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结节性质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乜炜成 程淼 +3 位作者 张喆 王林洋 班承钧 曾金生 《河北中医》 2024年第1期46-50,55,共6页
目的观察研究肺结节性质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就诊的肺结节患者271例,对患者肺结节的直径、密度、数量情况进行统计,直径按≤4 mm、4~6 mm、6~8 mm、>8 mm划分为4种,密度分为实性肺结节、纯磨玻... 目的观察研究肺结节性质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就诊的肺结节患者271例,对患者肺结节的直径、密度、数量情况进行统计,直径按≤4 mm、4~6 mm、6~8 mm、>8 mm划分为4种,密度分为实性肺结节、纯磨玻璃结节、混杂性结节3种,数量分为孤立性结节、多发性结节2种。同时对患者的中医体质、证型进行判断,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类型,证型分为肺气亏虚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痰热郁肺证、肝郁气滞证5种证型。然后整理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信息,并进行肺结节直径、密度、数量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71例肺结节患者老年(>60岁)患者占比最高(164例,60.5%),肺结节直径4~6 mm者最多(134例,49.5%),密度主要为纯磨玻璃结节(160例,59.0%),数量为多发性结节者居多(198例,73.1%)。271例肺结节患者中,中医体质分布最多的是气虚质(64例,23.6%)、气郁质(60例,22.1%)、湿热质(41例,15.1%),中医证型分布最多的是肺气亏虚证(93例,34.3%)、气阴两虚证(52例,19.2%)、瘀血阻络证(48例,17.7%)等。经相关性检验,肺结节直径与中医体质之间有相关性,气郁质患者临床多见直径≤4 mm的肺结节(P<0.05),少见直径4~6 mm的肺结节(P<0.05),血瘀质患者临床多见直径>8 mm的肺结节(P<0.05);肺结节密度与中医证型之间有相关性,肝郁气滞证患者多见纯磨玻璃结节(P<0.05);肺结节数量与中医证型之间有相关性,肝郁气滞证患者多见多发性结节(P<0.05),少见孤立性结节(P<0.05)。结论肺结节直径、密度、数量与中医体质、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辨治时可基于肺结节性质和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对肺结节进行更精准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中医体质 中医证型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气一元论探讨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发病机制
2
作者 薛贝 程淼 +2 位作者 班承钧 王明哲 王成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748-751,共4页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禀气而生、得气以长,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鼻为肺之外窍,是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相互交换的重要场所。通过梳理气一元论学说,发现过敏性鼻炎-哮喘综...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禀气而生、得气以长,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鼻为肺之外窍,是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相互交换的重要场所。通过梳理气一元论学说,发现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气的物质和功能属性密切相关,提出天地之气未顺、人气失调,导致气机失衡、痰饮内停是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重要病机。其中,天地之气未顺是发病外因,人气失调是发病根本且受天地之气影响,气机失衡、痰饮内停是发病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气一元论 天地之气 父母之气 宗气 脏腑之气 气机失调 痰饮内停
下载PDF
北京地区271例肺结节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乜炜成 程淼 +2 位作者 王林洋 班承钧 曾金生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0期2925-2929,共5页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肺结节(PN)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71例肺结节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证候要素判定标准确定肺结节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再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条目进行聚类分析,探索北京地区肺结...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肺结节(PN)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71例肺结节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证候要素判定标准确定肺结节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再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条目进行聚类分析,探索北京地区肺结节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肺结节的证候要素主要为痰浊、痰湿、气虚、血瘀和阳气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肺结节的中医证候以肺气虚证占比最多(34.3%),其余依次为肺气阴两虚证(19.2%)、瘀血阻络证(17.7%)、痰热郁肺(16.2%)、肝郁气滞(12.5%)。结论:肺结节的病位主要在肺,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可分为肺气虚证、痰热郁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肝郁气滞证、瘀血阻络证,其中以肺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占比较高。在治疗和辨证过程中,要首重气阴两虚的问题,适时加用补气养阴,强肺气,润肺脉,使气血调达通畅,则邪无以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北京地区 中医证候 分布特征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证候要素 肺气虚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三阳合治法治疗流感的作用及机制
4
作者 王明哲 张亚楠 +11 位作者 李德莹 刘畅 季舒杨 沈冠彤 乜炜成 翟志光 宋利琼 李金桐 王成祥 张立山 班承钧 程淼 《国际病毒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5-29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三阳合治法的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治疗流感的治疗作用及潜在靶点、作用机制。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筛选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DisGeNET及TTD数据库获取流感相关靶点,取二者交集得到... 目的探讨基于三阳合治法的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治疗流感的治疗作用及潜在靶点、作用机制。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筛选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DisGeNET及TTD数据库获取流感相关靶点,取二者交集得到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药物治疗流感的关键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基于CytoScape3.9.0平台构建成分-流感靶点-通路网络图。应用Sailvina对关键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对接验证。