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杀菌剂对猕猴桃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防治效果评价
1
作者 谢文静 朱宇航 +6 位作者 徐菁 李治菲 姚凯凯 吴翠平 陈华保 马苗苗 龚国淑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35-2346,共12页
[目的]筛选对猕猴桃软腐病的最佳药剂,探明猕猴桃软腐病的化学防治方法,为猕猴桃软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室内毒力,开展了6种杀... [目的]筛选对猕猴桃软腐病的最佳药剂,探明猕猴桃软腐病的化学防治方法,为猕猴桃软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室内毒力,开展了6种杀菌剂的离体防效评价,选用毒力较强的杀菌剂评价田间和贮藏期的防治效果,并对贮藏期杀菌剂的残留量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7%咪鲜胺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强,97.5%吡唑醚菌酯最弱,EC_(50)分别为0.1349μg·m L^(-1)、9.9987μg·m L^(-1);在室内离体防效测定中,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WG表现出较好的预防效果,防效达78.15%,而25%咪鲜胺乳油EC却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防效达89.38%。田间试验中,75%肟菌酯·戊唑醇WG和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SC在田间喷施对软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92.30%和80.90%;贮藏期防效测定中,25%咪鲜胺EC在贮藏前浸果对软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贮藏90 d后,防效达95.98%,并且农药残留低于最大残留限量(MRL),未出现超标。[结论]综合室内、生长期及贮藏期药效试验结果,在猕猴桃生长期田间防治中可选用肟菌酯·戊唑醇、唑醚·氟酰胺交替使用,此外在贮藏期选用咪鲜胺对果实进行浸果处理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软腐病 葡萄座腔菌 杀菌剂 防效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猕猴桃多主棒孢菌的毒力及田间药效测定
2
作者 汪军 徐菁 +6 位作者 朱宇航 姚凯凯 杨锐 陈稳 陈华保 马苗苗 龚国淑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47-2357,共11页
[目的]筛选出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9种原药对多主棒孢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毒力,继而依据毒力结果选择复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及田间病害药效的测定。[结果]戊唑醇、吡唑醚... [目的]筛选出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9种原药对多主棒孢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毒力,继而依据毒力结果选择复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及田间病害药效的测定。[结果]戊唑醇、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对病菌菌丝生长毒力较强。戊唑醇及肟菌酯对病菌孢子萌发毒力较强。复配药剂中,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对病菌菌丝生长毒力抑制较强。田间药效试验中,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与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效果明显,交替使用此种复配药剂在四川省不同种植区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均能在80.00%以上。[结论]推荐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和氟吡菌酰胺·肟菌酯用于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褐斑病 多主棒孢菌 毒力 药剂筛选 田间防效
下载PDF
四川省猕猴桃溃疡病主要防控技术与应用情况调研初报
3
作者 姚凯凯 朱宇航 +8 位作者 陈稳 罗懿 杨锐 裴艳刚 马苗苗 吴翠平 陈华保 马利 龚国淑 《中国果树》 2024年第11期85-92,107,共9页
猕猴桃是四川省乃至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造成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在各产区的大暴发给猕猴桃产业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解四川省不同产区猕猴桃溃疡病的主... 猕猴桃是四川省乃至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造成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在各产区的大暴发给猕猴桃产业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解四川省不同产区猕猴桃溃疡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和应用情况,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形式对全省现有溃疡病防治技术种类、主推技术防治效果及防治措施(植保)贡献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猕猴桃溃疡病现有防治技术包括10种,其中主推技术为抗病品种利用技术、“两前两后”精准施药技术及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3种。抗病品种利用技术平均每年667 m^(2)防治成本为1 000元,不同品种利用后的平均相对防效和每667 m^(2)收益差异较大,最高分别为100.00%和2.16万元;“两前两后”精准施药技术可操作性强,不受产区和品种限制,应用范围广,平均每年667 m^(2)防治成本为848元,平均相对防效为81.58%,持续防治2年便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并恢复产量,667 m^(2)收益为1.61万元;绿色防控技术平均每年667 m^(2)防控成本为2 500元,667 m^(2)收益为2.88万元,且该技术对不同发病程度及不同树龄的果园均具有较好防控效果;除主推技术外的其他措施,均为局部分布或小范围试验,不同技术间的防效差异也较大,其可推广前景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溃疡病 防控技术 四川省
