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翠西·艾敏的“告解文化”
1
作者
alex gawronski
周雪松
《东方艺术》
2011年第3期120-125,共6页
艺术作为一种"告解"形式起源于19世纪对天才个人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狂热崇拜。它形象地被嵌入当时的一些崇高形象,如贝多芬的神话之中——永恒的天才永远在创造,永远在受难。后来,这种模式在后印象主义者这些"被诅咒的画家"那里变得...
艺术作为一种"告解"形式起源于19世纪对天才个人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狂热崇拜。它形象地被嵌入当时的一些崇高形象,如贝多芬的神话之中——永恒的天才永远在创造,永远在受难。后来,这种模式在后印象主义者这些"被诅咒的画家"那里变得更加出格,他们的生活被添加了社会及道德的挑衅者标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后印象主义
19世纪
贝多芬
天才
形象
艺术
画家
原文传递
题名
翠西·艾敏的“告解文化”
1
作者
alex gawronski
周雪松
出处
《东方艺术》
2011年第3期120-125,共6页
文摘
艺术作为一种"告解"形式起源于19世纪对天才个人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狂热崇拜。它形象地被嵌入当时的一些崇高形象,如贝多芬的神话之中——永恒的天才永远在创造,永远在受难。后来,这种模式在后印象主义者这些"被诅咒的画家"那里变得更加出格,他们的生活被添加了社会及道德的挑衅者标签,
关键词
文化
后印象主义
19世纪
贝多芬
天才
形象
艺术
画家
分类号
J20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翠西·艾敏的“告解文化”
alex gawronski
周雪松
《东方艺术》
201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