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金川泥炭地金藻鳞片分类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婷 董博 +2 位作者 吕祎婧 卜兆君 陈旭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2期26-30,共5页
藻类是泥炭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泥炭地藻类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特征报道较少。本研究以长白山金川泥炭地表层泥炭藓为试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附生硅质藻类遗存形态特征,发现大量硅藻壳体和金藻孢囊,还有少量金藻鳞片。这... 藻类是泥炭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泥炭地藻类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特征报道较少。本研究以长白山金川泥炭地表层泥炭藓为试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附生硅质藻类遗存形态特征,发现大量硅藻壳体和金藻孢囊,还有少量金藻鳞片。这些金藻鳞片总体呈两头略尖的椭圆形,由圆顶、盾、V形肋、凸缘、刚毛等部分组成。鳞片长度范围在4~5μm,宽度范围在2~3μm。经比对前人研究,这些金藻鳞片属于金藻纲金胞藻目鱼鳞藻属(mallomonas)。金藻鳞片由于其硅质成分易于保存、分类特征明显且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是湿地环境监测和古环境重建的有效生物指标。目前我国金藻鳞片相关报道很少,需加强金藻鳞片分类学及生态属性调查,深入了解湿地藻类生物多样性,并为湿地环境评估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藻类 金藻鳞片 鱼鳞藻属 扫描电子显微镜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水位提升和泥炭藓繁殖体移植对泥炭地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杨盼盼 刘宇 +4 位作者 卜兆君 马进泽 王升忠 陈旭 杨云荷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9-706,共8页
泥炭藓繁殖体移植是影响泥炭地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移植方式的效果往往缺乏比较研究。选取长白山区白江河退化泥炭地为研究地,以自然生境的丘间种喙叶泥炭藓(Sphagnum flexuosum)和藓丘种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后者耐旱... 泥炭藓繁殖体移植是影响泥炭地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移植方式的效果往往缺乏比较研究。选取长白山区白江河退化泥炭地为研究地,以自然生境的丘间种喙叶泥炭藓(Sphagnum flexuosum)和藓丘种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后者耐旱能力较强)为实验材料,通过野外移植实验,研究水位提升与不同泥炭藓繁殖体移植方式对退化泥炭地植被恢复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水位条件显著影响了喙叶泥炭藓和中位泥炭藓的建植,随着水位上升,地表湿度增加,两种泥炭藓的盖度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移植方式的变化短期内对泥炭藓的建植作用并不明显,但在移植2个月后,移植方式对喙叶泥炭藓表现出显著影响,即耐旱能力较强的中位泥炭藓置于上层时,喙叶泥炭藓盖度最高;水位和移植方式不存在交互作用,即在低水位条件下,中位泥炭藓置于上层的移植方式也未能提升泥炭藓的建植盖度。研究表明,水位提升是泥炭地植被恢复的十分有效的手段,因物种间存在对水分保持的差异,采用合理植物繁殖体移植方式,将会明显提升植被恢复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植被恢复 泥炭藓 水位 繁殖体移植
下载PDF
AGE STRUCTURES OF MODULES OF CLONAL PEATLAND SEDGE Carex middendorffii 被引量:1
3
作者 bu zhao-jun YANG Yun-fei +1 位作者 Hakan RYDIN LANG Hui-q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5年第3期269-274,共6页
