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年成都市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的成因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潘伟鋆 张小玲 +4 位作者 龚山陵 陆克定 卢宁生 党莹 雷雨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98-106,共9页
2019年8月22-29日成都市双流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的臭氧持续污染事件,本文利用在成都市双流西航港开展的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综合观测资料,探讨此次臭氧污染的成因机制。采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对局地臭氧的敏感性和收支进行解析,利用正矩阵因子... 2019年8月22-29日成都市双流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的臭氧持续污染事件,本文利用在成都市双流西航港开展的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综合观测资料,探讨此次臭氧污染的成因机制。采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对局地臭氧的敏感性和收支进行解析,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模型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进行来源解析,并识别重要的VOCs物种。结果表明,此次污染事件主要是由于有利的气象条件下强局地光化学生成的结果。较优良日,在污染期间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臭氧的生成:温度更高、太阳辐射更强、相对湿度和风速更低,风向在180°~270°,前体物浓度更较高,VOCs日均浓度总和为227×10^(-9);局地臭氧生成能力更强,日间最大生成速率为78.2×10^(-9)/h,且夜间出现静风的频率更大,更容易积累前体物;局地臭氧的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烯烃对臭氧的生成影响显著且最为敏感,其中乙烯的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占比为52.6%;机动车排放源(+燃烧源)是VOCs的首要来源,在污染发生前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基于观测的模型 局地生成 来源解析
下载PDF
郑州市金水区冬季大气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2
作者 梁春丽 龚山陵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102-109,144,共9页
为探究郑州市金水区冬季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贡献,采用离线采样法对金水区大气中银行学校和郑纺机两站点的PM_(2.5)进行了采集,通过颗粒物分析仪解析PM_(2.5)的组分构成,并重点采用正交矩阵因子(PMF)模型和多尺度空气质量(CMAQ)模型... 为探究郑州市金水区冬季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贡献,采用离线采样法对金水区大气中银行学校和郑纺机两站点的PM_(2.5)进行了采集,通过颗粒物分析仪解析PM_(2.5)的组分构成,并重点采用正交矩阵因子(PMF)模型和多尺度空气质量(CMAQ)模型分析评估了PM_(2.5)的来源及输送贡献。结果表明,银行学校和郑纺机站点中水溶性离子(WSIIs)浓度分别占PM_(2.5)浓度的46.4%和44.8%,金属元素组分浓度分别占17.2%和14.3%。富集因子(EF)及比值分析显示,两站点需重点关注燃煤源和机动车源的影响。PMF源解析显示,金水区两站点中对PM_(2.5)的浓度贡献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源、扬尘源及燃煤源。CMAQ模型模拟结果显示,金水区两站点中PM_(2.5)的主要来自金水区自身的排放,贡献占比高达43%以上,其次为金水区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区域。研究显示,在加强本地PM_(2.5)污染管控的同时,需要考虑北部、西部及南部区域以及郑州市周边地区的区域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污染特征 富集因子 正交矩阵因子模型 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 来源解析 冬季
下载PDF
气候协同的区域空气质量精细化调控战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志军 王志立 +15 位作者 张强 陆克定 李歆 胡建林 郭松 邢佳 同丹 王德英 胡京南 雷宇 王书肖 龚山陵 胡敏 张小曳 贺克斌 张远航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4-172,共9页
开展气候协同的区域空气质量精细化调控研究,对推进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构建未来气候背景下多污染物协同减排路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区域大气污染演变规律、多污染物相互作用机制、污染防治策略与控... 开展气候协同的区域空气质量精细化调控研究,对推进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构建未来气候背景下多污染物协同减排路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区域大气污染演变规律、多污染物相互作用机制、污染防治策略与控制技术成效,完成了多视角剖析与多技术相互印证的集成研究,阐明了多污染物非线性响应关系,并梳理形成了区域精细化调控技术体系;在探讨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提炼了空气质量精细化调控技术路线,提出了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策略和路线图。研究建议,针对当前的大气复合污染特征,PM_(2.5)与O_(3)协同控制的核心在于大气氧化性调控,需要持续强化一次污染物减排,同时因时因地并结合气候气象条件开展VOCs和NO_(x)协同的精细化减排;发挥“双碳”政策的推动作用,通过四大结构调整和低碳转型,实现多类型污染物的协同深度减排,达到PM_(2.5)与O_(3)浓度的同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_(2.5) 臭氧 气候变化 空气质量改善
