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肠道微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血清代谢产物的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阿孜古丽·买合买提 米日古丽·吾木哈斯木 +2 位作者 李雪梅 塞娜瓦尔·阿西木 穆叶斯尔·哈斯木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39-144,共6页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血清代谢指标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分析血清代谢组学特征与肠道菌群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00例初发T2DM患者...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血清代谢指标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分析血清代谢组学特征与肠道菌群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00例初发T2DM患者作为DM组;同期招募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粪便和血清标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标本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T2DM患者肠道菌群整体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比较两组间的显著差异物种,运用PICRUSt工具对肠道差异菌群进行基因功能通路预测。采用GC-MS技术对两组对象血清标本进行代谢谱测定,分析两组对象血清代谢物之间的差异;利用Mectaboanalyst软件分析血清差异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将T2DM患者血清中的差异代谢物与高通量测序得到的肠道菌群代谢通路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肠道菌群α多样性方面,DM组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低于对照组,Simpson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道菌群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肠道菌群中以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梭菌属(Clostridioides)、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放线菌属(Actinomyces)、埃希菌属(Escherichia)、伊格尔兹菌属(Eggerthella)、安德克菌属(Adlercreutzia)占主要优势;对照组肠道菌群中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副杆菌属(Parabacteroides)、普雷沃菌(Prevotella)、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二十碳孢梭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占主要优势。代谢组学方面,DM组乳酸、亚油酸、棕榈酸、油酸水平高于对照组,L-丙氨酸、L-缬氨酸、络氨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RUSt工具对肠道差异菌群进行基因功能通路预测显示,肠道差异菌属可获得3个代谢通路信息,分别是其他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脂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分析血清差异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显示,共有9条差异通路,以涉及脂质代谢通路为主;比较两种代谢通路显示,脂质代谢通路为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的共有代谢通路。结论T2DM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球菌属、梭菌属、粪杆菌属含量增多,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属含量减少;且T2DM患者和健康人群的代谢指标存在差异,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脂质代谢来影响T2DM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 代谢组学 代谢通路
下载PDF
miR-9靶向FOXP1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闻淑娟 张珍连 +4 位作者 李姗 胡欣 朱琳 阿孜古丽·麦合麦提 杨顺娥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30期7-10,23,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FOXP1上游靶标miR-9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Targetscan分析miR-9与FOXP1的结合,miR-9与FOXP1结合通过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以转染mimic Con为对照组,转染mimic miR-9过表达miR-9后,Western b... 目的探讨FOXP1上游靶标miR-9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Targetscan分析miR-9与FOXP1的结合,miR-9与FOXP1结合通过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以转染mimic Con为对照组,转染mimic miR-9过表达miR-9后,Western blot检测FOXP1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人DLBCL细胞OCI-Ly3和人B淋巴母细胞IM9中miR-9的表达水平;过表达miR-9后,体外检测OCI-Ly3的增殖以及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miR-9后,mimic miR-9+FOXP13′UTR WT组的荧光素酶活性低于转染mimic Con+FOXP13′UTR W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过表达miR-9后,mimic miR-9组的FOXP1表达水平低于mimic 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9在人DLBCL细胞系OCI-Ly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低于B淋巴母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miR-9后,OCI-Ly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低于mimic 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9下调通过靶向FOXP1促进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MIRNA MIR-9 FOXP1
下载PDF
一线RCHOP方案治疗不同组织学亚型滤泡性淋巴瘤3级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菲菲 阿孜古丽·麦合麦提 +9 位作者 魏征 承璐雅 王伟光 庄静丽 袁玲 程志祥 王志梅 季丽莉 葛晓雯 刘澎 《中国临床医学》 2021年第6期988-992,共5页
目的:探讨一线RCHOP方案治疗不同组织学亚型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3级患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初诊并予一线RCHOP方案治疗的61例FL 3级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一线RCHOP方案治疗不同组织学亚型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3级患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初诊并予一线RCHOP方案治疗的61例FL 3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FL 3A级组(n=42)和侵袭性FL组(n=19),侵袭性FL组包括3A级合并3B级2例、3B级8例和FL 3级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成分9例。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β;微球蛋白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AnnArbor分期、B组症状、骨髓受累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为40.2个月。2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7.1%、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69.1%、71.1%(P=0.546)。侵袭性FL组患者2年后出现PFS平台期。结论:一线RCHOP方案治疗FL 3A级患者3年总生存率优于侵袭性FL,但两者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侵袭性FL患者治疗2年后出现PFS平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RCHOP方案 临床特征 生存
