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禾谷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在北京小麦上的侵染和种群动态(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树森 赵建龙 +1 位作者 ahmed shahid 简恒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禾谷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中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原,造成小麦重大产量和经济损失。于2011—2012小麦生长季研究了北京地区禾谷胞囊线虫2龄幼虫的田间种群动态及侵染致病特征。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长季内有2个2龄幼虫的孵化高... 禾谷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中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原,造成小麦重大产量和经济损失。于2011—2012小麦生长季研究了北京地区禾谷胞囊线虫2龄幼虫的田间种群动态及侵染致病特征。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长季内有2个2龄幼虫的孵化高峰。第1个小高峰出现在11月下旬,每100 m L土壤中最多可检测到105条2龄幼虫。而主要的孵化高峰出现在翌年春季的3月下旬—4月上旬,每100 m L土壤中最高可检测到295条2龄幼虫。秋季孵化的2龄幼虫能够侵染小麦并安全越冬,但春季孵化的2龄幼虫侵染更为严重,4月中旬平均每株小麦根系内可检测到230条幼虫。尽管禾谷胞囊线虫在1个生长季内可以侵染2次,但却只能发育形成1代成虫,至5月中旬平均每株小麦根系上雌虫数量可达287头。为了明确秋季侵染小麦的2龄幼虫来源,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检测了当季新形成胞囊的孵化和侵染潜力。结果表明:在4℃条件下保存100 d的胞囊相比保存50 d的胞囊能孵化出更多的2龄幼虫(P<0.05),而在室温保存50和100 d的胞囊均不能孵化出2龄幼虫。此外,经过4℃预处理的胞囊在小麦越冬期即可孵化2龄幼虫并造成侵染,而室温保存的胞囊不具有侵染能力。说明了低温诱导对于禾谷胞囊线虫北京种群的孵化是必要的,而秋季小麦根系侵染可能是残留在土壤中2年以上的胞囊所致。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禾谷胞囊线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胞囊线虫(Heteroderaavenae) 2龄幼虫 种群动态 致病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