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老化”住区环境对老年群体积极生活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明玉 边兰春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老旧住区是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的主要场所,住房与老年人经历了共生长和共衰老的“双老化”过程,此类住区是老旧住区更新的重要类型。积极老龄化框架下的老年友好社区实践作为改善居家社区养老的方法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其旨在为老年人... 老旧住区是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的主要场所,住房与老年人经历了共生长和共衰老的“双老化”过程,此类住区是老旧住区更新的重要类型。积极老龄化框架下的老年友好社区实践作为改善居家社区养老的方法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其旨在为老年人塑造出满足安居(吃住看病和基本锻炼),乐居(个人兴趣的满足和开发)和家居(邻里共建和贡献参与)三个层次目标的宜居社区,但目前在此框架下开展的针对“双老化”住区更新的研究和实践仍存在不足。为此,本研究选取北京四个典型的“双老化”住区,采用活动路径记录法归纳老年群体从事积极生活行为的规律特征,并结合以老年人为主的针对多方利益主体的非结构式访谈进一步分析环境空间,经济等维度的要素影响其行为积极度以及阻碍制约住区可持续更新进程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从城市—社区,社区—住区,住区—建筑三个空间尺度提出“双老化”住区的环境改造策略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老化”住区 老年友好 活动行为 适老化改造
下载PDF
从场所到场景:城市更新中的愿景认同与城市设计转型 被引量:1
2
作者 边兰春 卓康夫 《城市学报》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城市更新既是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特征,又是多元主体综合愿景下的实践行动,城市设计必须积极向社会-空间发展转型,在更广泛的领域回应城市更新中的多元需求。文章从愿景认同的角度,结合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历程,从理论内涵与实... 城市更新既是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特征,又是多元主体综合愿景下的实践行动,城市设计必须积极向社会-空间发展转型,在更广泛的领域回应城市更新中的多元需求。文章从愿景认同的角度,结合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历程,从理论内涵与实践影响两方面回溯场所与场景概念的发展,比较了场所与场景理论阐释的两种不同的人地关系,前者强调对集体聚居地的根植性认同,后者强调对群体生活方式的建构性认同。从场所到场景的思维转变,意味着城市空间的塑造正逐渐从关注场地环境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转向关注场所延续过程中承载新的价值认同和空间体验的多元化选择。文章进一步针对城市更新中的不同领域特点和城市空间类型,提出了场景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的空间演进趋势与城市设计转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 场景 城市更新 愿景认同 城市设计
下载PDF
欧洲创新和知识型城市的文化遗产更新和优化项目及启示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舒怡 边兰春 《中国名城》 2023年第6期3-10,共8页
当前中国历史街区保护仍以静态保护为主,缺乏对未来城市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和活化利用的深入探索。2017一2020年由欧盟主导、在欧洲开展的“创新和知识型城市的文化遗产更新和优化项目”为城市历史中心地区的城市更新和适应性再利用创... 当前中国历史街区保护仍以静态保护为主,缺乏对未来城市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和活化利用的深入探索。2017一2020年由欧盟主导、在欧洲开展的“创新和知识型城市的文化遗产更新和优化项目”为城市历史中心地区的城市更新和适应性再利用创造提供了一种创新、协作和系统性循环的方法。通过分析项目工作模式、空间设计、社区营造、资金财政、绿色建设、制度管理等,总结可借鉴策略,为中国城市中心地区的文化遗产更新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更新 可持续适应性再利用 创新和知识型城市 欧洲ROCK项目
下载PDF
生态健康视角下东方城市设计智慧再演绎——以北京营城思想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边兰春 梁思思 陈明玉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28,共6页
中国传统营城思想对于城池的空间格局、街区的空间形态以及所孕育的居住生活中的健康与活力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当今的城市环境中依然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值得进一步从生态健康的视角进行分析、总结和探究,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不断挖掘... 中国传统营城思想对于城池的空间格局、街区的空间形态以及所孕育的居住生活中的健康与活力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当今的城市环境中依然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值得进一步从生态健康的视角进行分析、总结和探究,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不断挖掘和演绎。结合生态健康视角下的"生根""固本""滋养"和"活力"作用机理,以中国传统营城理念的分析为基础,对北京老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发展中的营城智慧加以解析。同时面向生态健康导向下的现代城市生活和历史空间环境的保护,进一步提出北京老城的3个城市设计策略,即多维健康步道构建、人本尺度场所空间营造,以及系统化公共区域品质修复。此外,建议加强综合构建人的健康状态和环境的生态性能评价指标工作,从动态和多维的视角,结合各个层次的空间要素,有选择、有重点地展开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健康测度研究,积极反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设计 生态健康 营城思想 北京老城
下载PDF
城市更新规划的统筹与协调 被引量:29
5
作者 杜雁 胡双梅 +5 位作者 王崇烈 李锴 林辰芳 陈伟 杨潇 边兰春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21,共7页
开场致辞城市更新是新时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开发建设、促进经济转型、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具有重大意义,受到各地的空前关注,需要规划的积极响应和有效引领。本次学术对话依托2020/2021中国... 开场致辞城市更新是新时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开发建设、促进经济转型、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具有重大意义,受到各地的空前关注,需要规划的积极响应和有效引领。本次学术对话依托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聚焦于城市更新规划的统筹与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中国城市规划 经济转型 学术对话 统筹 重要抓手
下载PDF
街道空间步行环境测评研究——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周梦茹 魏寒宾 边兰春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80,共7页
步行环境的综合评价是历史文化街区实现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以什刹海街道地区的空间步行环境为例,构建基于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识别性的原则,以通畅度、有效宽度、遮荫率、平整度、步行道密度、可识别... 步行环境的综合评价是历史文化街区实现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以什刹海街道地区的空间步行环境为例,构建基于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识别性的原则,以通畅度、有效宽度、遮荫率、平整度、步行道密度、可识别度为评价指标的步行环境评价体系;运用均方差权值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计算出综合评分,再将评分结果输入SPSS中进行聚类分析,并依据分类结果提出禁停限行、优化道路断面、增加绿化等提升什刹海地区街道空间步行品质的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空间 历史街巷 步行环境 评价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首尔市韩屋保护制度的演变及其启示——以北村韩屋密集区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魏寒宾 唐燕 边兰春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30-36,共7页