下载PDF
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一项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亚文 徐佳岱 +4 位作者 阿孜古丽·麦合麦提 陶荣 孙丽华 薛宏伟 刘澎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分析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在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上海和青岛的4家医院接受BR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20例初治MZL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治疗相关... 目的:分析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在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上海和青岛的4家医院接受BR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20例初治MZL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将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HOP)方案治疗的20例初治MZL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BR组总反应率为90.0%,完全缓解率为60.0%;中位随访时间11.7(5.2~42.3)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1年总生存率均为100.0%;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为CD4阳性淋巴细胞减少(13例)和粒细胞减少(5例),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感染性发热(4例)和纳差(3例)。BR组和R-CHOP组的总反应率(90.0%vs 95.0%,P=1.000)、完全缓解率(60.0%vs 60.0%,P=1.0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CHOP组粒细胞减少(60.0%vs 25.0%,P=0.054)、脱发(85.0%vs 0,P<0.001)、恶心呕吐(75.0%vs 0,P<0.001)和乏力(40.0%vs 5.0%,P=0.020)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R组,其他不良反应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R方案治疗MZL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达莫司汀 利妥昔单抗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疗效 安全性 倾向性评分匹配
原文传递
288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阿孜古丽·麦合麦提 陈菲菲 +2 位作者 任雨虹 王亚文 刘澎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288例初诊F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生存及预后因素。结果:(1)中位年龄55岁,男141例,女14...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288例初诊F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生存及预后因素。结果:(1)中位年龄55岁,男141例,女147例。FL 1~2级占58.3%,FL 3A级占24.7%,FL 3B级占3.5%,复合FL占9.7%,其他(分级不明)占3.8%。83.7%住院治疗FL患者处于Ⅲ~Ⅳ期,41.7%骨髓受侵。(2)系统治疗总有效率为89.7%,完全缓解(CR)率为70.4%;24.1%患者2年内复发进展。(3)R-CHOP样组生存分析显示,3年总生存(OS)率为94.4%,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1.5%;FL 1~3A级患者,终末疗效CR组和部分缓解(PR)组3年OS率分别为98.7%和96.3%(P=0.935),3年PFS率分别为79.4%和70.5%(P=0.284);FL 1~3A级患者,维持治疗组和非维持治疗组3年OS率分别为100.0%和98.1%(P=0.145),3年PFS率分别为88.4%和68.5%(P=0.040);FL 3B级及复合FL患者,维持治疗组和非维持治疗组3年OS率分别为100.0%和85.7%(P=0.308),3年PFS率分别为53.6%和81.3%(P=0.338)。(4)R-CHOP样组多因素分析发现,FL 3B级及复合FL(P<0.001)和ECOG评分≥1分(P=0.005)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ECOG评分≥1分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结论:FL多见于中老年人,接受R-CHOP样方案患者总体预后好。FL 1~3A级患者,终末疗效达CR和PR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持治疗PFS获益,OS无明显获益;而FL 3B级和复合FL患者维持治疗可能无明显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临床特点 生存 维持治疗
原文传递
Novel agents for multiple myeloma with extramedullary disease
6
作者 Feifei CHEN aziguli maihemaiti +1 位作者 Wenjing WANG Peng LIU 《Clinical Cancer Bulletin》 2022年第2期107-115,共9页
Multiple myeloma(MM)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The introduction of proteasome inhibitors(PIs)and immunomodulatory drugs(IMiDs)greatly improved the outcomes for these patients.Extramedullary dis... Multiple myeloma(MM)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The introduction of proteasome inhibitors(PIs)and immunomodulatory drugs(IMiDs)greatly improved the outcomes for these patients.Extramedullary disease(EMD),an aggressive manifestation of MM,remains a significant treatment challenge.Recently,active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remarkable novel agents for MM with new mechanisms of action has begun.These agents show promising anti-MM effects and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to extend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They include next-generation PIs and IMiDs;monoclonal antibodies;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antibody-drug conjugates;bispecific T cell engager antibodies;and small molecular inhibitors.However,few clinical trials have focused on patients with EMD,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agents has not been well evaluated and compared in these patient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the efficacy of these novel agents in MM patients with E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e myeloma extramedullary disease monoclonal antibody immune therap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