下载PDF
中国的人为沙漠化因素对亚洲沙尘暴的贡献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小曳 龚山陵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4期147-150,共5页
以数值模拟与大规模网络观测的对比结果为基础,通过对“去除”已经沙化土地获得的近地面层粉尘浓度的进一步分析,结合已获得的亚洲沙尘暴各源区粉尘释放量结果,提出我国的人为沙漠化因素对亚洲沙尘暴的贡献约为6%的观点。
关键词 亚洲粉尘源区 沙尘暴成因 沙漠化对沙尘暴的贡献
下载PDF
露天生物质燃烧对地面PM2.5浓度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5
5
作者 柯华兵 龚山陵 +3 位作者 何建军 周春红 张磊 周奕珂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利用MODIS火点、土地类型、植被覆盖、生物质载荷和排放因子等数据产品,开发了露天生物质燃烧排放模型,并将其嵌入空气质量模式WRF-CUACE,通过敏感性试验定量评估了露天生物质燃烧对中国地面PM2.5浓度的影响。研究设计了3种模拟方案,比... 利用MODIS火点、土地类型、植被覆盖、生物质载荷和排放因子等数据产品,开发了露天生物质燃烧排放模型,并将其嵌入空气质量模式WRF-CUACE,通过敏感性试验定量评估了露天生物质燃烧对中国地面PM2.5浓度的影响。研究设计了3种模拟方案,比较模式评估结果发现修订后的方案能更好地模拟PM2.5浓度。结果表明:2014年10月露天生物质燃烧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华南和西南地区,其对PM2.5月平均浓度的贡献达30~60μg·m^-3,局地甚至超过100μg·m^-3;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生物质燃烧对PM2.5月平均浓度的贡献达5~20μg·m^-3。从相对贡献看,东北大部分地区生物质燃烧对地面PM2.5浓度的贡献超过50%,华南地区达20%~50%,西南局部地区甚至超过60%;华北、华中以及华东地区相对较低,平均相对贡献达10%~20%。生物质燃烧越严重的地区,其产生的PM2.5中二次气溶胶的贡献占比越小,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生物质燃烧 排放模型 WRF-CUACE 地面PM2.5浓度
下载PDF
精细化下垫面对海南地区气象场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晨炜 何建军 +5 位作者 赖欣 梁甜 刘奕麟 杨薇 车慧正 龚山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5-789,共15页
使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13年海南地区气象场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对比分析使用不同精度的陆面资料[WRF默认的陆面资料(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地形和土壤类型),2013年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 使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13年海南地区气象场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对比分析使用不同精度的陆面资料[WRF默认的陆面资料(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地形和土壤类型),2013年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资料,SRTM3(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地形资料,HWSD(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土壤类型资料]对WRF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WRF模式默认或高精度的陆面资料都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出当地气象场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高精度且时效性更好的陆面资料可显著地改进WRF模式对2 m温度和2 m相对湿度的模拟,冬(夏)季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了7.2%(6.5%)和6.1%(7.7%),准确率(HR)分别提高了3.7%(2.8%)和3.2%(2.9%);陆面资料的分辨率及时效性对风场模拟的影响较不敏感,总体上WRF模式仍能较为准确地模拟出研究区域内风场的特征,更新陆面资料后WRF模拟冬(夏)季的风速的RMSE降低了3.8%(4.5%),HR提升了2.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精细化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度 模式评估
下载PDF
江苏北部地区冬季PM_(2.5)污染天气形势分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史俊南 陆岳 +2 位作者 赵天良 龚山陵 张磊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58-863,共6页