Age structure of a plant population carri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population dynamics. The traditional age class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by development phases could not explain the generation relationship neither b... Age structure of a plant population carri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population dynamics. The traditional age class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by development phases could not explain the generation relationship neither between individuals nor between modules, and it could not accurately predict the future of population or the tendency of peatland evolution. In a peatland of the Xiao Hinggan Mountains, China, at the middle of the growth season, the age structures of 3 modules, ramets, active buds and rhizomes of a Carex middendorffii clonal population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method of classifying age classes of ramets and active buds by counting generation quantity of tiller nodes, and classifying age classes of rhizomes by their real survival time. The quantity of vegetative ramets was dominant. Tiller nodes of ramets can propagate vegetatively for a maximum of 3 generations. The population of ramets consisted of 3 age classes of ramets at the middle of the growth season, and showed a stable age structure. In the two sampling ev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quantities and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The maximum age of an excavated rhizome was 12 years old. Rhizomes were classified in 8 age classes, and age classes 4-6 contributed most to the total biomas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length and total biomass per unit area, or in biomass per unit length in rhizomes between the two samplings. Four age classes of active buds were recognized, and their number increased from July to August. The Carex middendorffii clonal population achieved regeneration by budding from the tiller nodes of ramets. The age structures of the 3 modules suggested that the Carex middendorffii clonal population could persist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phase of the oligotrophic peatland in the Xiao Hinggan Mountains, but it could not be dominant. It also faces the risk to disappear from the community as the peatland develops fur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无性繁殖 植物分布 地区分布
下载PDF
哈泥沼泽成炭植物对地表水氮和磷的适应性分析
4
作者 孙玮珊 赵红艳 +2 位作者 杨倩楠 卜兆君 王升忠 《环境生态学》 2022年第9期85-94,共10页
明晰泥炭沼泽中的成炭植物对地表水氮磷因子的适应性,对于退化泥炭地的植被恢复,从植物残体中重建过去的环境变化以及预测未来沼泽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2016年生长季调查长白山区的哈泥泥炭地28种成炭植物盖度... 明晰泥炭沼泽中的成炭植物对地表水氮磷因子的适应性,对于退化泥炭地的植被恢复,从植物残体中重建过去的环境变化以及预测未来沼泽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2016年生长季调查长白山区的哈泥泥炭地28种成炭植物盖度,测量样方附近地表水中的氮(N)、磷(P)浓度,采用广义加和模型模拟成炭植物的氮磷环境,分析其对地表水氮磷的适应性,并预测氮沉降背景下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沼泽地表水氮和磷的浓度具有较大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调查的大部分维管束植物盖度最大值对应的氮浓度集中在1~2 mg/L,磷浓度在0.02~0.03 mg/L,丘上的藓类植物所在地表水的氮磷浓度约高于维管植物的1/3。