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SAR技术的同震形变获取、地震应急监测和发震构造研究应用进展
1
作者 赵德政 屈春燕 +5 位作者 张桂芳 龚文瑜 单新建 朱传华 张国宏 宋小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0-592,共23页
随着大地测量观测理论、观测平台和观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InSAR作为一种新型的遥感地质观测途径和数据源,在同震形变获取、地震应急监测、抗震救灾和发震构造科学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InSAR在同震形变监测中... 随着大地测量观测理论、观测平台和观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InSAR作为一种新型的遥感地质观测途径和数据源,在同震形变获取、地震应急监测、抗震救灾和发震构造科学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InSAR在同震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能够在重要灾害性地震事件发生后及时响应,在识别隐伏断层、确定发震断层、监测地表破裂、研究发震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获取三维形变以及厘定发震构造等问题中能提供有效的地表观测数据和模型约束。InSAR观测以其大范围、高精度、及时性等技术和数据优势,在地震应急观测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逐渐凸显,能解决防震减灾的实际需求并逐渐趋于业务化。梳理近年来InSAR技术在不同活动构造区和地震危险区地震周期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分析基于InSAR同震形变观测的断层运动学特征和发震构造研究、讨论InSAR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前青藏高原及周边广大地区的防震减灾事业,有助于实现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评估等科学目标。基于此,文中简要综述了近20年来InSAR技术在同震形变获取、应用中的现状、业务化、科学认识和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同震形变监测 防震减灾 应急观测 发震构造
下载PDF
GIS辅助遥感影像分类概述 被引量:2
2
作者 龚文瑜 《地理空间信息》 2006年第2期15-17,共3页
论述了在已有的GIS数据基础之上,将GIS数据与知识综合运用于遥感影像监督法分类的分类方法,着重对样区的自动选取、非训练样区的分类等几个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分类法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遥感 图像分类 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
下载PDF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57
3
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6 位作者 龚文瑜 赵德政 张迎峰 张国宏 宋小刚 刘云华 张桂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527-4536,共10页
基于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IW宽幅数据,获取了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并以升降轨InSAR观测结果为约束,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同震形变... 基于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IW宽幅数据,获取了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并以升降轨InSAR观测结果为约束,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场发生在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交汇的三角地带,升降轨干涉位移均显示本次地震的形变场影响范围约为50km×50km,形变场长轴方向为NW向,升降轨观测的形变量相反,反映断层运动性质以走滑运动为主,升降轨数据观测得到的最大LOS(Line of Sight,视线向)形变量分别为~22cm和~14cm.非对称形变场反映出断层两侧的运动差异.反演结果显示,最大滑动量约为1m,平均滑动角为-9°,矩震级为MW6.5,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地下1~15km深度范围内,但整体而言本次地震破裂较为充分,基本将该区域1973年及1976年4次>MW6.0地震的破裂空区完全破裂.考虑到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的运动性质,可初步判定发震断层为虎牙断裂北侧延伸分支.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模型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反映出该区域以应力释放为主,进一步触发较大走滑型余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基于SAR干涉点目标分析技术的城市地表形变监测 被引量:49
4
作者 张永红 张继贤 +1 位作者 龚文瑜 LU Z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2-487,493,共7页
