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不同成熟度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特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仰云峰 鲍芳 +2 位作者 腾格尔 潘安阳 申宝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7-397,共11页
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也是页岩天然渗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四川盆地不同热成熟度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开展页岩不同显微组分有机质孔隙形成演化研究。笔石是龙马溪组页岩主要的结构有机质,含... 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也是页岩天然渗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四川盆地不同热成熟度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开展页岩不同显微组分有机质孔隙形成演化研究。笔石是龙马溪组页岩主要的结构有机质,含量较少,自身不发育有机质孔隙。成岩过程中由脂类原位聚合或外部地质聚合物交代使得笔石化石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导致局部存在有机质孔隙。固体沥青是龙马溪组页岩最主要的显微组分,也是有机质孔隙发育的主要载体。考虑细粒沉积物成岩和有机质生烃演化,结合固体沥青赋存形态,可将固体沥青区分为前油沥青和后油沥青,且后油沥青含量占绝对优势。固体沥青有机质孔隙演化与热成熟度密切相关。总体上,随着热成熟度增加,固体沥青有机质孔隙越来越发育。成熟-高成熟早期(GR_o<2.3%),固体沥青孔隙不太发育,可能受到有机质生成的烃类物质掩盖。高成熟晚期-过成熟早期(2.3%4.5%),有机质炭化对页岩孔隙产生强烈破坏作用,导致页岩气勘探风险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隙 热成熟度 显微组分 固体沥青 页岩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高压密闭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煤中稀土元素 被引量:19
2
作者 马亮帮 张大勇 +2 位作者 腾格尔 宁丽荣 王杰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19年第4期27-30,共4页
煤作为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复杂混合物,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不同的微量元素信息代表不同的地质意义,稀土元素可以提供丰富的沉积环境与物源信息。采用高压消解罐,选用硝酸和氢氟酸混合酸消解样品,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16种稀土... 煤作为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复杂混合物,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不同的微量元素信息代表不同的地质意义,稀土元素可以提供丰富的沉积环境与物源信息。采用高压消解罐,选用硝酸和氢氟酸混合酸消解样品,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16种稀土元素的方法。讨论了样品量、消解试剂、质谱干扰等影响因素,各元素的方法检出限在0.001~0.016μg/g,NISTSRD1632d煤标准样品实测值和标准值一致,标准样品测定结果与实测样品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n=11)小于5%,可满足煤中稀土元素的准确测定,为煤类样品中稀土元素测定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高压密闭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下载PDF
页岩有机质孔隙形成、保持及其连通性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1
3
作者 腾格尔 卢龙飞 +6 位作者 俞凌杰 张文涛 潘安阳 申宝剑 王晔 仰云峰 高志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699,共13页
针对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的强非均质性及形成演化的复杂性,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和流体注入与CT/扫描电镜成像等实验技术,开展南方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显微组分、有机孔和连通性等分析,结合生排烃机制、有机质活性炭成孔机理等... 针对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的强非均质性及形成演化的复杂性,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和流体注入与CT/扫描电镜成像等实验技术,开展南方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显微组分、有机孔和连通性等分析,结合生排烃机制、有机质活性炭成孔机理等研究成果,探索有机孔发育与有机质类型、生烃过程、成岩作用和孔隙压力等内在联系,揭示页岩有机质孔隙的形成与保存机制及其连通性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①有机孔形成贯穿于生烃全过程,受制于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和分解作用,干酪根与固体沥青的生烃组分及差异生烃演化造成不同的孔隙发育特征,有机孔主要发育于固体沥青和富氢干酪根;②有机孔保存受成熟度和成岩作用控制,包括烃类原位滞留的空间位阻效应、重结晶形成的刚性矿物格架、孔隙流体压力与页岩脆-延性转换的耦合支撑机制;③R_(o)值4.0%是有机孔消亡的成熟度门限值,指出R_(o)值大于3.5%的页岩层属于页岩气勘探高风险区,其低含气性归因于“先天不足”,烃源岩抬升前就处于开放状态,排烃效率高,芳构化强烈,使得成熟度升高,孔隙减少;④同一有机质颗粒内部孔隙具较好连通性,不同有机质孔隙及其与无机孔缝之间形成有效连通则取决于页岩有机质丰度、分布及孔缝发育程度,不同类型有机质高丰度聚集保存并呈纹层状分布是有机孔、粒缘缝和层理缝发育并连通成为有效储集层的先决条件。图14表3参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有机质 孔隙 成熟度 生烃过程 成岩作用 奥陶系五峰组 志留系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排烃效率对页岩气形成与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腾格尔 陶成 +6 位作者 胡广 申宝剑 马中良 潘安阳 王杰 王向华 徐二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5-334,344,共11页
