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水压环境下岩石动态压剪耦合力学响应与本构模型
1
作者 杜洪波 王鑫婷 +2 位作者 魏明东 阿比尔的 王浩然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静水压环境是深部岩石的典型应力赋存状态,并且岩石内存在多尺度的结构面,易遭受压剪耦合的复杂动力扰动。因此,探究静水压环境下岩石动态压剪耦合力学响应及损伤本构模型对于深部岩石结构安全评估和动力灾害防控极为重要。本文应用霍... 静水压环境是深部岩石的典型应力赋存状态,并且岩石内存在多尺度的结构面,易遭受压剪耦合的复杂动力扰动。因此,探究静水压环境下岩石动态压剪耦合力学响应及损伤本构模型对于深部岩石结构安全评估和动力灾害防控极为重要。本文应用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对倾斜砂岩试样进行动态压剪耦合试验,揭示静水围压、动态荷载压剪耦合比及加载率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和Weibull分布,建立静水压环境下深部岩石动态压剪耦合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1)岩石动态强度及变形模量随着加载率及静水围压的增大呈增加趋势,强度的围压效应及加载率效应明显,动态荷载中的剪切分量能削减岩石承载能力并提升岩石的变形能力。2)随着动态荷载剪压比和静水围压的增加,岩石冲击破坏模式由拉伸主导的内部锥形破裂面及表面劈裂转变为剪切主导的单一平面破坏;动态荷载中的剪切分量对静水围压作用下岩石的动态破碎存在明显的限制作用。3)采用极值解析法推导了模型分布参数F0和m的解析表达式,探究了模型分布参数F0、m和损伤修正系数q的物理意义及其对本构模型的影响规律;同时,对比不同工况下试验和理论应力应变曲线,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揭示的静水压环境下岩石动态压剪耦合动力响应与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可为复杂动力扰动下深部岩石工程安全建设与灾害防护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岩石 静水围压 霍普金森压杆 动态压剪耦合 动力响应 损伤本构模型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的铣挖破礁施工参数研究
2
作者 汤德颖 阿比尔的 +3 位作者 裴邦学 李春军 刘明维 杜健如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7-203,共7页
为解决生态清礁的迫切需求,铣挖法作为机械开挖岩石的方法被用于水下清礁。本文根据铣挖清礁的现场试验资料,基于离散元3DEC模拟铣挖清礁的过程,研究不同施工参数(输出扭矩、工作压力、吃刀深度、摆臂速度)的破礁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输... 为解决生态清礁的迫切需求,铣挖法作为机械开挖岩石的方法被用于水下清礁。本文根据铣挖清礁的现场试验资料,基于离散元3DEC模拟铣挖清礁的过程,研究不同施工参数(输出扭矩、工作压力、吃刀深度、摆臂速度)的破礁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输出扭矩和工作压力对铣挖头的运转情况影响显著,过大的工作压力导致铣挖头出现卡刀现象;铣挖头卡刀会增加截割阻力影响截齿寿命;铣挖头正常运行的比能耗随工作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摆臂铣削的截割阻力和铣挖效率均随吃刀深度和摆臂速度增大而增大;比能耗随吃刀深度的增大而减小,与摆臂速度呈指数减小的趋势。研究成果对铣挖破礁实际施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清礁 铣挖施工参数 截割阻力 铣挖效率 比能耗
下载PDF
Effects of anti-pull ties on the bearing behaviors of shallow tunnel-type anchorages in soft rock
3
作者 HAN Ya-feng LIU Xin-rong +5 位作者 abi erdi TU Yi-liang XU Bin ZHOU Xiao-han DENG Zhi-yun WANG Zhong-ha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9期2708-2730,共23页
