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盐岩丘状构造的测地雷达成像及其对海上地震数据解释的影响
1
作者 Lars Nielsen +6 位作者 Lars Ole boldreel Finn Surlyk 王少立(译) 朱起煌(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5年第5期59-69,共11页
在丹麦和瑞典,通过测地雷达(GPR)反射和露头分析获得了碳酸盐岩丘状构造的图像。这些GPR数据是在石灰岩采石场采集的,其测深大约为10米,而纵向分辨率约为0.5米。这些碳酸盐岩丘属于欧洲西北部上白垩统一丹麦阶(下古新统)白垩群... 在丹麦和瑞典,通过测地雷达(GPR)反射和露头分析获得了碳酸盐岩丘状构造的图像。这些GPR数据是在石灰岩采石场采集的,其测深大约为10米,而纵向分辨率约为0.5米。这些碳酸盐岩丘属于欧洲西北部上白垩统一丹麦阶(下古新统)白垩群的一部分。它们在内部结构、空间分布和规模大小上均相互类似,而宽度和长度为30-60米,高度为5~10米。 在瑞典和丹麦之间的卡特加特(Kattegat)海峡的地震反射图像中,显示有大型的碳酸盐岩丘状构造(宽500~1000米,高50~100米)。对于这些大型丘状构造的解释不同于测地雷达和露头的观测结果。为此我们要探讨这些相互矛盾的认识。在测地雷达勘测和露头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为碳酸盐岩丘状复合体的几何形态建立了真实的参考模型,并且计算了这些模型的合成地震剖面。这些模拟结果显示,单个碳酸盐岩丘的规模小于10-25米的地震分辨率,而丘的叠合所产生的干涉效应可以解释所观测到的大型丘状构造。 我们的发现对于解释碳酸盐岩丘状构造的地震图像很重要。碳酸盐岩丘状岩隆可以形成圈闭,而在评价此类构造的特征和储层潜力时,修正碳酸盐岩丘状复合体几何形态的地震解释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地雷达 碳酸盐 地震数据解释 岩丘 构造 雷达成像 海上 地震图像 上白垩统 地震反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