通过深入研究干涉点目标的相位模型,提出基于空间搜索的邻近点目标干涉相位差解缠方法,用以计算点目标的地形残差和线性形变,以及分离点目标大气延迟相位和非线性形变相位的时空域滤波方法,解决干涉点目标分析中的关键问题。最后,以苏... 通过深入研究干涉点目标的相位模型,提出基于空间搜索的邻近点目标干涉相位差解缠方法,用以计算点目标的地形残差和线性形变,以及分离点目标大气延迟相位和非线性形变相位的时空域滤波方法,解决干涉点目标分析中的关键问题。最后,以苏州地区地表沉降监测为应用试验,利用形成的SAR干涉点目标形变信息提取技术,获取苏州市区1992—2002年间的地表沉降信息。研究结果与已有文献记录保持比较好的一致性,证明SAR干涉点目标技术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应用于城市地表形变监测的实用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点目标 差分干涉测量 形变监测 城市地面沉降
下载PDF
Sentinel-1A及ALOS2数据约束下的阿克陶地震震源参数反演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云华 龚文瑜 +2 位作者 张国宏 张桂芳 单新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037-4054,共18页
2016年11月25日,在新疆阿克陶县发生了MW6.6地震.本文利用Sentinel-1A宽幅数据和ALOS2精细数据获得了同震形变场,干涉形变场沿木吉断裂展布,显示本次地震破裂长度可达70km,在地表形成两个形变中心,且震中东部形变场条纹密集而西部稀疏... 2016年11月25日,在新疆阿克陶县发生了MW6.6地震.本文利用Sentinel-1A宽幅数据和ALOS2精细数据获得了同震形变场,干涉形变场沿木吉断裂展布,显示本次地震破裂长度可达70km,在地表形成两个形变中心,且震中东部形变场条纹密集而西部稀疏、影响范围广,跨断层剖面显示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可达12cm.利用一种结合先验知识的多视角最小二乘迭代分解法求解出地表的三维形变场,结果显示震中东部形变中心垂向向下运动最大可达20cm,木吉断裂南侧西向运动可达10cm,断层表现为右旋走滑兼具正断作用.采用前向模拟的方法确定二段式分段断层模型能够较好地恢复观测形变场,进而以InSAR观测数据为约束,基于弹性半空间形变模型采用两段非均匀断层滑动模型来反演断层面上的精细滑动值.反演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可能为两次地震事件,发生在断层西段的第一次事件以右旋走滑为主,走向103°,倾角76°,滑动角-167°,震源深度10.1km,累计地震矩为7.2×1018 N·M;东段的第二次事件为右旋走滑兼具正断作用,走向109°,倾角略缓约55°,滑动角-160°,震源深度5.3km,累计地震矩7.76×1018 N·M.本次地震是一次发生在公格尔拉张系的拉张环境下的构造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陶地震 INSAR 三维形变场 反演 发震构造
下载PDF
InSAR大气误差改正及其在活动断层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6
作者 姜宇 单新建 +2 位作者 宋小刚 龚文瑜 王振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385,共12页
为了获取青藏高原东北缘老虎山断裂带精确的震间形变速率场,通过对短时间基线干涉图大气改正效果的评价,从3种外部大气数据(MERIS,ERA-I,WRF)中确定出最优的大气改正方法,用于长时间基线干涉图中的大气信号改正;然后利用层叠法(stacking... 为了获取青藏高原东北缘老虎山断裂带精确的震间形变速率场,通过对短时间基线干涉图大气改正效果的评价,从3种外部大气数据(MERIS,ERA-I,WRF)中确定出最优的大气改正方法,用于长时间基线干涉图中的大气信号改正;然后利用层叠法(stacking)累积平均经大气和轨道改正后的干涉图,获取了研究区的震间形变速率场.结果显示:海原断裂系统区域内,MERIS和ERA-I的大气改正效果优于WRF;MERIS和ERA-I的改正结果给出了相似的形变速率场,断层两盘相对形变速率为视线向2.5mm/a,转换成平行于断层方向为6.5mm/a,与GPS结果一致;在近断层5km的范围内,出现了较大的形变梯度,揭示了浅层蠕滑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大气改正 活动断层 震间形变 老虎山断裂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W)7.3地震InSAR的同震形变场、断层滑动分布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应力扰动 被引量:38
7
作者 华俊 赵德政 +10 位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张迎峰 龚文瑜 王振杰 李成龙 李彦川 赵磊 陈晗 范晓冉 王绍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691,共15页
文中基于D-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C波段升降轨哨兵SAR数据,获取了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W)7.3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并对同震形变的空间特征、量级和断层破裂的分段性进行了分析。哨兵卫星的高质量观测数据清晰地描绘了玛多地震的地... 文中基于D-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C波段升降轨哨兵SAR数据,获取了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W)7.3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并对同震形变的空间特征、量级和断层破裂的分段性进行了分析。哨兵卫星的高质量观测数据清晰地描绘了玛多地震的地表破裂迹线,地表破裂长度约210km。为了进一步认识玛多地震断层深部的同震滑动分布特征和发震断层几何性质,基于升、降轨InSAR形变场及精定位余震数据确定的断层几何反演了同震滑动分布,并基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分析了本次地震对周边区域的应力扰动。