利用2015—2019年冬季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PCA)与K均值聚类的客观分型方法对江苏北部冬季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天气形势分型,结合同期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地面站点气象数据,分析江苏北部地区不同天气形势下PM_(2.5)污染特征,并... 利用2015—2019年冬季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PCA)与K均值聚类的客观分型方法对江苏北部冬季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天气形势分型,结合同期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地面站点气象数据,分析江苏北部地区不同天气形势下PM_(2.5)污染特征,并通过地面气象要素与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究天气形势对PM_(2.5)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苏北部冬季海平面气压场可分为7种天气类型,其中良好的空气质量主要出现在冷锋前部型、高压底部型和高压环流型3种与冷高压密切相关的天气形势中,地面气象要素表现为低温、低湿与大风,有利于PM_(2.5)的扩散稀释,属于清洁型天气;在弱低压环流型、低压均压场型与高压均压场型中,PM_(2.5)污染水平较高,地面风速较低,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污染物的积聚与生成,属于污染型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北部 客观分型 PM_(2.5) 污染 主成分分析 K均值聚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夏季强沙尘暴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勇 陈德辉 +1 位作者 王宏 龚山陵 《气象科技》 2007年第3期393-399,共7页
影响我国的沙尘暴灾害性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很少在夏季发生。文章利用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GRAPES-DAM沙尘气溶胶模式对2005年7月一次罕见的影响河西走廊地区的群发性强沙尘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夏季小概率强沙尘暴灾害天气的可预报性进... 影响我国的沙尘暴灾害性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很少在夏季发生。文章利用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GRAPES-DAM沙尘气溶胶模式对2005年7月一次罕见的影响河西走廊地区的群发性强沙尘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夏季小概率强沙尘暴灾害天气的可预报性进行了个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此次过程的地面大风、沙尘暴的范围、移动等均能做出较好的模拟;对于夏季群发性强沙尘暴过程,基于数值预报方法的沙尘气溶胶模式在天气模式预报准确的条件下,可以对这种小概率事件做出有应用意义的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强沙尘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北京边界层参数化敏感性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梁甜 陈亮 +3 位作者 何建军 张磊 龚山陵 车慧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6-670,共15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拟晴天条件下北京边界层的气象场特征,并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四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ACM2、MYJ和BL)对辐射、地表能量、近地面气象要素以及边界层结构的模... 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拟晴天条件下北京边界层的气象场特征,并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四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ACM2、MYJ和BL)对辐射、地表能量、近地面气象要素以及边界层结构的模拟差异。结果表明: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都可以准确模拟向下短波辐射,对长波辐射的模拟能力相似。YSU方案模拟的感热通量最低,四种参数化方案对地表净辐射通量的模拟差异主要受到短波辐射的影响。MYJ方案模拟的2 m温度效果最好,YSU方案对2 m比湿以及10 m风速的模拟效果最优,综合而言,YSU方案对近地面气象要素的模拟效果较好。与探空数据对比,得到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的高层温度廓线偏冷,湿度偏高,风速偏低。与气象铁塔观测数据对比,白天四组试验都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温度垂直廓线,YSU方案在15 m以上模拟的相对湿度结果最接近观测值。YSU方案模拟的边界层高度最高,非局地方案模拟的边界层高度相对局地方案更高,MYJ方案模拟的边界层高度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辐射 垂直廓线
下载PDF
邢台市典型行业VOCs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齐一谨 倪经纬 +3 位作者 赵东旭 张宁 纪甜甜 龚山陵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39-2349,共11页