Tunnel-type anchorages(TTAs)installed in human gathering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hallow burial depth,and in many instances,they utilize soft rock as the bearing stratum.However,the stability control measures and... Tunnel-type anchorages(TTAs)installed in human gathering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hallow burial depth,and in many instances,they utilize soft rock as the bearing stratum.However,the stability control measures and the principle of shallow TTAs in soft rock have not been fully studied.Hence,a structure suitable for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shallow TTAs in soft rock strata,named the anti-pull tie(APT),was added to the floor of the back face.Physical tests and numerical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APT on the load transfer of TTAs,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rface,and the failure model.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PTs were also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TAs with an APT is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11.8%,as compared to the TTAs without an APT.Also,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TAs increases approximately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height,width,length,and quantity of APTs,and decreases approximately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back face and slope angle of the tie slope.The normal squeezing between the tie slope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increases the shear resistance of the interface and expands the rang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participating in bearing sharing.Both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zones exist in the APT during loading.The tension zone extends from the tie toe to the tie bottom along the tie slope.The range of the tie body tension zone constantly expands to the deep part of the APT with an increasing load.The peak tensile stress value is located at the tie toe.The distribution of compressive stress in the tie body is the largest at the tie top,followed by the tie slope,and then the tie bott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tunnel-type anchorage Soft rock Anti-pull tie Bearing behaviors Stability control measures
下载PDF
深填斜坡中基桩受力变形规律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明维 李辉 +1 位作者 阿比尔的 高俊升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47,共8页
高桩码头在我国西南地区港口建设中应用愈来愈广泛,码头基桩受桩后回填土作用容易发生水平变形,尤其是在深厚回填土情况下基桩变形更加严重,影响基桩的正常使用甚至安全稳定。结合斜坡基桩室内模型试验,通过建立深填斜坡中桩-土精细化... 高桩码头在我国西南地区港口建设中应用愈来愈广泛,码头基桩受桩后回填土作用容易发生水平变形,尤其是在深厚回填土情况下基桩变形更加严重,影响基桩的正常使用甚至安全稳定。结合斜坡基桩室内模型试验,通过建立深填斜坡中桩-土精细化数值分析模型,研究深填斜坡中回填土厚度及内摩擦角、桩截面尺寸等设计参数对基桩内力、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回填深度的增加,桩身位移分布由直线型逐渐变为S型,桩身最大位移由桩顶逐渐下移至回填区,回填土厚度越大,桩身受力越大。当回填土材料的抗剪强度逐步提高时,能有效控制桩身变形,但当回填土抗剪强度提高到一定值后,桩顶位移基本保持不变,提高回填土抗剪强度对控制桩身变形的作用有限。支护桩径较小时,桩身呈S型变形,增大桩径,桩身弯曲变形减小,但过分使用大直径基桩反而使桩顶产生较大位移。同时提出了深填斜坡h型双桩优化支护方案,为内河港口码头桩基设计建造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填斜坡 高桩 桩顶位移 变形控制