下载PDF
土壤芽孢杆菌分离方法的比较——以成都郊区土壤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龚国淑 张世熔 +3 位作者 唐志燕 杨成伟 徐严 张洪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685-3690,共6页
【目的】筛选一种简便、实用的从土壤中分离芽孢杆菌的方法,初步调查成都郊区土壤芽孢杆菌资源。【方法】以稀释平板计数法为基础,用成都郊区20个土样作材料,设土壤悬液经加热和不加热分别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和麦芽汁牛肉膏蛋白胨琼脂... 【目的】筛选一种简便、实用的从土壤中分离芽孢杆菌的方法,初步调查成都郊区土壤芽孢杆菌资源。【方法】以稀释平板计数法为基础,用成都郊区20个土样作材料,设土壤悬液经加热和不加热分别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和麦芽汁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分离芽孢杆菌4种处理方法,用"直接法-牛肉膏"、"直接法-麦芽汁"、"间接法-牛肉膏"和"间接法-麦芽汁"分别表示这4种处理。【结果】4种处理测定的芽孢杆菌总数为(5.18±0.38)~(6.30±0.56)logcfu·g-1drysoil,加热处理测定的数量显著低于不加热处理的;用"直接法-麦芽汁"分离的芽孢杆菌种类极显著多于其它处理,用该方法可从成都郊区分离21个种,最常见种有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irculans)、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蜡状芽孢杆菌(B.cereus)、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泛酸芽孢杆菌(B.pantothenticus)、嗜碱芽孢杆菌(B.alcalophilus)等。用"间接法-牛肉膏"仅分离到13个种,最常见种有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异常芽孢杆菌(B.insolitus)等。【结论】直接法-麦芽汁是分离土壤芽孢杆菌的理想方法。B.circulans、B.megaterium、B.pantothenticus、B.alcalophilus、B.cereus、B.licheniformis、B.insolitus、B.subtilis、B.spaericus、B.pumilus等为成都市郊区土壤芽孢杆菌的主要类群,广泛存在于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芽孢杆菌 分离方法 麦芽汁牛肉膏蛋白胨琼脂 直接法-麦芽汁 成都郊区
下载PDF
植物病害数字化标本库的构建 被引量:17
5
作者 龚国淑 张敏 +1 位作者 秦芸 黄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60-363,共4页
图像是传送信息的重要工具 ,植物病害的症状及病原图在植物病理学教学、科研、推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将图像数字化能实现图像的各种信息处理。文中就传统的植物病害标本制作、保存和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构建数字化标本库的意义。
关键词 植物病害 数字化标本库 症状 数字化图像 设备 程序
下载PDF
玉米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的RAPD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龚国淑 叶华智 +5 位作者 张敏 刘萍 陈希芹 邵宝林 余霞 杨丹玲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22-27,共6页
对分离自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标样中的77株新月弯孢菌和1株来自水稻的新月弯孢菌进行RAPD分析表明,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相似系数约0.60处,所有菌株被聚为3个组,但88.0%的菌株聚入第Ⅰ组内,其余菌株被聚入另外2个组内。第Ⅰ组... 对分离自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标样中的77株新月弯孢菌和1株来自水稻的新月弯孢菌进行RAPD分析表明,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相似系数约0.60处,所有菌株被聚为3个组,但88.0%的菌株聚入第Ⅰ组内,其余菌株被聚入另外2个组内。第Ⅰ组内共有69个菌株,包含来自不同区域的致病性较强的菌株,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优势类群,其余 2个类群主要是一些致病能力较弱或不致病的菌株。结果表明,新月弯孢菌种内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相关,但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弯孢菌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龚国淑 黄云 +2 位作者 张敏 蒋素蓉 秦芸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B09期29-31,共3页
植物保护专业是传统农学类主干专业之一,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植保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根据新时... 植物保护专业是传统农学类主干专业之一,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植保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根据新时期对植保本科人才的要求与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文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试方式和学籍管理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力图从高校管理、教与学各个环节保证人才培养,为植保领域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植保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保护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
