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规划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1
作者 孙施文 冷红 +5 位作者 刘博敏 阳建强 杨贵庆 张京祥 毕凌岚 曾鹏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以解决问题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孙施文(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本学术对话主持人):当前规划教育和知识学习面临几个趋势:一是规划内容和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展,而且内容广泛;二是互联网资源已经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重... 以解决问题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孙施文(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本学术对话主持人):当前规划教育和知识学习面临几个趋势:一是规划内容和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展,而且内容广泛;二是互联网资源已经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三是ChatGPT之类的AI工具可以被广泛使用;四是实施大类招生和基础教育导致专业教学课时受到压缩,有些院校正在准备调整学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类招生 教学课时 专业能力培养 互联网资源 基础教育 学会常务理事 同济大学教授 学术对话
下载PDF
基于亲生物都市主义的高密度建成环境生境网络优化提升研究--以成都主城区为例
2
作者 李荷 吴莹婕 +1 位作者 毕凌岚 陈明坤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立足于亲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演进趋势,结合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过程发生和运行机制,以及亲生物感知的需求特征,明确约束因素和关键支撑条件,构建高密度建成环境范围界定、评估和识别生境单元、模拟和评估生境网络格局、情景... 立足于亲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演进趋势,结合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过程发生和运行机制,以及亲生物感知的需求特征,明确约束因素和关键支撑条件,构建高密度建成环境范围界定、评估和识别生境单元、模拟和评估生境网络格局、情景迭代对比性评估的技术框架。以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主城区为研究对象,解析高密度建成环境的范围、特征及其内部生态过程的约束条件和生态过程特征,从人本感知的角度分析亲生物特征和支撑条件,构建评估生境网络格局的技术路径。在明确生态阻力特征和核心生境空间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电流理论的Linkage Mapper技术模块,生成支撑亲生物特征的生境网络格局,识别并评估格局结构、生境单元、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结合生境斑块增补的多次迭代下的情景对比性结论,凝练锚固生态骨架、延展潜力生态脉络和打造多元亲生物感知空间的优化提升策略,以期为营建具有生命共同体特征并达成亲生物城市特征的中国公园城市提供指引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亲生物感知 生态过程 生境网络 格局优化 绩效提升
下载PDF
城市密集建成区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特征及优化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3
作者 谭倩倩 毕凌岚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5期96-100,141,共6页
城市密集建成区由于建成面积较高、建设强度较大成为城市中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密集建成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根据景观连通性和生境质量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基于MCR模型... 城市密集建成区由于建成面积较高、建设强度较大成为城市中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密集建成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根据景观连通性和生境质量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基于MCR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分析2005—2018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规律,总结演变特征,为该密集建成区的发展提出建议。本研究根据生态源地的辐射范围,结合卫星影像确立“生态痛点”,提出“源地建设三步走战略”。通过生态踏脚石的增建,提升廊道连通性,增强区域生态格局网络的稳定性。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格局网络由36个生态源地、117条生态廊道、8个生态节点组成。源地和廊道的辐射空缺得到缓解,区域整体的格局网络较为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密集建成区 MCR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成都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与创新联盟
4
作者 叶强 张悦 +7 位作者 耿慧志 陈天 黄亚平 王世福 毕凌岚 翁东华 任元彪 沈瑶(整理) 《中外建筑》 2021年第1期18-22,共5页
"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与创新联盟高峰研讨会"于2020年11月9日下午在长沙·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召开,会议邀请到多名学界、政府和企业代表,就"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 "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与创新联盟高峰研讨会"于2020年11月9日下午在长沙·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召开,会议邀请到多名学界、政府和企业代表,就"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基地,在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不断提供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与高校 协调与互动 发展指数 引擎 评估 一体化 共生共融
下载PDF
新时代规划教育趋势与未来 被引量:12
5
作者 孙施文 吴唯佳 +4 位作者 彭震伟 李和平 翟国方 毕凌岚 林坚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3,共6页
孙施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教育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本学术对话主持人):规划教育关系到学科和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质量,所以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 孙施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教育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本学术对话主持人):规划教育关系到学科和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质量,所以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评估委员会一起,在每年的规划年会上组织有关规划教育的专题讨论,并邀请行业专家一起参加,架构起学界和行业联系的桥梁,共同促进规划教育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 建筑与城市规划 学术工作委员会 学会常务理事 评估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 教学指导 学术对话
下载PDF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资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对口帮扶路径 被引量:6
6
作者 李荷 毕凌岚 钟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0-149,共10页
