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ar-surface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ert-oasis transition zone in Dunhuang,China
1
作者 Pan Jiapeng ZHanG Kecun +1 位作者 an zhishan ZHanG Yu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654-667,共14页
The desert-oasis transition zone(DOTZ)serves as a buffer area between the desert and oasis.Understanding its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eolian disasters in t... The desert-oasis transition zone(DOTZ)serves as a buffer area between the desert and oasis.Understanding its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eolian disasters in the oasis.In this study,we used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2013–2019 from the portabl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t five sites(site A on the edge of the oasis,sites B,C,and D in the DOTZ,and site O in the desert)in Dunhuang,China to analyze the near-surface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auses,as well as to reveal the key role of the DOTZ in oasis protec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wind speed,frequency of sand-driving wind,and directional variability of wind decreased from west to east within the DOTZ,and wind speed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air temperature.The terrain influenced the prevailing winds in the region,mainly from northeast and southwest.Only some areas adjacent to the oasis were controlled by southeasterly wind.This indicated that the near-surface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TZ were caus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local terrain and surface hydrothermal difference.At site D,the annual drift potential(DP)was 24.95 vector units(VU),indicating a low wind energy environment,and the resultant drift direction(RDD)showed obvious seasonal differences.Additionally,the DOTZ played an important buffering role between the desert and oasis.Compared with the desert,the mean wind speed in the oasis decreased by 64.98%,and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was more concentrated.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be useful in interpreting the aeolian activity of the DOTZ in Dunhu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oasis transition zone near-surface wind field hydrothermal difference sand-driving wind aeolian environment Dunhuang
下载PDF
Wind dynamic environment and wind-sand erosion and deposition processes on different surfaces along the Dunhuang–Golmud railway,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ZHanG Hongxue ZHanG Kecun +1 位作者 an zhishan YU Yanp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393-406,共14页
The Dunhuang–Golmud railway passes through different deserts in arid areas,especially drifting-sand desert and sandy-gravel Gobi.The near-surface wind environment and wind-sand transport process vary due to different... The Dunhuang–Golmud railway passes through different deserts in arid areas,especially drifting-sand desert and sandy-gravel Gobi.The near-surface wind environment and wind-sand transport process vary due to different external factors,such as topography,vegetation,and regional climate,resulting in evident spatial differences in surface erosion and deposition.Consequently,the measures for preventing wind-sand