同时构建流感病毒性肺炎动物模型,验证三阳合治法对流感小鼠肺指数、肺组织病理损伤及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共检索并筛选到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活性成分184种,靶点316个,流感靶点2894个,二者共同靶点152个,构建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有AKT1、STAT3、TNF等。GO和KEGG富集分析提示,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可能是通过调节IL-17、TNF、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治疗流感。分子对接显示,关键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表明,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能改善病毒性肺炎小鼠体重下降、肺指数及肺组织炎症情况,并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血清CCL3、CCL5因子水平。结论三阳合治法对于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杏石甘汤 小柴胡汤 流感 网络药理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基于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探讨扶正解毒化瘀方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亚楠 晏军 +7 位作者 宋金华 王明哲 宋利琼 李金桐 翟志光 王成祥 班承钧 程淼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7-1226,共10页
观察扶正解毒化瘀方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感染相关细胞凋亡的影响,探究其抗病毒作用机制。体外实验确定扶正解毒化瘀方对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的细胞毒作用,选取最大无毒浓度(TC0)进行干预实验;... 观察扶正解毒化瘀方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感染相关细胞凋亡的影响,探究其抗病毒作用机制。体外实验确定扶正解毒化瘀方对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的细胞毒作用,选取最大无毒浓度(TC0)进行干预实验;以HRSV A亚型感染Hep-2细胞,设细胞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利巴韦林药物对照组及扶正解毒化瘀方组,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炎性因子调节的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RANTE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苏氨酸激酶(AKT)/核因子κB(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mRNA相对水平。与细胞对照组相比,病毒对照组细胞病变明显,细胞上清RANTES水平升高,细胞PI3K/AKT/NF-κB通路相关蛋白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NF-κBp65表达增加,凋亡相关蛋白Fas、Bax、TRAIL的mRNA水平升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扶正解毒化瘀方能改善细胞病变,显著降低RANTES水平,抑制AKT、GSK-3β、NF-κBp65蛋白表达,降低Fas、Bax、TRAIL mRNA水平(P<0.05)。扶正解毒化瘀方可抑制HRSV感染所致细胞病变,减轻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NF-κB通路激活,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扶正解毒化瘀方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2022年冬季京冀鲁地区196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吕明圣 王洪武 +4 位作者 班承钧 程淼 李长安 卢兰兰 方碧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4-650,共7页
目的归纳总结2022年冬季京冀鲁地区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方法对新冠病毒感染阳性成人患者进行“问卷星”在线调查,统计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及临床症状,采用系统聚类法和因子分析法... 目的归纳总结2022年冬季京冀鲁地区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方法对新冠病毒感染阳性成人患者进行“问卷星”在线调查,统计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及临床症状,采用系统聚类法和因子分析法归纳总结中医证候特点。结果共纳入196例有效病例,以中青年为主,医务工作者人数超过40%,既往高频使用药物包括连花清瘟、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患者发病早期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及肌肉关节酸痛;发病中期咽痛及痰少质黏难咳出比例增加;发病后期咳嗽、胸闷憋气、便溏症状凸显。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显示,本病病位主要在卫表及肺,与脾有关,病性多为虚实夹杂,主要证候为湿毒夹寒束表、湿热内蕴及脾虚湿困。结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起病病机为湿毒疫邪郁闭卫阳,兼有风寒邪气致病特点,随病情进展可出现热化、燥化及脾虚湿困等转归,但也有部分患者起病即为湿热内蕴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奥密克戎变异株 证候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草酸处理对采后猕猴桃抗软腐病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罗登灿 董晓庆 +3 位作者 彭俊森 田欢 班成均 黄世安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4-82,共9页
以猕猴桃为试材,采用草酸(OA)浸泡的方法处理果实,研究采后OA处理对猕猴桃软腐病抗病性及生理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猕猴桃采后抗病性以及果实保鲜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0 mmol·L^(-1) OA离体条件下对病原菌具有最佳抑菌率(92.5... 以猕猴桃为试材,采用草酸(OA)浸泡的方法处理果实,研究采后OA处理对猕猴桃软腐病抗病性及生理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猕猴桃采后抗病性以及果实保鲜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0 mmol·L^(-1) OA离体条件下对病原菌具有最佳抑菌率(92.59%)。10 mmol·L^(-1) OA处理能够有效延缓损伤接种猕猴桃果实失重率上升和硬度的下降,抑制可滴定酸(TA)含量下降并维持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在较高水平;OA处理还降低了损伤接种猕猴桃果实中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Pro)的积累,促进类黄酮和总酚物质含量提高,抑制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但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不明显;OA处理还提高了几丁质酶(CHI)和葡聚糖酶(GLU)活性,并延缓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下降。综上,10 mmol·L^(-1) OA处理可以提高果实抗病性,延缓猕猴桃贮藏期的后熟软化,保持良好的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 猕猴桃 贮藏期 软腐病 诱导抗性
原文传递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中医三阳合治法减轻流感病毒致小鼠结肠损伤的作用机制
8
作者 张亚楠 晏军 +12 位作者 宋利琼 黄元铭 刘畅 刘国星 李金桐 张悦 王明哲 翟志光 王成祥 张立山 班承钧 许文波 程淼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59-167,共9页
