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东定海-黄岐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郭雨岸 陈秀玲 +3 位作者 蔡炳贵 卢欣 刘杰 周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9-778,共10页
定量解析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并绘制空间分布图可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定海-黄岐湾为研究区,分析其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通过内梅罗指数和地统计法探究其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并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定量... 定量解析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并绘制空间分布图可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定海-黄岐湾为研究区,分析其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通过内梅罗指数和地统计法探究其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并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定量描述其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定海-黄岐湾表层沉积物的V、Cr、Co、Ni、Cu、Zn、Cd、Pb均值分别为86.55、61.50、13.50、30.42、30.60、116.58、0.11、39.94 mg·kg^(−1)均超出福建省近岸浅海沉积物的背景值1倍以上;地统计和内梅罗指数表明V、Cr、Co、Ni、Cu、Zn、Cd、Pb含量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具有差异性.其中,V为轻度污染,Cr、Co、Ni、Pb均为中度污染而Cu、Zn、Cd为重污染,但是其高值区和污染严重区域均出现在人类活动密集区,呈现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共性特征;PMF分析则阐释沉积物中的V来自于区域岩石风化的自然源,Zn和Cd元素来自于生活污水的排放,Ni、Cr、Co和Cu来自于船只表面金属涂层剥落,Pb来自于船只海上交通泄露的油料.自然源、生活排污源、工业污染源以及交通污染源对定海-黄岐湾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贡献率分别为19.3%、28.3%、43.4%、8.9%,贡献率最高的为船只金属涂层脱落的工业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来源分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 闽东
下载PDF
Diatom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in Douhu Lake,Southeast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LI Jingjing WANG Luo +8 位作者 CAO Qi Patrick RIOUAL LEI Guoliang cai binggui ZHANG Jiaoyang ZOU Yafei YAN Yao WAN Xiaoqiao XIAO Jul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638-647,共10页
A large number of lacustrine sedimentary records indicate that global warming is the main factor leading t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diatom communities in lak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However,due to the intensificat... A large number of lacustrine sedimentary records indicate that global warming is the main factor leading t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diatom communities in lak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However,due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since 1850,some scholars have emphasized that the increasing lake trophic level may b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hanges in diatom communities.The debate is ongoing.In order to avoid falling into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tom changes and the seasonal cycle that characterizes lakes in mid and high latitudes,we chose a lake located at a low latitude,w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toms and temperature is not indirect but direct.The diatom record spans the past ca.100 years and reveals that the abundance of Aulacoseira granulata increased from 1900 until 1985,replacing the previously dominant Aulacoseira ambigua.These change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global temperature.Since 1985,the percentages of the small-celled Discostella stelligera and the benthic diatom Navicula heimansioides have increased,while Aulacoseira granulata has decreased.This latest shift is caused by further global warming.We conclude that warming is the main factor leading to changing diatom communities in Douhu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TOM global warming Douhu Lake China
下载PDF
近千年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印度夏季风降水变化的石笋记录
3
作者 江理渊 蔡炳贵 +2 位作者 李苗发 王芳 刘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5-1589,共15页