hazards will differ.However,the mechanism and control theory of sand damage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In this study,we use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three-dimensional(3D)laser scanning,and grain-size analysis to compare and evalu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ind conditions,sand erosion and deposition patterns,and grain composition in the drifting-sand desert and sandy-gravel Gobi along the Dunhuang–Golmud railway in China.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mean wind speed,the frequency of sand-driving wind,and the drift potential of sandy-gravel Gobi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drifting-sand desert,indicating a greater wind strength in the sandy-gravel Gobi,which exhibits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wind conditions.The major sediment components in sandy-gravel Gobi are very fine sand,fine sand,and medium sand,and that in drifting-sand desert are very fine sand and fine sand.We found that the sediment in the sandy-gravel Gobi is coarser than that in the drifting-sand desert based on mean grain size and sediment componen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and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the sandy-gravel Gobi and drifting-sand desert are consistent,with sand deposition mainly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railway and sand erosion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railway.The area of sand deposition in the drifting-sand desert accounts for 75.83%of the total area,with a mean deposition thickness of 0.032 m;while the area of sand deposition in the sandy-gravel Gobi accounts for 65.31%of the total area,with a mean deposition thickness of 0.028 m,indicating greater deposition amounts in the drifting-sand desert due to the presence of more fine sediment components.However,the sand deposition is more concentrated with a greater thickness on the embankment and track in the sandy-gravel Gobi and is dispersed with a uniform thickness in the drifting-sand desert.The sand deposition on the track of the sandy-gravel Gobi mainly comes from the east side of the railway.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helpful in developing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determining appropriate selection and layout measures for sand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erosion and deposition wind environment three-dimensional(3D)laser scanner drift potential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 Dunhuang–Golmud railway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star dune and implications for dune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at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scenic spot of Dunhuang,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ZHanG Weimin Tan Lihai +3 位作者 an zhishan ZHanG Kecun GAO Yang NIU Qinghe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357-370,共14页