具有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川西高原藏区,存在深度贫困和发展掣肘的现实问题。该研究针对贫困治理转向下既有帮扶工作效果,对乡村振兴背景下该地区乡村的新内生式发展内涵进行解构,发现川西高原藏区的生态... 具有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川西高原藏区,存在深度贫困和发展掣肘的现实问题。该研究针对贫困治理转向下既有帮扶工作效果,对乡村振兴背景下该地区乡村的新内生式发展内涵进行解构,发现川西高原藏区的生态资产具有地域协调性、独特辨识性和拓展延伸性等特征,能够为乡村振兴界定发展基础、提供发展契机和产业增殖的可能性。基于此,提出新时期川西高原藏区对口帮扶工作应当走生态资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①根据区域生态资产的消费特征和资源特征,结合生态服务功能消费、生态景观旅游消费和生态经济产品消费的增值转化方式,明确帮扶整体框架。②通过生态资产存量的增容提质,撬动更高生态补偿,形成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③结合发展特征增补配套设施,促进生态资产的就地产业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培育消费市场促进生态资产的价值转化,反哺城乡空间。将帮扶端的优势资源和发展经验向受扶地倾斜和传授,通过帮扶协作激发地方发展的自主性,形成促进“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并赋能乡村振兴的对口帮扶路径,推动川西高原藏区的可持续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藏区 对口帮扶 乡村振兴 生态资产 赋能路径
下载PDF
机会公平视角下的城市15分钟生活圈划定与检验——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全恒 毕凌岚 +2 位作者 张玲月 齐一帆 何雨欣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38-48,共11页
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和划分原则,将成都市武侯区划分为多个社区生活圈,并利用OD距离分析法探讨区内生活圈各类型居住小区居民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获取能力,发现:(1)各生活圈拥有设施数量存在明显断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呈聚集状态;(2)旧城... 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和划分原则,将成都市武侯区划分为多个社区生活圈,并利用OD距离分析法探讨区内生活圈各类型居住小区居民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获取能力,发现:(1)各生活圈拥有设施数量存在明显断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呈聚集状态;(2)旧城区步行网络体系尚不完整,优化步行网络体系能够有效提升生活圈设施使用效率;(3)老旧小区在获取各项设施时均最便利,多层小区及新建高层小区在获取教育、休闲及医疗设施时较便利,单位宿舍便利性最差且在获取体育设施时尤为不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分钟生活圈 公共服务设施 空间配置 机会公平 时空行为 人居环境 社区治理 成都市
下载PDF
基于人才适应性研究的城乡规划方法教学体系重构 被引量:3
8
作者 毕凌岚 冯月 +1 位作者 刘一杰 谢婷 《城市建筑》 2017年第30期25-32,共8页
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状况变化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求的转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了解目前行业各领域对人才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调查目前城乡规划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分析人才供需的错位... 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状况变化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求的转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了解目前行业各领域对人才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调查目前城乡规划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分析人才供需的错位。本文借鉴国际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发展经验,针对目前各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知识、强技能、轻方法"的共同问题,提出基于人才适应性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需立足教学体系中方法教学系统重构——补充职业价值观培养内容;基于专业教育中知识、技能和方法三大板块教学互动规律,梳理纵向方法教学主轴,串联各培养阶段;结合人才成长规律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强化横向课程模块;基于院校学科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化培养需求,构建课群以增加培养计划的灵活性,从而促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在"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化中,从本科阶段开始就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获得针对就业领域进行自我能力更新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 人才适应性 方法教学 培养体系
下载PDF
行为心理学视角下的历史文化空间人群行为研究——以成都市宽窄巷子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谭倩倩 毕凌岚 《当代建筑》 2021年第3期134-137,共4页
本文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视角,采用照片对比法和数据二维化处理,对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空间的工作日和非工作日人群行为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成都市宽窄巷子中的人群行为变化在行为心理的影响下,与人群密度成倒"U"形的曲线... 本文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视角,采用照片对比法和数据二维化处理,对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空间的工作日和非工作日人群行为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成都市宽窄巷子中的人群行为变化在行为心理的影响下,与人群密度成倒"U"形的曲线关系。当人群密度达到1.2人/m^(2)时,达到人们心理最佳的人际交往距离。这时,人群在空间中自由活动的选择性最高,体验感也是最佳的,且人群行为的转化率也是最高的。据此,基于空间的运行效率和人群在空间中的舒适度体验提出优化策略,从人群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两方面,对宽窄巷子的空间优化提出具体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心理学 历史文化空间 宽窄巷子 人群密度 人群行为
下载PDF
人对动物态度研究下的城乡生态和谐优化建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箫 张帆 毕凌岚 《城市建筑》 2022年第5期32-34,共3页
如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要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也需要重新思考。一方面,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建设的忽视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市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人们对周边动物的态度也影响着城乡生态和谐关系。本文以“后疫... 如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要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也需要重新思考。一方面,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建设的忽视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市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人们对周边动物的态度也影响着城乡生态和谐关系。本文以“后疫情时代”人对动物的态度研究作为基础,从城乡生态和谐角度提出建立安全、韧性城市的思路。从人类视角出发,将动物进行生物种类分类,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调查与实地调研的方式,调查人对于不同动物的态度,分析人的态度对于动物的影响,研究人对喜爱与讨厌的动物采取的不同行为,最终提出城乡生态和谐优化方面的建议,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城市生态系统 城乡生态和谐
下载PDF