页岩气富集既需要充足气源,又受后期构造改造强度控制。气源受制于烃源品质和排烃效率,滞留烃量是页岩气生成量的必要条件。通过固体沥青识别和统计,结合氦、碳同位素分析,研究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在四川盆地焦石... 页岩气富集既需要充足气源,又受后期构造改造强度控制。气源受制于烃源品质和排烃效率,滞留烃量是页岩气生成量的必要条件。通过固体沥青识别和统计,结合氦、碳同位素分析,研究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在四川盆地焦石坝、彭水地区的排烃效率、原地生气量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层段在焦石坝排烃效率为23%,滞留油量为27.67 kg/t,原地生气量为21.23 m3/t;而在彭水地区的排烃效率为65%,滞留油量为11.0 kg/t,原地生气量为18.99 m3/t,显示差异化生排烃作用,这与印支运动的影响程度有关。4He同位素测年表明,涪陵页岩气开始被封存聚集的时间为231 Ma,处于生油高峰期初期阶段,既气源充足,又利于有机孔隙发育;而彭水页岩气封闭体系形成的起始时间为183 Ma,晚于生气高峰期,气源不足。涪陵页岩气δ13C2为-35.8‰,δ13C1-δ13C2为4.8‰,而彭水页岩气δ13C2为-33.0‰,δ13C1-δ13C2为3.3‰,不同的δ13C分馏效应归因于生烃体系状态的差异性。烃源岩埋藏生烃演化过程中生烃高峰期与关键构造变革期的匹配,最大埋藏期的滞留烃量和抬升剥蚀过程中构造改造强度,联合控制着页岩气的生成、富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性 稀有气体 同位素 排烃效率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因与碳同位素倒转机制--来自热模拟实验的认识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中良 申宝剑 +3 位作者 潘安阳 腾格尔 宁传祥 郑伦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8-433,共6页
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国内目前唯一实现页岩气商业性开发的层系,但目前对页岩气成因仍有一定分歧,主要原因是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通过对国内外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低、中成熟度页岩和笔石开展黄金管生烃热模拟实验... 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国内目前唯一实现页岩气商业性开发的层系,但目前对页岩气成因仍有一定分歧,主要原因是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通过对国内外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低、中成熟度页岩和笔石开展黄金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发现:(1)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主体以浮游藻类等富氢、富脂质有机质生成的油进一步滞留裂解为主,笔石生油能力较差,高-过成熟演化阶段有一定的生气能力,最高可达浮游藻类等富氢、富脂质有机质生气能力的20%左右;(2)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下部层位由于富集浮游藻类、疑源类等富氢、富脂质有机质等生烃能力更强的有机质,从生气量上就优于上部以笔石为主的层位,这是下部为商业性页岩气层的一个重要原因;(3)单纯的热演化分馏、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未造成烃气碳同位素倒转,地层抬升作用、地层水、矿物、金属等对页岩气中烃类的后期改造可能是造成页岩气同位素倒转的重要原因,碳同位素倒转可能更多体现了页岩气后期保存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成因 同位素倒转 五峰组-龙马溪组 热模拟实验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拉曼光谱参数在不同成熟度煤显微组分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志伟 张聪 +4 位作者 李美俊 方镕慧 腾格尔 肖洪 朱志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5-711,719,共8页
激光拉曼光谱在显微组分分析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不同成熟度(R_(o)为0.49%~1.88%)煤样中的不同显微组分(镜质体、半丝质体、粗粒体)进行拉曼光谱分析后发现,不同显微组分的拉曼光谱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这在煤显微组分分析中有以... 激光拉曼光谱在显微组分分析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不同成熟度(R_(o)为0.49%~1.88%)煤样中的不同显微组分(镜质体、半丝质体、粗粒体)进行拉曼光谱分析后发现,不同显微组分的拉曼光谱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这在煤显微组分分析中有以下应用:(1)利用拉曼光谱参数组合可区分煤样中的显微组分,该研究中可区分的参数组合达21种,它们均可作为区分此类显微组分的参考标准;(2)可区分煤样中显微组分的参数组合中最关键的参数是峰位移W_(D1),使用时需考虑热演化程度影响,这可能对下古生界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且光学性质逐渐趋同的显微组分差异研究提供帮助。因此拉曼光谱参数可作为显微组分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成熟度 拉曼光谱参数 煤样
下载PDF
川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演化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仰云峰 腾格尔 +4 位作者 朱地 张家政 曹高辉 张焕旭 申宝剑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5-428,共14页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赋存形式和流动行为的关键因素,有关孔隙结构演化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低压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分析了不同成熟度龙马溪组页岩地质实际样品的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成熟度的升高,龙马溪...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赋存形式和流动行为的关键因素,有关孔隙结构演化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低压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分析了不同成熟度龙马溪组页岩地质实际样品的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成熟度的升高,龙马溪组页岩氮气吸附脱附曲线迟滞环形态由H3型向H2型演变,这说明龙马溪组页岩在成熟阶段以黏土矿物有关的狭缝形孔隙为主、有机质孔不发育的孔隙结构,逐渐转变为过成熟阶段由狭缝形孔和圆柱形孔等不同形态和孔径的多种孔隙类型(有机质孔和矿物基质孔)所构成的具复杂网络效应的孔隙结构(墨水瓶结构)。有机质孔隙的形成与发育导致不同成熟度的龙马溪组页岩在孔隙体积、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造成孔隙结构的转变。影响页岩孔隙结构的因素包括成熟度、总有机碳(TOC)含量和矿物组成,其中TOC含量和成熟度共同控制页岩孔隙发育,TOC含量控制页岩孔隙发育程度,成熟度决定页岩孔隙发育阶段,矿物组成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居次要位置。基于以上研究,海相Ⅰ~Ⅰ型富有机质页岩孔隙演化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原生孔隙压实和次生孔隙开始形成阶段(Ro,V<2.0%)、次生孔隙大量发育阶段(2.0%≤Ro,V<3.6%)和孔隙消亡阶段(Ro,V≥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 成熟度 孔隙结构 氮气吸附