下载PDF
钢管混凝土嵌岩桩钢-混凝土联合承载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明维 朱晨浩 +3 位作者 阿比尔的 陈珏 刘耕 吴文凤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5,共7页
钢管混凝土嵌岩桩是深水和浅覆盖层环境下的新型深基础型式,在内河深水码头建设中应用广泛。针对船舶撞击力、波浪力及水流力等周期性水平荷载作用下内河港口钢管混凝土嵌岩桩钢-混凝土联合承载特性,制作了3根1∶7.3的大比尺钢管混凝土... 钢管混凝土嵌岩桩是深水和浅覆盖层环境下的新型深基础型式,在内河深水码头建设中应用广泛。针对船舶撞击力、波浪力及水流力等周期性水平荷载作用下内河港口钢管混凝土嵌岩桩钢-混凝土联合承载特性,制作了3根1∶7.3的大比尺钢管混凝土嵌岩桩模型,沿桩身不同高度在钢管外侧、对应内侧混凝土块及内置受力钢筋上分别布置应变测点,以18.0、22.5和27.0 kN为循环幅值,开展钢管混凝土嵌岩桩钢-混凝土联合承载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桩身钢-混凝土应变均包括线性增长、平稳波动、剧烈震动和急剧下降4个阶段,各阶段占疲劳寿命8.66%、79.66%、6.06%和5.62%;同一桩身截面外侧钢管应变与内侧对应混凝土应变差异较大,最大超过混凝土应变的80%,而内置钢筋与混凝土始终保持应变协同,最大应变差不超过混凝土应变的20%;在弯矩较小的桩顶处,桩身弯矩主要由内侧混凝土承担,占比超过70%,沿桩身往下,钢管承担的截面弯矩比逐渐增大,在桩身底部,两者弯矩占比近似相等,钢管与混凝土受弯同步,在同一桩身截面处,循环幅值越大,两者越早达到受弯协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嵌岩桩 内河港口 循环荷载 联合承载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平行黏结模型宏细观力学参数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阿比尔的 郑颖人 +1 位作者 冯夏庭 丛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89-1301,共13页
采用变量控制法较全面地分析了各细观参数与宏观参数的定量关系,表明:弹性模量E随颗粒模量E_c、黏结模量_c、平行黏结半径乘子呈线性增长,随颗粒刚度比k_n/k_s、黏结刚度比k_n/k_s呈对数减小;泊松比则主要受k_n/k_s和k_n/k_s的影响... 采用变量控制法较全面地分析了各细观参数与宏观参数的定量关系,表明:弹性模量E随颗粒模量E_c、黏结模量_c、平行黏结半径乘子呈线性增长,随颗粒刚度比k_n/k_s、黏结刚度比k_n/k_s呈对数减小;泊松比则主要受k_n/k_s和k_n/k_s的影响,两者之间呈对数关系;颗粒键的黏结强度决定了材料的强度,室内材料黏聚力c和抗拉强度σ_t主要受法向平行黏结强度σ_c、平行黏结强度比K_σ的影响,随σ_s线性增长,随K_σ对数减小;摩擦角φ主要受颗粒摩擦系数u影响,两者呈对数关系。分析裂隙扩展特征,表明材料法向黏结强度σ_s和切向黏结强度τ_c的相对大小决定裂纹分布规律,随K_σ增大,岩样的拉破坏区域减少,而压剪破坏区域增加,破坏面由剪切破坏向共轭破坏发展;材料的强度离散性越小,岩样破坏趋于集中,破坏面明显,强度均值标准差比值K_△>3.5为宜;k_n/k_s增加,宏观破坏形式向共轭破坏发展。细观参数的选取除了匹配强度参数,同时还需要考虑破坏形式的一致,考虑多参数相互影响,建立了宏细观参数之间的经验公式,对细观参数进行优化选择,并做了实例验证。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获得的峰值荷载、变形参数、剪切强度等数值接近,应力-应变演化规律相同,破坏形态一致,表明细观参数结果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分析 平行黏结模型 宏观特性 细观参数 相关性
下载PDF
三峡库区周期性饱水-疏干下嵌岩桩承载力弱化模型研究
7
作者 刘明维 王高林 +2 位作者 阿比尔的 刘耕 关英俊 《人民珠江》 2021年第2期38-45,共8页
针对库区饱水-疏干下砂泥岩的性能劣化试验结果差异大,缺乏周期性饱水-疏干下嵌岩桩承载力弱化分析模型的问题。结合大量饱水-疏干作用下的砂泥岩试验数据,分析了饱水-疏干作用下的砂岩、泥岩的强度弱化规律,发现砂泥岩强度均随着饱水-... 针对库区饱水-疏干下砂泥岩的性能劣化试验结果差异大,缺乏周期性饱水-疏干下嵌岩桩承载力弱化分析模型的问题。结合大量饱水-疏干作用下的砂泥岩试验数据,分析了饱水-疏干作用下的砂岩、泥岩的强度弱化规律,发现砂泥岩强度均随着饱水-疏干作用呈对数衰减,初始阶段降低幅度明显,后期下降速度减小,且前10次衰减最明显;此外砂泥岩的抗压强度劣化与其初始抗压强度有关,初始抗压强度高的岩石强度劣化速率较慢,但总劣化程度较高。建立了周期性饱水-疏干下砂岩、泥岩的归一化模型,表明不同强度岩石在饱水-疏干作用下具有一致性衰减规律。考虑饱水-疏干作用下岩土的强度弱化作用,结合建立的周期性饱水-疏干作用下砂、泥岩弱化模型,对桩基规范中嵌岩桩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调整优化,并建立了嵌岩桩承载力弱化计算模型,为库区在饱水-疏干环境下桩基承载力弱化和寿命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疏干作用 嵌岩桩 砂泥岩 归一化模型 桩基承载力