不同物种适应的氮磷环境的最适值有差异,例如,锈色泥炭藓(Sphagnum fuscum)对应氮的最适值为9 mg/L,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和狭叶泥炭藓(S.cuspidatum)对应磷的最适值分别为0.15 mg/L和0.2 mg/L。同时也发现,地表水中氮、磷浓度偏高的物种对应的氮磷的生态幅也比较宽。广义加和模型揭示出大果毛篙豆(Oxycoccus palustris)等成炭植物对氮的适应性呈单调递减,锈色泥炭藓(S.fuscum)呈现单峰模式;狭叶泥炭藓(S.cuspidatum)和羊胡子草(E.vaginatum)对磷的适应呈现单峰模式。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在氮沉降继续增加的背景下,研究区油桦(Betula ovalifolia)-苔草(Carex)群落将被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小叶杜鹃(R.parvifolium)群落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 地表水 成炭植物 广义加和模型
下载PDF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勇 仇雅丽 +3 位作者 甘宏宇 卜兆骏 刘勇奇 巩勤学 《广州化工》 CAS 2022年第21期20-23,共4页
氨氮废水的处理在能源和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不同来源及浓度的氨氮废水给处理带来了许多困难。针对这一问题,综述了关于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常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氨氮处理技术,随后分别对几种主要氨... 氨氮废水的处理在能源和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不同来源及浓度的氨氮废水给处理带来了许多困难。针对这一问题,综述了关于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常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氨氮处理技术,随后分别对几种主要氨氮源进行分析,综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处理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最后,展望了废水中氨氮的去除与回收方向,希望能为今后氨氮处理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废水 处理技术 回收 挑战
下载PDF
多指标记录的1962-2008年长白山园池泥炭地地表湿度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玉芳 李鸿凯 +2 位作者 赵红艳 卜兆君 王升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77-485,共9页
使用AMS 14C和137Cs方法建立年代序列,通过植物残体、有壳变形虫和腐殖化度3个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长白山园池泥炭地地表的湿度变化,并探讨其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园池泥炭地地表50 cm泥炭植物残体以藓类为主,利用去趋势对应分析(D... 使用AMS 14C和137Cs方法建立年代序列,通过植物残体、有壳变形虫和腐殖化度3个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长白山园池泥炭地地表的湿度变化,并探讨其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园池泥炭地地表50 cm泥炭植物残体以藓类为主,利用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发现,第一轴得分代表沼泽表面湿度变化,将植物残体揭示的1962—2008 A.D.间泥炭地地表湿度与有壳变形虫-水位间转换函数得到的水位埋深以及腐殖化度进行对比,发现植物残体、有壳变形虫和腐殖化度揭示的沼泽表面湿度变化总体趋势一致,即40~50 cm层(1962-1975 A.D.)湿度较大;27~40 cm层(1975-1987 A.D.)湿度变小,处于干湿交替期;0~27 cm层(1987-2008 A.D.)湿度较小。将3种指标重建的地表湿度与二道气象站数据对比发现,气候代用指标揭示的沼泽地表湿度变化与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沼泽地地表湿度降低发生在夏季温度和年均温偏高的年份。由此推测,近46年来沼泽地地表湿度变化主要是对温度升高引起的有效降水减弱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残体 有壳变形虫 腐殖化度 水文气候 长白山
原文传递
长白山区白江河泥炭地植被短期恢复实验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宇 杨盼盼 +4 位作者 卜兆君 王升忠 刘超 鹿凡 陈永达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000-2006,共7页