针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的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实施不力等问题,本文以韩国首尔北村韩屋密集区为研究对象,梳理北村韩屋保护的演进历程,解读韩屋保护的相关制度,从而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国际经验借... 针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的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实施不力等问题,本文以韩国首尔北村韩屋密集区为研究对象,梳理北村韩屋保护的演进历程,解读韩屋保护的相关制度,从而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国际经验借鉴。研究表明,构建居民广泛参与的保护制度体系,明确保护规划在管理制度中的地位,形成政府政策管控引导、居民介入及第三方平台监督的多元协作等是重要的制度建设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尔 韩屋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制度
下载PDF
多元主体参与“双老化”住区更新的实施路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明玉 边兰春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4-60,共7页
在高速度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进程中,既有的住区环境中出现了大量亟待更新改造的老旧小区,同时许多老旧小区居民的社会年龄结构也呈现出鲜明的老龄化特征,这种物质环境老化过程中伴随着居民年龄老化的“双老化”住区逐渐成为老旧小区改造... 在高速度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进程中,既有的住区环境中出现了大量亟待更新改造的老旧小区,同时许多老旧小区居民的社会年龄结构也呈现出鲜明的老龄化特征,这种物质环境老化过程中伴随着居民年龄老化的“双老化”住区逐渐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类型。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与老年友好社区实践和住区更新相关的政策机制及实施路径,依据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安居”生活保障、“乐居”生活支持和“家居”生活营造3个目标层次,提出多元主体参与促进“双老化”住区实现全龄友好目标的实施路径,并以北京小后仓住区为例,具体阐述了应用此实施路径的方案设计和政策机制,旨在为“双老化”住区的更新实施提供参考,提高实施路径的可落地性、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小区更新 “双老化”住区 多元主体参与 实施路径
下载PDF
让风景融入城市,让生活走进风景 被引量:1
9
作者 边兰春 《世界建筑》 2022年第2期4-5,共2页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方式已经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追求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不断提升,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城市,已经成为实现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纳入到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自然栖息地也在不断流...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方式已经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追求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不断提升,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城市,已经成为实现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纳入到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自然栖息地也在不断流失,休憩空间严重不足。因此,宜人开放空间的塑造已经成为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评价城市宜居性的重要考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环境 开放空间 人居环境 自然栖息地 增量开发 休憩空间 考量标准 存量更新
下载PDF
关系重构与空间变迁——一个工业遗产更新转型案例
10
作者 逯百慧 边兰春 王康 《工业建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0,共10页
从工业时代的前沿先锋,到后工业时代的艺术时尚守望者,798艺术区不仅是工业遗产转型的典范,更是见证时代机遇和社会发展的浓重缩影,被称为首都不断发酵的“群体情绪多棱镜”。探究798艺术区的变迁历程有助于理解工业遗产更新的客观规律:... 从工业时代的前沿先锋,到后工业时代的艺术时尚守望者,798艺术区不仅是工业遗产转型的典范,更是见证时代机遇和社会发展的浓重缩影,被称为首都不断发酵的“群体情绪多棱镜”。探究798艺术区的变迁历程有助于理解工业遗产更新的客观规律:798艺术区大体经过工业基地崛起、化身艺术区、转型为文化创意街区三个阶段,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转变是助推其更新转型的根本动力。因此,引入利益相关者视角,剖析798艺术区两次转型过程中核心利益主体之间达成不稳定联盟—联盟断裂—新联盟形成的过程,构建“关系重构—空间变迁”的作用机制模型,绘制利益主体网络关系地图,选取适当指标表征其空间特征变迁,为探讨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工业遗产更新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98艺术区 利益相关者 工业遗产 关系重构 空间变迁
原文传递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问题辨析与思考 被引量:17
11
作者 边兰春 吴灈杭 石炀 《北京规划建设》 2019年第S02期34-41,共8页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与难点,面对愈加复杂的现实矛盾与快速变化的城市背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应坚持"求同"和"存异"的基本价值判断。求同,就是理清和明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共同...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与难点,面对愈加复杂的现实矛盾与快速变化的城市背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应坚持"求同"和"存异"的基本价值判断。求同,就是理清和明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共同价值取向,坚持历史遗存保护的真实性,传统风貌延续的整体性和社会生活演进的延续性;存异,就是在求同的基础上,尊重不同历史文化街区中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客观差异,注重分类引导与合理管控,通过多元参与,实现文化复兴与可持续再生。要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求同"与"存异",应准确把握历史遗存保护的真实性,传统风貌延续的整体性和社会生活演进的延续性三个问题,并重点处理好保护与发展、整体与局部、政府与公众、社会与人口、风貌与生活五个关系,以应对复杂而多变的现实情况,科学保护并有效治理历史街区的多重矛盾,实现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价值的留存、继承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 价值导向 保护发展
原文传递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Space Relationship 被引量:3
12
作者 bian lanchun Chen Mingyu Qian Fang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19年第1期27-34,共8页
The New Urban Agenda approved at Habitat III –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ous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2016, promises to achieve the urban transition toward sustainability in response to future ... The New Urban Agenda approved at Habitat III –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ous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2016, promises to achieve the urban transition toward sustainability in response to future challenges facing cities worldwide.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urban development is experiencing a transition from incremental development to regener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people-oriented objectives, planners need to gain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grasp the basic concepts of urban design and value orientation, so that they can shape spaces that meet diverse needs, achieve social inclusion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iterate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urban development from the "society-space" perspective and the concern about its values in urban design. 