Aerial photographs and 3-D laser scans of a 90-m high star dune at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scenic spot in Dunhuang,China,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dune morphology on timescales from months to decades.The... Aerial photographs and 3-D laser scans of a 90-m high star dune at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scenic spot in Dunhuang,China,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dune morphology on timescales from months to decades.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relative-equilibrium airflow strength in three wind directions of northeast,west and south wa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stability of star dunes with limited migration.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airflows exerted a crucial impact on variation processes of star dune morphology.Controlled by transverse airflows,the easterly winds,the east side was dominated by wind erosion;and strong deposition occurred on the south-south-east arm with a maximum deposition rate of 0.44 m/a in the 46-a monitoring period,causing the east side becoming steep and high.Controlled by longitudinal airflows,the westerly winds,the west-north-west side was mainly eroded and the north arm migrated from west to east with a rate of 0.30 m/a,causing the dune slope becoming gentle and elongate.The local air circulation(southerly winds)exert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tar dune.Due to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the south side present surface processes from a concave profile to a convex profile in 46 a,which is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habilitating the airflow field at most is a crucial strategy to the protection of Crescent Moon Spring from burial.Opening up the passage of easterly,westerly and southerly winds through intermediately cutting the protection forest,demolishing the enclosed wall and changing the pavilion into a porous pattern have been suggested to protect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from bu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R DUNE morphology variation EROSION and deposition time scale CRESCENT MOON SPRING
下载PDF
基于黏土沙障的复配土壤对土壤水分特征影响对比分析
4
作者 潘加朋 张克存 +2 位作者 安志山 张宏雪 薛承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5,共8页
[目的]研究基于黏土沙障的复配土壤在不同复配质量比下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旨在揭示其土壤改良效益,为今后黏土沙障的设计提供最佳复配比。[方法]通过试验设计将各样品划分为空白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并分别对三组样品的土壤容重、水... [目的]研究基于黏土沙障的复配土壤在不同复配质量比下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旨在揭示其土壤改良效益,为今后黏土沙障的设计提供最佳复配比。[方法]通过试验设计将各样品划分为空白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并分别对三组样品的土壤容重、水分常数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试验组样品土壤容重随复配土壤质量比(即复配比)的增加而减小,相较于空白组,当复配比为5∶1时降低至1.45 g/cm^(3),对照组则降低至1.32 g/cm^(3)。(2)试验组样品的土壤饱和含水率在其复配比超过一定阈值时明显增加,当复配比为2∶1时相较于空白组升高了0.97%,同时,其田间持水率与凋萎系数也相较于空白组整体分别升高1.518%,1.543%,对照组两者上升则均超过10%。(3) Gardner模型对三组样品模拟良好,三者土壤含水率均随土壤水势增加而减小,当土壤水势一定时,试验组复配比的增加有效提高了复配土壤的含水率,在土壤水势为0.01~1.5 MPa间不同质量比复配土壤平均增加了1.32%~1.72%。[结论]基于黏土沙障的复配土壤其复配比的增加能有效提升土壤的持水力与保水性,其有效含水量也明显上升,对土壤改良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沙障 复配土壤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容重
下载PDF
乌海至玛沁高速公路中卫段风沙环境特征及沙害防治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克存 安志山 +3 位作者 何明珠 张凌云 王金国 侯永刚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3-991,共9页