为了解邢台市不同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通过Summa罐采集样品,采用预浓缩-气质联用仪系统(GC-MS FID)进行测定分析,探究不同行业VOCs特征组分变化,并分析了VOCs排放对OFP(臭氧生成潜势)贡献影响.结果表明:①光伏元件制造... 为了解邢台市不同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通过Summa罐采集样品,采用预浓缩-气质联用仪系统(GC-MS FID)进行测定分析,探究不同行业VOCs特征组分变化,并分析了VOCs排放对OFP(臭氧生成潜势)贡献影响.结果表明:①光伏元件制造、木材深加工及印刷行业排放的VOCs中以OVOCs(含氧挥发性有机物)为主,其占比在52.7%以上,特征物种为异丙醇、丙酮及乙酸乙酯等;玻璃深加工、汽车表面喷涂及家具制造行业排放的VOCs中以芳香烃为主,占比为36.7%~93.8%,特征物种为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对-二乙基苯等.②玻璃深加工、汽车表面喷涂及家具制造行业排放的VOCs中对OFP贡献较大组分为芳香烃,占比为88.3%~98.2%,活性物种为间对-二甲苯、甲苯及邻-二甲苯等C_(7)~C_(9)的苯系物;光伏元件制造和印刷行业排放的VOCs中对OFP贡献较大的组分为OVOCs,占比为92.8%~95.2%,活性物种为异丙醇、乙酸乙酯及甲基乙基酮等;木材深加工行业排放的VOCs中对OFP贡献较大的组分为OVOCs和烯烃,占比分别为39.0%~53.4%和23.0%~25.3%,活性物种主要为丙酮、甲基乙基酮及1-丁烯等.研究显示,邢台市玻璃深加工和汽车表面喷涂企业中芳香烃对OFP影响较大,其次是印刷企业,亟需优先加强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行业 特征组分 臭氧生成潜势(OFP) 邢台市
下载PDF
郑州市秋季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齐一谨 倪经纬 +3 位作者 王玲玲 马双良 孙俊平 龚山陵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为探究郑州市秋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采用GC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对郑州市秋季大气环境中VOCs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了气象因素对臭氧(O)及其前体物的影响和VOCs污染特征,并重点利用B/T/E(苯/甲苯/乙苯)比值和正交矩阵因... 为探究郑州市秋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采用GC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对郑州市秋季大气环境中VOCs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了气象因素对臭氧(O)及其前体物的影响和VOCs污染特征,并重点利用B/T/E(苯/甲苯/乙苯)比值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方法分别对VOCs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秋季温度对O生成影响明显,尤其是高温、扩散较差气象条件下,有利于O前体物的反应消耗,促使O生成及累积。郑州市秋季VOCs平均质量浓度为93.4μg/m,浓度占比贡献较大组分为烷烃(52.6%)、芳香烃(28.7%)及烯烃(17.7%),贡献较大前10物种为乙烷、乙烯、丙烷、间/对-二甲苯及甲苯等,占总VOCs的64.9%。秋季臭氧生成潜势(OFP值)为350.7μg/m,其中烯烃和芳香烃贡献最大,分别为45.8%和41.7%,其次为烷烃12.2%,OFP贡献前10物种主要为乙烯、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甲苯及邻-二甲苯等,占总OFP的74.9%。B/T/E比值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溶剂涂料使用及燃烧源是郑州市秋季VOCs的主要来源,尤其机动车尾气排放源贡献最为突出。PMF源解析显示,机动车尾气(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源、溶剂涂料使用源、燃烧源是郑州市秋季VOCs排放主要来源,贡献率为35.1%、20.4%、19.7%,尤其9月柴油车尾气较为突出,汽油车尾气排放逐月增加。其中机动车尾气(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和溶剂涂料使用源是对郑州市秋季O生成贡献较大的来源,贡献率分别为33.8%和20.6%,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正交矩阵因子模型 来源解析 秋季
下载PDF
郑州市金水区夏季VOCs污染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3
12
作者 齐一谨 史来文 +4 位作者 陈绍鹏 赵东旭 何海洋 倪经纬 龚山陵 《河南科学》 2021年第9期1504-1512,共9页
为探究夏季郑州市金水区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特征组分,通过罐采样和气质联用仪系统(GC-MS/FID)采集了郑州市金水区夏季的环境样品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郑州市金水区夏季VOC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正交矩阵因子(P... 为探究夏季郑州市金水区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特征组分,通过罐采样和气质联用仪系统(GC-MS/FID)采集了郑州市金水区夏季的环境样品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郑州市金水区夏季VOC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正交矩阵因子(PMF)模型和风险评估方法分别对VOCs来源及BTEX的潜在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水区夏季VOCs平均质量浓度为105.90μg/m3.VOCs组分中,OVOCs、烷烃和芳香烃的浓度占比排名前三,分别为30.22%、26.90%、20.99%.浓度占比排名前十的物种浓度占总VOCs浓度的65.28%,其中丙酮、间/对-二甲苯、异丁烷对VOCs浓度的贡献突出.从臭氧生成潜势(OFP)看,金水区夏季VOCs的平均OFP为207.49μg/m3.芳香烃、烯烃(含异戊二烯)和烷烃对OFP的贡献率分别为55.27%、20.89%、15.32%,是对OFP贡献较大的VOCs组分.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异戊二烯是对OFP贡献较大的VOCs物种.PMF模型解析显示,金水区夏季VOCs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和溶剂涂料使用源,它们对VOCs浓度的贡献率分别为44.36%和34.95%.