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social needs that appear in the practice of urban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space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it emphasizes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Considering China's current urban background, the paper also argues that the current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design practice needs to be guided by theories on human settlements and reinforce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of urban design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seeking truth from science, seeking kindness in humanities, and seeking beauty through 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design society-space SHAPING of space value ORIENTATION
原文传递
From Redevelopment to In Situ Upgrading: Transforming Urban Village Governance in Shenzhen Through the Lens of Informality 被引量:3
13
作者 Gan Xinyue Chen Yulin +1 位作者 bian lanchun Qian Fang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19年第4期30-41,共12页
The study on informality has experienced a shift from describing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oward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governance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takes urban villages in Shenzhen, a typical... The study on informality has experienced a shift from describing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oward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governance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takes urban villages in Shenzhen, a typical informal settlement in China, as cases to analyze the two urban village governance modes of redevelopment and in situ upgrading and reveals the dynamics of the governance mode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informalit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 the market, and former property owners on tenure legaliz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first of all, informality is the cor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village governance in Shenzhen. By strategically making use of informality, the government adopted different modes of urban village governance to fulfill the demands of urban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phases. Second, in the process of formalizing informal settlements through re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is relatively complete, the boundary between informality and formality still changes continuously in property titling. While in the new governance mode of in situ upgrading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creates "special areas" in informal settlements via approving their de facto tenure security, so as to attract market force to upgrad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management. Through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in the blurred area between informality and formality, this paper responds to the dualistic argument on the informality theory, deepens the idea of taking informality as a flexible urban governance strate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provides new thoughts for governance of informal settlements in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ormal settlement INFORMALITY urban village SHENZHEN GOVERNANCE
原文传递
A Review on The Innovation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Experience from Guangzhou,Shenzhen and Shanghai 被引量:3
14
作者 bian lanchun Li Caige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20年第1期84-85,共2页
After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China’s urban construc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The new urbanization path,which aims a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has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urban planning,urban... After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China’s urban construc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The new urbanization path,which aims a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has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urban planning,urban construction,and social governance.After many year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the practice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 China have entered a new stage.Several cities,represented by Guangzhou,Shenzhen,and Shanghai,have established relatively complet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of urban regeneration.Although there are inadequacies,they have generally displayed the basic function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guidance,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has entered a stage of further improvement.At the same time,many lagging cities are still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establishing basic institutions.Therefore,the experience gained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leading cities are crucial to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的比较》 城市更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