂追踪法。个体化组30例,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收集各个动脉段的评价CT值,对所有图像采用优化的5分法进行比较。结果个体化组使用的平均对比剂的剂量显著低于常规组(41.8 ml vs.80ml,P=0.021)。个体化组肺动脉主干(361.0±18.1 vs.344.3±19.1),肺动脉S1段(293.30±15.4 vs.269.88±17.5)及S10段(306.40±14.3 vs.282.5±20.3)的平均增强CT值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个体化组升主动脉的平均增强CT值明显低于常规组(169.10±32.1 vs.92.90±31.9,P=0.04)。图像5分法评分盲法评价的总体结果在常规组与个体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个体化组的5级图像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70%vs.43.3%)。结论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可以使用低剂量低浓度的对比剂获得不劣于传统智能对比剂追踪技术的高质量肺动脉CTA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血管造影术 低剂量低浓度 对比剂
原文传递
心脏磁共振评估飞行员心肌梗死后心肌存活性二例
11
作者 刘明熙 孟利民 +6 位作者 张挽时 蒋涛 田建伟 付兆君 于心亚 方红 龚万沣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3期233-234,F0004,共3页
一、临床资料 例1,男性,51岁,运‐8飞行员,飞行时间约6500 h。突发胸骨后紧缩样胸痛伴间断胸闷、乏力27 h ,并伴有大汗、头晕,但无肩背部放射痛、恶心、呕吐和一过性意识丧失。查体: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 一、临床资料 例1,男性,51岁,运‐8飞行员,飞行时间约6500 h。突发胸骨后紧缩样胸痛伴间断胸闷、乏力27 h ,并伴有大汗、头晕,但无肩背部放射痛、恶心、呕吐和一过性意识丧失。查体: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1.6 ng/ml、肌红蛋白升高为116 ng/ml、肌钙蛋白I升高为15.6 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磁共振成像 心肌梗死 合格鉴定 飞行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