乌玛高速公路是《国家公路网规划》中内蒙古乌海至青海玛沁高速公路的简称,对宁夏自治区沿黄经济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观测和实地考察,对乌玛高速公路腾格里沙漠段风能环境、沙丘类型、地表沉积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观测期间... 乌玛高速公路是《国家公路网规划》中内蒙古乌海至青海玛沁高速公路的简称,对宁夏自治区沿黄经济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观测和实地考察,对乌玛高速公路腾格里沙漠段风能环境、沙丘类型、地表沉积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观测期间年平均风速2.86 m·s^(-1),大于起沙风年均风速为6.23 m·s^(-1);起沙风以5~9 m·s^(-1)为主,占比达96.36%;主导风向为NW-NNW和E-ESE。沿公路自NE向SW方向,输沙势和最大可能输沙量呈减小趋势。公路两侧沙丘以流动沙丘为主,沙丘类型包括格状沙丘和线性沙垄等。在风力作用下,格状沙丘主梁沿NE-SW延伸,沙丘高度自NE向SW方向呈增高趋势。公路沿线沙丘表层沉积物以中沙和细沙为主,分选性较好,偏度为正偏或极正偏,中等和宽峰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沙风 输沙势 格状沙丘 乌玛高速公路
下载PDF
乌玛高速公路中卫段风沙环境及输移规律 被引量:9
6
作者 王金国 安志山 +2 位作者 张克存 屈建军 何明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3-189,共7页
作为宁夏自治区南北向交通运输通道,乌玛高速公路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保证公路正常运行,该文采用野外定位监测和室内分析方法,揭示了公路沿线风沙活动规律。结果表明:(1)区域0~5 m/s等级的风速频次占全年风速的90.45%... 作为宁夏自治区南北向交通运输通道,乌玛高速公路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保证公路正常运行,该文采用野外定位监测和室内分析方法,揭示了公路沿线风沙活动规律。结果表明:(1)区域0~5 m/s等级的风速频次占全年风速的90.45%,起沙风向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和偏南方向,合成输沙方向为偏东南方向;研究区输沙势小于200 VU,属于低风能环境。(2)沿乌玛高速公路自东北向西南方向,所有样品均以细沙和中沙为主,粒径范围集中在1.0~2.76Φ。除5号采样点20 cm,50 cm和100 cm深度沉积物的百分含量分布曲线呈双峰态,其余样品全部为单峰态,表明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经过了充分分选。随着深度的增加,不同粒径范围百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非十分明显,即区域风能环境比较稳定。(3)所有样品分选性较好或很好,偏度为正偏或极正偏,粒径偏粗。(4)区域内风沙流主要集中在30 cm以下,占总输沙量的89.46%,地表0~20 cm高度内的输沙量占总输沙量的63.81%。基于防护体系走向与区域合成输沙方向垂直时可取得较好防护效益,建议乌玛高速防护体系走向设计为东北—西南,且固沙措施的高度不低于2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玛高速公路 输沙势 粒度特征 风沙流
下载PDF
玛曲高寒草甸风沙环境与沙化类型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安志山 史博源 +2 位作者 谭立海 张凯 张克存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8-1064,共7页
玛曲县高寒草甸沙化是青藏高原地区发生沙化的典型案例,其成因、趋势和治理一直受到极大关注。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结合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区域风沙环境,结合区域沉积物粒度与形态特征,依据沙物质来源复杂程度将沙化类型... 玛曲县高寒草甸沙化是青藏高原地区发生沙化的典型案例,其成因、趋势和治理一直受到极大关注。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结合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区域风沙环境,结合区域沉积物粒度与形态特征,依据沙物质来源复杂程度将沙化类型划分为风蚀坑沙化类型和复杂沙化类型。结果表明:区域全年输沙势为164.34 VU,合成输沙势为91.57 VU,合成输沙方向132.37°,风向变率0.56,属于中比率低风能环境。综合风蚀坑沙化类型周边风蚀坑与积沙区的长度比、体积比、长轴线、与区域主风向吻合程度及沉积物粒度特征,可知风蚀坑是该沙化类型区域积沙的主要贡献者。在现代沙化过程中,复杂沙化类型除周边风蚀区、活化沙丘以及沙化草地等为区域积沙贡献沙物质外,黄河河道也为区域积沙提供一定量的沙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曲 高寒草甸 三维激光扫描仪 沙化过程 形态参数
下载PDF
干旱风沙区植被重建初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力斌 何明珠 +4 位作者 张克存 安志山 王金国 惠迎新 贾小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16-1926,共11页
为揭示干旱风沙区植被重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乌海至玛沁高速公路腾格里沙漠段生态防护体系的植被重建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流动沙丘为对照,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植被重建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植被恢复重建的变化特征。... 为揭示干旱风沙区植被重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乌海至玛沁高速公路腾格里沙漠段生态防护体系的植被重建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流动沙丘为对照,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植被重建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植被恢复重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被重建区与流沙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均以放线菌门(58.53%~67.85%)、变形细菌门(16.53%~19.68%)等为优势类群;优势菌属包括诺卡氏菌属、甲基柔膜菌属、微红微球菌属和微枝型杆菌属。与流沙区对照相比,植被重建区显著增加了土壤大部分菌门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植被恢复重建后土壤pH、电导率及盐分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在植被重建区浅层土壤(0~5 cm、5~10 cm和10~20 cm)显著高于流沙区。因此,对于沙漠公路生态防护体系而言,植被重建能显著改善其浅层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水平,是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风沙区 植被重建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水文与水资源特征及其对沙漠化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柴会霞 安志山 潘加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98-1906,共9页