溶剂涂料使用源对OFP的贡献率最大,为57.31%,其次为植物排放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其对OFP的贡献率分别为13.94%和13.53%.苯系物(BTEX)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金水区夏季VOCs中BTEX的危害指数(HI)为1.83×10^(-2),低于美国环保署(USEPA)规定的限值(HI<1),其中苯和间/对-二甲苯的非致癌风险危害熵值(HQ)分别为1.60×10^(-2)、1.35×10^(-3),是对HI贡献较大的物种;苯的致癌风险值(R)为3.75×10^(-6),高于USEPA规定的限值(1×10^(-6)),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危害.郑州市金水区后期需重点关注溶剂涂料使用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的排放,尤其是溶剂使用过程中苯系物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特征组分 正交矩阵因子(PMF)模型 臭氧生成潜势(OFP) 风险评估
下载PDF
Modeling Study of Aerosol Indirect Effectson Global Climate with an AGCM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志立 张华 +2 位作者 沈学顺 龚山陵 张小曳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064-1077,共14页
Aerosol indirect effects (AIEs) on global climate were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d by introducing aerosol-cloud interaction parameterizations for water stratus clouds into an AGCM (BCC AGCM2.0.1), which was developed ... Aerosol indirect effects (AIEs) on global climate were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d by introducing aerosol-cloud interaction parameterizations for water stratus clouds into an AGCM (BCC AGCM2.0.1), which was developed by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he study yielded a global annual mean of -1.14 W m-2 for the first in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IRF), with an obvious seasonal change. In summer, large forcing mainly occurred in mid to 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hereas in winter, large values were found at 60°S. The second indirect effect led to global annual mean changes in net shortwave flux of -1.03 W m-2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TOA), which wa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in mid-latitude regions of both hemispheres. The total AIE reduced the global annual means of net shortwave flux at the TOA and of surface temperature by 1.93 W m-2 and 0.12 K, respectively. Change in surface temperature induced by the total AIE was clearly larg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0.23 K) than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where changes were negligible. The interhemispheric asymmetry in surface cooling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anges of the interhemispheric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rate, which could lead to a tendency for the ITCZ to broaden. The total AIE decreased the global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rate by 0.055 mm dff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间接效应 气候模拟 气溶胶 中国气象局 中高纬度地区 表面温度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CUACE/Dust:亚洲沙尘暴计算机业务预报系统 被引量:6
14
作者 龚山陵 张小曳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61-1067,共7页