基于空间形态类型的密集建成区生态本底评价方法研究--以成都中心城区为例
11
作者 毕凌岚 徐丽文 李妍钰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3期44-52,共9页
研究基于现有生态本底评价方法仅针对现状、无法定量分析建设行为与建成后生态状况关联度的事实,构建密集建设区生态状况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对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本底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逻辑如下:通过对既定空间形态下的典... 研究基于现有生态本底评价方法仅针对现状、无法定量分析建设行为与建成后生态状况关联度的事实,构建密集建设区生态状况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对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本底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逻辑如下:通过对既定空间形态下的典型建成空间进行生态功能评价,获得相应建设模式的生态状况代表性数据,将之赋予同类型规划用地,获得密集建设区的生态本底模拟图。该方法操作的关键有三:一、理清建设管控指标与建成环境空间形态的关系,提炼典型空间形态;二、确立密集建设环境的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体系;三、构建生态本底评分操作规则。研究以成都为例,基于卫星影像和实地情况,归纳了基于建设分区管控体系的10类典型空间形态;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层典型抽样调查,评定不同空间形态的生态本底质量状况阈值,并将之赋予各个地块,生成中心城区生态本底状况模拟图。实证表明:该方法能从整体层面判断密集建设区的生态本底状况;也可依托控规模拟规划建设方案的未来生态本底状况发现生态空间构建和建设控制的生态关键,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建成区 生态本底 空间形态 评价方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
下载PDF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s for the Green Space System in Densely Built-up Areas
12
作者 bi linglan ZHANG Fuwen ZHANG Fangm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4期35-40,44,共7页
This paper is aimed at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densely built-up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Qiina.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sever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die densely built-up afeas, s... This paper is aimed at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densely built-up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Qiina.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sever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die densely built-up afeas, such as the lack of green space and. open space, ecological disturbance in some areas, poor landscape quality,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ecological space optim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Firstly, theories related to this field were analyzed, and a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sjrstem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disciplines such as urban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sociology, behavioral psychology, biology,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econdly, this system was used to judge the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typical blocks on GIS platform and to find out the key spatial nodes that need to be updated. Thirdly, in different cases, space optimization projects witii different theories were designed, and the spatial model of influence was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ir ecological efficiency. Finally, the parameter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corrected to get a systematic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green space system in densely built-up areas* Due to the lack of undet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fonction of green space in the past, di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of densely built-up areas is not good. Therefore,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urban oigauic renewal is ecological restoiation. In this paper, die exploiation is based on the reservation for built-up afeas to avoid repeated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ference. Authors of this paper tried to find out a way to rebuild green space system that performed more complex functions with limited spatial resources. The application of “micfo-ttansfotmation” of green space system in densely built-up areas turns ou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dscape while reducing the construction cost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ely built-up area Gteen space system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omplex function Micto- cmation
下载PDF
Evolution and Simulation of Spatial-temporal Heterogeneities in Ecological Background Quality of Changsha City
13
作者 YU bingjie TANG Youhai +2 位作者 WEI Zhe bi linglan ZHANG Le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6期46-52,共7页