下载PDF
新月弯孢菌营养体亲和群鉴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龚国淑 余霞 +4 位作者 叶华智 唐志燕 张敏 刘萍 陈希芹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00-408,共9页
采用菌株直接配对、显微镜观察菌丝融合和硝酸盐缺陷型 ( nit)突变体互补测试法 ,对 44个来自不同地区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叶中的新月弯孢菌 ( Curvularia lunata)菌株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分析。在野生型菌株的两两配对中 ,C.lunata菌株... 采用菌株直接配对、显微镜观察菌丝融合和硝酸盐缺陷型 ( nit)突变体互补测试法 ,对 44个来自不同地区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叶中的新月弯孢菌 ( Curvularia lunata)菌株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分析。在野生型菌株的两两配对中 ,C.lunata菌株接触产生 4种反应类型 ,但无明显的抗衡反应产生。在菌丝融合显微观察中 ,光学显微镜下只见大多数菌丝反应为一菌丝向另一菌丝无限靠近 ,未见融合 ,但在电子显微镜下 ,发现两菌丝细胞已不再是独立的。这些结果表明 ,因两菌落间的抗衡反应和菌丝融合特征都不明显 ,故不宜采用直接配对和显微观察来划分 C. lunata的营养体亲和群。在 nit突变体互补测试中 ,菌株在 KCl O3 浓度 1 .5 %~ 3.0 %的 KPS中诱导表明 ,2 .0 %~ 3.0 % KCl O3 适宜于大多数菌株。抗氯酸盐突变体在 Czapek培养基中能鉴定出 nit突变体 ,但在 MM上却不能。全部 364 0抗氯酸盐突变体在 Czapek中共鉴定出 2 40个稳定的 nit突变体 ,其中 nit1占 5 9.2 % ,nit3占 39.2 % ,Nit M占 0 .8% ,nit D( 3种氮源都不能利用 )占 0 .8%。44个菌株中 ,2 4个 ( 5 5 % )获得了 nit突变体 ,2 0个 ( 45 % )还没有 ,仅 2个菌株 ( 1 2 4和 1 5 5 )各获得了 1个 Nit M突变体。各菌株突变体类型间只有 Nit M与 nit1或 nit3是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弯孢菌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营养体亲和性 硝酸盐缺陷型(nit)突变体 菌落配对 菌丝融合
下载PDF
玉米种质资源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龚国淑 叶华智 +4 位作者 王华 张敏 余霞 唐志燕 秦芸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55-860,共6页
试验用田间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四川省主栽玉米品种(组合)和自交系共119份玉米种质进行了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结果表明没有对新月弯孢菌免疫和高抗的材料,绝大多数表现中感,少数具有一定的抗性。自交系中Mo 17、156,7922,... 试验用田间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四川省主栽玉米品种(组合)和自交系共119份玉米种质进行了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结果表明没有对新月弯孢菌免疫和高抗的材料,绝大多数表现中感,少数具有一定的抗性。自交系中Mo 17、156,7922,81565、南21-3、自48-2等为中等抗病材料,其中Mo 17抗性最好。品种中苗期和成株期都表现抗性的材料有3个,即白蜜超甜玉米、济单7号、济单94-2。抗性材料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提供的杂交组合,32个材料中共有7个组合种具有抗性,约占21.9%,全表现为中抗,可能有望筛选出抗病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新月弯孢菌 抗病性 玉米种质资源
下载PDF
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Rifai 对 Botrytis cinerea 的拮抗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龚国淑 张浩 +1 位作者 曾国强 蒋素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93-96,共4页
从竞争、抗生和重寄生3方面研究TrichodermalongibrachiatumRifai对Botrytiscinerea的拮抗机制.结果表明:T.longibrachiatum对B.cinerea的拮抗机制主要是... 从竞争、抗生和重寄生3方面研究TrichodermalongibrachiatumRifai对Botrytiscinerea的拮抗机制.结果表明:T.longibrachiatum对B.cinerea的拮抗机制主要是竞争作用和抗生作用,没有观察到重寄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木霉 灰葡萄孢 长柄木霉 拮抗机制
下载PDF
植物病害病斑形状的分形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龚国淑 张世熔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13,共5页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周长面积法和曲线长度法分析了水稻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和桃细菌性穿孔病4种病害病斑形状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 ,病斑形状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其复杂性可以用分形维数的大小来表示 ,形状愈复杂 ,分形维数愈...