基于云南西北部香格里拉赤土仙人洞一支长约120 mm的石笋(CTXRD1205),通过5个230Th年龄、400余个年纹层和237个稳定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近千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印度夏季风降水演化序列。记录显示,近千年来δ^(18)O在波动中呈偏正-偏负... 基于云南西北部香格里拉赤土仙人洞一支长约120 mm的石笋(CTXRD1205),通过5个230Th年龄、400余个年纹层和237个稳定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近千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印度夏季风降水演化序列。记录显示,近千年来δ^(18)O在波动中呈偏正-偏负-偏正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印度东北部石笋δ^(18)O呈同向变化,而与印度中部石笋δ^(18)O呈反向变化,指示区域夏季风降水从逐渐减弱后增强,在小冰期后半段开始显著减弱的长期变化趋势;近200年来季风整体呈偏弱的态势,是公元1000年以来最干旱的时期,这一时期来自印度洋的水汽有所减少;在此基础上,近千年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夏季风降水存在着几个多年代-百年尺度的偏强/偏弱时期,其中14世纪、15世纪初和18世纪的3次较为显著的干旱事件在中南半岛和南亚地区的记录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谱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近千年来研究区年代-百年尺度上的夏季风降水变化主要受太阳活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调控作用;但自然驱动背景下的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和小冰期与叠加了人类活动背景下的现代暖期,二者对研究区夏季风调控作用有所不同。在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和小冰期,区域季风降水偏强/偏弱对应于太阳活动极大期/极小期和PDO正相位/负相位,而在现代暖期,太阳活动影响减弱,区域季风降水偏强/偏弱对应于PDO负相位/正相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滇西北 石笋 稳定氧同位素 印度夏季风 近千年
原文传递
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近700年来滇西南夏季风降水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越 王欢 +6 位作者 刘宏 王芳 李苗发 程海 马志邦 蔡炳贵 肖举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8-410,共13页
基于云南西南部司岗里洞一支长约168 mm石笋(编号SGL1)的7个230Th年龄和325个δ^(18)O数据,建立了1322~1605 A.D.和1700~1927 A.D.时段平均分辨率达2 a的夏季风降水演化序列。该序列显示存在百年尺度的δ^(18)O偏正阶段,即1322~1605 A.D... 基于云南西南部司岗里洞一支长约168 mm石笋(编号SGL1)的7个230Th年龄和325个δ^(18)O数据,建立了1322~1605 A.D.和1700~1927 A.D.时段平均分辨率达2 a的夏季风降水演化序列。该序列显示存在百年尺度的δ^(18)O偏正阶段,即1322~1605 A.D.和1700~1927 A.D.时段,指示当时夏季风降水持续减少,这与印度季风区石笋所记录的结果一致,但区别于东亚季风区石笋记录的小冰期后期(1700~1900 A.D.)季风逐渐增强的特征,表明小冰期后半段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的区域干湿变化空间差异显著。显著的多年代际振荡是SGL1石笋序列最为突出的特征,在石笋生长稳定的1322~1540 A.D.时段,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序列记录到9个持续时间约10~20 a、平均振幅达1.4‰的干旱事件,这些年代际尺度干旱事件在东南半岛及南亚地区的高分辨率记录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SGL1石笋氧同位素序列与太阳总辐照度记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太阳活动可能是小冰期季风气候百年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但二者呈负耦合关系,即太阳辐射增强(减弱),对应区域季风降水减少(增多)。小冰期早期(1322~1540 A.D.),SGL1石笋记录的年代际干旱事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暖相位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冷相位相对应,其显著的15 a、24 a和56 a周期也类似于PDO的主导周期,说明该区多年代际气候变化主要受PDO调控;功率谱分析结果还显示SGL1序列具有显著的2.6~3.2 a和6 a周期,暗示该时期区域年际尺度气候变化可能受ENSO和(或)印度洋偶极子(IOD)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δ18O 高分辨率 印度夏季风 小冰期 云南西南部
原文传递
辽宁本溪高分辨率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东亚夏季风“2.8 ka”事件 被引量:7
5
作者 蔡炳贵 李苗发 +4 位作者 王芳 王立胜 王学锋 马志邦 闫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55-764,共10页
本研究利用辽宁本溪庙洞石笋MD12,通过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并集成庙洞另一支石笋MD11序列,重建了3.04~2.60 ka B.P.时期辽东地区夏季风(降水)变化历史。该石笋氧同位素序列记录了2.8 ka事件的详细过程,事件的核心阶段起止... 本研究利用辽宁本溪庙洞石笋MD12,通过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并集成庙洞另一支石笋MD11序列,重建了3.04~2.60 ka B.P.时期辽东地区夏季风(降水)变化历史。该石笋氧同位素序列记录了2.8 ka事件的详细过程,事件的核心阶段起止时间约为2.76~2.66 ka B.P.,中心点位于2.68 ka B.P.,稍微晚于西南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约2.71 ka B.P.),但是在事件的开始时间上,庙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比西南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晚了约100年。因此,庙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与西南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中显示的缓慢减弱-快速增强模式不同,2.8 ka事件在辽东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中表现为快速减弱-突然增强的变化模式,与太阳活动代用指标一致变化,支持太阳活动是2.8 ka弱季风事件驱动因子的观点。庙洞石笋氧同位素快速响应太阳活动的变化特征,说明其动力学机制可能是太阳活动减弱导致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温度降低,然后通过大气"遥相关"作用影响东亚夏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8 ka事件 东亚夏季风 石笋 氧同位素 中国东北
原文传递
云南赤土仙人洞石笋黑碳年纹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6
作者 江理渊 李苗发 +2 位作者 王芳 刘宏 蔡炳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0-311,共2页
早在1926年,Allison[1]就报道了美国宾州Bears Cave石笋的层状生长特征;1960年,Broecker等[2]报道了美国加州Moaning Cave一个覆盖了人类股骨的钙华,该样品有1206个可识别的和200个被掩盖的环状韵律层,经放射性碳同位素定年,被认为这些... 早在1926年,Allison[1]就报道了美国宾州Bears Cave石笋的层状生长特征;1960年,Broecker等[2]报道了美国加州Moaning Cave一个覆盖了人类股骨的钙华,该样品有1206个可识别的和200个被掩盖的环状韵律层,经放射性碳同位素定年,被认为这些韵律层为年层,可能反映了沉积方式的季节性变化;1993年,Baker等[3]通过微层计数与铀-钍定年,发现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首次验证了英国石笋荧光微层是年纹层,其发光强度可能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并指出显微发光层可能是由上覆土壤的腐殖酸和富里酸的激发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黑子周期 年纹层 石笋 放射性碳同位素 钙华 韵律层 误差范围 富里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