下载PDF
酸性干湿循环下充填节理岩石劣化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柴少波 宋浪 +2 位作者 刘欢 阿比尔的 柴连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993-3002,共10页
为探究酸性干湿循环作用对充填节理岩石的损伤劣化规律,首先对预制充填节理岩石进行酸性和中性环境下不同次数的干湿循环前处理,再采用万能试验机和分离式Hopkinson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简称SHPB)装置对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 为探究酸性干湿循环作用对充填节理岩石的损伤劣化规律,首先对预制充填节理岩石进行酸性和中性环境下不同次数的干湿循环前处理,再采用万能试验机和分离式Hopkinson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简称SHPB)装置对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和动态冲击试验,对充填节理岩石纵波波速、静态抗压强度以及动态抗压强度的劣化效应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酸性和中性环境干湿循环作用下充填节理岩石动态冲击的破坏形态。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无论是酸性环境还是中性环境,充填节理岩石的波速值、静态抗压强度以及动态抗压强度不断减小,劣化程度不断加剧,其中酸性干湿循环作用对静态抗压强度的劣化最显著;此外发现干湿循环作用下充填节理岩石静态、动态抗压强度与波速值之间均存在一致性较强的线性关系;酸性环境干湿循环作用下充填节理层粉化程度和两侧岩石破碎程度更严重。研究成果可为酸性环境干湿循环作用下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节理 酸性环境 干湿循环 劣化效应 动力特性
下载PDF
隧洞围岩在超载和卸载状态下的破坏模式 被引量:3
9
作者 阿比尔的 向钰周 +3 位作者 郑颖人 柴少波 袁和川 刘露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61,共9页
围岩破坏模式分析是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控制和支护设计的基础。围岩开挖是一个径向应力减小、轴向应力增大的复杂加卸载过程,当前常采用超载试验研究隧洞围岩的破坏模式。围岩的应力路径是影响其破坏模式的重要因素,而超载试验的... 围岩破坏模式分析是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控制和支护设计的基础。围岩开挖是一个径向应力减小、轴向应力增大的复杂加卸载过程,当前常采用超载试验研究隧洞围岩的破坏模式。围岩的应力路径是影响其破坏模式的重要因素,而超载试验的围岩应力路径不同于加轴压、卸围压路径。为对比隧洞围岩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破坏模式,利用WE–600B型液压式万能试验机和自主设计的隧洞模型试验仪,采用相似模型试验方法,研究隧洞围岩在超载和开挖卸载过程中的应变演化规律及破坏面发展过程。应变演化规律方面:两种工况下,拱底均产生一定的拉应变;开挖卸载模式下,侧墙和拱腰处的应变增速大于超载模式,围岩向临空面的变形速度更快,破坏发展更快。破坏面发展方面:超载时,直墙两侧围岩整体剥落,剥落体保持完整;开挖卸载模式下,直墙两侧围岩向临空面逐层挤压溃曲,剥落体的完整性差,即开挖卸载路径下的围岩破碎程度更大。超载工况下,破坏过程由低应力时的拱底拉裂转变为高应力时的侧墙拉剪耦合的“V”型片帮剥落破坏;两种卸载工况下,破坏过程均为侧壁楔体剪切破坏和竖向张拉破坏耦合的“V”型片帮劈裂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洞围岩 超载试验 开挖卸载试验 应变演化 破坏面发展 破坏模式
下载PDF
不同应力路径下小跨度隧洞围岩的宏细观破坏机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和艺 丛宇 +4 位作者 张黎明 郑颖人 王在泉 阿比尔的 刘立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616-1629,共14页