泥炭地是重要陆地碳库,在全球范围内大多面临退化问题。选择长白山区排水改造后的白江河泥炭地为研究地,采用水文恢复、小灌木去除和泥炭藓移植结合的技术,通过筑坝堵截排水沟、剪除金露梅和移植泥炭藓繁殖体以实现各3个水平的水位埋深... 泥炭地是重要陆地碳库,在全球范围内大多面临退化问题。选择长白山区排水改造后的白江河泥炭地为研究地,采用水文恢复、小灌木去除和泥炭藓移植结合的技术,通过筑坝堵截排水沟、剪除金露梅和移植泥炭藓繁殖体以实现各3个水平的水位埋深、小灌木盖度和移植密度的手段,进行了短期恢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位提升,泥炭藓定植盖度增大;移植密度不超过1∶10(采集∶移植面积比)的条件下,定植盖度随移植密度增大而增大;在浅水位埋深(5~30 cm)条件下,定植盖度随小灌木盖度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排水泥炭地的恢复项目中,在抬升水位的基础上,移植足量的泥炭藓繁殖体,适当移除小灌木,可提高泥炭地生态恢复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恢复 水位埋深 遮阴 繁殖体移植
原文传递
泥炭地特征性环境因子促进泥炭藓持久孢子库的形成 被引量:1
8
作者 冯璐 卜兆君 +2 位作者 吴玉环 刘莎莎 刘超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2-520,共9页
研究泥炭地特征性环境因子--淹水、少氧和化感物质对泥炭藓孢子持久性的影响,可深入理解泥炭地泥炭藓持久孢子库的形成机制,为退化泥炭地泥炭藓地被恢复研究提供参考。该研究以藓丘种和丘间种两种泥炭藓的孢子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 研究泥炭地特征性环境因子--淹水、少氧和化感物质对泥炭藓孢子持久性的影响,可深入理解泥炭地泥炭藓持久孢子库的形成机制,为退化泥炭地泥炭藓地被恢复研究提供参考。该研究以藓丘种和丘间种两种泥炭藓的孢子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控制实验的方法,研究泥炭藓孢子在空气、超纯水、泥炭地地表水和泥炭藓沥出液中,及3种速率充气下,孢子萌发力持久性的变化。经充气处理后,泥炭藓孢子持久性显著低于不充气处理。不充气时,泥炭藓孢子在含有化感物质的泥炭地地表水和泥炭藓沥出液中保存,持久性显著高于在超纯水中保存。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溶解氧是影响泥炭地泥炭藓孢子持久性的主要因子和限制因子,养分元素氮(TN)和磷(TP)的浓度为孢子持久性的负作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泥炭藓孢子散布于苔藓地被基质或淹水的丘间生境中,比暴露于空气或在无化感物质的水中,能更好地维持萌发力。泥炭地中,泥炭藓孢子和其他植物的繁殖体的超长寿命可能归因于少氧、养分贫乏和丰富的化感物质等泥炭地特征性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藓 孢子持久性 泥炭地 溶解氧 化感物质
原文传递
火烧高温对泥炭藓孢子萌发力影响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泓伯 徐雪莹 +6 位作者 卜兆君 冯璐 吕熙瑶 王建毅 陈永达 夏尤普·玉苏甫 鹿凡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369-2376,共8页
作为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火对泥炭地优势植物泥炭藓(Sphagnum)孢子库的影响尚不清楚.以采自长白山区泥炭地的泥炭土和3种泥炭藓的成熟孢子为实验材料,室内模拟火烧,以此设置不同温度水平(20、40、60或100℃,持续0.5、1、2... 作为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火对泥炭地优势植物泥炭藓(Sphagnum)孢子库的影响尚不清楚.以采自长白山区泥炭地的泥炭土和3种泥炭藓的成熟孢子为实验材料,室内模拟火烧,以此设置不同温度水平(20、40、60或100℃,持续0.5、1、2、4或10 min),对泥炭藓孢子进行热激处理,经萌发实验后,研究火烧高温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火烧期间各层土温随深度而递减,表层泥炭可达300℃的极端高温,而1 cm深温度仅为70℃,体现出泥炭土良好的热缓冲性;40℃的热激可使锈色泥炭藓(S.fuscum)与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孢子萌发率提高20%与50%;60℃的热激使尖叶泥炭藓(S.capillifolium)孢子的萌发率提高1倍;100℃热激对3种泥炭藓孢子萌发则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泥炭藓孢子耐受高温的能力有限,但土壤中的孢子凭借泥炭的良好热缓冲性,可以躲避火烧高温造成的致命伤害,适度的热激甚至能提高其萌发力,对其在火后的建植及种群的长存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藓 火干扰 热激 萌发率 土壤温度
原文传递
白江河泥炭地泥炭藓孢子萌发力对排水的响应
10
作者 杨云荷 卜兆君 +5 位作者 张嘉琪 王灵芝 陈旭 冯璐 李鸿凯 郭应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07-1714,共8页
