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风沙区生态修复的科学原理、工程实践和恢复效果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昂 王扬 +12 位作者 薛建国 任婷婷 魏存争 田秋英 白文明 白永飞 黄建辉 姜勇 程玉臣 孙海莲 徐柱文 赵玉金 韩兴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452-7462,共11页
北方风沙区位于欧亚草原的东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其在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家一系列生态保育工程的支持下,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人类活动和全球... 北方风沙区位于欧亚草原的东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其在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家一系列生态保育工程的支持下,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开展了北方风沙区土地沙化成因及退化土地空间分布研究,集成了北方风沙区重点脆弱区生态恢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以内蒙古中部的阴山北麓地区、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蒙辽交界的科尔沁沙地为重点研究区域,进行了高效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地恢复和管理、沙化草地治理等相关工程技术的示范,开展生态恢复模式的效果跟踪监测和生态效益评估,确定生态恢复技术和模式的技术参数和指标,明确不同集成技术与模式在北方风沙区的适用区域和范围,为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上述研究,可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生态系统管理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建立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决策依据,为生态修复产业提供技术指南,为相关研究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草地 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植被建设
下载PDF
西藏帕隆藏布江流域天然水的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强英 布多 +3 位作者 吕学斌 于涛 白永飞 旦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89-896,共8页
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左岸水量最大的支流.为了调查帕隆藏布江流域水体水质和水化学特征,分析了水体的常规指标,包括p H、电导率、含盐量(SAL)、总溶解固体(TDS)和溶解氧(DO)值.同时测定了水样和底泥样品中23种金属元素,Ca是水体中的... 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左岸水量最大的支流.为了调查帕隆藏布江流域水体水质和水化学特征,分析了水体的常规指标,包括p H、电导率、含盐量(SAL)、总溶解固体(TDS)和溶解氧(DO)值.同时测定了水样和底泥样品中23种金属元素,Ca是水体中的主要阳离子,水体中离子的平均含量趋势符合Ca>Mg>Fe>K>Na>Mn>Zn>Ba>V>Pb>Cr>Ni>As>Cu>Co>Se>Hg>(Mo、Ag、Sb、Tl、Cd和Be).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地质累积指数(Igeo)分别评价了水质和底泥状况.结果表明,水体中Cu、Se、As、Zn、Cd和Pb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仅Hg是潜在污染物质,Hg含量虽略高(最高达0.3μg·L^(-1)),但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μg·L^(-1))限量;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较轻,Zn、Pb、Ni、Cu和Cd几乎不存在污染,As是底泥中的主要污染物,其次为Cr.综合各项指标表明帕隆藏布江流域水体水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隆藏布 水化学特征 金属元素 西藏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土壤氮矿化季节性动态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单玉梅 温超 +8 位作者 常虹 张璞进 晔薷罕 木兰 王常慧 黄建辉 白永飞 孙海莲 陈海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3-731,共9页
放牧是中国北方主要的草地利用方式。放牧强度通过影响群落结构和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产生显著影响。以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荒漠草原长期放牧控制试验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四个放牧强度,即对... 放牧是中国北方主要的草地利用方式。放牧强度通过影响群落结构和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产生显著影响。以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荒漠草原长期放牧控制试验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四个放牧强度,即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探讨了放牧强度对土壤无机氮库和氮矿化过程季节变化的影响。根据该地区气候特点和植物生长季节,将一年划分为3个时期,分别为生长季初期(5-6月)、生长季盛期(7-9月)和非生长季(10月至次年4月)。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初期,放牧抑制了土壤氮矿化作用,土壤温度与土壤无机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2)在生长季盛期,放牧促进了土壤净氮矿化作用,其中LG区的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区均较高;土壤净氮矿化和净硝化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在非生长季,放牧抑制了土壤氮矿化作用,对照区不放牧处理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高于放牧区;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高强度放牧抑制了土壤氮矿化过程,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净初级生产力的氮素限制。同时,放牧对土壤氮素转换过程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荒漠草原 氮矿化 季节性
下载PDF
基于低空无人机的草原灌丛遥感辨识方法 被引量:8
4
作者 张顺 赵玉金 +2 位作者 白永飞 杨龙 孙中宇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2-520,共9页
以位于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研究定位站灌丛化样地实验平台为研究区,基于低空无人机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开展草原灌丛遥感辨识方法研究。通过对灌丛、草地和裸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方差统计分析,确定了裸地与植被的分割阈值... 以位于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研究定位站灌丛化样地实验平台为研究区,基于低空无人机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开展草原灌丛遥感辨识方法研究。通过对灌丛、草地和裸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方差统计分析,确定了裸地与植被的分割阈值为-0.08,并使用该阈值提取植被覆盖区,然后分别利用面向对象的决策树(DT)、贝叶斯(Bayes)、K最邻近(KNN)、支持向量机(SVM)机器学习分类器进行灌丛辨识。研究表明:借助Estimation of Scale Parameter ( ESP )最优分割尺度评价工具可以快速确定分割参数,获取灌丛、草地影像对象;利用特征空间优化工具选取了 18个的对象特征,可以有效避免盲目选择而导致的计算量增大;通过对不同分类器分类结果的对比和样本数量敏感性实验得出:Bayes分类器精度稳定、无需设置参数,灌丛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到92%和0.83,结果与影像地物嵌合最好,能够精确识别单株灌丛;根据Bayes分类器分类结果统计得研究区灌丛盖度为14.74%,平均冠幅为0.6m2,与样方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由于4种分类器的算法特征以及对训练样本数量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因此选择合适的分类器还需根据具体影像的地物特征、空间分辨率和研究区范围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 低空无人机 遥感辨识 面向对象 机器学习