为探究小跨度隧洞围岩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破坏机制,依据现场工况设计相似模型试验可以直观了解围岩的破坏过程,同时数值模拟技术为洞悉岩体内部的破坏机理提供了可视化手段。本文依托某隧洞工程设计了相似模型的加、卸荷破坏试验,并利... 为探究小跨度隧洞围岩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破坏机制,依据现场工况设计相似模型试验可以直观了解围岩的破坏过程,同时数值模拟技术为洞悉岩体内部的破坏机理提供了可视化手段。本文依托某隧洞工程设计了相似模型的加、卸荷破坏试验,并利用颗粒流分析软件PFC进行数值仿真。对比宏、细观两种尺度下的试验发现,隧洞两侧直墙中部岩体的切向应力峰值最低,该处易受拉破坏。拱肩和拱脚处的围岩因应力集中而松动,该处产生的裂隙与直墙处裂隙贯通后将岩体切割成块是隧洞破坏的主要形式。开挖卸荷的应力路径下,隧洞整体的承载能力更强,但破坏时剥落的岩体更加破碎,围岩的损伤深度更大且内部剪切裂纹占比更多,最终形成的破坏面接近“V”型,同时开挖卸荷还会形成开挖扰动区,使拱顶和拱底处岩体的切向应力峰值降低,部分岩体的承载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路径 相似模型试验 PFC仿真 开挖卸荷 宏观和细观尺度
下载PDF
接触面粗糙度对软岩隧道锚渐进破坏特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亚峰 刘新荣 +4 位作者 梁宁慧 刘明维 阿比尔的 邓志云 赖国森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50-1661,共12页
为了研究接触面的粗糙度对软岩隧道锚渐进破坏特征的影响,通过制作3组不同粗糙度接触面的软岩隧道锚相似模型,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系统地对比分析不同粗糙度接触面的软岩隧道锚承载过程中岩体裂纹的发展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接触面的粗糙度对软岩隧道锚渐进破坏特征的影响,通过制作3组不同粗糙度接触面的软岩隧道锚相似模型,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系统地对比分析不同粗糙度接触面的软岩隧道锚承载过程中岩体裂纹的发展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隧道锚的极限承载力随接触面粗糙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随接触面粗糙度的降低,围岩裂纹的萌生角度逐渐增大,拱顶围岩中的主裂纹位置从后锚面起逐渐向拱顶中前部转移,围岩由整体破坏转变为以拱顶中前部局部围岩的破坏为主;拱底围岩中的裂纹则从贯通至地表且近似平行于锚体轴向的剪裂纹转变为零星的大角度短小裂纹,锚塞体下部也由薄层剪切带破坏模式转变为沿接触面滑移的破坏模式。在接触面粗糙度下降过程中,软岩隧道锚的破坏顺序由“拱顶后端岩体压剪(或拉剪)破坏→接触面滑移、脱黏→中前端岩体拉剪与拉伸破”转变为“接触面滑移、脱黏→拱顶前端岩体拉剪破坏→拱顶后端岩体拉伸破坏”。该研究成果可为揭示隧道锚的工作性状和破坏机制、完善相关设计计算理论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软岩隧道锚 接触面粗糙度 渐进破坏 模型试验 数字图像相关
原文传递
分级循环加卸载下饱水细黄砂岩的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
12
作者 袁和川 阿比尔的 +4 位作者 张洁 丛宇 刘明维 蒲运杰 李浩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3943-3955,共13页
针对富水隧道在不同施工阶段遭受的变幅荷载扰动下围岩损伤破坏问题,通过开展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岩样变形参量和宏观破裂特征,揭示分级循环加卸载下饱水砂岩的变形破坏规律。结果表明:随加载... 针对富水隧道在不同施工阶段遭受的变幅荷载扰动下围岩损伤破坏问题,通过开展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岩样变形参量和宏观破裂特征,揭示分级循环加卸载下饱水砂岩的变形破坏规律。结果表明:随加载幅值增加,滞回环迁移量先减小后增大,滞回环面积逐级增大,滞回环沿轴向应变呈“疏-密-疏”的发展;弹性模量呈“骤降→缓慢下降→加速下降”式逐级下降,泊松比呈“梯级式下降→相对稳定→回升”式U形变化规律。围压提高了岩样刚度和抵抗变形能力,整体弹性模量增大,加载起始泊松比增大,残余应变增大,但后期屈服段循环加卸载作用下弱化作用明显;荷载速率越快,加载啮合摩擦作用越明显,平均加卸载模量越大,岩样不可逆变形越小,但泊松效应不明显。围压增大,砂岩由拉剪复合破坏转变成压剪破坏;荷载速率越小,主裂隙越发育,贯通程度越高,破裂面冲刷程度较大。研究揭示的饱水砂岩变形破坏规律对富水隧道的围岩变形损伤和稳定分析具有显著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饱水砂岩 分级循环加卸载 荷载速率 变形特征参数 破坏特征
原文传递
P波入射含顺层结构面岩质边坡引起的振动
13
作者 柴少波 史杰辉 +2 位作者 阿比尔的 刘钦 宋浪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40,共10页