下载PDF
Formation, preservation and connectivity control of organic pores in shale 被引量:3
8
作者 borjigin tenger LU Longfei +6 位作者 YU Lingjie ZHANG Wentao PAN Anyang SHEN Baojian WANG Ye YANG Yunfeng GAO Zhiw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4期798-812,共15页
In view of strong heterogeneity and complex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organic pores,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Raman spectrum and fluid injection+CT/SEM imaging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study t... In view of strong heterogeneity and complex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organic pores,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Raman spectrum and fluid injection+CT/SEM imaging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study the macerals,organic pores and connectivity of organic pores in the lower Paleozoic organic-rich shale samples from Southern China.Combined with the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and pore forming mechanism of organic matter-based activated carbo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c pore development and the organic matter type,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ocess,diagenesis and pore pressure were explored to reveal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preservation and connectivity of organic pores in shale.(1)The generation of organic pores goes on through the whol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ocess,and is controlled by the type,maturity and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the differen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omponents and differential hydrocarbon-generation evolution of kerogen and solid asphalt lead to different por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organic pores mainly develop in solid bitumen and hydrogen-rich kerogen.(2)The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pores is controlled by maturity and diagenesis,including the steric hindrance effect of in-situ hydrocarbon retention,rigid mineral framework formed by recrystallization,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pore-fluid pressure and shale brittleness-ductility transition.(3)The Ro of 4.0%is the maturity threshold of organic pore extinction,the shale layers with Ro larger than 3.5%have high risk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these shale layers have low gas contents,as they were in an open state before uplift,and had high hydrocarbon expulsion efficiency and strong aromatization,thus having the"congenital deficiency"of high maturity and pore densification.(4)The pores in the same organic matter particle have good connectivity;and the effective connectivity between different organic matter pores and inorganic pores and fractures depends on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and development degree of pores and fractures in the shale;the accumulation,preservation and laminar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organic matter in high abundanc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nection of organic pores,grain margin fractures and bedding fractures in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organic matter pore MATURIT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ocess DIAGENESIS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l fossils in marine source rocks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1
9