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周长面积法和曲线长度法分析了水稻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和桃细菌性穿孔病4种病害病斑形状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 ,病斑形状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其复杂性可以用分形维数的大小来表示 ,形状愈复杂 ,分形维数愈大 ,反之则愈小。周长面积法所得的分形维数分别是水稻纹枯病 1 3385 ,玉米大斑病1 3799,玉米小斑病 1 16 33,桃细菌性穿孔病 1 0 4 70。曲线长度法所得的分形维数依次为水稻纹枯病 1 30 84 ,玉米大斑病 1 2 919,玉米小斑病 1 0 2 2 3,桃细菌性穿孔病 1 0 5 6 1。同一种病害中不同病斑之间分形维数变化范围表明了单个病斑之间形状差异。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单个病斑或一类病斑分形维数的测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植物病理学 病害鉴定 病斑形状分形 周长面积法 曲线长度法
下载PDF
苹果繁殖器官附生微生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龚国淑 朱继熹 冷怀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262-268,共7页
本文分析了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苹果繁殖器官中的附生微生物,结果表明:①附生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与生态条件有关。②附生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其次是真菌,放线菌最少,主要在冷凉干燥的地区检出。③生态条件不同,附生微生物类群不同。温暖湿润... 本文分析了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苹果繁殖器官中的附生微生物,结果表明:①附生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与生态条件有关。②附生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其次是真菌,放线菌最少,主要在冷凉干燥的地区检出。③生态条件不同,附生微生物类群不同。温暖湿润的生态条件下,主要附生微生物类群为Bacillus,固氮菌,Coniothyrium,Phyllosticta,Penicillium,Streptomyces;冷凉干燥的生态条件下,主要附生微生物类群为Bac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繁殖 器官 病害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根结线虫病与根肿病的诊断及防治要点 被引量:3
13
作者 龚国淑 骆维 +2 位作者 李焕秀 刘晓璐 黄云 《长江蔬菜》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28,共2页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有些地方连年重茬种植现象十分普遍,许多蔬菜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根结线虫病和根肿病是近年生产上表现比较突出的两大病害。笔者在四川成都平原、雅安等地调查发现根结线虫病在有些蔬菜品种上病株率可...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有些地方连年重茬种植现象十分普遍,许多蔬菜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根结线虫病和根肿病是近年生产上表现比较突出的两大病害。笔者在四川成都平原、雅安等地调查发现根结线虫病在有些蔬菜品种上病株率可达90%以上,根肿病也可达30%~50%。蔬菜一旦发生这两种病,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50%~70%,甚至绝收。这两种病害均危害根部,在根部形成大小不等的瘤肿,造成根部畸形,最后致使地上部生长迟缓、衰弱,植株矮小,叶色较淡,呈缺水、缺肥、小老苗状。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逐渐枯黄,严重的可引起整株枯死。由于这两种病害有许多共同之处,在生产上常被种植者混淆,导致不能进行有效防治。本文根据这两种病害的特点,现简要介绍其诊断要点和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结线虫病 诊断要点 根肿病 防治要点 蔬菜病害 农业种植结构 重茬种植 成都平原
下载PDF
梨感染茎痘病毒后内部生理生化的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龚国淑 冷怀琼 +1 位作者 张咏梅 谢桂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57-61,共5页
当年生早酥梨幼苗接种茎痘病毒(SPV)后,定期测定其叶片的核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叶绿素和矿质元素等含量。结果表明,病株中PNA、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在接种SPV前期增加,后期降低;与健株相比,病株DNA、Fe、Cu... 当年生早酥梨幼苗接种茎痘病毒(SPV)后,定期测定其叶片的核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叶绿素和矿质元素等含量。结果表明,病株中PNA、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在接种SPV前期增加,后期降低;与健株相比,病株DNA、Fe、Cu增加,叶绿素、P、K、Ca、Mg、Mn、Zn、Co、B等矿质元素的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痘病毒 核酸 叶绿素 矿质元素 蛋白质
下载PDF
梨树感染茎沟病毒后生长速度与内源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龚国淑 张庆 +1 位作者 张咏梅 冷怀琼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62-64,共3页
对感染茎沟病毒的 2年生梨幼树和梨苗的干径、株高及枝梢生长速度进行了测定 ,同时还分析了接种茎沟病毒的梨苗内源激素 (吲哚乙酸、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的变化。结果表明 ,感染茎沟病毒 (SGV)后植株生长速度显著降低 ,其中 2年生梨树... 对感染茎沟病毒的 2年生梨幼树和梨苗的干径、株高及枝梢生长速度进行了测定 ,同时还分析了接种茎沟病毒的梨苗内源激素 (吲哚乙酸、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的变化。结果表明 ,感染茎沟病毒 (SGV)后植株生长速度显著降低 ,其中 2年生梨树的干径生长速度降低 63 0 % ,茎高降低 5 8 0 % ,枝梢长降低 5 1 0 % ;梨幼苗干茎降低 11 7% ,苗高降低 13 5 %。试验还发现 ,梨幼苗感染茎沟病毒后长缓慢主要与生长期几种促进生长的内源激素大幅下降有关 ,其中IAA、GA3、CTK分别降低 15 0 %、19 0 %和5 9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沟病毒 潜隐病毒 生长速度 内源激素
