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锥栗炭疽病的研究 Ⅰ.病原的确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
4
1
作者
.吴建勤
张思禄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2-135,共4页
通过分离培养,人工接种和病原鉴定,证实锥栗炭疽病是由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侵染所致,其无性世代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病原菌菌落在PDA加锥栗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通过分离培养,人工接种和病原鉴定,证实锥栗炭疽病是由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侵染所致,其无性世代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病原菌菌落在PDA加锥栗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0.pH3~11均能产生分生孢子,pH8.5时产生分生孢子的能力最强.在自由水条件下分生孢子才有较高的萌发率(39.2%).分生孢子萌发pH值范围为2~10,最佳为6.5;锥栗叶煎汁培养基对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栗
炭疽病
病原
围小丛壳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锥栗炭疽病的研究 Ⅰ.病原的确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
4
1
作者
.吴建勤
张思禄
机构
永安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沙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出处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2-135,共4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96030).
文摘
通过分离培养,人工接种和病原鉴定,证实锥栗炭疽病是由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侵染所致,其无性世代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病原菌菌落在PDA加锥栗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0.pH3~11均能产生分生孢子,pH8.5时产生分生孢子的能力最强.在自由水条件下分生孢子才有较高的萌发率(39.2%).分生孢子萌发pH值范围为2~10,最佳为6.5;锥栗叶煎汁培养基对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锥栗
炭疽病
病原
围小丛壳菌
生物学特性
Keywords
Castanea henryi
anthracnose
Glomerella cingulata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biology feature
分类号
S436.6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S763.721.7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锥栗炭疽病的研究 Ⅰ.病原的确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吴建勤
张思禄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