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molar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hominid assemblage of Yanhuidong, Tongzi, South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anne dambricourt malasse ZHANG Pu Patricia WILS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共17页
1988年,贵州省博物馆对桐梓岩灰洞的支洞进行了最后一次发掘。2014年,在洞内第四层堆积物中鉴定出逾2000件的动物牙齿化石,以及一枚古人类上颊齿(编号:TZ-1)。1991年,铀系法测定这些次生堆积物的沉积年代约为距今24万年。本文运用高精度... 1988年,贵州省博物馆对桐梓岩灰洞的支洞进行了最后一次发掘。2014年,在洞内第四层堆积物中鉴定出逾2000件的动物牙齿化石,以及一枚古人类上颊齿(编号:TZ-1)。1991年,铀系法测定这些次生堆积物的沉积年代约为距今24万年。本文运用高精度CT(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对TZ-1的釉质齿质界面(EDJ)和牙髓腔几何形态进行了分析。TZ-1的冠面形态有如下特征:次尖小且在远中舌侧不发育,咀嚼面轮廓呈四边形,颊舌径稍大过近中远中径,原尖舌侧齿带发育,齿尖从大到小依次为原尖、后尖、前尖和次尖。TZ-1牙髓腔的髓角与其釉质齿质界面以及釉质表面的形态都具有相关性。TZ-1的形态与M1虽有相似之处,但完全不同于1983年出土于同一层位的另两颗M1;其应被鉴定为dm2,并可被归入中中更新世的中国直立人支系。岩灰洞上臼齿PA 875的形态与建始龙骨洞PA 1279和周口店直立人等古老型直立人相似。岩灰洞另一枚刚萌发的臼齿PA 874具有凸出的次尖和长菱形的外廓,接近于爪哇型直立人Sangiran NG 91-G10;这也是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共有衍征。但PA 874的冠面仍保留了亚洲型的齿带,因而被归入人属未定种。因出土自次生堆积,岩灰洞的三种古人类类型未必曾同时并存,但却揭示了华南地区人类演化进程中的多样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梓 上颊齿 古人类 中国南方 中更新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