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模型克氏针固定构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祥飞 allieu kamara +4 位作者 刘闯 王恩波 季相禄 刘天婧 李麒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948-953,共6页
目的:建立带骺软骨儿童肱骨远端新力学模型,模拟肱骨髁上骨折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克氏针的数量、针道、出口高度及穿针构型对固定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于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PACS)中... 目的:建立带骺软骨儿童肱骨远端新力学模型,模拟肱骨髁上骨折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克氏针的数量、针道、出口高度及穿针构型对固定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于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PACS)中挑选1名6岁男孩的正常肱骨远端三维CT,将图像数据导入Simpleware及SolidWorks 2016软件,构建1个含有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及远端骺软骨的儿童肱骨远端模型。制作常见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模型,并模拟交叉克氏针及单纯外侧克氏针的多种固定构型,在屈伸、内外翻方向施加30 N,内外旋方向施加5 N的力,通过远折端的位移情况分析其稳定性。结果:2枚克氏针固定构型中,出口在骨干-干骺端交界区(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MDJ)上缘的2枚交叉针最稳定,可对抗超过2585 Nmm/°的旋转应力;而在对抗屈伸及内外翻应力测试中,低位针经过肱骨小头骨化中心的2枚外侧针最稳定,分别可对抗接近45 N/mm及190 N/mm的应力。在最稳定的外侧2枚克氏针构型中加入第3根针,所有方向上的稳定性显著增加,其中3枚交叉针最稳定,屈伸、内外翻及内外旋时分别可对抗198 N/mm、395 N/mm及6251 Nmm/°的应力。结论:2枚外侧分散针可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在2枚交叉针构型中,出口高度在MDJ区域上缘的交叉针最稳定。3枚交叉针构型在所有研究构型中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儿童 骨折固定术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钛铜合金纳米管形貌能够降低细菌活性并促进成骨细胞功能(英文)
2
作者 张磊 张杭州 allieu kamara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71,共7页
背景:植入物的感染仍然是严重的骨科术后不良反应。铜是一种目前已知具有抗菌性能的金属。研究表明,通过纳米技术制备纳米结构金属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在体内的黏附、增殖和骨结合。临床上最常见的重要植入物相关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 背景:植入物的感染仍然是严重的骨科术后不良反应。铜是一种目前已知具有抗菌性能的金属。研究表明,通过纳米技术制备纳米结构金属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在体内的黏附、增殖和骨结合。临床上最常见的重要植入物相关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用来测试抗菌性能的钛-铜合金纳米管。目的:观察钛-铜合金纳米管的抗菌能力及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将不同材料(纯钛、钛纳米管及5%-钛铜合金纳米管)与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共培养6,24h,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和增殖。比较了钛-铜合金纳米管、纯钛纳米管和纯钛的抗菌性能。在各组材料形貌表面种植成骨细胞检测其生物相容性,在各组材料表面种植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其抗菌性能。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可见,钛纳米管和钛-铜合金纳米管表面良好的细胞黏附性,小鼠成骨细胞形态良好,排列规则;纳米管组细胞增殖情况优于纯钛组,而钛-铜合金纳米管与钛纳米管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细菌黏附实验显示,与钛铜合金纳米管相比,钛金属和TiO2纳米管上的细菌数量更多;(3)结果证实,钛-铜合金纳米管对细菌黏附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不影响成骨细胞的生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铜合金纳米管 抗菌性能 成骨细胞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组织工程骨材料 内植物 组织工程 组织工程 葡萄球菌 金黄色 成骨细胞
下载PDF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新判定方法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贾国强 王恩波 +2 位作者 allieu kamara 史立伟 张立军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8-182,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髋关节造影结合再脱位角对2岁以内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患儿治疗的影响及新判定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53例(56髋)发育性髋关节... 目的探讨术中髋关节造影结合再脱位角对2岁以内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患儿治疗的影响及新判定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53例(56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相关资料。髋关节脱位程度按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协会(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IHDI)提出的IHDI分型标准分型:Ⅱ型6髋,Ⅲ型27髋,Ⅳ型23髋。按Bowen造影标准判断手术方式,其中行闭合复位25例26髋(闭合复位组),闭合复位失败行单纯切开复位28例30髋(切开复位组)。尝试采用再脱位角≤35°、股骨头位于盂唇外缘下方及"安全带征"阳性的新DDH闭合复位成功判定方法与Bowen标准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其临床可行性,并应用Salter标准判断有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scular necrosis,AVN)。结果闭合复位组24髋(92.3%)"安全带征"阳性且股骨头位于盂唇外缘下方,再脱位角为18.4°±14.0°;1髋盂唇严重内翻,1髋"安全带征"阴性。切开复位组28髋(93.3%)符合切开复位标准,再脱位角为46.7°±13.4°,其中26髋再脱位角≥35°,2髋"安全带征"阴性;另2髋符合闭合复位新判定方法,复位成功。新方法与Bowen标准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值最小为0.858(P〈0.01),组内最小ICC值为0.867(P〈0.001)。随访超过一年的39髋中,有4髋(10.3%)股骨头坏死。随访超过2年的16例患儿中,有2例(12.5%)患儿在MRI上出现股骨头密度不均,但股骨头形态尚未出现改变;9例(56.3%)患儿出现盂唇软骨复合体密度不均,全部患儿盂唇呈现持续内翻状态。结论2岁以内患儿新闭合复位成功定性判定方法更有利于术中迅速判断手术方案,可行性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脱位 闭合复位术 关节造影
原文传递
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骨折不同固定方法生物力学的比较 被引量:9
4
作者 李麒麟 allieu kamara +2 位作者 王恩波 刘天婧 李建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9期917-920,共4页
目的比较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骨折不同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复合人工骨36根,模拟制作高、中、低位骨干-干骺端交界区横行骨折线,对不同骨折模型分别行克氏针、单臂外固定架和弹性髓内钉固定,并将模型骨安装在计... 目的比较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骨折不同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复合人工骨36根,模拟制作高、中、低位骨干-干骺端交界区横行骨折线,对不同骨折模型分别行克氏针、单臂外固定架和弹性髓内钉固定,并将模型骨安装在计算机控制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屈曲、伸直、外翻、内翻应力试验,将模型安装在机电扭力试验机上,进行内旋转、外旋转应力试验,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力学稳定性。结果高位骨折模型采用弹性髓内针固定力学稳定性最佳,中位骨折采用3枚交叉克氏针(1枚内侧克氏针和2枚外侧克氏针)固定力学稳定性最佳,低位骨折采用枚交叉克氏针(1枚内侧克氏针和2枚外侧克氏针)固定力学稳定性最佳。结论弹性髓内钉固定对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上半区(高、中位骨折线区间)骨折的整体稳定性最好,而克氏针固定在稳定下半区(中、低位骨折线区间)骨折方面稳定性最好。2枚外侧针固定、1枚内侧针固定可以获得最佳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骨干干骺端交界区 生物力学 内固定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