下载PDF
短期氮、水添加对放牧背景下荒漠草原短花针茅叶片属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木兰 张璞进 +9 位作者 单玉梅 温超 晔薷罕 常虹 邱晓 孙海莲 任婷婷 陈世苹 白永飞 黄建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2-534,共13页
叶片属性是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敏感程度的重要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植物对放牧干扰后的恢复能力。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是内蒙古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种。在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的短花针茅草原开展了围封模拟放牧持续利用的实验,... 叶片属性是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敏感程度的重要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植物对放牧干扰后的恢复能力。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是内蒙古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种。在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的短花针茅草原开展了围封模拟放牧持续利用的实验,同时进行添加氮素和水分的恢复措施,测定了7月和9月中旬建群种短花针茅叶片的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以及叶片全氮、叶片全磷和叶片全碳含量,分析水分和氮素添加对建群种短花针茅叶片的影响,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可持续利用的氮水调控机制。结果显示,氮素和水分添加显著地增加了短花针茅叶片氮含量,降低了叶片碳氮比;放牧强度也显著地增加了叶片氮含量,且轻度放牧下的叶片氮含量(20.36 g/kg)显著高于对照(18.80 g/kg);生长末期短花针茅的比叶面积、叶片碳含量、叶片碳氮比和叶片碳磷比显著高于生长盛期,叶片氮含量和磷含量显著低于生长盛期;在生长盛期和生长末期,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对短花针茅所采取的氮素和水分的供给措施也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在放牧背景下短期氮、水添加提高了短花针茅的叶片氮含量,特别是在生长季后期水分添加增加了叶片氮和磷含量,可进一步促进短花针茅的生长。我们的结果也表明了资源供给水平的改善有助于短花针茅的迅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草地恢复 氮水添加 叶片性状
下载PDF
2014—2016年拉萨市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白永飞 吕学斌 +2 位作者 平措 张成 布多 《气象科技》 2018年第6期1274-1279,1286,共7页
本文对2014—2016年拉萨市6种空气污染物SO_2、NO_2、PM_(10)、PM_(2.5)、CO、O_3的浓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1)拉萨市区大气污染物以PM_(10)为主,其次是O_3;(2)拉萨市区大气环境中SO_2、CO的含量逐年下降,但是,NO_2含量逐... 本文对2014—2016年拉萨市6种空气污染物SO_2、NO_2、PM_(10)、PM_(2.5)、CO、O_3的浓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1)拉萨市区大气污染物以PM_(10)为主,其次是O_3;(2)拉萨市区大气环境中SO_2、CO的含量逐年下降,但是,NO_2含量逐年上升;(3)拉萨市大气环境中的PM_(2.5)与PM_(10)比值明显偏低,表明拉萨市大气环境质量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自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市 大气环境质量 AQI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satellite-derived grassland vegetation phenology from 1998 to 2012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13
7
作者 SHA Zongyao ZHONG Jialin +2 位作者 bai yongfei TAN Xicheng Jonathan L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462-477,共16页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phenology, e.g. start of green-up season(SOS) and end of vegetation season(EOS), serve as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ecosystems. Routinely processed products from remotely se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phenology, e.g. start of green-up season(SOS) and end of vegetation season(EOS), serve as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ecosystems. Routinely processed products from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such as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can be used to map such variations. A remote sensing approach to tracing vegetation phenology was demonstrated here in application to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China. SOS and EOS mapping at regional and vegetation type(meadow steppe, typical steppe, desert steppe and steppe desert) levels using SPOT-VGT NDVI series allows new insights into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S and EOS during 1998–2012 was highlighted and presented, as were SOS and EOS responses to the monthly climatic fluctuation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S and EOS did not exhibit consistent shifts at either regional or vegetation type level; the one exception was the steppe desert, the least productive vegetation cover, which exhibited a progressive earlier SOS and later EOS.