结果表明,玛多M_(W)7.3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条次级断层上,且与东昆仑断裂带的主断裂近平行,结合野外考察、地质资料和InSAR地表破裂迹线确定的发震断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玛多地震产生的同震形变场空间影响范围广,形变场的长轴呈NWW向,升、降轨观测的形变量符号相反,结合哨兵数据的观测几何确定发震断层的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基于升、降轨InSAR数据得到的最大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形变量约为0.9m。同震滑动分布模型显示,整体上断层的走向为276°,倾角为80°,倾向NE,最大滑移量约为6m,平均滑动角为4°,矩震级为M_(W)7.45,地震主体破裂发生在0~10km深度范围内,同震破裂至地表,与野外考察所观测到的广泛分布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致。以玛多-甘德断裂为接收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模型显示,玛多地震在玛多-甘德断裂西段附近产生了明显的应力降,表明玛多地震释放了玛多-甘德断裂的库仑应力,导致后者的地震危险性可能大大降低;而在玛多-甘德断裂和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交叉的区域存在应力加载效应,但考虑到玛多地震的余震会释放多余的能量,该区发生较大地震的危险性可能降低。以东昆仑断裂为接收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模型显示,玛多地震在东昆仑断裂东段附近产生了明显的应力加载效应,结合该段震间较高的应变率特征,其地震危险性需要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库仑应力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A的2016年青海门源MW5.9地震发震构造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郑博文 龚文瑜 +4 位作者 温少妍 张迎峰 单新建 宋小刚 刘云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2-882,共11页
文中以Sentinel-1A升、降轨为数据源,利用"二轨法"获取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门源地震以抬升形变为主,其抬升形变值明显大于沉降形变值,升、降轨抬升区最大视线向形变分别为6cm、8cm。同时基于Okada位错模型,构建不... 文中以Sentinel-1A升、降轨为数据源,利用"二轨法"获取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门源地震以抬升形变为主,其抬升形变值明显大于沉降形变值,升、降轨抬升区最大视线向形变分别为6cm、8cm。同时基于Okada位错模型,构建不同倾向断层模型,以升、降轨形变场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得到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及震源参数,最佳断层模型参数分别为:倾角43°,走向128°,平均滑动角85°,最大滑动量为0.27m,反演矩张量约为1.13×1018N·m,矩震级达M_W5.9。结合震源机制解、余震精定位结果和区域构造背景,综合分析认为,门源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SW倾向的民乐-大马营断裂,震源性质为以逆冲为主,兼具微量左旋走滑特征;本次地震是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生长的大背景下,冷龙岭断裂附近的1次局部应力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民乐-大马营断裂 发震断层 冷龙岭断裂 滑动分布
下载PDF
基于多期DInSAR数据的2016年定结地震序列发震断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侯丽燕 单新建 +3 位作者 龚文瑜 张迎峰 罗恒 赵德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57-1369,共13页
2016年5月22日,在西藏定结县发生四次MW4~5地震,研究本序列地震的发震断层几何和运动特征对于认识周边活动断裂性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发震地区偏远,且观测台网分布稀疏,本研究采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进行了同震形变场重建,但... 2016年5月22日,在西藏定结县发生四次MW4~5地震,研究本序列地震的发震断层几何和运动特征对于认识周边活动断裂性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发震地区偏远,且观测台网分布稀疏,本研究采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进行了同震形变场重建,但是定结地震震级较小,单干涉像对获取的形变场受相位噪声影响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时间序列Sentinel-1A干涉数据生成多期同震与非同震干涉图,并利用叠加平均法对本次定结地震同震形变场进行重建,提取了定结2016年5月22日多次地震产生的同震累计整体形变场.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和区域地质特征,研究进行了滑动分布反演,确定其主要贡献的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及滑动分布:断层走向为188°,倾角为43°,平均滑动角为78°,发震断层的运动性质以正断为主兼具少量左旋走滑分量,滑动主要集中在断层垂直深度0~9km处,最大滑动量约为25cm,位于断层倾向深度3km处,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MW5.58.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星载InSAR叠加平均技术可以较好地压制相位噪声,有效提取此类中小型浅源地震同震微弱形变场.最后,我们认为本次定结地震与藏南拆离断层与申扎-定结断层的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形变场 叠加法 哨兵数据 断层滑动分布 差分雷达干涉测量 定结地震