作者 Baojian Shen Jianzhong Qin +3 位作者 borjigin tenger Anyang Pan Yunfeng Yang Lizeng Bian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68-79,共12页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onventional geochemistry analysis including thin sections and SEM observations, different shapes of bacterial fossils, with size ranging from dozens of nanometers to several microns, were disc...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onventional geochemistry analysis including thin sections and SEM observations, different shapes of bacterial fossils, with size ranging from dozens of nanometers to several microns, were discovered in the low-mature marine source rocks and coal seams in South China, of which the Permian source rocks were dominated by the bacterial fossils derived from symbiotic sulphur bacteria with gypsum, and the Chengkou section in the Cambrian strata were occupied by abundant nanoscale bacterial fossils with rod and bar shapes. In contrast, a large quantity of possible bacterial fossils found in the high-mature Permian, Silurian, and Cambrian source rocks using SEM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Despite this,this study has indicated that bacterial fossils were prevalent in the source rocks, such as mudstone, siliceous rock and gypsum-bearing coal seams in South China, which has been ignored before.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 bacterial fossil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hale gas in the geological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Excellent marine source rocks Bacterial fossi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下载PDF
川东南丁山地区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差异构造-热演化与页岩气保存 被引量:27
10
作者 邱楠生 冯乾乾 +4 位作者 腾格尔 申宝剑 马中良 俞凌杰 曹爱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10-1622,共13页
中国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其含气性具有明显的差异。页岩气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保存条件是揭示页岩气差异富集机理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开展构造-热演化研究可以明确其热演化史和构造隆升-剥蚀过程,为其评价提供演化... 中国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其含气性具有明显的差异。页岩气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保存条件是揭示页岩气差异富集机理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开展构造-热演化研究可以明确其热演化史和构造隆升-剥蚀过程,为其评价提供演化格架。研究以丁山地区下古生界页岩为对象,联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和锆石(U-Th)/He等多个古温标反演热演化史,结合镜质体反射率重建的最高古地温剖面,对丁山地区燕山期以来的差异构造隆升过程和剥蚀量进行了恢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分析对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压力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根据页岩在埋藏—抬升过程中的温、压演化特征,定量表征了不同抬升阶段页岩含气量的变化,建立了龙马溪组页岩"埋藏—生烃—抬升"的演化格架。分析表明,丁山地区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经历了不同的构造隆升过程。燕山期表现为"早期快速隆升—晚期缓慢隆升"的分段隆升,具有自NW向SE递进隆升且隆升幅度逐渐增大的特征;喜马拉雅期表现为整体快速隆升。燕山期是丁山地区产生差异构造隆升的主要时期。受这种差异构造隆升-剥蚀作用的影响,龙马溪组页岩的降温、降压过程和页岩气的散失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燕山期的差异构造隆升是造成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呈平面分带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页岩气保存 龙马溪组页岩 剥蚀量 丁山地区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深层海相页岩气赋存机理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40
11
作者 郭旭升 腾格尔 +4 位作者 魏祥峰 俞凌杰 陆现彩 孙磊 魏富彬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3-468,共16页
深层—超深层页岩气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战略接替领域。基于志留系页岩气的大量勘探开发实践、实验测试资料和前瞻性研究成果,探讨了深层海相页岩气的赋存状态与聚集机制,指出了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的有利勘探区。页岩的纳米孔喉... 深层—超深层页岩气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战略接替领域。基于志留系页岩气的大量勘探开发实践、实验测试资料和前瞻性研究成果,探讨了深层海相页岩气的赋存状态与聚集机制,指出了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的有利勘探区。页岩的纳米孔喉系统决定了其内部聚集的天然气呈现吸附态,主要以单分子层在微孔—介孔中吸附聚集。页岩吸附气量除受控于孔、缝的比表面积,还受TOC含量、温度、压力和含水性的影响。深层高温条件下,页岩储层的最大吸附气量较低,随着温度降低页岩的吸附能力增强,最大吸附气量也逐渐增加。页岩气在深层超压条件下主要以游离气赋存,呈超临界状态高密度聚集,游离气含量受储集空间及孔喉结构、埋藏深度、地层温度和压力、超临界流体性质以及页岩含水性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在抬升过程中,因构造改造的强度、时间和方式不同,页岩气的赋存相态转化及散失机制不同。其中,抬升幅度小且改造强度弱时,页岩气层仍保持深层“游离气为主,超压富气”的特性;抬升至中—浅层时,受断裂开启、剥蚀露头和页岩自封闭性降低等游离气散失机制影响,页岩气层的含气量和游离气量降低、吸附气占比增加,因此,远离剥蚀区、大断裂带的深埋藏区是深层页岩气的最有利富集区。四川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稳定,深层海相页岩气普遍保持着“早期滞留,超压富气”的成藏特征,优选宜宾—泸州地区、綦江—涪陵地区、永川—大足地区和垫江—梁平地区为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层页岩气 赋存形式 构造稳定 勘探潜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