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preseason(February, March and April) imposed most remarkabl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SOS(except for the non-significant impact of precipitation on that of the meadow steppe), while the climate impact on EOS was found to vary considerably between the vegetation typ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vegetation phenology of the meadow steppe, typical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could be reflected by the monthly thermal and hydrological factors but the progressive earlier SOS and later EOS of the highly degraded steppe desert might be accounted for by non-climate factors only, suggesting that the vegetation growing period in the highly degraded areas of the grassland could be extended possibly by human interven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enological timing degradation harmonic analysis human activity climate restoration
下载PDF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variations on grassland productivity by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PLS-SEM) 被引量:8
8
作者 SHA Zongyao XIE Yichun +3 位作者 TAN Xicheng bai yongfei LI Jonathan LIU Xuefe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473-488,共16页
The cause-effect associations between geographical phenomena are an important focu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Recent studi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for analyzing such associati... The cause-effect associations between geographical phenomena are an important focu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Recent studi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for analyzing such associations. We applied the variance-based partial least squares SEM(PLS-SEM) and geographically-weighted regression(GWR) modeling to assess the human-climate impact on grassland productivity represented by above-ground biomass(AGB). The human and climate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ere taken to explain the AGB variance by a PLS-SEM developed for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65.5% of the AGB variance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human and climate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 The case study showed that the human and climate factors imposed a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impact on the AGB and that their interaction alleviated to some extent the threat from the intensified human-climate pressure. The alleviation may be attributable to vegetation adaptation to high human-climate stresses, to huma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onditions or/and to rec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rograms in the highly degraded areas. Furthermore, the AGB response to the human and climate factors modeled by GWR exhibited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tion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PLS-SEM and GWR model is feasibl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 in socio-ecological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modeling human-natural interaction grazing urbanization road network
下载PDF
共表达ETEC 987P、K88重组乳杆菌构建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9
作者 杨雨晴 李树东 +6 位作者 孙晓莹 陈小燕 白永飞 李颖 蔡昌福 余丽芸 侯喜林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44-51,106,共9页
构建表达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987P和K88蛋白的重组干酪乳杆菌,并对重组干酪乳杆菌免疫原性进行分析。通过PCR构建重组质粒pLA-987P-K88并电转化至干酪乳杆菌6105后进行表达,通过Western blot、间... 构建表达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987P和K88蛋白的重组干酪乳杆菌,并对重组干酪乳杆菌免疫原性进行分析。通过PCR构建重组质粒pLA-987P-K88并电转化至干酪乳杆菌6105后进行表达,通过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将重组干酪乳杆菌灌胃免疫BALB/c小鼠,三次免疫后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和肠冲洗液中sIgA抗体水平,采用CCK-8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用C83916(987P)株和C83902(K88)株进行攻毒保护性试验检测其保护率。结果显示,重组干酪乳杆菌成功表达987P-K88融合蛋白,小鼠免疫重组菌后血清中IgG抗体水平和肠冲洗液sIgA水平显著升高,细胞免疫水平明显增长,攻毒保护性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菌能同时对C83916(987P)株和C83902(K88)株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987P K88 重组干酪乳杆菌 免疫原性
下载PDF
2017-2022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
10
作者 白永飞 帖萍 +7 位作者 郑玉华 闫昌福 王婷 王晶莹 李学敏 杨红霞 周正斌 崔步云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3-438,共6页