下载PDF
基于GPS速度场研究鄂拉山断裂现今滑动速率和闭锁状态 被引量:11
10
作者 简慧子 王丽凤 +3 位作者 任治坤 龚文瑜 李彦川 刘金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27-1142,共16页
鄂拉山断裂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右旋走滑断裂,前人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厘定了其万年尺度的长期滑动速率,但对其现今运动学特征的认识仍不足.本文利用近二十年获取的GPS速度场,以贝叶斯理论作为断层滑动反演的理论框架,采用MCMC(马... 鄂拉山断裂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右旋走滑断裂,前人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厘定了其万年尺度的长期滑动速率,但对其现今运动学特征的认识仍不足.本文利用近二十年获取的GPS速度场,以贝叶斯理论作为断层滑动反演的理论框架,采用MCMC(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方法,构建鄂拉山断裂的运动学模型,探讨该断裂的现今震间滑动速率和闭锁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鄂拉山断裂的闭锁深度约为15 km,深部的滑动速率为5.0±1.5 mm·a^-1,反映了断层两侧地壳的整体相对运动速率.尽管当前研究区的GPS观测台站分布相对稀疏,但仍可以探测出断层闭锁状态沿走向的变化.在断层中段,由于几何形态的变化,形成了强闭锁的凹凸体,闭锁系数达到0.6~0.7;断层的南段和北段有明显的蠕滑特征,计算得到的闭锁系数仅为0.2~0.3.进一步计算凹凸体上由于滑动亏损产生的等效地震矩积累率为2.35×10^17 N·m/a,等同于M W5.6地震的能量水平.最后,针对研究区域GPS台站分布稀疏的局限,本研究基于滑动模型的误差最小化准则,给出有限资源条件下的GPS台站优化增设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拉山断裂 贝叶斯反演方法 断层闭锁 台网优化
下载PDF
多轨道InSAR震间形变速率场拼接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华俊 龚文瑜 +4 位作者 单新建 王振杰 季灵运 刘传金 李永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2-1189,共18页
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的飞速发展,海量高质量的干涉图使得大面积地表形变监测成为可能。但星载SAR的标准景幅宽有限,需要将多轨InSAR数据进行拼接来开展大范围地表形变的监测... 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的飞速发展,海量高质量的干涉图使得大面积地表形变监测成为可能。但星载SAR的标准景幅宽有限,需要将多轨InSAR数据进行拼接来开展大范围地表形变的监测。聚焦于地震震间形变研究中广域形变场重建的应用需求,文中首先基于模拟数据集定量分析了入射角对多轨道InSAR形变拼接的影响,讨论了多轨道单一方向观测时InSAR形变场拼接中的主要误差来源;提出了基于多项式估计的比值法修正入射角的方法;面向大型走滑断裂,讨论并分析了转换到地距向(Azimuth Look Direction,ALD)后进行拼接的应用场景和效果。最后,以青藏高原东南部为实验区域,利用GPS水平速度场进行参考基准校正,分别使用比值法和转换到ALD方向对基于哨兵1号卫星重建的3个轨道InSAR数据进行拼接,获得了大范围、高精度的InSAR形变速率场。结果表明,入射角的差异会造成相邻轨道同一区域InSAR震间形变速率场的差异,当难以对InSAR形变场进行三维分解时,文中提出的拼接策略可将多轨道的InSAR形变速率场的参考基准统一到同一空间参考框架下,能够有效抑制入射角的影响,实现广域InSAR震间形变速率场产品的拼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GPS 多轨拼接 误差分析 入射角
下载PDF
2001年M_(W)7.8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观测、机制与青藏高原中北部岩石圈流变:认识与挑战
12
作者 赵德政 屈春燕 +4 位作者 单新建 张国宏 李彦川 龚文瑜 宋小刚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04-816,I0002,共14页
2001年M_(W)7.8昆仑山地震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同震破裂产生的巨大应力扰动驱动控制着显著震后形变。二十年尺度的大地测量数据记录了地震后长时间、大范围、时空依赖的震后形变演化过程及差异,揭示了昆仑山... 2001年M_(W)7.8昆仑山地震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同震破裂产生的巨大应力扰动驱动控制着显著震后形变。二十年尺度的大地测量数据记录了地震后长时间、大范围、时空依赖的震后形变演化过程及差异,揭示了昆仑山地震破裂段复杂的断层分段震后运动学特征、分段摩擦性质差异和青藏高原中北部岩石圈流变性质/结构横向各向异性。本文简要回顾昆仑山地震后基于二十年尺度时序InSAR和GPS的震后形变观测方法和时空特征,特别是时空密集的InSAR观测,是该构造区震后GPS观测的重要补充及其不可替代的观测手段;总结大范围震后形变模拟方法及其揭示的震后运动过程、多种动力学机制及其关系。最后总结提出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20年研究取得的科学认识及尚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一方面要持续性地对东昆仑断裂带大范围地表形变进行观测研究;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震后形变模型,进一步深化对该断裂带地震周期形变、区域构造对周期形变控制作用、复杂断层运动时空演化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地震 震后形变 余滑 黏弹性松弛 岩石圈流变