目的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以下称"三阳合治")减轻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结肠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甲型流感病毒H1N1滴鼻诱导流感病毒致小鼠结肠损伤模型。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三阳合治组,每组10只小... 目的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以下称"三阳合治")减轻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结肠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甲型流感病毒H1N1滴鼻诱导流感病毒致小鼠结肠损伤模型。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三阳合治组,每组10只小鼠。模型组、三阳合治组分别以PBS、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灌胃,7天后取各组小鼠结肠组织,观察结肠长度及结肠病理损伤情况,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三阳合治组与模型组显著差异基因进行GO、KEGG和GSEA分析。结果三阳合治干预后显著改善了小鼠的结肠长度,减轻了结肠病理损伤。三阳合治组与模型组有92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提示差异基因富集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产生的调节、炎症应答、防御反应、免疫反应、NIK/NF-κB信号的调节以及MAPK级联等生物过程,以及刷状缘膜、刷状缘、微绒毛等与肠道屏障相关的细胞组分。KEGG分析提示差异基因富集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产生IgA的肠道免疫网络、补体和凝血级联以及PPAR信号通路等。GSEA分析提示产生IgA的肠道免疫网络、PPAR信号通路以及丙酸代谢和丁酸盐代谢等在三阳合治干预后显著上调,而凋亡和MAPK信号通路在三阳合治干预后显著下调。结论三阳合治法主要通过免疫、炎症、代谢等发挥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肠道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 三阳合治 流感病毒 转录组测序 结肠损伤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武维屏从风论治肺部结节经验
9
作者 李长安 班承钧 +3 位作者 关秋红 王洪武 任传云 武维屏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5期207-210,共4页
武维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西医临床指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从风探讨肺部结节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认为肺部结节主要与外感风邪,情志失调、内风妄动,饮食劳倦、络风内动及久病体虚、痰瘀生风有关,应治以祛风散邪、理气散结,调节气... 武维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西医临床指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从风探讨肺部结节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认为肺部结节主要与外感风邪,情志失调、内风妄动,饮食劳倦、络风内动及久病体虚、痰瘀生风有关,应治以祛风散邪、理气散结,调节气机、扶助正气,理气化痰、活血通络,临证注重配伍风药、引药入经,搜风解毒、攻坚破积,常获佳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结节 从风论治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名医经验
下载PDF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210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被引量:8
10
作者 Cai Miaotian Zhu Min +6 位作者 ban chengjun Su Jin Ye Qiao Liu Yan Zhao Wen Wang Chen Dai Huap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1868-1873,共6页
Background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is a lethal chron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 of unknown cause and having a variable and unpredictable course.This study aimed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feature... Background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is a lethal chron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 of unknown cause and having a variable and unpredictable course.This study aimed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follow-up outcomes and to identify potential factors useful for the assessment of prognosis in IPF.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en patients hospitalized and diagnosed as IPF in our unit from January 1999 to June 2007 were enrolled into this study.The baseline demographic,clinical,radiologic and physiologic characteristics were summarized.Clinical follow-up data until February 2010 were collected,and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and 1-,2-,and 5-year survival rates,as well as the influences of the summarized baseline variables on the prognosi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age at diagnosis as IPF was (64±10) years,the duration before diagnosis of 106 patients (50%) was shorter than 2 years,and 73% were males.One hundred and forty-five patients (69%) had a history of smoking with a median pack-year of 18.Eighty-nine patients (42%) had emphysema and 62 patients (29%)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One hundred and twenty-four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of which 99 patients died from various causes including respiratory failure related to IPF (93%).The follow-up period was (21±23) months.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was 38months.The 1-,2-,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61%,52%,and 39%,respectively.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clubbing,PAH,duration from initial onset to diagnosis,a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EV1)/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indicators of IPF.Conclusion IPF patients who have clubbing,PAH,a higher FEVJFVC,and a short duration from initial onset to diagnosis have a poorer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clinical feature FOLLOW-UP OUTCOM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