通过分析石羊河流域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等水文参数,统计沙漠化土地面积变化,揭示流域水文与水资源特征和沙漠化土地变化规律,为流域沙漠化土地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研究表明:2005—2021年,石羊河流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变... 通过分析石羊河流域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等水文参数,统计沙漠化土地面积变化,揭示流域水文与水资源特征和沙漠化土地变化规律,为流域沙漠化土地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研究表明:2005—2021年,石羊河流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变率大且维持在较低水平,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34.70 mm;1993—2004年,蔡旗水文站年径流量下降,年输沙量上升;1999—2021年,杂木寺水文站年径流量增加,年输沙量减小;2005—2021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年均减少0.24×10^(8)m^(3),多年平均用水量和耗水量分别为24.70×10^(8)m^(3)和17.07×10^(8)m^(3),且农业和林果产业用水量和耗水量偏高。1975—2014年流域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小,表明区域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同时段和不同沙漠化类型土地变化仍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水文特征 水资源 土地沙漠化
下载PDF
铁路高架桥对局地风动力的影响——以敦格铁路沙山沟为例
10
作者 薛承杰 张克存 +2 位作者 安志山 张宏雪 潘加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78-1686,共9页
本文通过野外观测、室内分析计算、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敦格铁路沙山沟特大桥东西两侧风动力环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沙山沟特大桥东西两侧春夏季起沙风主要以NW和WNW风向为主,秋冬季起沙风向主要以SE、S风为主;沙山沟特大桥... 本文通过野外观测、室内分析计算、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敦格铁路沙山沟特大桥东西两侧风动力环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沙山沟特大桥东西两侧春夏季起沙风主要以NW和WNW风向为主,秋冬季起沙风向主要以SE、S风为主;沙山沟特大桥西侧全年输沙势为284.19 VU,属于中等风能环境,合成输沙势为27.4 VU,合成输沙风向为124°,方向变率指数为0.10,属于小比率,风向多变。(2)沙山沟特大桥东侧年输沙势为31.24 VU,属于低风能环境,合成输沙势为8.97 VU,合成输沙风向为91°,方向变率指数为0.29,属于中比率;沙山沟特大桥西侧平均风速、起沙风频率、输沙势、合成输沙势较大,应加强高架桥西侧沙害监测与防治;根据高架桥西侧风动力环境特点并结合流动沙丘进行模拟,分析得出桥底架空区域及桥面风速均大于起沙风速,输沙能力较强,不易产生积沙。但随着沙丘的前移,桥底架空区域产生积沙及风沙上轨可能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山沟 风动力环境 起沙风况 输沙势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风洞模拟试验的典型机械防沙工程防护效益对比
11
作者 潘加朋 张克存 +2 位作者 安志山 张宏雪 薛承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110,共7页
为探究3种典型机械防沙工程措施实施后所体现的防护效益,通过风洞模拟试验,以敦煌黑山嘴地区的典型机械防沙工程为参考,对草方格与尼龙网格状沙障及阻沙栅栏的防风、固阻沙效益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草方格与尼龙网格状沙障的... 为探究3种典型机械防沙工程措施实施后所体现的防护效益,通过风洞模拟试验,以敦煌黑山嘴地区的典型机械防沙工程为参考,对草方格与尼龙网格状沙障及阻沙栅栏的防风、固阻沙效益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草方格与尼龙网格状沙障的布设均能有效降低风速,当指示风速为20 m/s时,1.5 cm高度的风速降低率分别达到82.5%与80.9%,同时极大地增加流沙地表粗糙度,显著影响当地的风速变化;此外,两者在不同高度对风速削弱能力差异明显;草方格与尼龙网格状沙障也深刻影响当地风沙流结构,其中草方格沙障的固沙能力主要体现在近地表;阻沙栅栏前后平均输沙率降低44.2%,同时对当地流场结构影响深刻。综合分析可知,草方格与尼龙网格状沙障防风、固沙效益良好,阻沙栅栏阻沙效益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机械防沙工程建设提供指导,同时对其他地区防沙工程布设予以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试验 风沙治理 防护效益 敦煌
下载PDF
中国铁路风沙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2
作者 张克存 屈建军 +4 位作者 鱼燕萍 韩庆杰 王涛 安志山 胡菲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3-583,共11页