假定岩体为开尔文非线性体、结构面法向满足Barton-Bandis模型、切向满足库仑滑移模型,基于时域递归法得到应力波在岩体和结构面中的传播方程。根据简化的边坡模型,结合应力波传播路径和时间延迟,对结构面与边坡坡面之间的多重反射波的... 假定岩体为开尔文非线性体、结构面法向满足Barton-Bandis模型、切向满足库仑滑移模型,基于时域递归法得到应力波在岩体和结构面中的传播方程。根据简化的边坡模型,结合应力波传播路径和时间延迟,对结构面与边坡坡面之间的多重反射波的传播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叠加原理得到边坡面上任意质点的法向和切向振动速度表达式。通过数值模拟对比验证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并对本研究理论和数值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简要说明。研究结果表明,结构面的刚度、监测点水平位置、坡角和坡脚竖向距离等均会对边坡振动放大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理论方面阐明岩体结构面对坡面质点振动放大效应的影响规律,为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波传播 岩体结构面 顺层岩质边坡 地表振动 放大系数
原文传递
干湿循环作用下充填节理岩石压缩特性
14
作者 柴少波 宋浪 +2 位作者 刘欢 阿比尔的 刘帅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153,共12页
为探明干湿循环作用对充填节理岩石压缩力学强度与变形破坏特征的影响,人工制备多种不同充填物的节理岩石试样,对其进行0(全程干燥)、1、5、10、15、20次干湿循环预处理,使试样产生一定的累积损伤;在此基础上,对充填节理岩石试样进行静... 为探明干湿循环作用对充填节理岩石压缩力学强度与变形破坏特征的影响,人工制备多种不同充填物的节理岩石试样,对其进行0(全程干燥)、1、5、10、15、20次干湿循环预处理,使试样产生一定的累积损伤;在此基础上,对充填节理岩石试样进行静态单轴压缩试验和动态冲击试验,并在动态冲击试验过程中借助高速摄像机观察充填节理岩石的冲击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充填节理岩石的静态和动态抗压强度不断降低,且降低幅度逐渐变小,20次干湿循环作用后岩样的静态和动态抗压强度总劣化度均为20%~30%;通过拟合发现岩样的动态抗压强度降低规律符合指数函数分布;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静态破坏模式由劈裂破坏逐步发展为剪切破坏,动态冲击中充填节理岩石破碎程度和充填节理层粉碎飞溅程度加剧,验证了干湿循环作用会严重影响充填节理岩石的变形破坏特征和动态抗冲击能力;应力波透射系数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不断降低,20次干湿循环作用后岩样的应力波透射系数降低了约10%,说明干湿循环作用对应力波传播能力造成了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充填节理岩石 干湿循环 劣化效应 压缩特性 动力特性
原文传递
项目制与课程制融合教学模式研究——以“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课程为例
15
作者 周鑫 沈娜 +3 位作者 何晓英 李东 谢涛 阿比尔的 《科教文汇》 2024年第11期81-84,共4页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迫切需要具备守正创新、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仅采用传统课程制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已难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文章提出一种项目制与课程制融合的教学模式,通...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迫切需要具备守正创新、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仅采用传统课程制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已难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文章提出一种项目制与课程制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分析项目制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从一门课程的视角构建了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使两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机融合。对融合教学模式的论证表明,该模式在传统课程教学基础上,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独立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更好地服务重庆交通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模式研究 课程制教学 项目制教学 复合型人才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