目的了解2017—2022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和空间聚集性,为其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疫情数据,通过描述性研究了解山西省布病的三间分布特征;采用GeoDa 1.8.8软件... 目的了解2017—2022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和空间聚集性,为其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疫情数据,通过描述性研究了解山西省布病的三间分布特征;采用GeoDa 1.8.8软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017—2022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21981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介于7.56/10万~13.81/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15/10万。累计报告病例数居前4位的大同(3238例,14.73%)、晋中(3225例,14.67%)、朔州(3087例,14.04%)和临汾市(3063例,13.93%)共报告布病12613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57.38%;布病发病呈季节性,流行高峰期为3—8月,该时段病例数占66.60%(14639/21981);男女性别比为3.38∶1(16958/5023)。布病发病以中老年人为主,40~69岁人群的病例占73.39%(16131/21981),职业以农民为主(84.59%,18594/21981)。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2017—2022年布病发病存在空间正自相关(全局Moran's I值为0.31~0.44,均P<0.001),即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热点)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的大同、朔州及忻州市,低–低聚集区(冷点)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太原、阳泉、吕梁市及东南部的长治及晋城市。结论2017—2022年山西省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疫情仍然较重,全省布病发病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区域,建议调整布病防控策略与卫生资源,重点地区开展联防联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特征 空间聚集性
原文传递
2021—2022年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家犬感染情况及白蛉密度调查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玉华 帖萍 +5 位作者 白永飞 闫昌福 王婷 王晶莹 田晓东 代培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0-475,共6页
目的调查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家犬密度、家犬感染情况和白蛉密度。方法2021—2022年在山西省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随机选2~6个村开展调查,通过逐户调查的方式获得调查点犬只密度。根据既往调查结果计算家犬调查... 目的调查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家犬密度、家犬感染情况和白蛉密度。方法2021—2022年在山西省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随机选2~6个村开展调查,通过逐户调查的方式获得调查点犬只密度。根据既往调查结果计算家犬调查样本量,采集家犬静脉血样并记录详细信息,使用犬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从3个调查区(县)中选择近5年内有本地病例报告和无病例报告的自然村各2个,每个村选择农户和牲畜棚各2处,采用灯诱法开展白蛉密度调查,每年5—9月的上旬和下旬各开展一次,计算白蛉均密度。通过全民健保系统收集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病例报告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个调查区(县)不同年份的家犬血清抗体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21—2022年山西省3个调查区(县)家犬平均密度为0.09只/户,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家犬平均密度分别为0.07、0.16、0.13只/户。共采集家犬血清1149份,血清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6.4%(73/1149)。采集血样的1149只家犬中,公犬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6%(41/542),母犬为5.1%(31/607)(χ^(2)=2.94,P>0.05)。能获知犬龄的家犬1093只,4岁及以下犬只合计占75.6%(826/1093),5岁组家犬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8.2%,7/85),不同年龄组犬只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捕获白蛉25537只,其中雌蛉23012只(占90.1%),雄蛉2525只(占9.9%)。白蛉平均密度为26.1只/(灯·夜),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白蛉平均密度分别为3.9、36.6、45.9只/(灯·夜)。2021—2022年山西省3个调查区(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57例,其中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分别报告病例45、3和9例。结论山西省3个调查区(县)白蛉密度和犬感染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犬密度 白蛉密度 犬感染率
原文传递
2012-2017年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白永飞 闫昌福 +6 位作者 帖萍 郑玉华 王婷 王晶莹 李学敏 杨红霞 崔步云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297,共5页
目的分析2012-2017年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监测结果,掌握山西省布病疫情现状,为制定布病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山西省2012-2017年布病疫情数据和监测数据,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布病"三间分布"特征... 目的分析2012-2017年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监测结果,掌握山西省布病疫情现状,为制定布病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山西省2012-2017年布病疫情数据和监测数据,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布病"三间分布"特征、布病爆发疫情分布及4个布病监测点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结果。结果2012-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36220例,平均发病率为16.62/10万,其中2014年报告新发布病8540例,发病率为23.53/10万;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大同市、朔州市、晋中市和忻州市,共报告布病23197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64.04%。布病发病呈季节性,流行高峰期为3-8月,占全省报告病例数的67.23%(24350/36220);发病以青壮年、男性、农牧民为主,分别为23084、28317、32616例。监测点流行病学调查重点职业人群39140例,血清学检查10536例,阳性585例,阳性率为5.55%,各监测点血清学检查阳性率以天镇县最高,为9.50%(226/2378)。病原学血培养626份,分离到布鲁菌107株,总出菌率为17.09%,除1株羊种布鲁菌变异株外,其他均为羊种3型。结论山西省布病疫情近几年有下降趋势,但布病疫情仍然较重,建议继续加强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有效控制布病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结果评价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功能区划助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被引量:91
13
作者 白永飞 赵玉金 +1 位作者 王扬 周楷玲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5-689,共15页