基于中国沙区铁路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了铁路沙害类型、特点以及风沙防治方案、措施和技术体系。针对我国沙区地域特征和铁路沙害类型,作为个例分类剖析了途径流沙地表、高寒环境与戈壁大风区铁路风沙危害与防治技术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 基于中国沙区铁路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了铁路沙害类型、特点以及风沙防治方案、措施和技术体系。针对我国沙区地域特征和铁路沙害类型,作为个例分类剖析了途径流沙地表、高寒环境与戈壁大风区铁路风沙危害与防治技术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结合目前我国沙区铁路的发展趋势,从理论研究和工程防沙实践出发,提出复杂地形、特殊环境铁路沙害是今后风沙工程学领域的重点和理论研究趋势,也是沙区铁路沙害防治的关键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沙害 风沙防治 防护体系 复杂地形 防治技术
原文传递
甘肃瓜州锁阳城南雅丹地貌区起沙风况与输沙势特征 被引量:15
13
作者 梁晓磊 牛清河 +3 位作者 安志山 屈建军 邵亚平 王亮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55,共8页
以2016-2018年定位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瓜州锁阳城南雅丹地貌区的起沙风况及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起沙风由两组风向近似相反的风所组成,主风向为NE-E,占全年起沙风的68.86%,次风向为WSW-WNW向,占27.67%;(2)年... 以2016-2018年定位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瓜州锁阳城南雅丹地貌区的起沙风况及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起沙风由两组风向近似相反的风所组成,主风向为NE-E,占全年起沙风的68.86%,次风向为WSW-WNW向,占27.67%;(2)年平均起沙风频率为19.0%,春季和夏季起沙风频率最高,分别占全年的33.57%和34.69%,各季起沙风向分布特征基本一致;(3)研究区风况类型为高风能环境和中等风向变率的钝双峰型风况。输沙势的大小和方向变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的总输沙势(DP)和合成输沙势(RDP)较高,夏季和冬季的方向变率RDP/DP值较高,合成输沙方向(RDD)245.45°~253.01°(WSW);(4)研究区雅丹地貌长轴走向与主输沙方向一致,说明风力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阳城 雅丹地貌 起沙风 风况 输沙势
原文传递
敦煌-格尔木铁路沿线风动力环境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鱼燕萍 张克存 +1 位作者 安志山 张余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48,共8页
敦煌-格尔木铁路沿线地形复杂、起沙因素多变、沙源丰富,沙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对其风沙活动规律还未有研究,不利于防沙工作的开展。为此,通过对自北向南的5个观测点(S1、S2、S3、S4、S5)风速和风向的观测、计算和分析,利用平均风速、... 敦煌-格尔木铁路沿线地形复杂、起沙因素多变、沙源丰富,沙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对其风沙活动规律还未有研究,不利于防沙工作的开展。为此,通过对自北向南的5个观测点(S1、S2、S3、S4、S5)风速和风向的观测、计算和分析,利用平均风速、起沙风况及输沙势对敦格铁路沿线的风动力环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5、S4和S3的风况对铁路风沙灾害防治意义较大。S5年平均风速、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最大,春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且风向单一、风力强劲,风沙运动方向基本与铁路垂直,沙粒易在铁路附近堆积。S4夏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S3春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且风向单一,S4和S3的风沙运动方向与铁路夹角小于90°,附近沙源广阔,铁路易受风沙侵蚀,阻碍交通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格尔木铁路 风动力环境 平均风速 起沙风况 输沙势
原文传递
兰新高铁烟墩风区戈壁近地表风沙流跃移质垂直分布特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谭立海 张伟民 +3 位作者 边凯 安志山 牛百成 高扬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9-927,共9页
跃移质作为风沙流的主体,其近地表垂直分布规律是风沙物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防沙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受研究条件与观测仪器限制,戈壁特别是极端大风区近地表风沙流结构特性研究较为薄弱。利用多梯度风蚀传感器与阶梯式集沙仪对... 跃移质作为风沙流的主体,其近地表垂直分布规律是风沙物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防沙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受研究条件与观测仪器限制,戈壁特别是极端大风区近地表风沙流结构特性研究较为薄弱。利用多梯度风蚀传感器与阶梯式集沙仪对兰新高铁烟墩风区戈壁近地表风沙流跃移质的垂直分布特性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兰新高铁烟墩风区戈壁沙粒发生跃移运动的2 m高临界风速达12 m·s^(-1);戈壁近地表风沙流具有明显的阵性特征,沙粒跃移发生的时间比例在50%以下,与平均风速成正相关关系,与风速脉动强度无显著相关关系; 2 m高阵风7级风速下,戈壁跃移沙粒主要集中于地表50 cm范围内,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呈"象鼻效应",跃移质最大质量通量出现在地表2. 5~5 cm高度处,沙粒最大跃移高度可达2 m,且沙粒跃移高度随2 m高风速的增加呈指数规律递增。因此,兰新高铁烟墩风区2 m高阻沙栅栏不足以完全阻截戈壁风沙流,是造成烟墩风区兰新高铁轨道积沙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跃移 风沙流结构 风沙流间歇性 烟墩风区
