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密集喜马拉雅一期台阵的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坠落事件的地震学观测 被引量:2
1
作者 L.Li b.s.wang +3 位作者 Z.G.Peng W.T.Wang 李璐(译) 吴何珍(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9年第3期231-246,共16页
喜马拉雅科学探测台阵是覆盖整个中国大陆的密集流动观测台阵,其中的第一期台阵布设在中国西南部的南北地震带南段。本文中,我们分析了喜马拉雅一期台阵记录到的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坠落事件的数据。这是自1908年通古... 喜马拉雅科学探测台阵是覆盖整个中国大陆的密集流动观测台阵,其中的第一期台阵布设在中国西南部的南北地震带南段。本文中,我们分析了喜马拉雅一期台阵记录到的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坠落事件的数据。这是自1908年通古斯陨石大爆炸事件发生以来最大的外来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的事件。本次陨石坠落事件所辐射出的地震能量被全世界范围的地震台站记录到,包括远在4 000km以外的喜马拉雅一期台阵。然而,在陨石坠落事件发生的约20min前,汤加地区发生了一次5.8级地震,此次地震信号对陨石坠落信号在喜马拉雅一期台阵的波形记录上产生了干扰。为了测试从陨石坠落事件中监测到微弱地震信号的可行性,我们计算了速度谱分析图,并对面波信号进行了频率―波数(F-K)分析。我们识别到一个后方位角(BAZ)约为329.7°,慢度34.73s/deg的震相,与俄罗斯陨石事件的面波震相(BAZ约为325.97°)一致。陨石事件的面波震级M_S=3.94±0.18。我们还对日本F-net宽频带地震台阵的数据做了同样的分析,得到陨石事件面波的后方位角为316.61°。综合喜马拉雅一期台阵和F-net台阵的不同后方位角,我们将本次俄罗斯陨石事件定位在58.80°N,58.72°E。与前人的定位结果(55.15°N,61.41°E)相差约为438km,相差较大的原因可能是面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弯曲,偏离我们定位时假设的大圆路径。尽管如此,我们的结果显示,密集喜马拉雅一期台阵及其子台阵可以用于远距离微弱信号的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科学探测台阵 俄罗斯陨石坠落事件 F-K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中小地震的精定位、震源机制及构造背景分析
2
作者 Y.L.Li b.s.wang +6 位作者 R.Z.He H.W.Zheng J.Y.Yan Y.Li 李娱兰(译) 郑洪伟(校) 贺日政(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9年第3期212-230,共19页
利用绝对地震定位方法(Hpyo2000)对青藏高原中部地区(32°N~36°N,90°E~93°E)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发生的中小地震进行了重定位。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结果相比,定位后结果整体上更加聚集,水平位差距超过10km,... 利用绝对地震定位方法(Hpyo2000)对青藏高原中部地区(32°N~36°N,90°E~93°E)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发生的中小地震进行了重定位。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结果相比,定位后结果整体上更加聚集,水平位差距超过10km,深度上集中在0~8km范围内,这表明青藏高原内部上地壳构造活跃。2017年6月共发生8次3.0级以上地震,定位后的震中位置集中分布在格拉丹东附近。定位前后M<3.0的小地震的结果也显示明显的差异。为此,我们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M≥3.0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显示其与地表构造性质较为吻合,青藏高原内部仍受到印度板块强烈的挤压作用。其中2017年6月格拉丹东附近发生的8次地震均为正断或走滑兼正断型,根据前人研究结果,猜测这是壳幔活动剧烈的地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定位 震源机制解 挤压作用 格拉丹东 地表响应
下载PDF
QUANTITATIVE ANALYTIC TECHNOLOGY OF ULTRA-HARDNESS AND WEAR RESISTENT SURFACING MATERIAL
3
作者 W.S.Li b.s.wang +2 位作者 L.Z.Feng Y.Q.Zhou Y.M.Zhang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8-32,共5页
Mathematical models between surfacing welding properties of C, Cr, Mo, V, W alloy system and encode factors of alloy additives are established by test methods of advanced trial optimizing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ssis... Mathematical models between surfacing welding properties of C, Cr, Mo, V, W alloy system and encode factors of alloy additives are established by test methods of advanced trial optimizing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ssistant design (CAD). They help to draw unitary functions and binary isoclines diagrams through which the influence of encode factorial linearity, nonlinear effect and factors interaction of alloy additives on the performances of surfacing welding can be analyzed directly and quantitatively. Meanwhile, the performances of deposited metal can also be predicted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alloy addit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ing materials ultra-high hardness wear resistant quantitative an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