下载PDF
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同震形变特征及周边强震危险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单新建 李彦川 +9 位作者 高志钰 华俊 黄星 龚文瑜 屈春燕 赵德政 陈俊先 黄传超 张迎峰 张国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44-953,共10页
2022年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于鲜水河断裂磨西段,为揭示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收集了震中200 km范围内的连续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测站和震中50 km范围内的强震动数据,进行了高精度处理以提取测站的同震水平... 2022年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于鲜水河断裂磨西段,为揭示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收集了震中200 km范围内的连续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测站和震中50 km范围内的强震动数据,进行了高精度处理以提取测站的同震水平位移.此外,还收集了覆盖震中区域的Sentinel和ALOS-2降轨数据,通过干涉差分技术处理并获得了卫星视线向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水平同震形变呈四象限分布,表明泸定地震的震源机制为左旋走滑;距震中16 km的强震动台站记录到了明显的位移波形,其峰值位移达14 cm、永久变形约为12 cm;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显示断层近场30 km×30 km区域具有明显的同震变形,断层西侧卫星视线向最大位移达15 cm,挖角乡附近的局部形变超过15 cm;野外调查推测在“二台子-爱国村”间的断层段发育地表破裂,但从InSAR形变场上难以判定,同震是否破裂到地表仍需详细的野外考察予以确定.反演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主干断裂在泸定地震前的闭锁分布,并定量计算了断层的地震矩亏损,结果表明,2022年泸定6.8级地震充分释放了磨西段自1786年磨西M73/4地震以来积累的地震矩.据此研判近期在原震区发生更大震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安宁河、则木河、大凉山和龙门山南段等断裂已累积的地震矩等效于MW7.0~7.7地震;鉴于泸定地震对上述断裂段均造成了库仑应力加载作用(>0.01 MPa),且在安宁河断裂北段的库仑应力加载超过了0.1 MPa的经验触发阈值,川滇块体北东边界尤其是安宁河断裂的未来强震危险性需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特征 地震危险性分析
原文传递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县M_(S)6.4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成龙 张国宏 +4 位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龚文瑜 贾蕊 赵德政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1-488,共8页
利用欧空局Sentinel-1A SAR数据,重建了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县M_(S) 6.4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InSAR形变场联合约束,反演了发震断层参数与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地震同震形变场(长轴走向近EW向)发生在柯坪塔格褶皱带与奥兹格... 利用欧空局Sentinel-1A SAR数据,重建了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县M_(S) 6.4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InSAR形变场联合约束,反演了发震断层参数与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地震同震形变场(长轴走向近EW向)发生在柯坪塔格褶皱带与奥兹格尔它乌褶皱带之间的区域内,升降轨观测的视线向(LOS)形变量相同,反映出发震断层运动性质是以逆冲为主,最大LOS向形变量约7 cm,干涉形变场呈现非对称性分布.断层模型反演结果显示,破裂区域长度为24 km,宽8 km,集中于地下深度4~6 km范围内,同震最大滑动量约0.34 m,平均滑动角85°,矩震级为M_(W) 6.0,北倾(倾角15°)逆冲推覆运动主导着断层破裂,兼具少量走滑运动分量.从发震断层模型、同震滑动深度分布及破裂运动学特征推测,这次伽师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柯坪塔格褶皱带山前出露的柯坪塔格逆断裂,且支持柯坪塔格地区的薄皮构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县地震 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分布 柯坪塔格褶皱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