CUACE/Dust(中国沙尘暴大气化学环境系统)为一综合性的沙尘暴预报系统。该系统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包含沙尘起沙及干/湿沉降等其他大气动力过程的大气气溶胶模块;(2)建立在中国气象局的观测资料以及中国风云二号地球静止卫星反演资料... CUACE/Dust(中国沙尘暴大气化学环境系统)为一综合性的沙尘暴预报系统。该系统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包含沙尘起沙及干/湿沉降等其他大气动力过程的大气气溶胶模块;(2)建立在中国气象局的观测资料以及中国风云二号地球静止卫星反演资料上的资料同化系统。这是第一次通过资料同化系统成功地将地面观测台站的数据与卫星的沙尘气溶胶反演资料结合起来,并用于东亚地区的实时业务预报。在预报2006年东亚地区的沙尘暴过程中,该业务系统捕捉到了31次大型沙尘暴事件,而这些事件均被地面台站和卫星所观测到。分析结果显示,在有资料同化系统参与的情况下,2006年春季东亚地区0~24小时季节平均预报技术得分从0.22上升至0.31,实现了41%的增长。同时还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台站在整个2006年春季所预报的沙尘浓度的时间序列与地面PM10监测数据进行了比对。比对结果显示,所预报的沙尘浓度的时间序列与出现大量沙尘气溶胶的近地表地区的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及强度吻合。大气化学和物理学杂志为该预报系统的研发及应用结果专门出了一期特刊,而本文则为该特刊的总结性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业务预报
原文传递
新一代沙尘天气预报系统GRAPES_CUACE/Dust:模式建立、检验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15
作者 王宏 龚山陵 +7 位作者 张红亮 陈勇 沈学顺 陈德辉 薛纪善 沈元芳 伍湘君 金之雁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3878-3891,共14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基地研发的新一代全球/区域同化、预报系统(GRAPES)的中尺度预报模式(GRAPES_meso)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中心开发的大气化学模块(CUACE/dust),建立了中国沙尘天气预报系统(GRAPES-CUACE/Dust).该系统引... 基于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基地研发的新一代全球/区域同化、预报系统(GRAPES)的中尺度预报模式(GRAPES_meso)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中心开发的大气化学模块(CUACE/dust),建立了中国沙尘天气预报系统(GRAPES-CUACE/Dust).该系统引入了中国地区最新的土地沙漠化资料、中国沙漠沙尘气溶胶的光学特性资料、逐日变化的土壤湿度和雪盖资料.模式质量守恒性能良好.将批量实时预报结果与地面天气观测和臭氧分光计反演的气溶胶指数(TOMS AI)的对比表明:模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中国以及东亚地区沙尘天气发生、发展、输送以及消亡过程,能够对起沙量、干、湿沉降量、沙尘浓度以及沙尘光学厚度等一系列要素进行实时定量预报.以2006年4月7次主要沙尘天气为例,分析了起沙和干、湿沉降以及沙尘大气载荷的时空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4月东亚地区沙漠向大气中注入沙尘总量约为2.25亿吨,沙尘排放以下面三大源区为主:中国北部内蒙古和中蒙边界附近沙漠为东亚沙尘最重要的排放源,沙尘排放量为1.53亿吨,占排放总量的68%.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排放量位居第二,将近4000万吨,占沙尘排放总量的17%,浑善达克沙地排放量约为1500万吨,占排放总量的7%.其他地区的沙漠、沙地以及废弃的耕地等的沙尘排放量之和只占沙尘排放总量的8%.2006年4月东亚地区沙尘沉降总量为1.36亿吨.沙尘沉降的区域分布表明,三大沙漠源区同时也是沙尘的主要沉降区,三大源区的沉降量大约占沉降总量78%,共1.35亿吨的沙尘在三大沙漠源区沉降,其次是源区下游的中国大陆地区,沙尘沉降为沉降总量的16%,大约200多万吨.120oE以东的中国近海、韩国、日本以及西太平洋地区沉降量只占总沉降量的6%左右,约85万吨.干、湿沉降的分析表明,由于4月中国北方地区干燥少雨,在2007年4月的沙尘沉降总量中,以干沉降为主,大约占沉降总量的94%,湿沉降只占沉降总量的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沙尘预报系统 气溶胶 干沉降 湿沉降
原文传递
沙尘直接辐射效应对东亚地气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宏 赵天良 +1 位作者 张小曳 龚山陵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58-868,共11页
基于东亚-北太平洋地区太阳高度角在春季乃至由冬季到夏季的逐日变化规律,选取2001年春季发生的3次典型沙尘暴为例,利用包含详细气溶胶辐射参数化方案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模拟研究了该地区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东亚-北太平洋地区沙尘直接... 基于东亚-北太平洋地区太阳高度角在春季乃至由冬季到夏季的逐日变化规律,选取2001年春季发生的3次典型沙尘暴为例,利用包含详细气溶胶辐射参数化方案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模拟研究了该地区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东亚-北太平洋地区沙尘直接辐射效应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沙尘暴爆发时间从春初(或冬季)到春末(或夏季)的变化过程中,由于该地区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导致沙尘在大气顶晴空正辐射强迫值增加、负辐射强迫值降低甚至转变为正强迫.具体表现为:在地表反照率低的海洋上空,春初到春末太阳高度角的增加使得沙尘在大气顶负辐射强迫的值由大变小,即对地气系统由较强的降温转变为较弱的降温作用;在地表反照率较高的沙漠及其周边地区,春初到春末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导致沙尘在大气顶辐射强迫由负值转变为正值,即对地气系统由辐射降温逆转为辐射增温.云天辐射强迫的研究结果与晴空类似,但低云的存在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表反照率,它一方面使得沙漠上空沙尘层由冷却地气系统到加热地气系统这一逆转过程发生的日期提前,也导致了沙尘在海洋上空负的辐射强迫比晴空时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加减小得更为明显,甚至局部地区因为低云的存在由弱的负强迫变为弱的正强迫.