原文传递
中国沙区公路风沙危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克存 安志山 +2 位作者 何明珠 肖建华 张宏雪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2-232,共11页
本文聚焦公路风沙问题,回顾了中国沙区公路的发展历程、现状与特点,围绕公路沿线风动力环境、沙害特征、致灾机理、风沙防治措施、防护体系结构组成和防护效益等,系统总结了中国沙区公路风沙防治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公路沿... 本文聚焦公路风沙问题,回顾了中国沙区公路的发展历程、现状与特点,围绕公路沿线风动力环境、沙害特征、致灾机理、风沙防治措施、防护体系结构组成和防护效益等,系统总结了中国沙区公路风沙防治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公路沿线流沙和戈壁地表以及区域自然特征的差异,兼顾风沙防治、绿色廊道建植与景观功效,确保沙区公路防护体系持续稳定和效能发挥,系统梳理了中国沙区公路3种典型风沙防治模式。基于中国公路网络骨架体系日益完善的切实需求和沙区公路安全运营面临的挑战,侧重加强高速公路风沙防治工程技术的提升,提出了中国沙区公路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区公路 风沙危害 防沙措施 风沙防护体系
原文传递
敦煌沙漠、绿洲和戈壁地表风动力环境特征同步对比 被引量:6
17
作者 胡菲 张克存 +1 位作者 安志山 鱼燕萍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3-119,共7页
基于敦煌沙漠、绿洲和戈壁典型地表的20 m高同步梯度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其风动力环境特征参数,为敦煌绿洲生态治理和外围风沙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3种典型地表的年输沙势存在明显差异,戈壁输沙势(DP)为754.2 VU... 基于敦煌沙漠、绿洲和戈壁典型地表的20 m高同步梯度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其风动力环境特征参数,为敦煌绿洲生态治理和外围风沙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3种典型地表的年输沙势存在明显差异,戈壁输沙势(DP)为754.2 VU,合成输沙势(RDP)为582.99 VU,合成输沙方向(RDD)为220.88°;绿洲DP为21.95 VU,RDP为7.67 VU,RDD为259.53°;沙漠输沙势介于二者之间,为92.49 VU,RDP为19.29 VU,RDD为16.79°。3种地表的季节输沙势均为春季最大,戈壁为268.2 VU,绿洲为10.97 VU,沙漠为44.08 VU。戈壁主导风向为东北方向,沙漠主导风向为偏东、偏南和偏西方向,绿洲主导风向为东和偏西方向。结合区域沙源分布情况,在绿洲南缘和鸣沙山北侧交界处应加强风沙防治,阻止鸣沙山向绿洲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绿洲 起沙风 输沙势 风速廓线 摩阻速度
原文传递
风沙治理工程综合效益分析——以敦煌黑山嘴风沙口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潘加朋 张克存 +2 位作者 安志山 张宏雪 薛承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242,共10页
通过对敦煌黑山嘴风沙工程治理区和未治理区近地表风动力环境与土壤理化性质对比分析,研究了风沙治理工程下黑山嘴的防风固沙与土壤改良的综合效益,为今后该区域近地表风沙动力过程的深入研究和风沙灾害综合治理提供了借鉴。结果表明:... 通过对敦煌黑山嘴风沙工程治理区和未治理区近地表风动力环境与土壤理化性质对比分析,研究了风沙治理工程下黑山嘴的防风固沙与土壤改良的综合效益,为今后该区域近地表风沙动力过程的深入研究和风沙灾害综合治理提供了借鉴。结果表明:相较于未治理区,敦煌黑山嘴工程治理区的平均风速、起沙风频率均明显降低,输沙强度减小,年输沙势降低85%,大风天气减少;工程治理区土壤各养分及水盐含量也在一定深度明显增加,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在5 cm土层深度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22.5%、49.3%、15.1%,全氮、易溶盐对其他组分影响增大,土壤肥力显著提升;两区域土壤电导率与易溶盐含量变化趋势相同,但工程治理区两者含量在土壤表层明显增加,应警惕发生地表盐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治理工程 敦煌 起沙风 输沙势 土壤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敦煌-格尔木铁路沿线荒漠灌丛风动力环境与沉积物粒度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宏雪 张克存 +1 位作者 安志山 鱼燕萍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58,共10页
敦煌-格尔木铁路穿越西北干旱荒漠区,地表裸露、沙源丰富、风沙活动强烈。通过野外风沙定位监测和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揭示了铁路沿线灌丛路段风动力环境和地表沉积物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风速和起沙风频率分别为2.13 m·s... 敦煌-格尔木铁路穿越西北干旱荒漠区,地表裸露、沙源丰富、风沙活动强烈。通过野外风沙定位监测和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揭示了铁路沿线灌丛路段风动力环境和地表沉积物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风速和起沙风频率分别为2.13 m·s^(-1)和3.91%,年输沙势19.89 VU,属低风能环境,年际变率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输沙势最高。主导风向相对单一,以南风和西风为主,且随季节变化差异显著。灌丛地表细颗粒占绝对优势,<250μm细颗粒含量超过85%,并以<63μm粉沙为主;无植被覆盖路基边坡<250μm细颗粒含量60%~80%,>500μm粗颗粒含量高达22%。灌丛沉积物平均粒径43.85μm、偏度0.29、峰度1.41、分选系数2.06,边坡处对应值分别为117.18μm、0.16、1.00、2.09,两地沉积物分选较差,灌丛沉积物更细且粒径分布更集中,说明灌丛保护下地表物质较为稳定,细颗粒被较好地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灌丛 敦煌-格尔木铁路 风动力环境 输沙势 粒度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