By GIS and ENVI,TM/ETM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five districts(Yuelu District,Furong District,Yuhua District,Tianxin District and Kaifu District) in Changsha City center in 2005,2010 and 2015 were interpreted.Moreover... By GIS and ENVI,TM/ETM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five districts(Yuelu District,Furong District,Yuhua District,Tianxin District and Kaifu District) in Changsha City center in 2005,2010 and 2015 were interpreted.Moreover,distribution chart for ecological background factors in 2020 was simulated by using CA-Markov module in IDRISI.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evaluation model for ecological background quality of the city was established.Via circle analysi s,GS+semi variance function analysis,hot spot area analysis and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integrated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background quality in research region were conducted.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ly Changsha overall has formed ecological pattern of landscape island city,but ecological background started to show the evolution trend of high heterogeneity and fragmentation under the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and ecological background quality of the city declined from 0.300,6 to 0.257,1 during 2005-2020.Secondly,ecological background quality of Changsha City had typical circle and axial gradient structure,and "eco tone" had the most violent evolution.Thirdly,spatial structure of ecological background quality had region,time and direction heterogeneities,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region was the most important.Fourthly,hot spot area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background quality evolution showed the "frog jump" trend of gathering in marginal zone and diffusing to peripheral zone.Fifthly,in driving factors of ecological background quality,industrialization rate had the highest grey correlation degree(0.842,1),and grey absolut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ecological background quality in Yuelu District and industrialization rate was the highest(0.60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sha City Ecological background quality Spatial heterogeneity Simulation prediction Grey correlation
下载PDF
四川藏区城镇空间形态对风的适应性考量——以茂县凤仪镇为例
14
作者 敬璐菡 毕凌岚 《城市建筑》 2018年第17期14-16,共3页
在低温环境下,高风速会加剧人体的冷感受,带来热舒适的负面影响。四川藏区地处高原,高海拔与复杂地形带来的低温天气是限制居民热舒适的首要因素。在藏地居民长久的实践与适应中,传统城镇空间形态蕴含了诸多对抗低温、强风的低技术策略... 在低温环境下,高风速会加剧人体的冷感受,带来热舒适的负面影响。四川藏区地处高原,高海拔与复杂地形带来的低温天气是限制居民热舒适的首要因素。在藏地居民长久的实践与适应中,传统城镇空间形态蕴含了诸多对抗低温、强风的低技术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藏区新城建设多脱离气候实际,套用平原模式,片面追求秩序感,多采用高技术手段解决城镇低温问题,加剧了城镇发展负担与能耗。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凤仪镇传统城区及新城区空间形态模式的总结,并选取两个典型片区利用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进行实证模拟,探寻不同建设模式对风的适应性情况与低技术策略,为四川藏区城镇建设与更新提供建议,减轻城镇能耗,解决城镇发展现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空间形态 适应性 ENVI-met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Fringe Habitat Uni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tor-Network Theory
15
作者 Tang Xizi Lei Qiuyun +4 位作者 Shenglin Elijah Chang bi linglan Zhang Yu Qian Fang(译) Liu Jian(校)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21年第3期6-18,共13页
Be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a region’s ecological space,the habitat units on the urban fringe continuously provide multiple services for the city and its residents and guarante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local te... Be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a region’s ecological space,the habitat units on the urban fringe continuously provide multiple services for the city and its residents and guarante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local territory.Mainly composed of farmlands,secondary woodlands,ditches and ponds,etc.,they are typical semi-natural habitat which is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s of both the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As they involve multiple stakeholders and concern complex ownerships,top-down measures are difficult to be implemented,as presented by the Not-In-MyBackyard(NIMBY)phenomenon against protected areas.Based on the Actor-Network Theory,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tenance of urban fringe habitat units and the relevant social elements.Through the case study on Yilan’s practice of protecting and utiliz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resources in Taiwan,China,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mmunity supporte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the purposes of enhancing the protection of habitat units and promo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egional services,which are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steps of implementing such translation methods as Obligatory Passage Point setting and benefit granting,recruiting and mobilizing relevant actors to form a network,and realizing the substantial protection of habitat un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fringe habitat unit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CTOR-NETWORK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