排水严重改变泥炭地的环境和生态过程,但对泥炭藓孢子萌发力的影响尚不清楚。在长白山地区白江河泥炭地,分别在优势植物为苔藓的近原始地段和优势植物为小灌木的排水地段,钻取泥炭柱芯为试验材料,逐层测试泥炭理化指标,提取泥炭藓孢子... 排水严重改变泥炭地的环境和生态过程,但对泥炭藓孢子萌发力的影响尚不清楚。在长白山地区白江河泥炭地,分别在优势植物为苔藓的近原始地段和优势植物为小灌木的排水地段,钻取泥炭柱芯为试验材料,逐层测试泥炭理化指标,提取泥炭藓孢子并进行萌发试验,统计孢子数量和萌发力;经过泥炭样品年代测定,建立深度年代关系曲线,研究泥炭藓孢子萌发力对排水的响应和机制。结果表明:整个柱芯对比,近原始地段平均孢子数略高于排水地段,两地段的平均孢子萌发力无差异,排水地段的泥炭容重、总碳和总氮都显著高于近原始地段。柱芯上部对比,排水(1987年)以后两地段孢子累积速率无显著差异,但近原始地段的平均孢子萌发力(34%)远低于排水地段(72%)。近原始地段的碳氮比与孢子萌发力呈显著正相关;排水地段的总碳、pH和埋藏时间与孢子萌发力呈显著负相关。30年前的泥炭地排水虽对孢子累积影响不大,但通过加速分解而改变了泥炭的理化性质,提升了表层泥炭中孢子萌发力,因此降低孢子库的持久性,可能导致泥炭藓在灾变性干扰后的种群持续更新潜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 碳氮比 碳累积 孢子密度
原文传递
烟气对泥炭藓孢子萌发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康媛 白晓珊 +4 位作者 卜兆君 冯璐 郭红梅 杨云荷 李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37-643,共7页
适量烟气能促进种子萌发,但对苔藓植物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选取采自长白山区泥炭地的粗叶泥炭藓和中位泥炭藓的孢蒴为试验材料,通过燃烧泥炭地植物产生烟气,制备烟溶液,分别与不同大小(大:直径为2.10~2.50 mm;小:直径为1.50~1.90 mm)... 适量烟气能促进种子萌发,但对苔藓植物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选取采自长白山区泥炭地的粗叶泥炭藓和中位泥炭藓的孢蒴为试验材料,通过燃烧泥炭地植物产生烟气,制备烟溶液,分别与不同大小(大:直径为2.10~2.50 mm;小:直径为1.50~1.90 mm)以及不同保存时长(旧:4.3和6.3年;新:0.3年)的孢蒴进行两组双因素试验,经不同时长的烟溶液浸泡和萌发试验,模拟研究烟气、孢蒴大小和保存时长对苔藓植物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溶液浸泡影响孢子萌发,培养10 d时,不同时长的烟溶液浸泡均可使孢子的萌发率提高5倍以上,小孢蒴孢子的萌发率高;培养21 d时,仅适度浸泡(3 d)表现出促进萌发的作用,孢蒴大小对孢子萌发率无影响;烟溶液浸泡对长时间保存(4.3和6.3年)的孢蒴孢子萌发无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适量烟气可加速新泥炭藓孢子以及小孢蒴孢子的萌发.在存在不定期火烧干扰的泥炭地中,与对种子植物的作用类似,烟气可能在苔藓植物种群的有性更新和种群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烟气 有性更新 孢子库
原文传递
地理来源与生物化学属性对泥炭地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媛媛 马进泽 +6 位作者 卜兆君 王升忠 张雪冰 张婷玉 刘莎莎 付彪 康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3-722,共10页
不同地理来源的泥炭地植物残体在同一环境中的分解速率一直缺乏比较研究。该研究沿纬度梯度,选择大九湖、哈泥和满归3处泥炭地,以三地的10种植物为分解材料,使用分解袋包装,埋藏于长白山哈泥泥炭地,开展为期1年的分解实验,研究地理来源... 不同地理来源的泥炭地植物残体在同一环境中的分解速率一直缺乏比较研究。该研究沿纬度梯度,选择大九湖、哈泥和满归3处泥炭地,以三地的10种植物为分解材料,使用分解袋包装,埋藏于长白山哈泥泥炭地,开展为期1年的分解实验,研究地理来源及生物化学属性对泥炭地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如不考虑物种差异,从总体上看,随着纬度增加,3处泥炭地植物残体的初始氮(N)含量下降,初始木质素含量、碳氮比(C/N)和木质素/N上升。经一年分解后残体分解速率因植物类群不同而不同,桦木属(Betula)和薹草属(Carex)植物残体的干质量损失率均接近50%,远大于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约为10%)。3处来源地植物残体干质量损失率总体上无差异,但比较同种植物残体发现,来自中纬度泥炭地哈泥的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的干质量损失率(19%)远高于来自高纬度泥炭地满归的(9%)。制约残体分解的因素因植物类群不同而不同,残体初始总酚/N是决定属间残体干质量损失率差异的重要指标。薹草属植物初始N含量和C/N与残体分解速率、泥炭藓属植物初始Klason木质素含量和总酚/N与残体分解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一定程度上表明,若以纬度降低指代气候变暖,当前持续的气候变暖可能通过改变高纬度泥炭地的植物组成和植物的生物化学属性,来改变植物残体分解速率,进而影响泥炭地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度梯度格局 植物功能群 泥炭地 生物化学品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