下载PDF
梨感染茎痘病毒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龚国淑 冷怀琼 +1 位作者 张咏梅 谢桂蓉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509-512,共4页
当年生早酥梨幼苗接种茎痘病毒(SPV)后.从第4天开始测定其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结果表明.梨感染SPV后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健康无毒植株.其增酶高峰期在7天左右;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接种SPV后.有些... 当年生早酥梨幼苗接种茎痘病毒(SPV)后.从第4天开始测定其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结果表明.梨感染SPV后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健康无毒植株.其增酶高峰期在7天左右;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接种SPV后.有些弱带比无毒健株提早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树 茎痘病毒 过氧化物酶 同功酶
下载PDF
梨树感染茎痘病毒后对内源激素及其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龚国淑 冷怀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43-245,共3页
对感染茎痘病毒 (SPV)的 1年生梨幼苗的内源激素 (包括GA3、IAA、ZT和KT)进行了分析测定 ,同时还测定了 1年生幼苗和 2年生幼树的田间生长量。结果表明 ,无论是苗木还是幼树 ,感染SPV后其生长速度显著低于脱毒苗。其中幼苗干径和苗高分... 对感染茎痘病毒 (SPV)的 1年生梨幼苗的内源激素 (包括GA3、IAA、ZT和KT)进行了分析测定 ,同时还测定了 1年生幼苗和 2年生幼树的田间生长量。结果表明 ,无论是苗木还是幼树 ,感染SPV后其生长速度显著低于脱毒苗。其中幼苗干径和苗高分别减少 11%和 13% ;2年生幼树干径、茎高和枝梢总长分别减少 6 0 %、2 3%和 44 %。梨树生长减缓与几种促进生长的内源激素大幅下降有关 ,GA3、IAA、ZT和KT分别降低 2 4 6 %、5 4 0 %、96 8%和85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痘病毒 潜隐病毒 生长 内源激素
下载PDF
鸡從菌的生态调查及其分离培养 被引量:2
18
作者 龚国淑 张世熔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382-386,共5页
本文首次对雅安市郊生长鸡菌的地形、植被、母质、土壤性质和地下菌圃进行了调查分析。还对野生鸡的分离和菌丝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适宜分离和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DA+蛋白胨、温度为20-30℃,pH4.5-6.0;光照对菌丝... 本文首次对雅安市郊生长鸡菌的地形、植被、母质、土壤性质和地下菌圃进行了调查分析。还对野生鸡的分离和菌丝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适宜分离和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DA+蛋白胨、温度为20-30℃,pH4.5-6.0;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ZONG菌 生态调查 食用菌 微生物生境
下载PDF
苹果霉心病病原(Alternaria alternata)拮抗菌的筛选 被引量:1
19
作者 龚国淑 冷怀琼 朱继熹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236-243,共8页
本文在分析了不同生态条件苹果繁殖器官中的附生微生物的基础上,从已获得的292株菌(全部附生微生物)中筛选出11株对A.alternata(苹果霉心病的主要病原)具抑制作用的拮抗微生物,它们主要属于芽孢杆菌属和链霉菌属。拮抗菌B_(25)和A_(32)... 本文在分析了不同生态条件苹果繁殖器官中的附生微生物的基础上,从已获得的292株菌(全部附生微生物)中筛选出11株对A.alternata(苹果霉心病的主要病原)具抑制作用的拮抗微生物,它们主要属于芽孢杆菌属和链霉菌属。拮抗菌B_(25)和A_(3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苹果霉心病的防治效果都比多菌灵好,跟踪检测结果,B_(25)和A_(32)都能在与它们原来存在的生态条件完全不同的苹果树上定殖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霉心病 拮抗细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的诊断及防治 被引量:3
20
作者 龚国淑 张敏 +2 位作者 刘铭 申世安 徐琴 《长江蔬菜》 2009年第5期39-39,共1页
玉米不仅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近年走向餐桌的鲜食蔬菜,有小麦、水稻不可比拟的优势。玉米生产中常见的叶斑病有大斑病和小斑病,已属我国玉米产区的常发病害,但目前在我国一些区域出现一种为害严重的叶斑病——灰斑病,除在北... 玉米不仅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近年走向餐桌的鲜食蔬菜,有小麦、水稻不可比拟的优势。玉米生产中常见的叶斑病有大斑病和小斑病,已属我国玉米产区的常发病害,但目前在我国一些区域出现一种为害严重的叶斑病——灰斑病,除在北方玉米产区外,在云南、四川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影响,可减产10%~40%。该病对广大生产者,尤其是蔬菜种植者来说尚属新病害,其特征易与其他几种叶斑病混淆,现将其田间为害特征和病原形态作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防治 诊断 叶斑病 粮食作物 玉米生产 病原形态 特征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