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东亚沙漠附近地区,即便是同等强度的沙尘暴事件,因为发生的日期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沙尘层在大气顶的辐射强迫和对地气系统的影响也会因此不同甚至相反.沙尘暴发生的时间越靠近初春或冬季,在沙漠附近,沙尘在大气顶辐射强迫越倾向为负值,对地气系统表现为降温作用,沙尘暴发生时间越靠近春末或夏季,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增大,沙尘在大气顶越容易产生正辐射强迫,对地气系统表现为增温作用.简而言之,即在东亚沙漠源区附近,沙尘直接辐射效应可能呈现"春初(冬季)降温,春末(夏季)增温"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高度角 辐射传输模式 辐射强迫 沙尘暴
原文传递
郑州市夏季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齐一谨 王玲玲 +3 位作者 倪经纬 何海洋 赵东旭 龚山陵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429-5441,共13页
采用GC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于2019年和2020年夏季6~8月分别对郑州市城区中大气环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监测,探究了VOCs的污染特征,并重点利用比值分析,PMF受体模型和条件概率函数(CPF)模型对比研究了其来源贡献.结果表明,2019年... 采用GC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于2019年和2020年夏季6~8月分别对郑州市城区中大气环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监测,探究了VOCs的污染特征,并重点利用比值分析,PMF受体模型和条件概率函数(CPF)模型对比研究了其来源贡献.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0年夏季ρ(VOCs)平均值分别为65.7μg·m^(-3)和71.0μg·m^(-3).2019年烷烃占比逐月变化幅度不大,占比在55%左右,芳香烃整体呈上升趋势,烯烃呈下降趋势;前10物种占总VOCs的65.5%,主要物种依次为异戊烷、乙烷、丙烷、甲苯、正丁烷和间/对-二甲苯等.2020年烷烃和烯烃占比呈逐月升高趋势,芳香烃呈逐月降低趋势;前10物种占总VOCs的71.1%,主要物种依次为乙烷、乙烯、丙烷、异戊烷、正丁烷、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等.2019年夏季OFP平均值为224.9μg·m^(-3),其中芳香烃对OFP贡献率逐月升高,烯烃逐月降低;对OFP贡献的物种主要为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反式-2-丁烯、甲苯和乙烯等.2020年夏季OFP平均值为243.6μg·m^(-3),其中芳香烃对OFP贡献逐月降低,烯烃逐月升高;对OFP贡献的物种主要为乙烯、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甲苯和间-乙基甲苯等.PMF和CPF模型解析表明,2019年对VOCs贡献较大的是溶剂使用源和油气挥发源,贡献率分别为36.7%和25.1%,其对OFP贡献也较大,分别为39.9%和23.3%,需重点关注西南部区域.2020年对VOCs贡献较大的仍为溶剂使用源和油气挥发源,贡献率分别为24.9%和22.5%;对OFP贡献较大的为溶剂使用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贡献率分别为33.6%和22.9%,需重点关注北部和南部区域.因此,今后应重点关注溶剂使用、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油气挥发源的排放,尤其监测点位的西南部、北部和东南部区域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比值分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 源解析(RA) 条件概率函数(CPF)模型 夏季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主要颗粒物及污染气体的排放源清单 被引量:112
18
作者 曹国良 张小曳 +2 位作者 龚山陵 安兴琴 王亚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1-268,共8页
利用政府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包括社会-经济数据、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消耗数据等,同时采用一些新的、中国特有的排放因子,计算了中国大陆2007年高时空分辨率的颗粒物及污染气体的排放源清单.计算的年排放量分别是:PM2.51321.2万吨,BC1... 利用政府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包括社会-经济数据、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消耗数据等,同时采用一些新的、中国特有的排放因子,计算了中国大陆2007年高时空分辨率的颗粒物及污染气体的排放源清单.计算的年排放量分别是:PM2.51321.2万吨,BC139.9万吨,OC294.6万吨,SO23158.4万吨,NOx2324.8万吨,NH31601.7.0万吨,CO16485.6万吨,VOCs3546.4万吨.计算出的全国和各地区的排放量采用0.5°×0.5°的网格来图示,表明沿海地区及部分中部地区的排放强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部分污染物的排放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及居民采暖、农业秸秆的露天焚烧的季节性等所致.分析对比表明,本文计算的排放结果与其他清单基本相当,但在不同污染物分类别的排放量上则不尽相同;估算误差相对以往清单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颗粒物 污染气体 排放清单 季节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