北方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滦河等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其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重视草地的生产功能,而忽视其... 北方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滦河等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其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重视草地的生产功能,而忽视其生态功能,导致生产功能过度利用,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功能降低,继而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开展北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制定北方草地主体功能区划,是构建和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科学配置草地的生态-生产功能,推进生态文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重大科技需求。文章基于北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异规律,将北方草地划分为7个功能区、25个亚区。该生态功能区划将为制定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草地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生产功能合理配置 生态安全屏障
原文传递
2011—2015年山西省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郑玉华 闫昌福 +2 位作者 白永飞 王婷 帖萍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29-732,共4页
目的 了解2011 - 2015 年山西省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 - 2015年山西省布病疫情数据和监测数据,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布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疫情爆发情况,... 目的 了解2011 - 2015 年山西省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 - 2015年山西省布病疫情数据和监测数据,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布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疫情爆发情况,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结果 2011 - 2015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33 697例,年均发病率为18.65/10万,死亡病例1例;疫情波及11个市、119个县(区),其中以大同市的疫情最为严重;布病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在3 - 7月;男女比例为3.69 ∶ 1.00(26 515/7 182),发病年龄以40- < 70岁居多,占75.77%(25 531/33 697),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46.263,P < 0.05);农民为高发职业,占82.90%(27 935/33 697)。2011 - 2015 年共上报布病爆发疫情16起,波及5个市、7个县。血清学监测144 136人,平均阳性率为5.85%(8 426/144 136),确诊病例6 759人。人血标本分离布鲁菌164株,均为羊种3型布鲁菌。结论 山西省近年布病疫情严重,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部分地区有布病爆发疫情,羊3型布鲁菌为目前山西省流行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病 流行特征 结果评价
原文传递
野外站科研样地建设的思考、探索与展望 被引量:22
15
作者 杨萍 白永飞 +1 位作者 宋长春 吴冬秀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5-134,F0003,共11页
科研样地是野外站的核心设施,是完成监测、科研和试验的重要基础条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直接、综合和长期的第一手资料。2016年,中国科学院开展了野外站科研样地建设的探索,建设4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野外站科研样地建设积累了经... 科研样地是野外站的核心设施,是完成监测、科研和试验的重要基础条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直接、综合和长期的第一手资料。2016年,中国科学院开展了野外站科研样地建设的探索,建设4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野外站科研样地建设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推动全国野外站科研样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站 科研样地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2005-2019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白永飞 郑玉华 +6 位作者 帖萍 闫昌福 王婷 王晶莹 李学敏 杨红霞 崔步云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5-330,共6页
目的分析山西省2005—2019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监测点(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结果,掌握布病流行现状,为制定布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山西省2005—2019年布病监测数据按常规监测和监测点监测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山西... 目的分析山西省2005—2019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监测点(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结果,掌握布病流行现状,为制定布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山西省2005—2019年布病监测数据按常规监测和监测点监测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山西省2005—2019年共报告布病70736例,2005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6.96/10万,2014年最高为23.53/10万,平均发病率为13.28/10万;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大同市、朔州市、晋中市和忻州市,共报告布病36639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51.80%。布病发病高峰为3—7月,占全年发病数的60.24%(42613/70736),发病主要以男性、青壮年(30~69岁)、农牧民为主;山西省共报告布病暴发疫情83起(其中1起同时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6个监测点开展职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144634人,血清学检查33150人,阳性数2436例,阳性率为7.35%,对急性期患者血培养,检出布鲁氏菌161株,总出菌率15.57%(161/1034),其中160株羊3型,1株羊种布鲁氏菌变异株。结论山西省布病疫情重,流行强度大,发病范围广,防控形势严峻,应继续加强监测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监测 分析
原文传递
2015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及构成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雯雯 曾令佳 +8 位作者 帖萍 刘新荣 高秀容 李振宇 侯平 智尹 白永飞 耿梦杰 王丽萍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对山西省市(县)级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进行分析,评估患者的医疗负担,为制定布病防控策略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山西省2个布病重点地级市医疗机构诊治布病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建立数... 目的对山西省市(县)级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进行分析,评估患者的医疗负担,为制定布病防控策略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山西省2个布病重点地级市医疗机构诊治布病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842例患者直接医疗费用中位数为3 276.12元;其中344例门诊患者为216.98元,498例住院患者为5 678.06元。患者间医疗费用均存在较大差异,但就诊于市级医疗机构的患者费用高于县级医疗机构。对其中466例住院患者费用构成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医疗费用以药物费和化验费为主(70.45%),但7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医疗费用明显高于未行手术患者(Ζ=-2.948,P=0.003),医疗费用主要为药物费(40.62%)、卫生材料费(29.19%)和化验费(9.43%);而未行手术的患者医疗费用则以药物费和化验费为主,占71.32%。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医疗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Ζ=-1.249,P=0.212)。结论布病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建议当地医疗机构应参照《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科学规范开展诊疗工作;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加强对农牧民等重点人群的宣教,提高个人防护和早期就诊意识,减少并发症,降低疾病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费用 医疗 山西省
原文传递
山西省2008—2017年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白永飞 帖萍 +5 位作者 闫昌福 郑玉华 王婷 王晶莹 李学敏 杨红霞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9年第8期758-761,共4页
目的了解2008-2017年山西省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布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山西省2008-2017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布病个案及病原监测等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54... 目的了解2008-2017年山西省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布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山西省2008-2017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布病个案及病原监测等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54 84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5.37/10万。2017年报告发病数3 071例,较2008年下降36.47%,报告发病率8.34/10万,较2008年下降41.47%;全省11市119个县(市、区)均有布病病例分布。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大同、朔州、晋中及忻州市,高峰期集中在3-8月,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8.27%(37 440/54 845),以青壮年、男性和农牧民为主。分离到布鲁菌258株,除1株羊种布鲁菌变异株、1株布鲁菌非典型菌株外,其他均为羊3型布鲁菌,占99.22%(256/258)。结论山西省布病流行强度较大,波及范围广,近几年疫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应根据疫情特点的变化,采取适宜的布病预防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病 监测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1950-2018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白永飞 帖萍 +6 位作者 郑玉华 闫昌福 王婷 王晶莹 李学敏 杨红霞 崔步云 《疾病监测》 CAS 2019年第12期1068-1071,共4页
目的系统分析1950-2018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病原学特征,为深入分析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对全省69年间检出布鲁氏菌资料按照1950-1981、1982-1991和1992-2018年3个阶段特别对分离到布鲁氏菌按照时间、地区、宿主材... 目的系统分析1950-2018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病原学特征,为深入分析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对全省69年间检出布鲁氏菌资料按照1950-1981、1982-1991和1992-2018年3个阶段特别对分离到布鲁氏菌按照时间、地区、宿主材料分离情况及优势菌株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50-2018年山西省从5种宿主的不同材料中分离到牛、羊、猪种3种共417株布鲁氏菌,其中羊种布鲁氏菌331株、牛种1株、猪种1株、布鲁氏菌非典型菌株1株、未定种83株。结论山西省是羊种为主的羊、牛、猪种布鲁氏菌混合疫区,1950-1981、1982-1991年以羊1型、羊2型为优势菌种演变为当前以羊种3型为优势菌种,羊种布鲁氏菌可能有宿主转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病原学 特性
原文传递
2015-2016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漏报调查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帖萍 郑玉华 +2 位作者 白永飞 崔步云 陈靖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12期1063-1066,共4页
目的了解山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漏报情况,及时发现医疗机构布病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准确估计山西省布病流行水平,为更好的预防控制布病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按照《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对辖区内居民及医疗机构的布病漏报情况进行... 目的了解山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漏报情况,及时发现医疗机构布病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准确估计山西省布病流行水平,为更好的预防控制布病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按照《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对辖区内居民及医疗机构的布病漏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居民60 180人,发现布病103例,年均发病率为171.15/10万。其中漏报45例,居民布病漏报率为43.69%,漏诊44例,漏诊率为42.72%。调查各级医疗机构78所,共查出病例542例,漏报140例,漏报率为25.83%;报告的402例布病病例中1例未及时上报,报告及时率为99.75%。结论山西省布病漏报情况较为严重,目前布病诊断和治疗不在同一个医疗机构及医生对布病上报病例类型的不明确是造成布病漏报的重要原因。建议统一布病上报病例类型,完善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布病的确诊能力,减少布病漏报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漏报调查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